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巧灵;李晓菊
【摘 要】从1994年全纳教育被正式提出到2008年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的召开,十余年来,我国的研究者对全纳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全纳教育的概念、全纳教育的理念、全纳教育的未来之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名称】《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30)004 【总页数】3页(P65-67)
【关键词】全纳教育;特殊教育;回归主流;未来之路 【作 者】裴巧灵;李晓菊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273100;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承德,067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40-03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全纳教育被提出以来,研究者们对全纳教育理论的研究蓬勃开展起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关注的重点从起初的特殊教育领域渐渐的转移到普通教育领域。直到2008年全纳教育会议在日内瓦的召开,人们对全纳教育的研究可以作个小结。在这期间,人们阐释了全纳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全纳教育概念的界定,实施全纳教育如何处理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全纳教育的未来之路将如何延伸。本文旨在对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并以2008年日内瓦会议为契机,
提出全纳教育未来之路所面临的挑战。
全纳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新兴的一种教育思潮,通过对过去十几年学者们对全纳教育的研究进行回顾,不难发现,关于全纳教育的起源,存在以下几种观点:有的学者认为“全纳教育直接起源于美国1950年的民权运动,更远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法国启蒙时期西方对平等、自由的追求的一系列社会运动”。这些社会运动孕育了西方以个人自由、社会平等为目标的价值的社会文化基础,也为有特殊需要人士平等、尊严的参加社会生活以及新的特殊教育理念的诞生提供了动力。[1]有的学者认为“全纳教育源于20世纪70年代特殊教育领域内的 “一体化”教育运动。[2]这一观点的产生主要是和特殊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国际特殊教育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以医学模式占主导,注重诊断和治疗阶段;(2)以心理学模式占主导,注重测量阶段;(3)以分类和社会学模式为主导阶段,主张每个儿童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反对将特殊儿童安置在具有隔离性质的特殊学校中。[3]前两个阶段是特殊教育发展的传统模式,他们的特征主要是通过专家诊断、专家分类、让特殊儿童进入与外界隔离的特殊教育学校。这两个阶段使得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远离了正常的群体,在受教育和融入社会方面出现了“显性的被排斥”的现象。第三个阶段的一体化阶段,虽然使特殊教育儿童融入了普通学校,但是只是形式上的安置,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要顺应普通儿童的发展,自身的特殊需要被忽略,即出现了“隐形被排斥”的现象。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全纳教育的产生。 全纳教育的起源和特殊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研究者的共识,但是起源于特殊教育的全纳教育,现在关注的范围早已超出了特殊教育。
全纳教育是在国际教育组织的大力宣传和直接推动下发展的,其中有两个国际教育会议的作用更大更直接。[3]一个是199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在泰国宗迪恩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并发表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这次大会提出的全民教育强调的是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极为重要,
必须普及基础教育和促进教育平等。全民教育的目标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另一个是1994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并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这次大会再次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学校要容纳全体儿童并满足他们的特殊教育需要。在这次大会中,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如果说90年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为全纳教育搭好了舞台,那么94年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则拉开了全纳教育的序幕。[3]
由于文化背景、研究方向以及具体情景的差异,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全纳教育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理解:
美国的国家全纳教育重建中心 (National Centeron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Restructuring)将全纳教育定义为:“给所有学生(包括严重残疾学生)提供均等的接受有效教育的机会;为了培养学生作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来面对未来的生活,在就近的学校中的相适年龄的班级中,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帮助和支持。 ”[4] 英国的全纳教育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udenton Inclusive Education)提出:全纳教育指的是在适当的帮助下,残疾与非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里共同学习。全纳意味着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使所有学生能参与到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尽管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成绩会有差异,但学生毕业后都要进入社会发挥作用[5]。 澳大利亚学者贝利(Bailey)认为,全纳指的是和其他学生一道在普通学校中,在同样的时间和班级内学习同样的课程;接受全体学生,让他们感觉与其他学生没有差异[6]。
英国牛津学者汤姆林森(Tomlinson)认为,全纳教育意味着教育体系是全纳的,但学生不一定非要在一个一体化的环境内。“委员会的全纳学习概念不完全与学生完全统合到主流中相一致[7]。”
英国全纳教育专家托尼·布思 (Tony Booth)认为,全纳教育就是要加强学生参
与的一种过程,主张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地区的文化、课程、社区的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的过程[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发布的《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对全纳教育的定义是:“全纳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其作出反应的过程。以覆盖所有适龄儿童为共识,以常规体制负责教育所有儿童为信念,全纳教育涉及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结构和教育战略的变革和调整[9]。
Ainscow and Miles对有关全纳教育做法的文献进行了回顾,从中发现了界定全纳教育的多种方式:1.与残疾人和“特殊教育需要”相关的全纳;2.作为一种对排斥纪律做法回应的全纳;3.重点放在排除所有弱势群体在外的全纳;4.作为为了学校一切的提升的全纳;5.作为全民教育的全纳[10]。这五种不同的界定方式实际上体现着当今各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全纳教育理解重点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表明,人们在全纳教育所针对的问题和达成的愿景上还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全纳是一个过程,通过增加在教育、训练、培养和社区中的参与,来响应所有学习者的多种需求。同时,阻止在学校和社会中的疏远和隔离。[11]
这种种差异并不意味着人们之间没有共识。现在,大多数的研究者和组织都认为:全纳不是一种行为的结果,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学习—行动—反思的过程。全纳教育主张教育要满足所有学生独特的教育需要,以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发展,而不能排斥任何人。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优质化、多样化、个体化的教育,旨在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平等、民主的社会。其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区别于二元论教育理念中对知识目标的青睐,全纳教育关注于全体学生的整体生活,它是一种生活本位的教育理念。[12]社会的发展依靠的是社会成员的共同
努力,所以关注全体成员的生活,就要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需要,面对各种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必须提供与每一个学生需求相适应的多样化的教育。在教育基本目标的框架中,根据不同的对象,设计出可供多种选择的教学方案,教师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以达到保证全体成员的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二)区别于二元论教育理念中对同一的、集权式目标的关注,全纳教育关注于学生所在学校的地方性特色和每个学生自身的个性。[12]这种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心理发展。
(三)区别于二元论教育理念中对竞争的关注,全纳教育提倡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强调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参与。[12]全纳教育认为,学业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在许多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班集体,通过合作来解决。承认问题的社会性以及依靠集体合作来解决个体问题,这是优质教育的显著特征。对优质教育的追求体现在并非单方面追求学生个人学业成绩的优异,而更为强调,依靠集体的力量、依靠合作来解决个体的问题,注重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最大可能地发展他们的才能。 2008年11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的主题确定为“全纳教育,未来之路”,目的是希望从跨地区的视角推动全纳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13]此次大会,针对全纳教育的方法、范围与内容(加深对全纳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全纳教育的公共政策(展示政府在制定、实施全纳教育政策中的角色)、全纳教育的体系、联系与转变(建立教育体系,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和全纳教育的学习者与教师(营造学习环境,使教师能满足学习者各种不同的期望和要求)等四个方面进行广泛的讨论,指出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和挑战,为国际社会达成共识,制定积极的相关政策建议奠定基础。[14]我国目前实施的随班就读和应然的全纳教育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为了让全纳教育的未来之路继续延伸,首先,国家应该扩大对全纳教育的推广,使得全社会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其次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来支持
全纳教育的实施。再次,全纳教育的关注度早就超出了特殊教育的范畴,目的是使每个学习者都能够成功地学习。所以教育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最后,全纳教育的成功实施与否与教师存在着很大的关系,注重教师的培养是实施全纳的重要策略。 全纳教育从正式提出到现在,十几年的时间,全纳教育的关注点发生了转移:即从关注特殊教育转移到普通教育领域;全纳教育的内涵经历着变化,人们对全纳教育的认识趋于了统一:即全纳是一个过程,通过增加在教育、训练、培养和社区中的参与,来响应所有学习者的多种需求;全纳教育的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更加注重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优质化的需要;全纳教育的未来之路依旧漫长,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全纳,支持全纳,推进全纳。
【相关文献】
[1]邓猛,潘剑芳.关于全纳教育思想的几点理论回顾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3,(4):1-7.
[2]钱丽霞,江小英.全纳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及相关政策[J].博览,2003,(9):32-34. [3]黄志成.全纳教育:21世纪全球教育研究新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1,(1):51-54. [4]Stanley J.V itello,D ennis E.M ithaug.Inclusive School-N 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London :Law rence ErlbaumA ssociates,Inc.,Publishers.1998,140. [5]雷江华.全纳教育之论争[J].中国特殊教育,2004,(3):1-6. [6]仲建维.全纳教育:定义与理念[J].全球教育展望,2003,(5):34-38
[7]H arry D anniel.SpecialEducation Reformed :Beyond Rhetoric?London:Farlmer Press.2000,8-10
[8]孔明.全纳教育及其心理学困境[J].中国特殊教育,2003,(6):1-5. [9]周满生.全纳教育:概念及主要议题[J].教育研究,2008,(7):16-20.
[10]Cox,C.Inclusive education and inclusive society. W hat can w e do and promote from educational systems?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W orkshop on Inclusive Education,Latin A merica,A ndean and Southern Cone,Buenos A ires,A rgentina.2009,(6):12-14.
[11]U nited N 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 rganization.EFA global
monitoring report 2008:E-ducation for A ll by 2015.W ill w e make it?Paris:U N ESCO. [12]王媛媛,郑百伟.全纳教育的知识社会学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1):44-47.
[13]彭霞光.全纳教育:未来之路——对全纳教育理念的思考与解读[J].中国特殊教育,2008,(12):3-6.
[14]JILL V A N D EN BRU LE.全纳教育:未来之路.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联合国教科文材料,日内瓦,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