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及其预防与忌宜
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是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病之一。
一、肝炎的分型
肝炎,从临床病情病程可分为五种类型:①急性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②慢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③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④淤胆型肝炎。⑤肝炎后肝硬化。
从病原学分型亦可分为五种类型:①由甲型肝炎病毒(HAV)所致的甲型肝炎;②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所致的乙型肝炎;③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所致的丙型肝炎;④由丁型肝炎病毒(HDV)所致的丁型肝炎;⑤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所致的戊型肝炎。
其中甲型肝炎自愈率高,愈后良好,转为慢性者极少,如1987年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在31万甲型肝炎患者中,仅有11人死亡(其中有一人是自杀),占0.32/万,基本都获得痊愈。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和甲型肝炎基本相同,一般发病六周内痊愈,也不会转为慢性肝炎。其余的乙型、丙型、丁型三种肝炎,因其治愈率低、病程长、预后差,对人类的危害极大。不上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常由输血而感染,因此患病率比较低,但是乙型肝炎除血行感染外,还有唾涎、精液等接触感染,其患病率比较高,因此,下面重点谈谈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及其预防与忌宜。
二、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1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所引起的一种世界性传染性疾病,它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病毒携带率高和易转慢性等特点。而且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亚洲、非洲和南欧地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高达15-20%。我国则为10%左右。当今世界约有2.5亿以上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我国竟达⒈2–⒈3亿人。因此,我国属乙肝病的高发区,有人称我国是乙肝大国。据有关资料报道,仅上海市区,每年因乙型肝炎而损失的劳动日约360万个,相当于在一年中有一万人因患乙型肝炎而病休。
由此可见,乙型肝炎已成为近十年来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党和政府对此十分关心,早在八十年代初就把对于乙型肝炎的防治,列为我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由于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研究和技术的应用,对乙型肝炎病毒结构、检测方法、病毒复制、发病机理及感染过程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而且在某些方面(如乙肝疫苗的制备及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治疗方面,尚缺乏一种肯定有效的药物。
目前,国内外对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方法,不外有三个方面。有人认为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试图应用抗病毒化学制剂(如干扰素之类药物)来解决问题;还有人认为乙型肝炎与免疫学有关, 云芝胞内多糖、胸腺因子D之类药物)采用免疫调节剂
(如人参多糖、治疗;也有人认为,对于乙肝病人来说,保护肝脏极为重要,应用抗肝损伤药物(如慢肝灵等)进行治疗等等。
2
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尽管从多方面进行了努力,终因对乙型肝炎的致病机理尚未搞清,因而治疗进展十分缓慢,疗效亦非常有限。人们逐渐把注意力集中到中医中药,企盼从传统的中医学中探究出一种治疗乙型肝炎的有效方药。
在中医文献中,虽然没曾有乙型肝炎病名的记载,但是,对于肝病的治疗,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了“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辛散”“酸收”“甘缓”等三大治肝法则。其后历代医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如《难经•七十七难》根据中医五行生克乘侮的理论提出:“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的扶土抑木法。
汉代张仲景,继《黄帝内经》《难经》之后,提出了清肝、温肝、舒肝解郁等众多肝病的治疗法则,创立的一些方剂,比如小柴胡汤是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的、治疗肝病的有效方剂。在肝病的理论,亦有长足的发挥。
其后,唐代孙思邈、宋代的张元素及元代的李东垣等医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肝病的治疗,特别是清代王旭高,在其所著《西溪 “肝风”“肝火”三书屋夜话录》一书中,把肝病扼要的分为“肝气”
大类型,以此为纲,提出了著名的“治肝三十法”,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多年临床实践表明,肝之为病,论其病因,有因于寒,有因于热;论其病性,有因于虚,有因于实;论其病位,有偏于上,有偏于下。但就其病机而言,则总以气郁为重。肝郁不除,疏泄不利,其病就难愈。因此,治疗肝病的的一个重要法则,在于解郁,实践证明,治肝
3
病若能抓住治郁这个关键就抓住了根本,就能提高疗效。如果忽视解郁这一环节,就要影响肝病的治疗。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对于肝病的治疗,在以气血分证的基础上,突出舒肝解郁的治疗原则,而且将这一原则贯穿于肝病的治疗始终。
(一)、气分肝病:气分肝病多见于乙型肝炎的早期和中期,根据其不同脉证可分为肝胆湿热、肝气抑郁和发肝郁脾虚三个类型。
1、肝胆湿热型
临床表现两胁胀痛,脘腹痞满,恶心不食,厌恶滑腻,或见身目黄染,小便短赤,大便粘腻,臭秽不爽,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治疗当清热利湿,代表方是柴胡解毒汤(自拟):柴胡10克、凤尾草12克、土茯苓10克、草河车10克、炙甘草6克、茵陈20克。
如黄疸较明显者,重用茵陈60克、田基黄10克。
如肝区疼痛明显者,加白芍2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如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黄3~9克。
如恶心严重者,加竹茹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
如身黄身痒者,加赤小豆10克、地肤子10克、蛇床子10克。如肝脾肿大者,加鳖甲10克、龟板10克、牡蛎10克。
2肝气抑郁型
主要表现为两胁及胃脘胀痛,不思饮食,气郁不伸,脉弦,舌淡红苔白。治疗当疏肝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柴胡10克、枳实10克、生白芍12克、炙甘草6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
如果气郁血脉不通引及肩背及两手臂麻木者,当加片姜黄10克、
4
郁金10克。
如果气郁化火而见口苦口干,心烦失眠,小便短赤者,加丹皮10克、栀子10克。
3肝郁脾虚型:
本型临床表现,在见有胸胁胀痛,精神抑郁,闷闷不语等肝郁症状的同时,兼可见到腹部胀满,纳呆不食,口淡乏味,四肢乏力,舌淡苔白脉缓等脾虚之症,治以疏肝解郁,健脾和中,方用逍遥散: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白术克、薄荷10克(另包后下)、炙甘草6克、煨姜三片。
如果因脾虚而腹胀便溏者,治当疏肝温脾,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10克、黄芩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天花粉12克、牡蛎20克、炙甘草6克。
如果肝郁犯胃而见胃脘不适,嘈杂反酸者,可加吴茱萸10克、黄连6克。
(二)、血分肝病:血分肝病多见于乙型肝炎晚期或肝硬化。根据病情又可分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和瘀血阻络三种类型
1、肝肾阴虚型
主要临床表现,肝区刺痛,五心烦热,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腰膝酸软,口干舌红绛少苔,脉弦细数而有力,或见鼻衄龈衄,或胸部、面部及颈部蛛丝缕缕,或见两手掌发红(肝掌),治当滋补肝肾,方用柴胡鳖甲汤(自拟):柴胡3克、鳖甲方20克、牡蛎20克、生地10克、生白芍10克、茜草案10克、红花10克、土鳖虫6克 丹皮10。
5
如果气病及血、血分肝病兼见分热毒证者,于上方略加凤尾草、土伏苓。
2、脾肾阳虚型
主要临床表现,两协及胃脘胀满,畏寒肢冷,少腹及腰膝冷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缓无力,治当温阳行气,用附子理中汤: 制附子10克(另包先煎)、党参10克、白术10克、干姜19克、 如果腹胀较甚者,可用消胀除湿汤:茯苓皮10克、香橼皮10克、冬瓜皮10克、木瓜10克、丝瓜络10克、郁金10克、佛手10克、炙甘草10克。
茯苓30克、泽泻10如果腹部胀满而兼腹水者,可用茯苓导水汤:
克、桑白皮10克、木香10克、木瓜10克、砂仁10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苏叶10克、大腹皮10克、麦冬10克、槟榔10克。
3、瘀血阻络型
主要临床表现:肝脾肿大,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蛛丝缕缕,肝掌潮红,女子行经腹痛,经水色暗有块,舌淡暗紫或有瘀斑,脉见沉细 当归10克、生地而涩。治当活血化淤,软坚散结,方用血腑逐瘀汤:
10克、生白芍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柴胡10克、牛膝10克、炙甘草10克、牡蛎10克、鳖甲20克。
上述分析,在临床具体应用时,要注意各证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相兼,如兼郁兼痰以及两证或多证侯的交叉兼见,形成虚实挟杂,寒热互见的复杂病机,治当随症加减。
6
(三)、参考治疗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依据上述病机分型和辩证论治的基础上,参考现代医学对发病机理的认识和各项试验室检测的变化进行选方选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如:
抗病毒治疗方面:中药对乙肝病毒有抑郁作用,如清热解毒的板蓝根、贯众、风味草。凉血解毒的玄参、紫草。化湿解毒的土茯苓、生薏米。活血解毒的半枝莲等。
调节免疫方面:增强免疫方面以扶正培本为主,如黄芪、人参、白术、当归、枸杞、冬虫夏草、何首乌、女贞子等。
促进肝组织修复,改善肝功能方面:
ALT增高者,可选用清热利湿的垂盆草、山豆根和益气生津的五味子等,特别是五味子,其降酶的功效是公认的。但是,当酶降至正常后,应逐步减量,继服2~3月后停药,以免反跳。
改善蛋白质代谢,降浊,降絮:当以益气养阴为主,可选用人参、黄芪、当归、灵芝、冬虫夏草等。如当归丸、乌鸡白凤丸、河车大造丸等。
抗肝纤维化方面:当以活血化瘀软坚为主,可选用桃仁、红花、丹参、三七、百合、山慈菇、地龙、鳖甲、土元等。
二、乙型肝炎的预防:
对于疾病的预防,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如:“夫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口渴而穿井,兵到而铸锥,不亦晚呼。”因此,预防思想是中医
7
学的重要内容。乙型肝炎和其它传染病一样,预防是非常重要的,大抵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免疫,保护易感人群。现代医学认为乙型肝炎的发病,多和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中医也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为了增强体质,必须加强锻炼,以增强人体自身抗病能力。
2、控制传染源。一般认为,乙型肝炎是以血液和液体接触传染性疾病,因此,一但确诊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就必须与患者隔离,直至病毒消失。对从事饮食服务托幼保育等工作的患者,应调离原职。另外,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绝对不能献血。
3、切断传染途径。乙型肝炎是血行传染,因此,一定要防止医源性传播,医疗及预防应用的注射器,当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对病人的血液及其分泌物,必须严格处理。
4、注射乙型肝炎疫苗。目前一般采用两种措施,其一是主动免疫方法,即使用制剂有灭活的血源乙型肝炎疫苗和基因重组酵母疫苗两 使用于血清中HBSsG或抗—HBs阴性的人。HBsAG阳性的母亲所娩种,
下的新儿生为重点接种对象。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后,抗—HBs产生率可达95%,一般可保持3~5年。
其二是被动免疫方法,对由各种原因已暴露于HBV的易感者,包 可用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括HbsAG阳性母亲所分娩的新生儿,
用量为新生儿100IU,一次肌肉注射。免疫力可维持3周左右。常与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应用。
8
三、乙型肝炎的忌宜
对于乙型肝炎患者来说,掌握忌宜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及其预后。其忌宜大体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饮食方面。乙型肝炎患者饮食上宜清淡而忌肥甘厚味。应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绝对不能饮酒。
第二:起居方面。乙肝患者,特别是急性肝炎患者,当忌过度劳累。特别要提出的是当忌房事。
第三:情志方面。中医认为情志过度就要损伤五脏,怒则伤肝。因此,乙肝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切忌生气,所谓“制怒节欲”。我们在临床上常见到一些患者,经治疗后病情比较平稳,但由于违背了上述忌宜,使病情很快恶化甚至死亡。这样的教训是屡见不鲜的。
以上是我们对乙型肝炎的一点肤浅认识,欠妥之处请多加指教。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