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握手的礼仪之道

2022-11-08 来源:小奈知识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握手的礼仪之道

作者:张志平 陈惠春

来源:《公关世界》2016年第07期

近日,印度总理莫迪与英国威廉王子会见握手的照片火爆起来。火爆的不是两位政治人物,而是威廉王子那只留有五道鲜明指印的手,有网友戏称:莫迪总理钢铁般的一握,必给王子留下“烙铁”般的印象。

无论是在工作场合还是社交场合,双方会面以握手来表达欢迎问候之意,已成为国际上最为通用的见面礼。握手看似简单,但为何握、如何握、谁先握,却有着一定的礼仪讲究。 一、为何握:握手的情感传递

用右手相握的握手礼源于欧洲。其起源有两种公认的说法:一是远古人类在狩猎和战争时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遇见陌生人时,如果大家都无敌意,就要伸开手掌互相抚摸,以示没有武器;二是在中世纪欧洲战争期间,穿盔甲的骑士如果表示友好,就会脱去头盔和甲胄,伸出右手,互相握手言和。由此延续至今,男士之间握手不能戴手套,戴帽时需脱帽,或用左手将帽檐往上轻轻一抬,而女士在社交场合则可以不用脱帽和摘去薄纱手套。

十九世纪,随着西方文化在全球的渗透和影响力,作为舶来品的握手礼就逐渐取代其他国家的见面礼俗,再加上握手礼简单易行,又能体现双方平等,成为世界通用的见面礼也就成为必然了。

与西方通过握手、拥抱等零距离接触来表达情感不同,中国儒家文化认为“亵则渎”,过于亲近是不恭敬的表现,所以,在中国,无论是自古以来的跪拜礼还是清代盛行的拱手礼、作揖礼,都是有距离地表达礼节和敬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林语堂先生曾将西方的握手礼和传统的拱手礼形象地对比为“西人见面互相握手,华人见面握自己手”。在林语堂看来,握手是“西人最可笑的习惯”,并从“卫生上、美感上及社交上”三方面批判握手的种种弊端。作为文学家的林语堂,其言辞未免夸张和偏激,但中国传统的拱手礼、作揖礼避免了肢体接触可能带来的病菌传染,确实比肌肤直接接触的握手更卫生,所以,非典时期在北京拱手礼又一度流行开来。

尽管对握手有不同的看法,但通过握手时的肢体接触能更真实、细腻地向对方传递信息和情感。据中国权威的科普网站——果壳网报道: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家桑达?道尔克斯(Sanda Dolcos)的研究表明,握手是一种社会性化学信号传递的方式,握手的时候能够刺激大脑中的神经回路,给对方营造一个友好、值得信赖的积极形象;当你想表达消极的感情或拒绝的行为时,握手也能配合。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乔福瑞?比蒂(Geoffrey Beattie)还开发了一套握手质量的评估体系,并给出了“完美握手”的公式。公式中共有12个变量:眼神交流;问候语句;发自内心的微笑——用眼睛和嘴巴微笑;持握的完成度;手掌干燥程度;力度;手的位置——停留在自己身边还是闯入对方的身体范围;气势;手掌温度;手掌质地;控制力;持续时间。其中干燥的手掌、持握稳定并伴有眼神交流是完美握手的基本要求,而汗津津的手掌、用力过大、没有眼神交流、站得太近、握手时间太长是最失败的握手行为。 二、如何握:握手的基本礼节

握手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但有一些基本的礼仪要领: 1.握手要全握

握手的基本握法是双手虎口相交,手掌相握。男女相握则有所不同,从男士角度要体谅到女性的矜持,轻轻握住女士的四指,不可太紧;从女士角度可以伸出四指轻轻与男士半握。但作为现代女性,尤其在职场,还是应热情大方地与男士全握。 2.握手要紧握

用力相握才能表达出热情来,但力度要掌握好,握得软绵无力,对方会觉得你在敷衍他;握得太重,让对方感受到的可能不是你的热情,而是你的粗鲁。出生于社会底层的莫迪总理那钢铁般的一握,让王室背景长大的威廉王子难免会隐隐作痛,略显尴尬,从礼仪上讲,这是热情过度。 3.握手要有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握手一般二、三秒钟即可。既不要像触电似的一握就松,让对方感觉你在走过场,也不要长久握住不放,显得热情过度,尤其是对女士更不要久握,以免带来尴尬。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陈水扁有一次到基层拉票时握住一妙龄小姐的手久久不放,就被台湾舆论大加讥讽。

在外交场合,出于媒体拍照的特殊需要,政治人物握手的时间可长一些。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与马英九在新加坡历史性会晤,双方握手长达80多秒,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经典画面。 4.握手要微笑

职场有句话:“没有面带微笑,就不能说有完整的工作着装”,苏格兰也有句谚语:“微笑比电便宜,比灯灿烂”,只有面带微笑地握手,才能充分地表达出真挚的欢迎和热情。2014年11月10日,**主席应约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握手时一改往日的笑容,表情严肃,表达出对安培政府造成中日两国关系紧张的不满,可以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5.握手要注视

微笑离不开注视的眼光。人们常说“真诚的微笑来自眼睛,而不是嘴角”,凡是和周总理握过手的人无一不被总理亲切、专注的目光所感染。由于文化背景和人种差异,西方人握手时习惯直视对方眼部,散发着真诚的目光,中国人习惯用虚光环视对方面部,流露出亲切的眼神。 6.握手要问候

握手是用肢体语表达致意,同时也要配合口语问候。比如见面时:“你好”“欢迎你”;告别时:“多谢”“再见”;对上级:“欢迎指导”;对客户:“欢迎光临”等。问候要简洁有礼,可以适当寒暄,但不要说个不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握手可以因人而握。久未谋面的老朋友相见,双方可以用双手紧紧相握;面对长者伸出来的手,晚辈最好双手接握;看望病人,右手相握的同时可以用左手轻轻拍抚对方。

但不能态度有别。见了领导就点头哈腰地紧握,见了下属就伸出冰冷的手,判若两人。当年李登辉每次见台湾领导人蒋经国,握手时身体几乎都弯到90度,坐沙发时也只坐三分之一部位,被台湾媒体笑称“坐三分之一的人”。

至于背着一只手去握,一只手插进口袋去握,拒绝对方伸出来的手,都是极其失礼的。 三、谁先握:握手的先后次序

双方会面,就有谁先伸手的礼仪次序,一般而言: 1.主客之间,主人应先伸手

客人到访,主人要主动伸手,以表达对客人的欢迎之情;客人告辞时要先伸手,以表达离别之意。

当然,这不是一定之规。1972年, 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沿舷梯下行离地面还有三四梯时,就远远地向等候的周恩来总理伸出了手,其迫不及待地与中国领导人见面的心情溢于言表,同时也在表达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歉意。2014年**主席在京会见安倍晋三时,安倍早早地就先伸出了手,其向中国示好的心情不言而喻。

2.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手

面见上级,上级有意握手,你才能接握;上级到基层视察工作,作为东道主的基层领导就应趋前主动伸手表达欢迎。

上级与下级握手要体现出涵养和亲和。著名作家梁实秋曾讥讽某些“做大官或自以为做大官者,那只手不好握。他常常挺着胸膛,伸出一只巨灵之掌,两眼望青天,等你凑上去握的时候,他的手仍是直僵的伸着,他并不握,他等着你来握。你还要及早罢手,赶快撒手,因为这时候他的身体已转向另一个人去”。

下级与上级握手要掌握好分寸。媒体人龙在宇在“官场握手学”一文分析到:不会握手的下级,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只知伸手不会停手,一类是该出手时不出手。下级与上级握手,切忌握住上级的手不停唠叨。尤其上级不再发问,只是一味点头微笑时,下级就应当知趣。 3.男女或长幼之间,由长辈、女士先伸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西方习俗是女士优先,中国美德是尊老爱幼,体现在社交场合上是否握手,要依从长辈或女士。长辈、女士有意握手时,你才能相握;长辈、女士若无意握手,点头致意即可。如果是长辈与女士之间,在中国,长辈可以主动与女士握手;在西方,女士可以主动与年长者握手。但在工作场合,女士则要淡化自己的性别意识,该伸手时就伸手。 4.众人之间,依先尊后卑顺序

在社交场合,当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士相聚时,要按照先身份高者后身份低者、先长辈再晚辈、先女士后男士、先身边者后远处者等次序,依次相握。与众人握手时,注意不要交叉握手,不要握着对方的手却面向另外的人打着招呼。

台湾前领导人陈水扁在南美洲一个公众场合遇见美国总统布什的夫人劳拉,不顾劳拉夫人的回避,强行与之握手,被国民党“立委”痛批四个无礼:第一个男士在国际社交场合不能先握手;第二个跨过几个人两次走上前去与劳拉握手;第三个握住劳拉的手时还用一只手去拍打她的手背;第四个叫来翻译拍照。

总之,握手有先后,其原则是尊者在先。但在现实交往中,双方会面时往往都会主动伸出手来,来表达欢迎和热情,不会拘泥于礼仪的先后次序。礼仪看似外显的礼节和礼序,其精髓却是心中有礼,尊重他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