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莉;廖翠芳;刘志祥
【摘 要】目的 了解乳果糖联合复合乳酸菌治疗婴幼儿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 将门诊47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2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基础治疗,包括饮食调节、排便训练.治疗组服用乳果糖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对照组服用复合乳酸菌胶囊.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为63.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果糖联合复合乳酸菌治疗婴幼儿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期刊名称】《现代医院》 【年(卷),期】2013(013)003 【总页数】2页(P53-54)
【关键词】乳果糖;复合乳酸菌;婴幼儿;功能性便秘 【作 者】邱莉;廖翠芳;刘志祥
【作者单位】河源市妇幼保健院 广东河源517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便秘是指大便干燥坚硬,秘结不通,排便时间间隔较久,或虽有便意而排不出。功能性便秘(FC)是指便秘不是由器质性疾病引起[1]。是儿科门诊常见胃肠道症状,病因多样,部分患儿可合并食欲减退、腹痛、腹胀等症状,长期持续存在影响患儿生活质量。本院采用乳果糖联合复方乳酸菌治疗婴幼儿FC,取得满意效果,现报
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 年1 月~2011 年1 月本院治疗47 例功能性便秘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 例,男11 例,女14 例,年龄3 月~3 岁,<1 岁9 例,1 ~3 岁16例。病程1 ~2 月6 例,2 月以上~1 年13 例,>1 年6 例。对照组22 例,男10 例,女12 例,年龄2 月~3 岁,<1 岁9例,1 ~3 岁13 例,病程1 ~2 月5 例,2 月以上~1 年13例,>1 年4 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病程、大便性状上大致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诊断符合2006 年美国发布罗马ⅢFC 标准[2-3],4 岁以下儿童至少符合以下2 项条件,并持续1 月以上:①每周排便2 次或<2 次;②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 次大便失禁;③有大量粪潴留史;④有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难史;⑤直肠内有巨大粪块;⑥排出粪便粗大以致于堵塞下水道;伴发症状包括易激惹,食欲减退和(或早饱)。随着粪便的大量排出,伴随症状很快消失。排除患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先天性巨结肠、肛门狭窄)或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用基础治疗,包括多进食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蔬菜、水果、薯类),加强排便训练,增加活动;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如避免长期高蛋白饮食。对照组予复合乳酸菌胶囊~6 月0.165 g,每天2 次;~1 岁0.165 g,每天3 次;~3 岁0.33 g,每天2 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乳果糖口服液~6 月2.5 ml,每天2 次;~1 岁5 ml,每天2 次;1 ~3 岁5 ml,每天3 次。两组均以15 d 为1 疗程。 1.3 观察指标
服药后由家长每天记录大便形状、次数,同时记录服药后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痛等。设立简易评分,大便性状(A 组):无排便(0 分),干便(1 分),软便(2
分),稀烂便(3 分),水样便(4 分);大便次数(B 组):0 次(0 分),1 次(1 分),≥2 次(2 分);总分:(A 组+B 组)=0 ~1 分,增加服药剂量;2 ~3 分维持原剂量;≥4 分减少剂量。每天剂量调整幅度为±2.5 ml。 1.4 疗效标准
根据治疗后大便次数、性状及临床情况评定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 类[4]。显效:每天排便1 次,为成型软便,无排便费力及哭闹;有效:每1 ~2 天排大便1 次,为成形干便,排便费力改善,无哭闹;无效:便秘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性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15 d 后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96.00%明显优于对照组63.6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15 d 后疗效比较 [n(%)]注:校正χ2 =5.964,p <0.05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治疗组 14(56.00) 10(40.00) 1(4.00)96.00对照组 5(22.73) 9(40.91) 8(36.37)63.64 2.2 疗效追踪
停药2 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6.00% 优于对照组22.7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停药2 周后疗效比较 [n(%)]注:χ2 =19.766,p <0.05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治疗组 9(36.00) 10(40.00) 6(24.00)76.00对照组 1(4.55) 4(18.18) 17(77.27)22.73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1 例1 岁患儿服药第1 天出现恶心,经水稀释给药后症状消失,1 例2 岁6 个月患儿服药第3 天有轻微腹痛,未予处理后自行好转。对照组未观察到不良反应。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习惯改变,便秘发生率升高,国内王宝西等[5]对1 001 例样本统计提示小儿功能性便秘发生率为3.8%,城市高于农村,女童高于男童。国外资料儿童便秘发生率3 ~8%,其中90 ~95%为FC[6]。FC病因与小儿饮食特点相关,小儿进食量及饮水量少,消化后液体吸收,余渣少至大便变稠干燥;大便性状与食物成份密切相关,家长注重高蛋白饮食,忽视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摄入,导致肠内分解蛋白质的细菌比发酵菌多,肠道菌群对肠内容物的发酵作用减少,大便呈碱性,干燥而导致便秘;而FC 时专性厌氧菌如乳杆菌、双歧杆菌减少,代之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杆菌和专性厌氧的梭状芽孢杆菌或其他腐败菌大量增加,产生大量肠毒素和有害气体,肠蠕动减慢,PH 值升高,肠功能紊乱而导致便秘。婴幼儿缺乏排便训练,未养成按时排便习惯;活动减少均可加重便秘发生。故治疗FC 应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在合理饮食结构,多饮水,增加膳食纤维(蔬菜、水果、薯类)摄入基础上;增加专性厌氧菌,减少肠内毒素,降低肠道PH 值,提高肠腔渗透压,刺激肠蠕动的方法[7]。润滑剂和导泻剂虽可通便,但长期使用形成依赖更易损害健康,在临床使用受到限制。益生菌制剂能补充肠道生理菌,发酵糖、脂肪、蛋白质,代谢产生乳酸、醋酸,促进胃肠蠕动,有利于恢复胃肠正常生理功能[8]。复合乳酸菌含有乳酸杆菌、嗜酸乳杆菌、乳酸链球菌,由肠内原籍菌和益生菌组成。不但能调节肠内菌群,还可在肠道定殖后分解糖产酸,抑制致病菌和腐败菌生长,降低肠腔PH 值,修复和稳定肠道的功能,刺激结肠蠕动,加快粪便排出。随着粪便排出通畅,患儿食欲减退、腹胀、腹痛等伴随症状改善。而资料亦显
示乳酸杆菌在临床长期应用已充分证明了其安全性[9]。乳果糖是一种合成双糖,在小肠不能被消化酶水解吸收,完整到达结肠,在结肠内经双岐杆菌和乳酸杆菌分解有机酸如乳酸、醋酸,肠内PH 值降低,其肠道内渗透压升高,粪便湿化,且酸化肠道可使肠蠕动加快,双糖渗透活性能保留水和电解质在肠腔,维持高渗,利于粪便排出。同时它还是双岐因子增殖因子,促进双岐因子生长,抑制肠杆菌科等有害细菌生长,从而调节肠道菌群,改变肠内的不良环境,改善粪便形状,粪便松软易于排出。
本组研究提示,婴幼儿FC 在基础治疗上(调整饮食结构,适量运动,排便训练),使用乳果糖联合复合乳酸菌,两者起协同作用,服药2 周总有效率为96.00%,副作用表现为恶心、腹痛,可改变服药方式或自行缓解。停药2 周后观察有效率为76.00%,提示仍有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闫慧敏.小儿功能性便秘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杂志,2007,22(19):1443 -1445.
[2] HYMA P E,MILLA P J,BENNIGA M A,et al. Childhood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neonate/toddler[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519 -1526.
[3] BURGERS R,LEVIN A D,DI LORENZOC,et al.Functional,defecation disorders in children:Comparing the Rome Ⅱwith RomeⅢcriteria[J].J Pediatr,2012,161(4):615 -620.
[4] 朱海宏. 乳果糖联合妈咪爱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27):65.
[5] 王宝西,王茂贵,陈 军,等.功能性便秘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4):253 -254.
[6] 张桂素,盖志敏.小儿胃肠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2.
[7] 邓恩平,黄汉光.常美安联合乳果糖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2011,11(6):12 -13.
[8] 武庆斌.微生态制剂在小儿腹泻病中的应用[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9):1458 -1460.
[9] 于永慧,孙正芸,钱素云. 益生菌制剂在早产儿的合理应用及其对病死率的影响[J]. 中华儿科杂志,2012,50(10):759 -7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