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年高中语文模块检测卷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2021-04-13 来源:小奈知识网
模块检测卷二

(测试时间:150分钟 评价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从甲骨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和事物本身分开。近代一些少数民族,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具有鱼的共性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了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

- 1 -

“明月”,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摘编自朱长超《从古文字看原始思维及其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字是有形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对思维进行考古所用的工具是古文字。

B.在古人类时期,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个道理。

C.文字的产生是以抽象思维的能力水平为基础的,从象形文字可以看出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创造不出太抽象的符号。

D.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因此它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解析:A项,“对思维进行考古所用的工具是古文字”的说法太绝对,原文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B项,将古诗歌中和原始神话中说明道理的方式弄反了。D项,“因此它避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强加因果,原文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答案: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在论证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时,分别从古诗歌、原始神话、文字的创造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B.古人类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以及甲骨文中形容词的数量特别少,都能说明古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低下,这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举古人类从羊的肥大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名词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

D.文章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思维不断提高的论点。

解析: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选项表述不完整。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古中国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都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 2 -

从中可以推断出这些国家的古文字可能属于绘画文字的范畴。

B.近代一些少数民族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说明他们的思维还不能把事物的性质和事物本身分开。

C.“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镜”“明月”,形象更逼真,说明抽象思维的发展也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D.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可见它们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解析:“可见它们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错误,原文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

答案: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大学教育能使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

- 3 -

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读书无用论”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

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要学,下一代也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2017年1月4日)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1日)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

- 4 -

为这些地方20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解析:A项,“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错误,从材料一来看,这位名人只是想表明“不必唯学历是举”;C项,“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错误,从材料二来看,之所以要读书学知识,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D项,从材料三来看,“这些地方20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只是原因之一。

答案:B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解析:B项,“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错误,材料二开头对这件事进行的是客观叙述,只是结尾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有轻微的否定色彩。

答案:B

6.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这是一个针对三则材料提出的问题,综合性较强,需要从三则材料中筛选信息;同时,还需明确,这是一个探究性题目,不能将从材料中筛选出的信息直接作为答案,需要有个人的理解归纳。

答案: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等;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③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城市聆听 崔 立

晚上。一个陌生来电,一个年轻男人的声音:“哥——” 我愣了一下,说:“你哪位?”

“哥,你不认得我,我也不认得你。你能听我说说话吗?”

- 5 -

“好。”

“哥,我很孤单,也很寂寞,在这个城市,我没有朋友,你不知道,我是多么的无助。以前在老家,我总是在想,将来一定要来大城市赚大钱,闯出一番天地来。真正来到这里,才感觉到万分的不易……”

我静静地听他说,他接二连三地说话,似乎也不想让我插嘴发表什么意见。

“……哥,你知道吗?我刚来第一个月的时候,找不到工作,把从家里带来的钱也都花完了。有一晚,我还睡在了街边石椅子上,有点冷,但睡着就不觉得冷了。我刚睡着,就被几个巡逻的警察给吵醒了,叫我别睡那里……”

“一切都会好的。” “对。谢谢你,哥。”

又一个晚上。又一个陌生来电,“哥。” 我笑了,说:“你好啊。”

陌生男人想不到我那么客气,不好意思起来,说:“哥,没打扰你休息吧?” “没事,你说吧。”

“哥,你知道吗?在这个城市,我是迷路的人,找不到方向。我是一个工头老乡介绍来的,老乡说,大上海,遍地都是钱,只要弯弯腰,你就能把钱捡起来。可是,并不是这样的……”

我认真地听他说,屏住呼吸没有说话,我怕我的呼吸声影响了他讲话的气氛。 “……哥,我干了一个月,问老乡要钱,老乡说投资方还没给钱。干了三个月,再要,老乡说投资方资金周转不过来。干满半年,老乡竟然不见了。我们就问投资方要钱。投资方拿出签收单给我们看:原来老乡携款跑路了!我们一大帮子人就到投资方那里去吵,去闹。闹到后来,投资方只好再结工钱给我们。我们是不是有点不地道?”

“一切都会好的。” “对。谢谢你,哥。”

多年之前,一个人站在街角的封闭式的电话亭前,落日的余晖照在他疲惫的身上,不时有路人不无鄙夷地从他身边走过。

他给家里打了个长途。

“你都习惯吗?工作累吗?想家了吗……”妈的问题像连珠炮一般。

“我很好,您放心吧,一切都很好……”他是想笑的,但笑不出来,寻了个理由,匆忙挂了电话。

电话挂了,他没有离开。他想倾诉,倾诉那些无法和熟人说的苦闷与难过。

他拨了一个陌生号码。一个女人的声音,说:“你找谁?”他说:“我是来这个城市打工的,我能和你说说话吗?”电话挂了。

他拨通了第七个陌生电话,是一个男人的声音。 他说:“我是来这个城市打工的,我能和你说说话吗?”

- 6 -

男人说:“可以呀。”

他说:“我来这个城市一个月,太苦了,你知道吗?蚊子特别多,第一晚我都没睡着。还有,这里养了一条大狗。那狗白天虽然是拴着的,可是很吓人,见人吼两声,就能把人给吓尿了。到了晚上,这狗就被放了出来,说是为了看家护院。我就不敢开门,天一黑就闷在屋里。和我一起上班的几个年轻人,他们住得近,晚上可以回家,我只能待在这里。白天我们几个人去干活,去挖那大大的树穴。挖树穴我挖不动,一天勉强挖了一个。老板用眼睛瞪我,对我很不满意。老板让我给树浇水,那长长的管子,那重重的机器,都是我从没干过的。浇过水,我身上脏兮兮的,像是从河里捞出来的……”

他还说:“我想家了。我想过放弃,想过回家,但我又不能回家……” “一切都会好的。” “对。谢谢你。”

电话挂了,他的心头却暖暖的,是倾诉过后的放松,还有别的什么。 那个人,是我。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个倾诉者刚来城市时花光了从家带来的钱,晚上“睡在了街边石椅子上”,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环境中的生存困境。

B.第二个倾诉者在谈到老乡携款跑路后一大帮子人找投资方吵闹要来工钱时,说“我们是不是有点不地道”,表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无奈与善良。

C.“我静静地听他说”“我认真地听他说”“一切都会好的”这些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充分表现了“我”对倾诉者的尊重和鼓励。

D.小说写了三个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打工的遭遇,他们的遭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工作压力巨大,以至于要通过向陌生人诉说才得以缓解。

解析:“他们的遭遇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工作压力巨大”不当,第一个外来务工人员主要倾诉的是精神上的“孤单”,第二个外来务工人员主要倾诉的是物质上的“短缺”(被骗),“我”当年倾诉的是生活环境之差和工作之苦,各有侧重。

答案:D

8.将小说的题目“城市聆听”改为“打工倾诉”好不好?请简要说明。(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要求分析文章标题的恰当性,考生答题时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从标题的作用来看,主要考虑其是否能够统领全文,或点明主旨;从文本内容与结构方面来看,主要考虑其与内容的融合性,情节发展是否围绕标题而展开,等等。首先,“城市聆听”已经暗含了“打工倾诉”的意思,而“打工倾诉”却不包含“城市聆听”的意思。从表现人物的角度看,文章开始是写“我”是一个聆听者,城市打工者向“我”诉苦,小说结尾“那个人,是我”,

- 7 -

交代“我”由当初的倾诉者变成了聆听者。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以“城市聆听”为题,更能表现要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的主题。

答案:不好。①在表意上,“城市聆听”已经暗含了“打工倾诉”的意思,若改为“打工倾诉”,却不一定意味着“城市聆听”。②在人物上,小说重点表现“我”由当年的“倾诉”者变成了现在的“聆听”者。③在主题上,以“城市聆听”为题,更能彰显城市要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生存状况和精神诉求的主题。

9.小说将“我”当年进城打工的遭遇放在了最后,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结尾)的作用。答题前要先通读全文,做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把握小说的环境背景、人物形象、主要故事情节、主旨。本文主体部分主要是“我”作为一个城市里的聆听者,聆听打工者的倾诉。而结尾则以一句话“那个人,是我”结束,揭示“我”也曾有过类似的遭遇。这样的结尾,本应放在开头,但这样处理后,变成倒叙的叙述方式了,使小说形成一定的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而这样的结尾可以解答读者的疑问:“我”为什么能对陌生人的骚扰电话无条件倾听?因此结尾这个情节既出乎人们的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从表现主旨的角度看,向“我”倾诉的外来务工人员有当年的“我”的影子,通过他们,“我”更能感受到“我”过去所走的路、所受的苦,也更能理解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生存的艰难。

答案:①从情节上看,三个故事高度相似,顺叙排列,难免使读者产生单调之感,而这样处理是一种倒叙的叙述方式,使小说形成一定的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②可以造成“我”的角色逆转,突出主题。前两个外来务工人员有当年“我”的影子,“我”耐心聆听他们的心声,是因为当年他人耐心地聆听了“我”的心声,“我”的角色转换,更有冲击力,更突出了“每个人都需要心灵关爱,心灵关爱需要传递”的主题。③先设疑,再释疑,可以吸引读者。前两个故事中,“我”对陌生人的骚扰电话无条件倾听的态度令人生疑,似乎不合情理,读者急欲一探究竟,小说结尾才说明缘由,产生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加深读者印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谢泌字宗源,歙州歙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时言事者众,诏阁门,非涉侥望乃许受之。由是言路稍壅。泌抗疏陈其不可,且言:“边鄙有事民政未乂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苟诘而拒之四聪之明将有所蔽庶颙颙之情得以上达。”

淳化二年,久旱,复上言时政得失。时王禹偁上言:“请自今庶官候谒宰相,并须朝罢....于政事堂,枢密使预坐接见,将以杜私请。”泌上言曰:“伏睹明诏,不许宰相、枢密使见宾.

- 8 -

客,是疑大臣以私也。今陛下囊括宇宙,总揽英豪,朝廷无巧言之士,方面无姑息之臣,奈何疑执政,为衰世之事乎。王禹偁昧于大体,妄有陈述。”太宗览奏,即追还前诏。

会修正殿,颇施采绘,泌复上疏。亟命代以丹垩,且嘉其忠荩。一日,得对便殿,太宗称其任直敢言,泌奏曰:“陛下从谏如流,故臣得以竭诚,昔唐季孟昌图者,朝疏谏而夕去位。”太宗动色久之。时,群臣升殿言事者,既可其奏,得专达于有司,颇容巧妄。泌请自今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金谷送三司。从之。

太宗孜孜为治,每御长春殿视事罢,复即崇政殿临决,日旰未进御膳。泌言:“请自今长春罢政,既膳后御便坐。”不报。

真宗初,边人屡寇。泌上疏曰:“敌所嗜者禽色,所贪者财利,余无他智计。先朝平晋之后,若不举兵临之,但与财帛,则幽蓟不日纳土矣。察此,乃知其情古犹今也,汉祖、明皇所用之计,正可以饵其心矣。”

近制,文武官告老,皆迁秩。泌言:“请自今七十以上求退者,许致仕;因疾及历任犯..赃者,听从便。”诏可。徙知福州,代还,民怀其爱,刻石以纪去思。大中祥符五年,疾革,服道士服端坐死,年六十三。

(节选自《宋史·谢泌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边鄙有事民/政未乂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苟诘而拒之/四聪之明/将有所蔽/庶颙颙之情/得以上达。

B.边鄙有事/民政未乂/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苟诘而拒之/四聪之明/将有所蔽/庶颙颙之情/得以上达。

C.边鄙有事民/政未乂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苟诘而拒之/四聪之明将/有所蔽/庶颙颙之情/得以上达。

D.边鄙有事/民政未乂/狂夫之言/圣人择焉/苟诘而拒之/四聪之明将/有所蔽/庶颙颙之情/得以上达。

答案: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淳化”是帝王年号,帝王年号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始于秦汉。 B.“谒”有“请求”“进见”“陈述”等意思,“候谒”指等候拜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C.“伏”本指“面向下、背朝上俯卧着”的体态,文中用以表示臣下对君王的敬辞。 D.“迁秩”指“官员晋级”,其中,“秩”是“根据功过确定官员俸禄、评定官员品级”。 解析:A项,“始于秦汉”说法错误,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即位以后,才出现“年号”。

答案: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9 -

A.谢泌敢于直言,善于说理。针对朝政中的某些现象,谢泌敢于直言心中的想法;同时他经常借助历史中的人、事进行说理,进而增强自己言论的说服力。

B.谢泌精通军政,颇有主见。面对边境战事,谢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敌人发动战争的本质动机,并劝示皇帝要效仿汉高祖、唐明皇等帝王处理边境事务的计策。

C.谢泌心性细致,受皇帝赏识。谢泌不仅对国家大事颇为关心,而且对皇帝的饮食起居等琐事也挺关注;他曾建议皇帝减轻工作强度,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与赏识。

D.谢泌理政有方,深得民心。谢泌曾任地方官员,在地方理政的时候,他深受民众的爱戴;任期结束的时候,民众以刻石立碑的形式记录并感念他的恩德。

解析:C项“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与赏识”有误,原文是“泌言:‘请自今长春罢政,既膳后御便坐。’不报”,“报”是“回复”的意思。“不报”说明皇帝并未表态。

答案: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从谏如流,故臣得以竭诚,昔唐季孟昌图者,朝疏谏而夕去位。(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宗孜孜为治,每御长春殿视事罢,复即崇政殿临决,日旰未进御膳。(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陛下善于倾听意见,所以臣才能竭尽忠诚。从前唐末孟昌图,早上上疏进谏,傍晚就被免职。(关键词:“竭诚”“季”“去位”)

(2)太宗勤奋理政,常常在长春殿处理政事之后,又马上到崇政殿处理公务,天色已晚还来不及吃饭。(关键词:“孜孜”“临决”“日旰”)

参考译文:

谢泌字宗源,歙州歙人。太平兴国五年考取进士。当时上书奏事的人很多,朝廷诏令阁门官,只接受那些不抱有侥幸企图的人递上的奏章。因此言路稍微堵塞。谢泌上疏认为不能这样做,还说:“国家边境未宁,国内政事也还没有妥帖,即使是狂夫之言,圣人也能从中选择。如果事前先进行盘问,就会影响到听取四方的意见。希望使每个人都能把自己心中的期盼报知朝廷。”

淳化二年,干旱了很长时间,再次上书议论时政得失。当时王禹偁上奏说:“请从今往后下层官员拜访宰相,必须于散朝后在政事堂,枢密使列座接见,这样可以杜绝私请。”谢泌上奏说:“看到诏令,不许宰相、枢密使见宾客,这分明是怀疑大臣有私心。现在陛下统领全国,任用杰出人才,朝廷没有靠花言巧语获利的人,地方也没有得过且过的大臣,为何要猜疑宰相,做那些在衰败末世才做的事呢?王禹偁不识大体,胡乱提建议。”太宗看完奏章后,就追回先前发出的诏令。

- 10 -

适逢修建正殿,使用了许多彩绘,谢泌又上疏。皇帝急令改为丹垩,并且表扬了他的忠直敢言。一天,在便殿,谢泌被皇帝召见,太宗称赞他正直敢提意见,谢泌说:“陛下善于倾听意见,所以臣才能竭尽忠诚。从前唐末孟昌图,早上上疏进谏,傍晚就被免职。”太宗神情感动许久。当时群臣上殿言事的,如果得到批准,可以直接去找有关部门,很有奸巧作伪的空间。谢泌请求从今后凡属政事都送中书省,机密事送枢密院,钱财粮食之事送三司。皇帝同意。

太宗勤奋理政,常常在长春殿处理政事之后,又马上到崇政殿处理公务,天色已晚还来不及吃饭。谢泌说:“请从今天起取消在长春殿处理事务,饭后休息。”没有答复。

真宗初年,边境地区多次出现敌寇入侵的现象。谢泌上疏说:“敌人所酷爱的是田猎与美色,所贪图的是财物与利益,除此之外并无多少其他打算。先朝平晋之后,若不派兵进攻,只给他们钱财,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交还幽蓟地区了。了解了这些,就知道敌人的情形古今没有多大的不同,汉高祖、唐明皇所采用的策略,正可以对症下药。”

现在的制度,文武官员告老,都要升官阶。谢泌说:“请从现在起七十岁以上请求退职的,许可退休;因病及历次任职期间犯有贪污罪的,听随自便。”诏令同意。他被调任福州,任满还京,百姓怀念爱戴他,就刻石立碑纪念。大中祥符五年,他病重,穿上道士服装端坐而死,享年六十三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双井茶送子瞻

黄庭坚

人闻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注 ①双井茶是黄庭坚老家的一种名茶。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苏轼任翰林院学士,已从黄州回京。当时黄庭坚在京任职,家乡人捎来一些茶,他马上想到分送给好友苏轼品尝,并附上这首情深意切的诗。②玉堂:古代官署名,宋代以后称翰林院为玉堂。森宝书:森然罗列着许多珍贵的书籍。③云腴:即指茶叶。④硙(wèi):亦作“碨”,小石磨。落硙:把茶叶放在石磨里磨碎。⑤“独载”句:用范蠡典故。相传春秋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不愿接受封赏,弃去官职,“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国语·越语》)。五湖:太湖的别名。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把翰林院说成是不受人间风吹日晒的天上殿阁,那里宝书如林,森然罗列。 B.“旧居士”的“旧”字,暗示人物身份已经发生变化,暗示你我仍是朋友。

- 11 -

C.作者看见苏轼奋笔疾书、挥洒自如的意态,字字如明珠,从笔下倾泻而出。 D.精心研磨后细洁的茶叶连雪花也比不上它,送上美茶彰显诚意,望朋友能够笑纳。 E.全诗构思巧妙,由高雅的玉堂兴起,引出题赠对象,再引入送茶之事,点明题意。 解析:B项,“暗示你我仍是朋友”不对。“旧”还有“点出旧情、唤起反思之意”,为诗篇结语埋下了伏笔。C项,不是实写“看见”,而是虚写“想见”。

答案:BC

15.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用意?请加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披露赠茶的根本用意,提醒苏轼,要适时进退,好自为之。作者希望“喝了我家乡的茶以后,也许会让您唤起黄州时的旧梦,逍遥于仕途之外”。作者既为友人命运的转变(由黄州应召还朝任翰林院学士)而高兴,又为他深陷宦海而担心。于是借送茶之机,提醒对方不忘黄州旧事,与其身在官场,不如及时功成身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论语》中,孔子希望为政者能够端正自己,“其身正,________________;其身不正,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仁政思想。

(2)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中,以“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了对军阀统治者的蔑视,概括了早期革命者的豪迈气概。

(3)《战国策》中描写荆轲刺秦临别前,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慷慨激昂,壮怀激烈。

答案:(1)不令而行 虽令不从 (2)粪土当年万户侯 (3)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除了人会为了理想奔波迁徙以外,很多动物也有着自己________的迁徙盛举。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食物短缺,很多动物选择集体逃离,待到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再一起回来。动物迁徙是有确定路线的。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而不是________。对于动物究竟如何确定自己的迁徙路线,科学家一直都充满好奇,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都有独特的“助航设施”, 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获得方向。也有科学家认为,迁徙动物身体中存在磁受体,可以感应地球磁场,它们有自己的生物指南针。更有趣的是,又有科学家发现即使是室内饲养的、从未接触过其他同伴的年轻乌鸦,也会沿着祖辈飞过的路线进行迁徙,也就是说,( ),它们天生就知道去哪里寻找温暖的地方过冬。

- 12 -

到目前为止,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在________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________的故事出现。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3分)( ) A.波澜壮阔 随波逐流 宵衣旰食 引人入胜 B.波澜壮阔 随遇而安 全力以赴 引人入胜 C.声势浩大 随遇而安 宵衣旰食 娓娓动听 D.声势浩大 随波逐流 全力以赴 娓娓动听

解析:第一空:波澜壮阔,形容气势宏伟或规模宏大。声势浩大,意思是声威和气势非常盛大。“迁徙盛举”,突出“规模宏大”,因此选“波澜壮阔”更合适。

第二空: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强调随着别人走。此空中没有追随的对象。随遇而安,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显然,上文明确指出“它们对驻地有着自己的坚守和执着”,必然不会随遇而安。

第三空:宵衣旰食,指勤于政事,用在此处对象有误。应选“全力以赴”。

第四空:娓娓动听侧重叙述,引人入胜侧重在故事情节吸引人。此处修饰故事,宜用“引人入胜”。

答案:B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明方向。 B.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别方向。 C.它们以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析方向。 D.它们通过海岸线等作为参照,利用特殊的嗅觉和听觉等辨识方向。

解析:“通过……作为参照”句式杂糅,排除A和D,是“辨别方向”而非“辨析方向”,因此答案选B。

答案:B

19.补写在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迁徙的方向感已经被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B.它们已经从上一代遗传了迁徙的方向感 C.迁徙的方向感已经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 D.上一代已经遗传给了它们迁徙的方向感

解析: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也就是说”后强调的是方向感的遗传,因此在A和C中比较选项。而遗传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因此“由上一代遗传给它们”更合适。

答案:C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 13 -

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种是自然属性,一种是社会属性。作为自然属性的人,只不过是高级动物而已;作为社会属性的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脱离了礼仪的规范,那么剩下的只是自然属性,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段话主要讲述“礼”,①处,从后文的“一种是……一种是……”可以判断此处的内容应该是人的属性问题;②处,从“作为社会属性的人”及开篇的“礼是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可知,填写的内容应该与人要受到礼仪的规范的内容相关;③处,表示一种假设,从前文的“高级动物而已”可知,应填写“与动物没有区别”等相关内容。

答案:(示例)①人都是具有两重性的 ②必须受礼仪的规范

③也就与禽兽无异了(意思对即可)

21.请为以下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并进行简要评论。(5分)

新华社上海11月2日电 为解决租房市场房源信息虚假、价格不透明等问题,10月31日,北京租房新政策正式实施,住房租赁监管平台上线。此前不久,广州推出政府住房租赁平台——阳光租房。9月底,杭州市联合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打造的政府住房租赁监管服务平台也已正式启用。

“新华视点”记者发现,目前,全国十余个城市已出台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实施方案,均提及搭建政府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并明确了建设时间表。专家称,这是各地落实租购并举住房制度的“关键一招”。当前,百姓租房存在几大“痛点”:虚假房源多;合同不报备,发生纠纷时租客维权困难;房东涨租、租期随意、二房东现象屡禁不绝等。各地推出的官方住房租赁平台,将通过收集和发布租赁信息、动态监测租赁信息、指导住房租赁价格等,有效遏制租房乱象。

(1)新闻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评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为新闻拟写标题,并进行简要评论。新闻标题是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其字号大于正文,作用是划分、组织、揭示、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这则新闻主要讲的内容是住房租赁,结合“全国十余个城市已出台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实施方案,均提及搭建政府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并明确了建设时间表”等分析,标题可以为:十余城将建官方租赁平台。评价需要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答题时明确自己的观点。本题主要围绕“建官方租赁平台”的好处评价即可。

答案:(1)十余城将建官方租赁平台

(2)政府主导建设租房平台,助推楼市新生态,体现了政府关注民生问题,切切实实为

- 14 -

百姓做好事、做实事的决心。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漫画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

写作指导:本漫画涉及近来校园新闻热点。作文要求结合漫画寓意确定立意,其立意的切入可以是多角度的,可以分别从学校、家长、社会(如律师)、学生(被砸手机学生或其他旁观学生)等不同主体的角度谈论。可以认为学校此举不仅不能促使学生好好学习,而且会适得其反;再说此举过于暴力,涉嫌违法。可以认为为了让学生专心读书,好好学习,为了以儆效尤,学校这样做可以理解。也可以认为这样做涉嫌损害私人财产,并不可取;但可以采用代学生保管,放假后交还学生家长的方式来处理。

- 1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