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再探讨

2020-01-04 来源:小奈知识网


语文教学与人文精神再探讨

语文作为一门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在人文精神缺失的当代社会,通过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来提升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显得尤为紧迫。笔者欲以通过解读人文精神的具体内涵,并将其运用于语文教学之中,从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语文教学活动的主客体关系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寻找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途径。

标签: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 途径

人文精神作为一个现代词汇,其滥觞于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其狭义指称即文艺复兴的一种思潮,内涵着对于封建神学的一种反动,凸显人的价值和精神的价值。而作为一种实际存在的精神,它却能穿越国别的藩篱,是一种普世的精神追求。在中国,人文精神基本贯穿于整个历史,尤其在古典文学之中可谓蔚为大观。或如《诗经》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诗歌总集,充满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和恢弘的人文情怀。《楚辞》作为浪漫文学的典范和基石也将生动的想象和最炽热深沉的人格和情操融为一体,散花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在先秦散文中诸如《左转》、《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如《孟子》、《庄子》、《荀子》等著作中也时时刻刻体现着对于人的价值的赞扬和对人文精神的褒赏。至于唐风宋韵,其文人骚客亦不乏沉郁的家国忧患和率真的文人性灵,均体现出对于人文精神的讴歌。

然自近代以来,无论是西方抑或中国,人文精神的缺失已成为一个无可回避的事实。20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便指出现代性存在着对于早期启蒙运动精神的一种阉割,存在着“价值理性”的缺失,而只是实现了“工具理性”,也即意味着现代社会中人文精神缺场,人的价值和精神的价值再次受到了贬抑。此种情况在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工具理性”和“实用主义”统治着中国的价值领域,中国人出现了价值真空,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的缺失,使得以工具理性为方式的追求世俗的快乐、财富等欲望成为社会的最高原则,精神领域的缺失使得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盛行。

如何去重拾人文精神,很多学者倡导从教育的层面加以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寻求人文精神的回归。而在各门学科的教育之中,语文教育教学更应该注重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语文除了具有工具性这一本质属性外,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人文性这一特殊属性。但在现实的语文教育与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这个指挥棒的引导,使得大多数老师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价值,仅仅将语文定义为交际的工具,也只当做一门简单的初中课程,一切以分数论高下,没有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致使很多学生出现有知识没文化的境地。

语文课程是传情达意和传递社会文化的负载工具,具有人文性的特殊属性,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其情操,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是实现语文教育素质化的内在要求,因而在语文教学之中应当渗透人文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呢?

笔者认为要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首先必须对人文精神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广义上而言,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其内涵着三个重要的核心观点:其一是人道主义精神,倡导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追求;其二是科学精神,崇尚对理性和真理的追求;其三是超越精神,即褒扬立足于尘世的超越的精神追求,即对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追求。从人文精神的内涵从而衍伸出人文精神的三大主要观点:人本观念、个人观念和自由观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也即在教学中渗透上述的三种精神和三种观念。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渗透:

首先,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本思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韩愈《师说》曾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而作为老师,其目标不仅在于授业,完成课程设置的目标,也即不只是完成语文本身所具有的的工具性目标,使学生学会如何去沟通,更重要的职责是传道和解惑,传达人生大道,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老师在教学计划中可以增设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的课程,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基本训练,诸如书法、绘画、文学鉴赏等等。

其次,活跃语文课堂,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人文精神的重要支柱是个人自由观念,这就需要老师能够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活跃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展开各种形式的活动,诸如课外阅读活动、经典诗词诵读、演讲比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即增进兴趣又提高修养,从而也能够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起来。

最后,加强语文教师队伍自身建设,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是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学生的思想的过程,因而老师必须首先以身作则,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老师也必须時刻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如此方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