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某市道路路面恢复工程项目建议书

2022-11-03 来源:小奈知识网


1 概 述

1.1 项目背景

XX市S310A至B段路面改善工程位于XX市XX县与B区境内,路线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路线向北可至XX、寿县、淮南等地,向南可至B、金寨。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B改革试验区的发展完善,沿线车辆迅速增加;由于原有沥青碎石路面空隙率较大,抗渗性较差,受到地表水侵蚀严重,造成该路段路面出现大范围麻面、网裂、基层外露等病害,已经严重影响了来往车辆的通行。为提高路网干线公路服务水平和抗灾能力,提高行车通行条件XX市公路管理局决定对本项目进行路面改善。

1.2 编制依据

(1) 《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2010.4);

(2) 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联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2006年第三版);

(3) 交通部颁发的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

(4) 交通部颁发自1996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公路工程估算指标》;

(5) XX市公路管理局《关于S209陡太路、S310众叶路路面改善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的委托函》。

1.3 研究过程及内容

接到业主委托书后,我公司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调查,调查期间我们听取了XX市公路管理局对本项目的详细介绍,对路线走向、主要控制点、沿线建筑材料等情况做出详细调查,收集了XX市近年主要经济数据和相关道路的交通量,对比1:50000地形图对沿线周围地形地貌、水文水系进行了现场核对。在XX市公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顺利结束了外业调查转入内业设计。内业设计主要进行路线设计,计算工程量,编制投资估算。从而对本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

- 1 -

1.4 主要结论

1、项目位于XX市XX县与B区境内,是两地南北走向的重要通道,项目的建设将完善区域内公路路网体系,提高区域内道路通行能力,增强交通运输的安全性能。

2、该项目的建成将完善XX市公路路网结构,有效改善B至三元、孙岗、A等地的通行状况,对沿线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项目所处路段是当地乡镇主要集散通道之一,项目的建设将为当地居民出行带来便利。

3、由于项目位于安徽西大门,此项目的建设将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改善区域投资环境,改变产业布局,促进结构升级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项目的建设提高了路网干线公路服务水平和抗灾能力,改善了道路通行条件及交通运输的安全性能,有效提高S310的服务水平。因此修建本项目是十分迫切的,也是必须的。

2 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状况和规划

- 2 -

2.1 研究区域概况

S310线A至B段位于安徽省XX市XX县与B区境内,项目的建设将提高路网干线公路服务水平和抗灾能力,改善道路通行条件及交通运输的安全性能,有效提高S310的服务水平。本项目直接影响区域为B区,间接影响区域为XX县、XX市等。

2.2 项目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现状及发展

经济社会现状

社会发展概况

区域人口 XX市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俗称“皖西”,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现辖金安、裕安两区和寿县、XX、金寨、霍山、舒城五县,以及省级XX经济技术开发区和B改革发展试验区。全市159个乡镇、8个街道、85个城市社区、2846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总人口704.8万人。

图2-1 XX市地理位置 自然资源 XX资源丰富而独特。这里水源充沛,

水质优良。全市地表水资源总量99.9亿立方米,境内有淠河、史河、杭埠河等7条主要河流。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建成了佛子岭、梅山、磨子潭、响洪甸、龙河口五大水库。以五大水库为依托兴建的淠史杭综合利用工程,是我国最大的人工灌区,也是世界七大人工灌区之一。灌区控制面积覆盖皖豫两省1.3万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00万亩。境内有木本、草本植物3800多种,各类水陆栖生脊椎动物500多种。盛产110多种名特优稀农副产品和1400余种中药材,粮、油、棉、麻、

茶、茧、板栗、肉禽、羽绒、水产等产量多数居全省第一,XX瓜片、皖西白鹅及其羽绒、霍山石斛等称甲全国。

境内已探明矿藏30多种,铁、金、铅、锌、石英石、花岗石、水泥灰岩等储量甚丰。

- 3 -

区位交通 XX依山襟淮,承东接西,区位优越。东与省会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西与信阳市毗邻,北接淮南市、阜阳市。贯淮淠而望江海,连鄂豫而衔中原,是大别山沿淮经济区的中心城市。312、206、105国道、宁西高速公路、合九铁路、宁西铁路、淠淮航道纵横全境,XX至合肥骆岗机场仅需1小时,交通十分便捷。位优越,交通便捷。地处合肥、芜湖、南京“金三角”腹地,长江流经XX市182公里,合九铁路及合宁、合巢芜、沪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可依托合、芜、宁三个航空港和万吨级芜湖外贸码头直达世界各地。

地理气候 XX地势西南高峻,东北低平,呈梯形分布,形成山地、丘陵、平原三大自然区域。全市界于东经115°20’-117°14’,北纬31°01’-32°40’之间,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转换的过渡带,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全年日照1876-2003.5小时,各县区年总降水量1008.5-1545.7毫米,平均气温16.7-17.9℃,梅雨季节一般在6-7月间。在特定地域和气候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境内物产富集,矿产众多,可谓“大别山藏珍蕴宝,淠史杭泻玉流金”。

经济水平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半年增长13.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9.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85.8亿元,增长24.2%,第三产业增加值231.1亿元,增长7.4%。

2010年,XX市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033.5万亩,比上年增长2.0%,总产达到459.1万吨,增长1.9%;工业经济支撑作用增强,全市规模工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46.7亿元,同比增长29.3%,增幅高于全省5.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0.5亿元,增长38.1%,增幅快于全省4.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6位;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9.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1%;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全市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45364万美元,增长37.3%;利用外资形势良好,全市利用境外资金16309万美元,实现年度目标的107.3%,同比增长23.1%,增幅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实现财政收入68.6亿元,同比增长31.7%,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8.4个百分点,实现全年预期目标(61.75亿元)的111.1%;金融信贷规模持续扩大,截止201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843.5

- 4 -

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72.3亿元,增长17.0%;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市居民人均支配收入14508元,增长11.6%,其中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超过4600元,比上年增长1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3.2,比上年同期上涨3.2%。

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XX依山襟淮,承东接西,区位优越。东与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西与河南省信阳市毗邻,北接淮南市、阜阳市。贯淮淠而望江海,连鄂豫而衔中原,是大别山沿淮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地处中国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长三角”腹地,形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网络,境内有3条国道、4条高速、3条铁路,至建设中的新桥国际机场仅半小时,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城市,具有东融长三角、西连大京九的独特之利;距南京不足2小时车程,距离上海也仅4小时左右,是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

“十二五”是XX市承上启下、争先进位、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既有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战略转型的诸多挑战;既有许多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又面临着赶超进位的重要任务。以下是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

——坚持转型发展,推进优化升级。全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规模化、集群化、集约化发展转变;经济发展结构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经济增长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城镇化进程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社会建设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向转变。

——坚持创新发展,增强竞争能力。大力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能力;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管理创新,不断提高政府、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坚持赶超发展,全力争先进位。以坚定的信念、实干的精神、顽强的毅力、百倍的干劲,着力营造赶超发展的氛围;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千亿元产业,培育百亿元企业,着力构筑赶超发展的增长极;提高居民收入,大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着力形成赶超发展的合力。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两型社会。以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体

- 5 -

制机制为重点,积极发展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绿色旅游等绿色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开放发展,激活跨越活力。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不断夯实发展载体,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合作,加快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不断提高经济外向度。

2.3 项目影响区域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

XX市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的江淮平原,地跨江淮分水岭,东临省会合肥和淮南、巢湖两市,南接安庆市和湖北省黄冈市,西与河南省信阳市毗邻,北与阜阳市隔岸相望。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沿海、中原和西部地区梯度发展的过渡带和东西部经济交流的转接点,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联系沿海、发展中原的功能和特征。被国家交通部确定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布局规划。

公路:

高速公路有国家规划的“7918”中的G35济南-广州高速公路,G40上海-西安高速公路,G42上海-成都高速公路,以及合肥-淮南-阜阳高速公路和合肥-安庆高速公路均经过我市。另外境内有312、206、105三条国道国道,全市现有公路16557公里(国道314公里,省道743公里,县道

3493公里,乡道5207公里,村道6800公里),公路密度为92.1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客运开通跨省班线149条,跨市班线504条,跨县班线316条。

铁路:

已建成的有上海-武汉-成都高速铁路,西安-南京、合肥-九江铁路,建设中和即将建设的铁路有XX-阜阳、西

- 6 -

安-南京铁路复线等。规划中还有XX-安庆-景德镇的铁路、XX-庐江-铜陵铁路等。

2005年,又一条贯穿我国东西的铁路主干线——宁西铁路的通车将XX与长三角地区、西北地区紧密相连,开辟了一条从长三角地区通往西北地区的捷径。2009年,贯穿XX全境的合武高速铁路通车,更加缩短了XX与合肥、南京、上海、武汉这些大城市的时空距离,目前动车组列车从XX到合肥需36分钟,到南京、武汉仅需1个半小时,到上海也仅需3个小时。合武铁路客运专线与合宁铁路客运专线相联结,构成了长三角地区通往中南区域的最短路径。

航空:

正在建设中的具有目前国内最高飞行区等级的4E级枢纽干线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位于合肥市肥西县高刘镇和XX市寿县刘岗镇交界处,距XX市区仅40公里)预计于2010年竣工投入使用,将使XX的交通将更为便捷,为XX加强与国内外大城市的联系,

加快融入安徽省会经济圈,加速建成合六巢城市群提供了更强劲的动力。目前市区距合肥骆岗机场70余公里.

水运:

境内有7条较大河流,水运通航里程1029公里,常年可通航50—100吨级轮驳船。

XX市将在十二五期间建设以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航空为主骨架,以高密度农村公路网为基础,以航运为补充,以运输枢纽港站为节点,进一步完善立体交通网络。推进阜阳—XX铁路、西安—合肥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加快建设,加快XX—安庆—景德镇、XX—庐江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启动合肥—XX轻轨前期工作,扩建改造XX火车站。完成周集—XX高速公路建设,争取济南—祁门高速公路尽快开工,推动沿淮高速公路、铜陵—XX南—金寨—河南商城高速和金寨斑竹园—天堂寨—霍山道士冲—霍山县城—舒城—无为高速前期工作。大力实施“路网升级工程”、“路网改造工程”和“路网延伸工程”,加快XX对接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和周边各

- 7 -

市,以及辖区内各县区之间和主要旅游景点公路网主骨架建设。加快对国省道和重要的县、乡道升级改造,进一步巩固“村村通”。加强对淮河岸线资源的综合利用,重点实施淮河干流、淠淮航道以及淠河等内河航道整治和疏浚工程,到2015年,V级及以上航道达到220公里,XX港年通过能力达到755万吨。进一步加快客运站场升级改造,提高城乡交通运输通达能力。

3 交通量分析及预测

3.1 远景交通量的组成

本项目的建设旨在提高路网干线公路服务水平和抗灾能力,改善道路通行条件及交通运输的安全性能,提高S310的服务水平。影响本项目远景交通量主要为现有老路自然增长的趋势交通量。

3.2 交通量预测思路

- 8 -

本项目趋势交通量预测采用简单的直接个别推算法:首先调查区域社会经济资料及交通运输资料,分析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在预测区域未来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交通工具发展的影响,研究区域内各种交通方式的增长弹性,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年的趋势交通量。

3.3 交通量预测过程

3调查资料分析

路段公路历年平均交通量统计

为了掌握本项目公路现有流量状况,根据当地交通部门提供的交通量资料,经月不均匀系数修正后,老路年均断面流量见表3-1。

表3-1 2010年各路段老路断面流量 单位:辆/日,小客车

拖 拉 机 小 型 货 车 中 型 货 车 大 型 货 车 特 大 货 车 拖挂 货车 集 装 箱 车 小 型 客 车 大型 客车 摩 托 车 非 机 动 车 K202+888~ K237+567段 318 170 246 146 35 55 11 609 89 523 81 

数据分析

2000年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公路交通量得到了较快发展。客车交通量的增长均低于超前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经计算,本项目影响区域2000年至2010年客车交通年均增长率为7.3%,弹性系数为0.59;货车交通年均增长%,弹性系数为0.61。

3 未来公路交通发展趋势分析及弹性系数预测

弹性系数预测

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公路交通将会以持续、稳定的状态和适度的速度发展。结合交通发展的普遍规律,对机动车弹性系数进行预测,见表3-2。

表3-2 机动车增长弹性系数预测表

客车 2011-2015年 0.58 2015-2020年 0.53 2020-2025年 0.48

- 9 -

货车 

9 增长率计算

根据经济及弹性系数预测结果,对机动车交通量由下式计算:

Rk=E×Tk 式中:Rk——未来影响区域K车型交通量增长率(%);

Tk——未来影响区域K车型交通量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 E——未来影响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经计算,分车型机动车增长率预测值见表3-3。

表3-3 分车型机动车增长率预测值(%)

GDP 客车 货车 2011-2015年 2015-2020年 2020-2025年 3.4 交通量预测最终结果

根据拟建项目基年交通量,结合机动车各车型交通量增长率对本项目远景交通量进行预测,交通量预测最终结果见表3-4。

表3-4 交通量预测最终结果 单位:辆/日,小客车

K202+888~K237+567段 2015年 3234

2020年 4297 2025年 5397 4 项目现状及建设的必要性

S310线A至B段位于安徽省XX市XX县与B区境内,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提高路网干线公路服务水平和抗灾能力,改善

- 10 -

道路通行条件及交通运输的安全性能,有效提高S310的整体服务水平。本项目直接影响区域为B区,间接影响区域为XX县、XX市等。经过多年的运营,原有沥青碎石路面已出现明显的病害,全线出现大面积麻面、网裂等病害;混凝土路面出现露骨、裂缝、混凝土板破碎、脱空等病害使老路路面受到严重破坏,丧失了整体承载能力,难以恢复其使用功能,不能达到结构强度要求,需要重新进行结构补强。因此修建本项目是十分迫切的,也是必须的。

5 建设条件、技术标准及建设方案

项 目 起 点

项 目 终 点

5.1 建设条件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路线位于XX市南部。XX市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呈梯形分布,河流、盆地、湖泊相间其中。市区可分为大别山北坡山地、江淮丘陵、江淮岗地和平原四大地貌单元。本项目位于丘陵区。

气象与水文

- 11 -

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转换的过渡带,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显著,冬寒夏热,四季分明。光热资源较为丰富,适宜动植物生长。全年日照1876~小时,各县区年总降水量~~17.9℃,梅雨季节一般在6~7月间。

地震

根据《安徽省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全线所经地段地震动峰加速度为0.05g ,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图5-1 安徽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9306—2001)

- 12 -

自然条件对建设项目的影响

沿线水源丰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等这些自然条件对工程建设是有利的,但该区域春、夏之交季风造成的梅雨和夏雨时间较长,暴雨洪涝。应针对每年的雨情、旱情及地形条件合理组织安排施工计划。

筑路材料和运输条件

- 13 -

砂、石料

项目区域石料产量丰富,砂料主要分布在金寨、裕安区,资源丰富,且质地纯净,粒径较佳,常年开采可供施工使用。

工程用水

沿途沟塘较多,地下水丰富、水源充足,凡人、畜能够引用的水均可作为工程取水源。

工程用土

项目区域内均为丘陵区,沿线全为山林地,取土较困难,项目取土应与当地相关部门协商。

工程用电

沿线电力线路密集,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可满足工程用电要求。

六大材料来源及供应

水泥、钢材、汽油、柴油、可以从XX市购进,木材就地取材。

运输条件

沿线交通方便,能够满足本项目交通运输需求。

总之,沿线筑路材料、水、电及运输条件对项目的建设十分有利。 5.2 技术标准

公路等级:三级公路; 设计行车速度:40公里/小时;

路基、路面:路基、路面维持原有路面宽度,沥青混凝土路面; 桥梁涵洞:涵洞设计洪水频率1/25; 设计荷载:汽车荷载为公路-Ⅱ级;

场地地震效应:根据《安徽省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全线所经地段地震动峰加速度为0.05g ,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5.3 建设方案

改善原则

本项目属改善类工程,道路设计应考虑方案的可操作性,注意实施时对道路

沿线交通出行的影响。

- 14 -

 

要充分结合道路现状、当地经济状况选用合理的路面结构形式和厚度。 设计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要,还要体现出合理性和经济性,即要便于近期建

设,又要充分考虑到远期的结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本项目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远景交通的要求。

妥善处理好道路与周边场地的关系,正确处理好路线平、纵、横的组合,充

分调查路段设计洪水位,在保证主干路上汽车行使安全、通畅、快速的前提下,减少线路填挖方和构筑物工程数量,节约工程投资。

贯彻生态设计理念,注重环境保护设计,使公路线形、桥涵、交叉、沿线设

施等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使项目建成后成为所在地区的一道景观优美的风景线。

路基、路面、桥梁、平交、防护设施和附属设施等应安全、可靠、经济、适

用、美观。

充分预见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加强科学研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结构、

新材料和新工艺,尽可能减少工程病害。 建设方案起讫点论证

路线的起终点决定着路线的总体走向。公路起讫点的合理选择除有利于公路网构成、与相关公路良好衔接外,还必须考虑节点处的场地建设条件。

路线

平面线形

平面设计基本拟合老路中心线,完全利用老路平面线形,避免新征用地,提高桥涵及支挡构造物利用率,降低对老路两侧原有绿化破坏,有效降低工程造价。路线起自XX县A(K202+888),经三元、孙岗至B(K237+567),全长公里。

纵面设计

纵面线形设计时,应考虑起、终点的自然衔接,以及利用桥梁的桥面高程、沿途计算的桥涵、路基洪水位的控制等原则。 路基工程

(1) 路基横断面设计

横断面维持老路标准,具体为:

- 15 -

K202+888~K206+488段、K231+488~K232+488段:路基宽12.0m,路面宽9.0m; K206+488~K218+488段、K219+488~K231+488段:路基宽m,路面宽7.0m;K218+488~K219+488集镇段:路面宽12米; K232+488~K234+738集镇段:路面宽; K234+738~K235+738集镇段:路面宽; K235+738~K237+567集镇段:路面宽;

行车道横坡采用2%,土路肩横坡采用4%。详见附图《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2) 路基高度设计

路基设计高程采用行车道中心线高程,在满足路基及桥涵设计洪水位的前提下,应尽量降低填土高度,降低工程造价。

(3) 路基边坡

填方边坡坡率取1:1.5。 全线无挖方边坡。 (4) 路基防护

道路两侧均为保护的山林地和耕地,设计对填方路段两侧采用路肩墙收缩放坡,避免新征用地。

(5) 路基排水

路基排水涉及沿线的生态平衡、水土保持、以及农田和水利建设因此排水设计需要与当地排灌溉系统协调,做到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路基排水主要通过两侧排水沟汇集路面及边坡水,引入沟、渠、河等排至路基以外,排水沟应贯通并自成独立排水系统。

本项目全线排水工程数量及防护工程数量合计约为6240立方米。 路面工程

面层

经调查,本项目K202+888~K206+488段、K231+488~K232488段为沥青碎石路面;K206+488~K218+488段、K219+488~K231+488段老路为沥青碎石路面;K218+488~K219+488段为12米沥青碎石路面;K232+488~K234+738段为水泥混凝土路面;K234+738~K235+738段为沥青混凝土路面;K235+738~K237+567段为水泥

- 16 -

混凝土路面。

面结构方案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公路等级和交通量大小的要求,结合沿线气候、水文、当地筑路材料、以及不良地质的分布情况予以拟定。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这两种路面结构类型均可选用为本项目路面。

1.根据国内及我省修建路面的经验,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强度高、使用年限长、具有经久耐用、养护工作量较小等优点,但其施工周期较长,且行车振动大,乘座不舒服,还容易引起驾驶疲劳,轮胎与路面之间产生的噪音大,轮胎磨损也较大,路面损坏后不便修复等等,而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抗变形能力强、行车振动轻、噪声小、旅客乘坐舒适、轮胎磨损小、路面损坏易于修复等优点,但有路面使用年限较水泥混凝土路面短、养护工作量较大等缺点。针对本项目所处区域特点,建议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2.本项目部分路段老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目前,在白改黑路面的采用方面已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技术也较为成熟。另外,从与相关道路的衔接、美观和路面材料的发展趋势等方面来看,本报告推荐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3.从面层结构组合和面层材料选择上对各自的使用功能、技术特点、工艺、造价等因素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最终推荐全线面层统一采用沥青混凝土。

基层、底基层

基层起主要承重作用,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设计采用施工工艺成熟、材料来源丰富,强度高、工程造价低的水泥稳定碎石,在进行混合料级配调整的条件下可以部分改善收缩裂缝的发展。

图5-2 路面结构图

4cm AC-13沥青混凝土面层 6cm AC-20沥青混凝土面层

- 17 -

18cm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18cm水泥稳定碎石低基层兼找平

原老路路面

桥涵工程

(1) 沿线桥涵布设情况

全线原有桥梁4座,其中中桥1座,小桥3座,目前桥梁状况较好,部分桥梁经维修后可以完全利用;项目需拆除重建涵洞40道。

图5-3 原有上跨沪陕高速桥梁现状

沿线设施

按照《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 D82-2009的标准对全线的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重新进行设计,设计中根据交通流向分析、结合路容、路貌考虑,确保行车安全与沿线路、景、物交织协调,营造一个安全、流畅、舒适、优美、经济的公路交通环境。

5.5 工程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因素

项目的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道路运营存安全隐患已不适应沿线经济发展的形势,因此本项目的建设,为沿线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 18 -

使项目沿线投资环境得以改善,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路侧经济带的逐渐形成,有利于沿线乡镇的开发,从而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项目沿线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这是最主要的影响。其次,本项目的建设对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空气、声音均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公路布线将对原始自然地貌造成一定程度的改变和破坏。公路建设时期, 挖填土石方,势必破坏土体的自然结构,干扰天然水系,影响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由于局部工程防护稳定、植被恢复尚需时间,因而先期会发生少量水土流失。 公路运营时期,汽车噪声及汽车尾气排放的多种污染物如C0、TSP、Pb、N0x、石油类物质等,可能污染大气、农用土壤和作物,洗车污水带来的土壤铅污染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动植物栖息、生长的环境。

道路状况改善以后,汽车耗能大大减小,噪音和尾气排放量也相应减小;扬尘基本不会产生,空气质量大有改善;随着道路状况的改善,为汽车替代拖拉机创造了条件,高噪音、高能耗、高污染的拖拉机将逐渐从公路上消失,“路域生态环境”将会持续改善。 对策和措施

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阶段,必须严格按照环境保护的要求作好各项工作。以下仅就一般情况作简要叙述。

(1) 项目规划、设计阶段的环保对策

从环保角度考虑,该段公路的方案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以确保将来工程建设对沿线自然和社会环境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路线方案应尽量做到保持原有的水网体系和灌排体系,公路的建设应以不破坏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的生活、长期形成的排灌体系格局为原则,桥涵设置应不压缩原有过水断面。

(2) 公路工程设计中的环保设计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是公路项目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给予高度重视。公路环境保护设计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对噪音的防护措施;第二,对水土资源的保护措施;第三,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措施;第四,防止空气污染设计;第五,绿化美化路容设计等。在具体工程设计中应注意:

a.在人口稠密区应重视隔音防噪工程设计;

- 19 -

b.重视路基、路面排水及防护工程设计;排水设施能减少对边坡的冲刷,防止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

c.合理进行纵坡设计,控制坡度与坡长、降低汽车爬坡的废气排放量和噪音; d.应将公路绿化工程设计作为一项综合设计项目,必须完善绿化工程具体设计内容,重视和加强景观设计。

(3) 公路施工期间的环境影响及措施

a.保证桥涵下部结构的建设尽量在汛期之前完成,以免影响汛期排洪; b.施工中,砼拌和场、堆料厂,应远离人口稠密地区和环保区域,以减轻对环境的影响。施工机械和施工过程产生的噪音会扰乱沿线居民的安静生活,应对施工机械经常检查和维修以减少噪声。在人口稠密区,在夜间不施工的情况下尽量缩短施工期,减少对居民安宁的影响;

c.施工中的工程车辆、材料运输车辆,在运输中会造成扬尘、材料外漏,居民区道路和县乡公路的破坏等影响。要求施工和运材车辆在装载、行车速度、行车路线等都要有环境保护意识,对施工和运输道路要经常修复,增加安全,减少事故;

d.严格控制施工场区范围,尽可能减少对周围居民的干扰,及对环境的破坏。 (4) 公路营运期间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公路营运期间,汽车废气排放会对沿线环境造成局部污染,汽车噪音也将干扰沿线群众的生活。应视为交通量、人口密度、污染程度以及环境条件分别采取:

a.在公路两侧,种植隔声绿化带,栽种适宜当地气候、地质的树木,既美化环境,又能将公路与周围自然景观有机融合,这是公路营运期消除噪声及减少废气污染最有实效的补充措施;

b.在营运期间还应适当地进行环境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必要的环境措施; c.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d.对有毒有害等危险品的运输,应按国家规定保证安全,以防止危险品的意外泄漏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和对公路的破坏。

- 20 -

6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6.1 投资估算

- 21 -

编制依据

(1) 交通部颁发自1996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公路工程估算指标》和《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

(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有关部门的有关文件。

(3) 安徽省人民政府、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交通厅、省公路局及市县等有关部门的有关文件。 编制范围

XX市S310A至B段。 电算程序

投资估算采用交通部公路工程定额站编制的软件XJTW。 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1) 人工工资: 根据安徽省交通厅皖交基[1999]78号文“关于印发《安徽省〈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补充规定》的通知”人工工资按元/工日计。

(2) 材料单价:本项目建设所用筑路材料,其产地价格都由近期实地调查和各地市定额站、物资站以及交通公路部门提供。

(3) 主要材料、其它材料费、设备摊销费、机械使用费的指标:按交通部颁布的定额指标执行,经认真测算,凡是与实际出入较大的均参考安徽省其它公路的初步设计概算或施工图预算进行了适当调整。

(4) 其他工程费:按交通部批准的《公路工程估算指标》中附录一规定的百分率进行计算。

(5) 其他直接费、现场经费及间接费综合费率:按《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的规定进行计算和取定。

(6) 施工技术装备费、计划利润、税金:均按《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及安徽省交通厅皖交基[1999]78号文的规定进行计算和取定,费率分别为0%、3%、3.41%。

(7) 办公及生活用家具购置费:按照《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

- 22 -

的规定,每公路公里计列2200元。

(8) 土地青苗等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参照安徽省交通厅、安徽省国土资源厅联发文件皖交基【2007】17号《关于调整高速公路建设用地及房屋拆迁补偿标准的通知》。本项目土地青苗等补偿费费用指标采用如下:

临时占用其他土地补偿费:12000元/亩。

(9) 建设项目管理费:按照交通部文件交公路发[2005]230号文执行,以建筑安装工程费总额为基数,按国内招标工程考虑。

建设单位(业主)管理费:以累进办法计算; 工程质量监督费:按0.15%计算;

工程监理费:按国内招标工程考虑,费率为2.5%; 工程定额测定费:按O.12%计算; 设计文件审查费:按O.1%计算规定。

(10) 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费:根据交通部文件交公路发[2005]230号文,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费(《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中的勘察设计费)系指委托勘察设计、咨询单位对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工程勘察设计,依据国家法律须进行评价评估、咨询,及设计、监理、施工招标文件、施工招标标底文件编制时,按规定应支付的费用。

本项目估列的费用按照《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建设部发布(工程勘察设计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计价格[2002]-10号文)的规定计算,参考已建或在建的安徽省公路批准的概预算,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计算。

(11) 供电贴费:按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文件“计价格[2000]744号‘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关于调查供电贴费标准等问题的通知’的精神”,供电贴费不计。

(12) 预留费用:按《公路基本建设程投资估算编制办法》、《公路基本建设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办法》的规定进行计算。

工程造价增涨预留费参照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文件计投资[1999]1340号文的规定取消不列;预备费费率取用11%。 本项目投资估算

- 23 -

XX市S310A至B段路面改善工程全线实施里程34.679公里,投资估算总金额为人民币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为万元。

投资估算详见附表及附件。

6.2 资金筹措

XX市S310线A至B段路面改善工程全线里程34.679公里,全部建设资金需人民币万元。项目所需资金全部由上级拨款。

7 环境影响评价

7.1 沿线环境条件

XX地处大别山北麓,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巍巍大别山,滔滔淠史杭,山高

- 24 -

水长,山青水秀,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城镇大气环境质量稳定保持在二级标准,农村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南部山区大气环境质量优于一级标准。五大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二类或优于二类水标准。全市建立了污染源数据库并据此推行排污总量控制计划,工业废水处理排放率、排放达标率分别为87.7%和97.7%。市区和各县城关声环境质量达到城市功能区标准。现已建成天(堂寨)——马(鬃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佛山、佛子岭、城东湖、城西湖、瓦埠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65114公顷。

7.2 项目施工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道路工程建设施工以及建成通车均会影响周围环境,改变原有道路两侧环境。项目在实施期间有一定噪音污染,但建成后对沿线道路两侧村镇环境质量污染程度则相对较轻。部分路段由于通行条件改善将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减小机动车噪音污染。

对生活环境可能的影响

路线范围内城镇、村庄较多,施工期间的机械噪音和运营期间的噪声对沿线村镇昼间声环境无明显影响,但公路运营后期有关随着交通量增大将对居民夜间休息存在一定影响。路面雨水中含有BOD5、CODcr、Pb等污染物,但雨水排放是间断排污,污染物又集中在降雨初期的2小时内,污染排放相对较小,不会引起以上污染物浓度值超标,对地表水合地下水将无明显影响。

对农业可能的影响

拟建公路沿线地区农业较发达,随着公路交通量增大,汽车尾所中的铅微粒将使公路两侧200米土壤中的Pb含量有所增加,但到公路使用期末年,沿线土壤中含铅量相对增量较小,对农作物生长无明显影响,并且随着无铅汽油的推广使用,将不会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

对土地利用可能的影响

公路建设区域对农业生产有影响,所有占地包括临时用地均按安徽省有关规定进行补偿,费用计入工程造价。平原土地肥沃,大多为生产良田,原则上不进行征地,但局部地区涉及到少量征地难度较大。所以,路线布设时,尽量避开大片优良

- 25 -

田和经济林区。

7.2.4 对防洪、排涝、排灌设施的影响

拟建公路所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比较完善,人工渠道纵横交错,大小河流多兼有泄洪、排涝、灌溉等多种功能。本项目为改善工程与河道、人工渠道干扰较小,不会给拟建公路建设增加了难度,但会增加部分资。本项目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了桥涵工程,尽量减少对沿线水系、水利设施的干扰。

7.2.5 对地区现有道路的影响

项目实施时,必要的改移道路,对地区现有乡村道路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施工中大量建筑设备和材料的运输将增加乡间道路的交通量,尤其大吨位车辆通行,可能对道路有所破坏,工程实施时,应做好乡村道路的养护工作。

7.2.6 对矿产资源的影响

项目路线未穿过矿场,但沿线经过大量矿产资源,将更有利于地区矿产资源开放。

7.2.7对文物古迹的影响

据调查,本项目沿线没有文物古迹。

7.3 环境保护设施与投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意识的提高,生态环境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保护环境成为世界性主题。本项目所经区域城镇、村庄密集,部分地区农业较发达。因此布设路线时,对环境保护自己充分考虑,采取多种对策加强对项目影响区生态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及减少拟建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本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始终应遵守的原则。使本项目建成后,成为兼有生态路、环保路、旅游路的多功能高级公路。

根据交通部(17)号令,执行《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交通部《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等法规规定,本项目环境对策如下:

7.3.1绿化恢复植被对策

- 26 -

绿化是公路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交通量、人口颁布等具体情况,在适当位置进行绿化,可以达到恢复植被、美化公路景观,使公路融入自然景观,达到工程与环境协调的目的。

7.3.2 施工过程噪音和粉尘控制

施工过程中要尽量控制噪音和粉尘,材料运输车经过路段经常洒水。施工车辆严格控制汽车废气排放量,使用无铅汽油或其他能源以减少废气对人体的危害。

7.3.3 其他对策

在路线经过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区域时,可结合生态环境,对路侧绿化(乔灌木搭配密植)或设置声屏障防噪,同时加强施工和运营期间环境监测,通过加强管理有效减少环境污染。

7.4 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在开工前应广泛深入的研究周围环境,综合分析,妥善处理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本次计划实施工程均为改建工程,改建道路在施工中的挖方和填方较小,不会大规模破坏原来的植被,不会造成对自然景观的破坏。道路路堤、路堑、桥涵的修建将会改变及轻度破坏原有天然河流和地面排水系统。道路施工中的机械噪声,震动和粉尘,污水都会造成危害。但道路建成以后,虽然汽车营运所排放的气体及噪声造成对大气的污染,危害人民的生活、生产和健康,但较道路不进行改建前产生粉尘大量减少,并使汽车燃烧更充分,较小了汽车通行噪音。

综上所述,本次计划开工建设项目,在实施期间对环境会造成轻度影响,但建成后将极大改善项目所在地区环境质量,更有利于项目所在地区环境改善。但对施工中或完工后所产生的影响均应事先预测,引起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8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测设安排与要求

- 27 -

1、测设时间

两阶段施工图设计:2011年7月 2、测设要求

按照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以及有关规程、规范执行。

施工方案和计划工期

1、施工方案

本路段按先路基后路面及沿线交叉安全设施等顺序展开施工,以机械施工为主,人力施工为辅。为确保施工质量,施工时除按照施工设计图纸及说明要求进行外,还应遵守交通部颁发的有关规范、规定办理,施工中应有计划地安排施工工序,特别是各不同项目的施工工序的衔接,避免出现脱节、工序颠倒现象。

2、计划工期

本项目施工工期为2012年3月开工至2012年12月底完工,历时10个月。

本工程属于路面改善项目,路面工程是本项目的关键工程,进度安排时应避免在气温较低时进行路面施工,并注意雨季对路基、防护工程和桥涵的基础施工的影响,沿线有较丰富的筑路材料,且运输条件较好。沿线富余的劳动力较多,对完成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是有利的。全线应注意构造物的施工计划,将专用设备经验丰富的队伍投入到本工程中。

1.人员物资及机械设备进场,以满足工程施工需要或监理工程师要求为原则,可按工程进度计划分期分批进入施工现场,并随工程进度情况变化及时调整。

临时设施布置以少占耕地和投资少、方便施工为原则,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和民房,以减少临时施工量。为尽快展开施工工作面,首批人员进场后,立即着手修建临时工程,做到“三通一平”,即路通、水通、电通、场地平,临时工程所需的材料就近采购,并保证满足工程需要。

第一批施工人员进场后即开始进行技术准备工作。技术准备工作分为内业和外

- 28 -

业两种。内业技术准备主要包括:认真学习施工规范、审核施工图纸、编写施工组织设计、结合工程特点编写技术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编写开工报告等。外业技术准备工作包括;交桩及复测,测设路中线、路边线、用地界,调查各种工程材料,进行试验检测,编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和各行分析等。

先遣人员进入现场,10天内作出材料供应计划,确定工程所需要的钢材、木材、水泥、油料及就地取材的供货地点、数量及运输方式,建立完善的检测手段,保证按期开工。

施工人员进驻现场后,首先进行物探,确定地下设施的准确位置,然后开始施工现场的清理工作,严格按图纸所示或监理工程师指示,清理工地范围内的障碍施工的各种结构物、障碍物以及丛林树木、树墩、树根等。迁移管线或拆移设施,为临时和主体工程施工创造条件。

9 社会评价

本项目的建设对改善农村道路情况和人居环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对带动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其次改善了区域路网布局。本项目主要是

- 29 -

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发展的工程建设项目,所以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对XX市以及内、外各种经济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

拟建项目得到了当地政府、居民的普遍支持,对促进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共同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项目对所在地居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影响

拟建项目的实施将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经济活力。出行的便利,将促进农村市场的扩大,加大农产品外运能力,直接提高居民收入5%-8%以上。道路交通的改善,农产品外运燃油成本直接减少10%以上;同时出行交通的便利将节约旅客时间40%;公路改建完成后线型将符合道路基本通行能力,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间接为当地居民创造了价值。项目实施后居民居住水平、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均将进一步升级,减小城下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项目所在地区居民就业的影响

拟建项目的建设、运营对当地居民就业结构和就业机会将产生积极影响,基础设施的改善将提高社会服务容量和加快地区城市化进程,道路的改善将加速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农产品的外运。工业、农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将直接增加影响区居民就业机会和就业人数。 负面影响

本项目实施的负面影响主要是施工期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项目途经陡沙河、分水岭、太阳乡等地,沿线居民将受到施工干扰。因此,在人口稠密区,应尽量缩短施工期,减少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应对施工机械经常检查和维修以减少噪声。

1、项目位于XX市XX县与B区境内,是两地南北走向的重要通道,项目的建设将完善区域内公路路网体系,提高区域内道路通行能力,增强交通运输的安全性能。

- 30 -

2、该项目的建成将完善XX市公路路网结构,有效改善B至三元、孙岗、A等地的通行状况,对沿线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项目所处路段是当地乡镇主要集散通道之一,项目的建设将为当地居民出行带来便利。

3、由于项目位于安徽西大门,此项目的建设将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改善区域投资环境,改变产业布局,促进结构升级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项目的建设提高了路网干线公路服务水平和抗灾能力,改善了道路通行条件及交通运输的安全性能,有效提高S310的服务水平。因此修建本项目是十分迫切的,也是必须的。

10 问题与建议

(1) 路线应注意同已建工程的衔接,本着因地制宜、经济适用、方案合理的原则开展下步工作。

- 31 -

(2) 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对拟改建路段进行详细的勘测,并对老路调查资料加以分析评定,以便纠正方案设计在精度方面的不足。

(3) 下阶段进一步做好地质勘探工作,特别是桥址的地质勘探工作。 (4) 建议业主在项目立项后,进一步明确详实的资金筹措方案,以使本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5) 项目实施将给沿线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建议主办单位尽早委托环保部门作出环保评价,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 3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