摘要】 目的 总结婴幼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经验。方法 通过严密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监护仪所显示的波形及时发现心动过速的发作和复发,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结果 3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病人均得到了及时的发现;在医生的指导下34例得到了及时控制。结论 细致的护理可及时发现病人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作和复发情况,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在静脉推注时有其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婴幼儿 护理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为儿科疾病中的一种,在婴幼儿的发病率不低,如不及时发现及治疗可导致心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1]。我院通过细致的临床观察和心电监护仪监测等措施,及时的发现了室上速病人的发作和复发,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终止其发作,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报导如下: 1.临床资料
35例病人均为我院2008.07-2010.06内科住院的患儿,年龄为0.1岁-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2岁,其中男21例,女14例。室上速为首次发作的有30人,有既往发作病史的5人。均有心电图证实。 2.方法
2.1 临床观察包括:精神、面色、呼吸、外周循环及脉搏搏动。
2.2 监护仪的观察:是否有心率的明显增快(婴儿心率>250次/分,幼儿心率>200次)。
2.3 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及应用方式:①三磷酸腺苷针剂:剂量为0.2-0.4mg/kg.次,不稀释,采取“弹丸式”推注[2]。②心律平针剂:剂量为1-1.5mg/kg.次,用10%葡萄糖稀释后应用注射泵方式在10分钟内均匀泵入[3]。③胺碘酮针剂:剂量为2.5-5mg/kg.次,应用注射泵方式在30分钟内均匀泵入,并以5-10ug/kg.min持续静脉泵入[4]。④西地兰针剂:剂量为0.02-0.04mg/kg.d,首次应用饱和量半量,余量分2次,每4-6小时一次[5]。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均有心电监护。 3.结果
35例室上速发作的患儿均及时得到了发现(6例患儿在发作时有心电监护,29例患儿无心电监护),有8例患儿在终止发作后2小时内出现了复发,仍得到了及时的发现,平均发现时间不超过1分钟。在医生的指导下,35例患儿均静脉注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中34例得到了缓解,缓解时间平均为8分钟。1例因1小时后复发,患儿家长要求转院。 4.结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为儿科心血管系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如不及时予以终止,可引起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如何及时发现其发作,在临床工作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较大儿童可自述胸闷、心悸、心慌、心前区不适等,而婴幼儿无法描述,给及时发现造成了较大的困难。故细致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当患儿出现精神差、面色苍白、呼吸急促时,应迅速观察患儿的外周循环及脉搏搏动。若发现外周循环不良,脉搏较快时,应及时告知医生,在医生的指示下,予以心电监护并做心电图,以尽早明确诊断。
当患儿室上性心动过速确诊后,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予以终止。不同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其不同的药物特点,若应用不当,一方面不能有效的终止,另一方面有一定的危险性。ATP在应用时,应采取“弹丸式”推注的方式,且不应稀释,在推注结束后,立即予以生理盐水5ml再次推注,以使ATP可较快的进入血管内;心律平在推注时,应采用静脉泵的方式,可控制药物进入体内的时间,心律平较快的进入体内时,可造成心脏骤停的严重后果。
我院对婴幼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护理体会是:1 应密切观察患儿精神、面色、呼吸、外周循环及脉搏搏动。2.及时应用心电监护仪密切观察患儿的心率变化。3.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注意药物各自的特性,避免发生心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 参 考 文 献
[1]钟家蓉,田杰,余更生.40例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静脉药物复律比较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5,30(6):895-898.
[2]李小梅.小儿心律失常学[M].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90-197. [3]梁屹胜,吕彩红,仇永,蒋威,麦智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律方法对比分析[J].海南医学,2005,16(3):61-62.
[4]姜剑斌,陈其,项如莲,张园海.儿童急诊不同年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点回顾性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4(3):246-247.
[5]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89-149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