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管理对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依从性及预后效果的影响郑美春
【摘要】 目的 观察个案管理对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依从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抽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该院接收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00例,根据患者管理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社区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社区个案管理,观察两组治疗依从性、干预前后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完全依从率(74.0%),明显高于对照组(42.0%);SDSS与BP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中实施社区个案管理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预后效果。
【关键词】 社区个案管理;严重精神障碍;依从性;预后效果
严重精神障碍主要指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患者多社会功能及认知功能均出现障碍,严重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及环境分辨能力,甚至危害自身和他人安全,为促进患者尽快回归社会,必须加强康复护理。笔者收集我院接收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对社区个案管理应用效果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抽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接收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00例,排除感觉、知觉障碍、沟通能力障碍、躯体疾病。患者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观察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管理时间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0~67岁,平均(43.5±4.6)岁;精神分裂症13例(26.0%),器质性精神障碍11例(22.0%),情感性精神障碍10例(20.0%),应激相关障碍9例(18.0%),其他7例(14.0%)。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21~69岁,平均(45.3±4.5)岁;器质性精神障碍12例(24.0%),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各11例(各22.0%),应激相关障碍10例(20.0%),其他6例(12.0%);两组基线资料相近。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由精神科护理人员每月电话随访,通知患者定期到院复诊,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及用药指导,增强患者及家属自护能力。观察组接受社区个案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 组建个案护
作者单位:310013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防治科通信作者:郑美春,Email:925426075@qq.com
理管理小组。在社区医院中抽取管理医生、主管护师、心理治疗师各1名及护理人员2名组成个案护理管理小组,所有小组成员必须接受相关知识培训,方能参与个案护理。② 个案评估、制定。详细了解患者姓名、年龄、患病时间、患病原因、现病史及既往史,为患者建立个人管理档案,根据档案进行评估,制定个案管理计划,管理内容包括社会功能、安全、生活质量、自我管理及人际交往等内容。③ 个性管理方法。根据患者档案,采取家庭随访方式每月定期对患者病情进行动态监测,加强健康教育,定期组织患者参与疾病相关知识交流培训会,通过培训让患者了解更多精神病护理相关知识、用药方法、用药重要性、效果及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正确用药依从性;加强沟通,给予患者更多同情、关心及尊重,切勿歧视患者;通过适当心理疏导,了解患者心理诉求,鼓励家属给予患者理解和关心,呼吁社会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帮助患者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合理对作息时间进行安排,保持充足睡眠,力所能及劳动尽量主动完成,多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保证患者营养均衡;加强监视,避免患者出现自杀、自残情况;引导患者积极参与业余活动,多和朋友、亲属交流,将情绪维持在稳定状态,指导患者吃饭、穿衣、洗漱、上下楼梯,提高生活自我管理能力。两组干预3个月后进行效果的评定。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治疗依从性表现划分为完全依从(按时用药、谨遵医嘱),部分依从(未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依从(难以遵照医嘱用药)。同时在患者干预前后通过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价社会功能缺陷情况,内容含患者职业、婚姻状况、社会性退缩情况、工作情况、父母情况、对外界事物兴趣、社会活动能力、
52
2020年2月第27卷第4期
关心情况等,得分越高则社会功能缺陷越严重;采取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对情感交流障碍、焦虑、躯体健康、定向障碍、紧张进行评分,评分越高则病情越严重。
- ± s)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软件,计量资料以(x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表1) 观察组治疗完全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1,P<0.01)。
表 1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例(%)]
组 别对照组观察组
例数 50 50
完全依从21(42.0)37(74.0)
部分依从18(36.0)11(22.0)
不依从11(22.0) 2( 4.0)
- ±s)表 2 干预前后两组SDSS与BPRS评分比较 (x组 别例数观察组 50对照组 50
SDSS评分 干预前 干预后14.0±2.1 3.9±1.014.0±2.0 9.1±1.3
BPRS评分 干预前 干预后 47.8±7.6 21.2±6.7 47.5±7.6 43.5±7.3
t,P0,>0.05 22.42,<0.010.20,>0.05 15.91,<0.01性护理计划,实施个案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高效、协调的护理服务,其目的是通过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和康复护理,让患者尽早能回归社会,属于连续性管理模式,具有综合性、高效性特点[1]。本文结果显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个案管理后的SDSS评分、BPRS评分均较常规护理明显降低,且治疗完全依从率显著提升,说明社区个案管理可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依从性及预后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梁宝珍. 社区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实施个案管理的效果与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9,8(1):46.
2.2 干预前后两组SDSS与BPRS评分比较(表2) 干预前两组SDSS与BPRS评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SDSS与BP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讨论
个案管理通过对患者进行个案评估,为患者制定个
(收稿:2019-11-05)(发稿编辑:薛 芳)心理护理对眼科患者焦虑抑郁的改善效果姚丽丽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眼科患者焦虑抑郁的改善效果。方法 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该院眼科收治的住院患者98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各49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干预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93.9%明显高于常规组79.6%,SDS及SAS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对临床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眼科;心理护理;应用价值
眼睛是外界感知的重要器官,眼部疾病会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造成心理焦虑,甚至烦躁。眼科患者常出现抑郁、恐惧、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笔者对眼科住院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我院眼科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就诊的住院患者98例,本方案均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
作者单位:313002 浙江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五官科通信作者:姚丽丽,Email:721551977@qq.com
观察组,各49例。常规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28~80岁,平均(54.0±5.5)岁;疾病分类:青光眼22例(44.9%),白内障18例(36.7%),视网膜脱离9例(18.4%)。观察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26~80岁,平均(53.0±6.5)岁;疾病分类:青光眼20例(40.8%),白内障19例(38.8%),视网膜脱离10例(20.4%)。两组一般资料接近。1.2 护理方法
1.2.1 常规组采取眼科常规护理模式 入院后予入院宣教工作,让患者了解眼科疾病的相关医学知识,以便积极配合治疗。同时积极为患者提供生活护理,尽量帮助其解决住院期间出现的难题,营造干净、舒适的住院环境。
5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