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特征参量调整法的中国省域生态足迹研究

2021-10-23 来源:小奈知识网
29卷第5期2007年9月资 源 科 学RESOURCESSCIENCEVol.29,No.5Sep.,2007

文章编号:1007-7588(2007)05-0009-07

基于特征参量调整法的中国省域生态足迹研究

荆治国

1,3

,周 杰,齐丽彬

12,3

,解修平

1,3

,郎海鸥

1,3

,何 忠

1,3

,杨林海

1,3

(11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75;

21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凌 712100;

3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摘 要:本文以中国各省(市、自治区)2004年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适合中国国情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类体系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LivingPlanetReport2006》中最新的均衡因子,计算并分析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四大经济板块2004年的生态足迹、各地区地均生态承载力及地区万元GDP生态足迹。引入了“地均生态承载力”概念,讨论了不同地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了各地区自然资源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关系。将计算结果与1999年,2002年,2003年,2005年中国生态足迹进行了比较,就其异同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2004年中国人均生态赤字为1135hm2,省际人均生态足迹差异较大,地区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本研究调整特征参量后,生态足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现状。最后,结合各地区生态环境压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对于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量化评估,国内外有各种经验工具。比如,环境近似调整后的国民生产净值、生态足迹模型、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真实发展指标和真实储蓄率等。每种方法都存在着不同的优点和局限。生态足迹法以其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清晰的概念框架,相对统一的指标体系以及方法本身的普遍适用性得到了较多地应用。近年来,在“加拿大生态足迹小组”和“发展重新定义组织”

(RedefiningProgress)的努力下,生态足迹法被用于测算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从而使该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可供比对的参考指标

[1~5]

2006》中提供的最新均衡因子,通过调整各省产量

[8]

因子和生物生产性土地分类,对中国各省份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对中国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四大经济板块和东北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八大经济区的生态占用情况和发展潜力情况进行了分析。结合各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提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9]

2 研究方法

211 计算原理

21111 生态足迹的计算 生态足迹的计算是基于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资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对其各省份生态足迹构成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各地区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利用合理性,为国家、省、市、自治区

[6]

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徐中民等(2003)曾采用世界平均单产法对中国1999年省域生态足迹

[7]

进行了计算,陈敏等(2006)采用中国实际单产法,研究了2002年中国省域生态足迹。本研究采用世界平均单产法,使用WWF在《LivingPlanetReport

收稿日期:2007-01-22;修订日期:2007-04-23

以下两个基本事实:①人类能够估计自身消费的大多数资源、能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数量;②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能折算成生产和消纳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在生态足迹指标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生物生产

性土地。主要考虑如下6种类型:化石能源地(fossilenergyland)、可耕地(arableland)、林地(forest)、牧草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编号:KZCX32SW2146)。

作者简介:荆治国,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E2mail:jing-james@1261com

10资 源 科 学29卷第5期

地(pasture)、建成地(built2upareas)和水域(marine)。

计算公式如下:

n

EF=N×ef=N×

n

i=1

∑(aa

i

×ri)

(1)

=N×

i=1

∑Ci×riPi

为2005年11月数据。能源消费数据来自中国能源

[13]

统计年鉴2005。省、直辖市、自治区各类自然资源的单位面积产量来自中国农业年鉴2005和国际

[11,14]

统计年鉴2005,同时利用FAO数据库中的中国

[6]

数据对照有关文献计算,土地利用数据来自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5

[15]

。在能源足迹计算中,能源折

式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aai为人均第i种消费物品折算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ri为均衡因子;Ci为第i种物品的人均消费量;Pi为第i种物品的平均生产能力。21112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生态承载力(EC)即是算系数和全球平均能源足迹采用国家经委、国家统

计局在《1986年重点工业、交通运输企业能源统计[3]

报表制度》和《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中提供的数据。21212 参数计算 不同的地区各类生产性土地的

区域内部的生物生产性土地数量,计算公式为:

6

aj×rj(2)EC=N×ec=N×∑j=1

生产力不同,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

据可得数据,设计了各类生产性土地参量因子的计算方法。

(1)林地产量因子的计算。选取水果、木材、林产品(油桐子、油茶子、核桃、生漆、生胶等)具有代表性的3类林地产品进行计算。

Y林地=

QfAg×Ywf

AwAg

QlAw×Ywl

QnAw×Ywn

[2,16~18]

yj

式中:j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类型;EC为区域总生

态承载力;N为人口数;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aj为人均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rj为当量因子;yj为产量因子。21113 生态赤字的计算 生态赤字(ED)为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差额,计算公式为:

6

aj×rjED=EC-EF=N×∑-N

j=1

×Ag×Aw

++

×Ag×Aw

(5)

yj

式中:Qf、Ql、Qn分别为所在地水果产量、木材产量、林产品产量;Ag、Aw分别为所在地果园面积、森

(3)

n

×∑i=1

Ci×rjPi

林面积;Ywf、Ywl、Ywn分别为世界水果平均产量、世界木材平均产量、世界平均林产品产量。

(2)耕地因子计算。选取粮食、棉花、糖料、油料、蔬菜等具有代表性的5类产品进行计算。

Y耕地=

YfAfYcAcYsAs

×+×+×YwfAYwcAYwsA

21114 地均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为了反映不同地

区自然资源和土地利用水平,本研究引入了每公顷

2

土地生态承载力的概念(简称地均生态承载力hmΠ

2

hm)。

ECH=

ECA

(4)

+

式中:ECH为地均生态承载力;A为区域总面积。212 数据和参数21211 原始数据 本次研究将人类消费的自然资

YoAoYvAv×+×YwoAYwvA

(6)

式中:Yf、Yc、Ys、Yo、Yv分别为所在地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棉花产量、糖料产量、油料产量、蔬菜产量;

Ywf、Ywc、Yws、Ywo、Ywv分别为世界平均单位面积粮食

源分为粮食、油料、蔬菜、水果、糖料、猪肉、牛羊肉、

禽蛋、水产品、奶及奶制品、烟草、木材、棉花、麻类、羊绒、林产品(油桐子、油茶子、核桃、生漆、生胶等)及能源等17类。其中能源又分为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电力等9项;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牧草地、林地、建成地、水域、化石能源用地等6大类。食品、木材、棉花、麻类、林产品生产和消费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农业年鉴2005和2005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统

[10,11][12]

计年鉴;人口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

产量、棉花产量、糖料产量、油料产量、蔬菜产量;Af、

Ac、As、Ao、Av分别为所在地粮食种植面积、棉花种

植面积、糖料种植面积、油料种植面积、蔬菜种植面

积;A为所在地耕地总面积。

(3)水域产量因子的计算。考虑到海域的水产捕捞可提供消费物资,故将其产量纳入内陆水域便于计算和比较。

(Q0+Qw)

(7)Y水域=

Aw×Yw

29卷第5期荆治国等:基于特征参量调整法的中国省域生态足迹研究

表1 中国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汇总

11

式中:Qo为海域捕捞量,Qw为淡水捕捞量,Aw为所在地淡水水面面积,Ym为世界水产品单位面积平均产量。

(4)牧草地的产量因子计算。因为目前的牛羊肉、奶制品存在较大规模的工厂式饲养,消耗的饲料多为粮食产品,造成采用传统计算方法得出的牧草地单位产量超出草地所能承受的放牧量。因此,在无法取得进一步数据的情况下,本研究中牧草地的产量因子统一取1。

213 消费品生产归属地的调整

Table1 SummaryofecologicalfootprintofChinain2004(hm2)

牧草地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化石能源地

人均生态足迹

0115

014901400109

010801070101

010801080100

011601130103

111501001115

人均生态承载力0109人均生态赤字

0106

表2 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年的生态足迹

与生态承载力Table2 Ecologicalfootprint,ecologicalcarryingcapacity

ofindividualprovincesinChina,2004(hm2Π人)

在本研究中将水产品消费中养殖部分折算后归于粮食消费,捕捞部分归于水域;将猪肉消费折算后全部归于粮食消费;对于牛羊肉、羊绒,按照国际平均产量将超出部分折算后归于粮食消费。

地区全国上海北京广东浙江天津福建江苏辽宁重庆海南湖南山东吉林湖北广西

生态足迹2111512841393170316731313102215621362126211421082101119611941189

生态承载力

0177011501200157016001371146015611230146019501541100112601620182

生态赤字

1135511341193113310721941155210111131180111911541101017111321107

地区内蒙古黑龙江江 西四 川西 藏宁 夏河 北安 徽青 海新 疆山 西云 南陕 西甘 肃河 南贵 州

生态生态承生态

足迹载力赤字

118611821180117811691168116611641161115511501150114111401127

213511120155015301810154015731672136014901650149018501420147

-0150016911261125-9107018811131109-2103-0175110601851101015601980181

3 结果与分析311 2004年各地区生态足迹分析

(1)人均能源足迹最大,达到1115hm2,其次为

117610183

人均耕地足迹。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最大,其值为

2

0140hm。人均化石能源地生态赤字最大,达到

2

1115hm(表1)。

  (2)各地区人均生态赤字差别较大。上海为5113hm,北京为4119hm,广东为3113hm,浙江为3107hm;而西藏为-9107hm,青海为-2103hm,表现为人均生态盈余(表2)。这表明发达地区生态压

2

2

2

2

2

2

力巨大,而减少生态赤字的潜力也最大,提高发达地区的资源利用效率将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

  (3)人均水域足迹省际差异明显(图1)。其中沿海地区水域足迹明显大于内地,这主要和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生活习惯有一定的联系,沿海地区水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相对便宜,且其当地居民习惯

2

消费水产品。其中上海为0173hm,福建为

  注:生态赤字为负值的表示生态盈余,其数值为生态盈余值。

0156hm,浙江为0153hm,而内地的山西、甘肃、河

22

南、贵州等仅为0103hm左右。

  (4)沿海地区地均生态承载力较大(图2)。山东、福建、江苏、辽宁、上海、天津、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的地均生态承载力均较大,其主要原因是上述地区海洋产品产出较多,所以水域生态承载力较大。

(5)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的地均生态承载力

22

较小(图2),其中西藏为0125hmΠhm,青海

22

和新疆均为0128hmΠhm。对照人均生态承载力数据,可以看出西藏、青海、新疆、内蒙

古等地区,虽然人均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都比较大,但地均生态承载力很小。这说明这些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地区,开发强度稍有增加即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因此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适度开发。312 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四大经济板块生

2

图1 2004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生态足迹

Fig.1 EcologicalfootprintofindividualprovincesinChina,2004

态足迹分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发表报告,提

12资 源 科 学29卷第5期

   

图2 2004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均生态承载力Fig.2 EcologicalcarryingcapacityperhectareofindividualprovincesinChina,2004出了“十一五”期间将内地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经济板块,并可将四大经济板块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具体构想。此划分方法既突出了地域组群的自然环境特征,又兼有社会和经济发展特征,对研究我国的区域差异提供了较好的分类方法。本文对四大经济板块和八大综合经济区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由表3可得出如下结论。

表3 2004年四大经济板块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

Table3 Ecologicalfootprintandecologicalcarryingcapacity

ofthefourregionsinChina,2004

的万元GDP生态足迹1151hm,本研究认为,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的消费水平高于东北地区造成的。313 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足迹计算

2

本研究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从图3,图4可以看出各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万元GDP生态足迹都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能够反映各区域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状况。

(1)各综合经济区人均生态足迹差异很大(图

2

3)。从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3142hm,到黄河中

人口地均生态人均生人均生态人均生万元GDP人均GDP密度承载力态足迹承载力态赤字生态足迹 

2222222(万元)(人Π(hm)(hm)(hm)hm)(hmΠhm)(hm)东部

东北中部西部

4197113631420153

3145116311790150

2187210711721168

0169112001520194

2118018711200174

1151114711882119

1191114101910177

游综合经济区的1151hm,差异达到了1191hm,这表明了目前国内区域间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

(2)各综合经济区人均化石能源地足迹差别明显(图3)。化石能源地足迹随着当地消费支出的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在目前情况下,各经济区消费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能源消费上。

(3)各综合经济区人均耕地足迹差别较小,这说明在粮食消费上地区差异不大,表明我国各地区已基本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图3)。

(4)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22

  (1)各经济板块的人均生态足迹均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这说明我国目前的发展模式是以消耗不可再生资源

[19]

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并将对未来经

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东部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最高,而西部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最低,这表明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存在。各经济板块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GDP呈现正相关,说明发达地区耗用了更多的资源。

(3)东部地区计算得出的地均生态承载力最大,主要是由于将东部沿海水域提供的生物资源纳入土地生产力的原因。中部地区的地均生态承载力较高,说明了中部地区资源环境状况良好,土地管理和使用更为充分。

(4)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的人均GDP依次递减,万元GDP的生态足迹大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东北的万元GDP生态足迹为1147hm,低于东部地区

2

的万元GDP生态足迹较小,说明上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更高,这与上述地区科技水平、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是相对应的。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的万元GDP生态足迹较大,说明上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对比地均承载力数据,也表明

上述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图4)。

4 结语与讨论

(1)各地的人均生态足迹普遍高于人均生态承

载力。省际、地区间人均生态足迹差别较大,反映了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对于生态足迹较大的地区,如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区应合理控制能源及消费品的

29卷第5期荆治国等:基于特征参量调整法的中国省域生态足迹研究

表4 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

13

Table4 EcologicalfootprintandecologicalcarryingcapacityofChina

人均足迹牧草地耕地(hm2)  1999年013101282002年010701102003年011101442004年011501492005年01120140林地

 01020107010801070109建设水域化石能人均总人均承用地 源地足迹载力010301040163113301680102010001781105——01160170115001800108011311152111018101070117017911600180  注:1999年数据来自参考文献[6];2002年数据来自参考文献图3 2004年中国八大经济区域的人均生态足迹

Fig13 EcologicalfootprintoftheeighteconomicregionsinChina,2004

[7];2003年数据来自参考文献[20];2005年数据来自参考文献[8]。

注:SMR: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EMR: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NMR: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NER:东北综合经济区;YZMR:长江(4)采用生物生产量法计算人均资源消费,得出

的人均耕地足迹超出了其他年份数据(表4)。对各种消费品而言,生产、运输、加工、销售过程中均存在损失,造成人均生物生产量远大于人均最终消耗量。以蔬菜瓜果为例:人均拥有瓜果产量为484kg,人均拥有水果产量为66kg,而全国统计数据人均鲜菜

(城镇)菜消费量为122kg,水果为57kg。本研究将各种损失纳入计算范围,使结果更加准确。

(5)将猪肉、禽蛋等生产地由传统的牧草地划归到耕地部分,亦使人均耕地足迹有所增加(表4)。在中国,猪肉、牛羊肉、禽蛋、羊绒、水产品等,由于大部分是饲料养殖,消耗多为饲料粮,所以,此调整更加符合中国实践情况。

(6)生态承载力估算相对比较保守。主要原因在于:①考虑到生物产量较低区域的生态脆弱性,本研究在计算人均生态承载力时没有考虑未利用地的生态承载力。对于我国部分地区而言,未利用地面积广阔,如新疆为101358×10hm,西藏为3977×10hm,青海为2641×10hm。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合理开发利用,如建设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或者作为建设用地使用均可产生生态效益,增加生态承载力。在本研究中按照惯例在生态承载力中扣除了12%的生态多样性保护用地,扣除时仍未考虑未利用地,如果把未利用地予以扣除或者纳入总数予以扣除,亦可使生态承载力增加;②本研究在计算人均生态承载力时未计算公海、领海和海洋经济专属区的生态承载力,仅在计算水域生产力时考虑了海洋捕捞量。考虑到海洋藻类生产、潮汐和温差发电能力,以及海水养殖潜力,上述区域生态承载力也很可观;③本研究按照惯例将化石能源地的生态承载力计为0,但各种资源生产性土地都具有CO2吸收能力,且各种生物产量,如薪材、秸秆、藻类

4

2

4

2

4

2

中游综合经济区;SWR:大西南综合经济区;NWR:大西北综合经济区;YRMR: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图4 2004年中国八大经济区域的万元GDP生态足迹

Fig.4 Ecologicalfootprintper10,000YuanGDPoftheeight

economicregionsinChina,2004

 

消费,逐步降低生态足迹。对于地均生态承载力较

小的地区,如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应着重控制开发力度,保持生态平衡。对于万元GDP生态足迹较大的地区,如贵州、广西等地区应提高生产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转变生产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2)在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宏观政策的带动下,西部、中部、东北地区的发展水平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物质消费亦会相应增加,如不加快转变发展模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倡导合理消费,上述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将迅速增加,从而造成更大的生态压力,甚至会对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3)由于在计算人均能源消费时采用了各省实物能源消费总量,得出的全国和省域人均化石能源地生态足迹超过了其他年份数据(表4)。本研究能源消费总量包含了农、林、牧、渔、水产、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通讯、贸易、餐饮、生活消费等所有能源消耗,且包含了转换损失的能源,能够更准确地表示人均能源消耗和占用化石能源地的情况。

都可以转换为沼气、酒精等燃料或者直接作为燃料使用,故无论从碳吸收还是从可再生生物能源替代

14资 源 科 学29卷第5期

RegionsofChina[EBΠOL].http:ΠΠwww.cesnew.comΠHtmlΠfxplΠ080309584610511html,2007-01-201]

角度而言,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化石能源生态承

载力均应大于0。

(7)省域生态足迹数据和实际值存在一定的偏差。原因在于研究数据主要来自口径不同的统计资料,数据亦有缺失。用插值法计算缺失数据采时未考虑不同地区的价格因素,可能会造成部分数据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主要表现在高消费、高价格地区消费量数据偏大,低消费、低价格地区消费量数据偏小,今后研究还需加强这个方面的探索。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ReesW.Ecologicalfootprintandappropriatedcarryingcapacity:

Whaturbaneconomicsleavesout[J].Urbanization,1992,4(2):121~130.Environmentand[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

国统计出版社,20051[NationalBureauofStatisticsofChina.China

StatisticalYearbook2005[M].Beijing:ChinaStatisticsPress,20051]

[11] 中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年鉴2005[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20051[MinistryofAgricultureofChina.ChinaAgriculture

Yearbook2005[M].Beijing:ChinaAgriculturePress,20051]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

国统计出版社,20061[NationalBureauofStatisticsofChina.China

StatisticalYearbook2006[M].Beijing:ChinaStatisticsPress,20061]

[13] 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1[DepartmentofIndustryandTransportStatistics,NationalBureauofStatistics,EnergyBureauofNationalDevelopmentandReformCommission.ChinaEnergyStatisticalYearbook2005[M].Beijing:ChinaStatisticsPress,20061]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5[M].北京:

[2] WackernagelM,ReesW.OurEcologicalFootprint:ReducingHuman

ImpactontheEarth[M].GabrielaIsland:NewSocietyPublishers,19961

[3] 张坤民,温宗国,杜斌,等.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1[NationalBureauofStatisticsofChina.

InternationalStatisticalYearbook2005[M].Beijing:ChinaStatisticsPress,20051]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5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

[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1[MinistryofLandandResourcesofChina.ChinaLandandResourcesYearbook2005[M].Beijing:GeologicalPublishingHouse,20051]

[16] 赖力,黄贤金,刘伟良.区域人均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驱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ZHANGKun2min,WENZong2

guo,DUBin,etal.TheEvaluationofEco2cityandItsIndicators[M].Beijing:ChemicalIndustryPress,20031]

[4] 刘建兴,顾晓薇,李广军,等.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足迹的关系

研究[J].资源科学,2005,27(5):33~391[LIUJian2xing,GU

Xiao2wei,LIGuang2jun,etal.EconomicdevelopmentandecologicalfootprintinChina[J].ResourcesScience,2005,27(5):33~391]

[5] 谢高地,鲁春霞,成升魁,等.中国的生态空间占用研究[J].

模型[J].资源科学,2006,28(1):14~181[LAILi,HUANG

Xian2jin,LIUWei2liang.Socio2economicdrivingmodelofregionalecologicalfootprint:AcaseofJiangsuProvincefrom1995to2003[J].ResourcesScience,2006,28(1):14~181]

[17]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等.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

资源科学,2001,23(6):20~231[XIEGao2di,LUChun2xia,

CHENGSheng2kui,etal.EvaluationofnaturalcapitalutilizationwithecologicalfootprintinChina[J].ResourcesScience,2001,23(6):20~231]

[6]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等.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

足迹[J].地理学报,2001,56(5):599~6091[ZHANGZhi2

qiang,XUZhong2min,CHENGGuo2dong,etal.TheEcologicalfootprintsofthe12provincesofWestChinain1999[J].Acta

GeographicaSinica,2001,56(5):599~6091]

力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2):280~2851[XUZhong2min,

ZHANGZhi2qiang,CHENGGuo2dong,etal.EcologicalfootprintcalculationanddevelopmentcapacityanalysisofChinain1999[J].

ChineseJournalofAppliedEcology,2003,14(2):280~2851]

[18] 白艳莹,王效科,欧阳志云,等.苏锡常地区生态足迹分析

[J].资源科学,2003,27(6):32~371[BAIYan2ying,WANGXiao2ke,OUYANGZhi2yun,etal.EcologicalfootprintofSouthJiangsuProvince:ThecaseofSuzhou2Wuxi2ChangzhouRegion[J].

ResourcesScience,2003,27(6):32~37.]

[7] 陈敏,王如松,张丽君,等.中国2002年省域生态足迹分析

[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3):424~4281[CHENMin,WANGRu2song,ZHANGLi2jun,etal.ProvincialecologicalfootprintofChinaintheyearof2002[J].ChineseJournalofApplied

Ecology,2006,17(3):424~4281]

[19] 谢高地,鲁春霞,甄霖,等.生态赤字下非再生资源对生态空

间的替代作用[J].资源科学,2006,28(5):2~71[XIEGao2di,

LUChun2xia,ZHENLin,etal.Substitutionofnon2renewableresourcestoecologicalspaceunderecologicaldeficitconditions[J].

ResourcesScience,2006,28(5):2~7.]

[8] WWFInternational.LivingPlanetReport2006[EBΠOL].http:ΠΠ

assets.panda.orgΠdownloadsΠlpr20061pdf,2007-01-201

[9] 中国经济新闻网.我国区域四大板块经济发展“十五”总结及

“十一五”展望[EBΠOL].http:ΠΠwww.cesnew.comΠHtmlΠfxplΠ

080309584610511html,2007-01-201[WWW.CESNEW.COM.

[20] WWFInternational.LivingPlanetReport2004[EBΠOL].http:ΠΠ

assets.panda.orgΠdownloadsΠlpr20041pdf,2007201220.

“SHIWU”Summaryand“SHIYIWU”ExpectationofFourEconomic

29卷第5期荆治国等:基于特征参量调整法的中国省域生态足迹研究15

ProvincialEcologicalFootprintofChinabasedon

CharacteristicParametersAdjustment

JINGZhi2guo1,3,ZHOUJie1,QILi2bin2,3,XIEXiu2ping1,3,LANGHai2ou1,3,HEZhong1,3,YANGLin2hai1,3

(1.StateKeyLaboratoryofLoessandQuaternaryGeology,InstituteofEarthEnvironment,CAS,Xi’an710075,China;

2.StateKeyLaboratoryofSoilErosionandDrylandFarmingontheLoessPlateau,Institute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

ChineseAcademyofSciencesandMinistryofWaterResources,Yangling712100,China;3.Graduate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Abstract:Ecologicalfootprintmodelisaneffectivemethodtoevaluatethepresentsituationofsustainabledevelopmentofanationoraregioninquantitativeway.Thismethodtracksnaturalresourcesconsumptionofaregionandtranslatesthemintobiologicallyproductivearea,whichisrequiredtoproducetheresourcesandtoassimilatethewastes.Chinaisoneofthemostproductiveandconsumptivecountriesintheworld.Therefore,thecurrentefficiencyofnaturalresourcesutilizationinChinaneedstobestudiedfurtherwithecologicalfootprintmethod.BasedonChinesestatisticaldatain2004,usingthelatestequivalentfactorsissuedbyWorldWildFundfornature(WWF)inLivingPlanetReport2006andtheclassificationsystemofthebiologicallyproductivelandsuitablefortheChinesenationalcondition,theecologicalfootprint,theecologicalcarryingcapacityperhectareandtheecologicalintensity(theecologicalfootprintper10,000YuanGDP)ofChinaanditsprovinceswerecalculatedandanalyz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ecologicaldeficitofChinawas1.35hm2percapitain2004,andalargeproportionofecologicaldeficitcamefromthefossilenergyconsumptionwith1115hm2percapita.Sothenon2renewablenaturalresourcessupportoursurvivalanddevelopment.Moreover,thegreatdifferencesexistedindifferentprovincesrangingfrom5.13hm2ΠcapecologicaldeficitinShanghaito9.07hm2ΠcapecologicalsurplusesinTibet,whichindicatinganunbalancedregionaldevelopment.Byintroductionof“Ecologicalcarryingcapacityperhectare”,therelationshipsamongecologicalfootprint,ecologicalcarryingcapacityandeconomicdevelopment,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naturalresourcesandecologicalbalanceinlocalzoneswerediscussed.Itwasfoundthattherewasasignificantpositivecorrelationbetweenecologicalfootprintandeconomicdevelopment.Andalsothecoastalcitieshadmuchgreaterecologicalcarryingcapacityperhectarethantheinlandcitiesduetothemarineproductioninthecoastalcities.AccordingtothepronouncementmadebyStateCouncil,theinlandhasbeendividedintofoureconomicregions(theEast,theWest,theMiddle,andtheNortheast)andeightintegrativeeconomicregions.ForthesefoureconomicregionsofChina,theWest’secologicalintensity(2.19hm2Π10,000Yuan)wasthehighestanditseco2efficiency,expressedbyGDPvalueperhectareoffootprint,wasthelowest,whichimpliedthattheefficiencyofnaturalresourcesutilizationshouldbeincreased.Atthesametime,theNortheasthadhigheco2efficiency.However,theecologicaldeficit(2.18hm2Πcap)intheEastwasmuchgreaterthanthatinotherregions.itisnecessarytorealizethatdecreasingtheecologicalfootprintindevelopedregionshadgreatinfluenceonsustainabledevelopmentinChina.Oftheeightintegrativeeconomicregions,thecoastalintegrativeeconomicregionshadthehigherecologicalfootprint;andSouthwesternintegrativeeconomicregionhadthehighestecologicalintensity.Afterall,theecologicalintensitycouldreflecttheregional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Inaddition,comparingwiththeyearof1999,2002,2003and2005,theecologicalfootprintin2004couldreflectthecurrentconditionsofecological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hinabetterbyadjustingthecharacteristicparameters.ConsideringtheecologicalenvironmentpressureandtheeconomicdevelopmentofeacheconomicregionofChina,thestrategiesincreasinglocalsustainabledevelopmentwerealsoputforward.Keywords:Ecologicalfootprint;Ecologicalcarryingcapacity;Sustainabledevelopmen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