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做到品质管理零缺陷

2023-11-30 来源:小奈知识网


1.零缺点VS全良品

很多企业都在推零缺点运动,或者在推六西格玛。六西格玛的不良率是3%左右,几乎是零缺点了。

◆ 零缺点是一个理想

严格讲起来,零缺点是一个理想,是永远追求的目标。就算能在某段时间内做到零缺点,也许过段时间就又会出现新的缺点。因为顾客的要求是永无止境的,顾客对品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提升的,所以零缺点只能是努力追求的理想。

◆ 全良品是可以实现的

企业可以做到每一个出货都是良品,每一个交到顾客手上的商品,都是良品。作为良品,也许有一些缺点,但是那些缺点是不影响使用的。

企业可以先做到全良品,然后再继续迈向零缺点,向零缺点靠近。但是没有一个企业,可以说它的产品已经是零缺点。

2.广义的品质

以前对于品质的理解,常常局限于产品的品质,其实这是不够的,它还包括人的品质、事的品质。因为人的品质不好,他做事的品质也就不好,生产出产品的品质也同样不好。所以人、事、物的品质都要兼顾,才是广义的品质,而不能只看这个产品。

3.品质故事

某工厂接到日本一个生产电脑显示器的订单,由于熟知日本人办事严谨,特派高级技师督导每一步生产流程,全部检验合格并得到认证的产品,销售一路畅通。

就在已经销售掉百分之七八十,准备扩大生产的时候,工厂接到日本公司要求全数退货的通知,原因是商场有大量消费者要求退货,这种情况一旦达到一定比例,商场就要求全部退掉。工厂派专人到现场抽查调试,产品本身几乎没有任何瑕疵。

厂家苦恼于找不到原因,最后一位消费者道出了真正原因:原来是在打开包装箱后,在包装材料上会看到很多包装时弄到上面的黑手印,一是视觉上感觉极不舒服,继而会联想到厂家的管理不到位,这样不注意细节的厂家,如何保证产品质量一定不会出现问题呢?这才是消费者大量退货的真正原因。

由此可见:做好品质,不单是靠技术,还得靠管理、靠理念、注重细节。

1.人人有责还是品管负责

品质出现问题,是人人有责还是品管负责?当然是品管单位负责。如果人人有责,出现问题就是人人无责了,法不责众,所以必须是品管单位负责。

2.品管单位的责任

品管单位负责品质,有以下三个责任:

◆ 制定品管规范

品管单位首先要负责制定品管规范。如果品质没有做好是因为没有检验标准和品管标

准,那么这就是品管的责任。

◆ 教导及督促执行品管规范

品管单位还要教导及督导各执行者执行品管规范,也就是把他教会,然后在他的执行过程中做好督导。将来的品管,不是针对产品去检查,而是针对行为去督导,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 品质异常真因追查

品管单位要负责追查品质异常的真正原因,找出来以后交由责任单位去改善。

【自检】

请您阅读下面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某鞋厂总共有8万人,光品管人员就3000多人。后来经过改革,只留了30人继续做品管,其他的人都去了生产车间,并有生产人员自主检查、制程抽查,取消了检验员。

你觉得该鞋厂的改革符合不符合品管的要求?你认为这种改革效果会是什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各自对本身行为及结果负责

做好上面的三项工作后,可以由生产单位的人或其主管负责检查和抽查,出现问题就是生产单位的责任,而不是品管单位的责任。所以,负责品管的人员只需要很少的几个,只需要做好规范制定、教导督导、真因追查就可以了,而检验和执行可以完全交给生产单位的人。

一、如何做好品质

1.检查→制造→设计→业务→管理→全员

如何做出让顾客满意的品质?第一,好品质是检验出来的,派人检验,将不良品挑出来,将好的放过去;第二,好品质是制造出来的;第三,好品质是设计出来的,因为如果设计不好,制造再怎么小心也不行;第四,好品质是从业务中来的,如果业务员乱接单,制程条件做不到也不行;第五,好品质是从管理出来的,管理跟不上,其他条件再好也没用;最后,好品质是全员努力的结果。

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在企业的产品质量上起着决定作用,要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来确定。而且,品质要做好,各部门的责任必须明确,且不能推卸责任,这样品质才能做好。

2.A货→B货→C货

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分为A货、B货、C货,A货可以卖好价钱、B货可以卖普通价钱、C货只能报废,A货为企业带来很高的利润、B货可以为企业带来较少的利润、C货让企业损失。作为企业,都想尽量多地生产出A货,尽量避免C货,这就要求企业做到品

质稳定。

3.高级→中级→低级

不同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划分为高级品、中级品和低级品。为什么同样的原材料,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有高、中、低级之分呢?原因就在于,企业的制程管理的差异。

不同的制程管理,所生产的产品的精细度、质感都是不同的,而且这与所采用的材料无关,差就差在工艺、对品质的认真等方面。

4.高价→中价→低价

高级品的售价最高,中级品售价一般,低级品售价最低,于是就有了高价、中价和低价之分。

5.精品货→大众货→排档货

无论是精品货、大众货,还是排档货,所用的材料不管是什么,其差异不会太大。但是为什么有那么高的质感差异和价格差异呢?

品质和品值,一个是质量的质,一个是价值的值,如何把这个品质的“质”提升到品值的“值”,这个过程利润空间很大。所以,品管单位一样可以替公司创造价值,如果它能够把品质变成品值,它为公司带来的价值,可能比生产单位还要高。

二、缺点层别

产品缺点可以分为四类,即严重缺点、主要缺点、次要缺点和轻微缺点。先分别给每类缺点定义,然后以打分的形式确定产品的分值,再根据缺点的定义,划分产品的类别。

1.严重缺点

◆ 可以造成生命或身体伤害

严重缺点是什么呢?例如,一个产品可以造成对使用者身体的伤害,甚至可以使使用者牺牲生命,这个产品就具有严重缺点。

◆ 绝对不能出货

具有严重缺点的产品绝对不能出货,就算客户要求也不能出货。

◆ 有过失责任→无过失责任

不能出货的原因在于,在很多国家,不是有过失才要赔,即使厂商没有任何过失,顾客在使用中自己受伤,厂商也要赔。

【案例】

产品引起的赔偿

某家公司由于客户在使用其产品过程中使用不当造成残疾,要求厂家赔偿一万美金。经过执法机关判定,最终由厂家赔偿一千美元赔偿金。也正由于这笔大额赔偿金的支付,导致公司出现严重财务问题。

所以,在产品具有严重缺点时,一定不能出货。

2.主要缺点

◆ 欠缺部分功能

主要缺点是指产品欠缺部分功能,但其他功能可以使用。

◆ 原则不能出货

具有主要缺点的产品,基本上不能出货。

◆ 客户同意则有条件出货

但是,如果客户要求降价销售,并可以接受产品缺陷的话,可以与客户签订购销合同,将产品缺失功能做免责说明,以免日后客户以原来就存在的缺陷向企业索赔。也就是说,可以有条件地出货。

3.次要缺点

◆ 部分功能未达标准但不影响使用

次要缺点是指部分功能的不足,即产品的功能不缺失,但是某项功能的效果稍差一些,不影响使用,也符合国家的标准。

◆ 扣分未低于合格分即可出货

如果有次要缺点的产品在其打分的时候,没有低于预先确定的合格标准,就可以出货。

◆ 内规→行规→国规

产品质量的参考标准有厂内质检标准,叫内规;有行业标准,叫行规;也有国家标准,叫国规。

一般来讲,内规严于行规,行规严于国规。之所以内规最严格,是因为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

4.轻微缺点

◆ 外观瑕疵不影响使用

轻微缺点讲的是一个外观上的刮痕、脏污或色差等,只是在感官上有一些差异,完全不影响使用。

◆ 扣分未低于合格分即可出货

如果有外观瑕疵的产品在其打分的时候,没有低于预先确定的合格标准,就可以出货。

◆ 实用面→心理面

但是轻微缺点,有的时候可能会变成次要缺点,甚至会变成主要缺点。以前这些外观瑕疵,消费者不太在意,但是当消费水平提高的时候,这个色差就会变成主要缺点。总之,就是实用面的瑕疵变成了心理面的主要缺点。

【案例】

手提电脑上的指纹

现在的手提电脑即使用手按上去,也不会留下指纹的痕迹,以前的手提电脑却不同,指纹可以被留下。其实,这也只能算是轻微缺点,丝毫不会影响使用。但是,由于消费者越来越挑剔,原来的轻微缺点,变成次要缺点,再变成主要缺点,后来消费者就开始纷纷退货。

这就是没能在感性上满足消费者,令他的心里不舒服,所以实用面的瑕疵变成了心理面的主要缺点,并最终导致退货。

5.全良品(扣点制)→零缺点

全良品需要经过三道检查,如果这三道检查确实做好,百分之百的不良品都可以在厂内挡住,就不会流到外面去。因为在厂内挡住代价最低,流出去以后可能要赔偿,可能是退货,得不偿失。

◆ 源流检查占80%

源流检查讲的就是追查不良的源头,把不良的原因消灭掉。如果发现很多的不良是来自于设计的不良、模具的不良、材料的不良、配方的不良时,若没有去改,制程人员再怎么小心,产品也是不良。就是说,很多的不良不是来自于操作者,而是来自于源头上,这就要从源头去消灭,叫源流检查。通过源流检查,可以消除80%的不良品。

◆ 自主检查占15%

自主检查是指操作的人对自己生产的产品的品质做一个检查。操作的人最了解产品,他如果发现不良品,就直接留下,不让它进入下一道工序。当然,操作的人要检查哪些地方,要怎么检查,要由品管单位去规范。通过自主检查,又可以消除15%的不良品。

◆ 顺次检查占5%

顺次检查是由下一工序的人对上一工序交来的东西先检查,确认合格才继续做。如果确定不良,就交由上一工序改善,这就叫顺次检查。通过顺次检查,大概可以挡下5%的不良品。

◆ 不做、不交、不收

做好这三道检查以后,有个三不原则:不做不良品、不交不良品、不收不良品,即不做、不交、不收。如果能坚持这三步,那么任何不良品,都可以在厂内挡住。

◆ 制程抽查谁来做

由执行者自己检查品质,由执行者的主管做制程抽查,这样品质的责任才能由执行者全部负责。品管既不做检查,也不做抽查。

【案例】

品质决定需求

很多女孩子在结婚的时候,如果嫁妆没有一台捷安特自行车,会认为是很没面子的事。

同样,在美国的硅谷,身价十亿的电子新贵以捷安特自行车代步

为什么捷安特自行车的需求档次比较高呢?原因就在于它的品质高,品质决定了需求的档次。

一、品质稳定的三道标准

1.品质合格靠技术,品质稳定靠文化

品质合格与品质稳定是两个概念。品质合格靠好的设备、靠好的技术就能做到,而品质稳定必须靠管理、靠文化,没有很长时间的管理积累与文化积累,品质稳定是做不到的。就算管理有积累、文化有积累,如果方法不对,也还是做不到。

所以,企业首先要积累一定的管理经验,积累一定的正确的文化观念,采用正确的方法来做到品质稳定。品质稳定后,企业产品的价值将有很大的提升。

2.三道标准

◆ 作业方法标准占80%

第一道标准是作业方法标准,有80%的不稳定是因为没有作业方法的标准,或者是有了标准没有照做。

◆ 作业条件标准占15%

第二道标准是作业条件,或叫制程条件。有15%的品质不稳定是因为温度设定、速度

设定、压力设定、时间设定等制程条件没有标准。因为条件的不稳定,造成品质的不稳定。

◆ 原始设计标准占5%

第三道标准是原始设计标准,原始设计标准讲的就是图面、公差、配方等设计没有做好,造成执行者怎么做都没有办法让产品品质很稳定,这部分不稳定大概占5%。

二、四道检查

◆ 有没有标准

第一道检查,看有没有标准。先看作业方法的标准有没有,如果没有,就要明确应该由谁来制定。

◆ 有没有照标准做

如果有作业方法的标准,那么第二道检查要看有没有照着标准做。如果没有照做,查明原因,提出改善方案。

◆ 照做结果是否符合标准

第三道检查,看照做的结果有没有符合标准。如果照着标准做,结果还是不符合标准的话,就要看标准是否存在问题。如果标准有问题,就要修正。

◆ 标准有无定期修正

第四道检查,看标准有没有定期更新。标准不是定下来就不改的,要随着技术进步进行更新。

◆ 落实与贯彻

利用这四道检查,再结合三道标准一定可以将品质不稳定的问题查明真相,找出它的责任者,找出它的真因。针对真因,要求责任者彻底改善,品质就能稳定。

三、ISO的迷思与矫正

1.ISO的迷思

很多企业做了ISO认证,花了很多钱,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很多问题仍然很迷惑,不知道怎么办。

◆ 目的何在

首先,做ISO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完善企业的管理、提高效率,但是企业做了以后,达到目的没有?没有。

◆ 有何助益

第二,做ISO对老板、对员工有什么帮助和益处?能弥补技术能力不足、加快内部流程等等,但是有没有达到效果呢?没有。

◆ 有无阻碍及妨害

第三,做ISO有没有遇到阻碍?有没有造成其他的妨害?有,而且阻碍和妨害还很大。有些企业,只有老板想做ISO,员工都不愿意,结果很多工作都被放在一边,去应付ISO。这叫未谋其利,先受其害。

◆ 是否尾大不掉,进退维谷

到后来,不想做也不行了,箭在弦上,进退维谷。可见,一些企业做ISO的确造成了很多问题。

2.ISO的矫正

对ISO的实施效果做检查,如果能符合下面的四个不,就是真地在做。否则,就是在应付。

◆ 不作假

第一个是不作假。ISO如果要作假,就失去了ISO本来的意义。有些企业在做ISO的时候是通过作假才通过认证的,通过以后只好继续作假。

◆ 不增负担

第二个是不增加负担。做ISO如果增加负担,那企业做的肯定是错的。ISO一定是在现况工作中,举手之劳就把它做好。有的企业不了解ISO,把现在的工作放在一边,另外做一套ISO的工作,这肯定是不对的,因为这样的做法给企业增加了负担。

◆ 改善不合理

第三个是改善不合理。如果发现作业不合理,就去及时地改善它。但有的企业怕改善的时候牵一发动全身,在ISO复检的时候没办法自圆其说。所以,明知不合理但是不敢改。

◆ 不应付检查

第四个是不应付检查。也就是说ISO来检查,企业什么都不要准备,完全拿现状给他看,而不是提前做好准备来应付检查。如果是应付检查,就没有必要做ISO。

◆ 说、写、做一致

如果上面的四个不企业不能做到的话,企业就没有必要去做ISO认证,国家也就应该取消其ISO认证。

ISO没有规定企业如何去做,是企业作茧自缚,写了很多做不到的事,最后只好作假。所以,企业就做到三件事,就是说、写、做一致:做如所写,写如所说。ISO越简单越好。

◆ 为改善及强化体质而做

ISO的真正目的,就是建立标准化,这个标准化不只是针对品质,而是针对所有的流程。标准化的目的是强化企业体制、流程,让企业的作业更顺畅、更轻松、更有效。ISO应该是一个标准化的委员会,或者是一个幕僚室,来做管理者单位。企业的认识存在界定错误,如果不能矫正,企业就会陷入歧途,永远走不出来。

四、“全员”的涵义

1.福利有份,负责无份

全员品管的“全员”包括哪些人?包括所有的人员。很多人在分福利的时候没有自己的是绝对不可以的,而出现问题却又不想负责任,这种想法是需要改进的。

2.要求“大家”,漏了自己员工的错误思想:在讲权力的时候都不会漏掉自己,在讲责任的时候却只想到大家;讲福利的时候都有自己,讲义务的时候只有大家。

3.全员负责的先决条件

全员负责,有两个要件:

◆ 找得出来

第一,谁造成的品质不良,必须能找得出来。有时候人太多,不能确定到底是谁的责任,就让相关的人员都负责任,全都受到处分。这样,大家就会把真正的责任人找出来。

◆ 考绩挂钩

第二,将员工生产的产品的品质与他的绩效考核挂钩。

1.分清各工序权责

管理者要把各工序的权责分清楚,谁的责任包括什么都要很明确

2.做好上下工程交接

对上下工序来说,下一工序如果发现不良品,可以拒收,将它退回上一工序。如果下

一工序发现不良品,却没有退回,还接着做的话,它就要负相关的不良责任。

3.谁做谁负责

不良品是由谁做的,就由谁负责任。

4.追究责任的目的

品管单位在做好自己该做的三个要件之后,品质不良是谁做的谁就负责。负责的目的不是处分和罚钱,而是改善、提高品质。

5.从源头消除不良因素

在源流检查中,品管的工作很重要,必须找到品质不良的真因,而不是找到它延伸出来的现象。找到真因的源头就要去消除,才能一劳永逸。如果只是针对现象去处理,就不能根本解决品质不良的问题

6.落实贯彻标准化作业

人们发现80%的不良,来自于非标准作业。那么怎么样能够让人员落实贯彻标准化作业呢?落实是指结合实际需求,如果标准不能跟实际作业者的需求结合在一起,就无法去贯彻。贯彻是坚持照标准做,就是落实贯彻执行标准。落实做到就能贯彻,贯彻做好就更能落实,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如果作业者做出不良品,而他又不承认没有按照标准做,企业又如何去证明呢?这就需要做一个结果推论:事先按照标准做出来一个结果,并经作业者确认。如果作业者做出

来的结果,与按照标准做出来的结果不吻合,就可以推断,他没有照标准做。

要让每一个作业者知道,不照标准做,所产生的损失叫做故违。故违造成的损失,依法可以要求赔偿。这样,作业者就不敢不照标准做。

所以落实贯彻,除了道德劝说以外,还要有一个法理的依据。

品质管理的经验与结论

1.“养刁”顾客的胃口

随着市场的竞争和供大于求的出现,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就是说,当别人的东西比你好的时候,你的东西就卖不掉了。所以,企业要设法养刁顾客的胃口,让他在用惯你的产品之后,一旦用了别人产品,他就会感觉不习惯。这样,他就会非用你的产品不可。

2.Made In China

现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商场几乎都有“Made In China”的产品。但是,作为中国人,我们并不觉得自豪,因为这些“Made In China”的产品全是中档产品,进不了精品商店。当“Made In China”的产品达到世界级的精品的时候,中国人才会觉得这是很光荣的事。

随着政策的开放,世界级的大厂商纷纷在我国设立工厂,并带来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Made In China”的产品已经在快速地提高自己的品质,汽车行业是这种变化的代表。

3.人无我有→人有我良→人良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

身为一个企业,不要自满,要做到这几点:

◆ 人无我有。别人做不出来,我做得出来,我独卖;

◆ 人有我良。别人也能做出来,但我做得比他好;

◆ 人良我优。别人也能做好的时候,我是这里面做得最好的;

◆ 人优我廉。别人也做得非常好的时候,我做得比他便宜;

◆ 人廉我转。别人也做便宜的时候,我不跟他竞争了,使用蓝海策略,换一个新产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