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攻击性行为是小班幼儿常见的行为。幼儿是形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既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也是新时期对幼儿教育提出的一种现实要求。文章分析了小班幼儿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矫治措施。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家庭;交往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8-0075-01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一些家长的家庭教育有所偏失,对孩子溺爱,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严重,加之社会上一些暴力不良信息的影响,很多幼儿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这非常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幼儿是形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期,所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既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也是新时期对幼儿教育提出的一种现实要求。作为幼教工作者,有责任及时、科学地矫治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矫治教育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双管齐下,采用赏识激励、明确认识、培养自制力、树立榜样等教育方法,教孩子更多与人友善相处的模式和方法,提高孩子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能力,从而减少和避免攻击性行为,使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原因主要有两条,第一,小班孩子由于年龄小,且存在着成熟度上的差异,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年龄越小的儿童攻击性行为越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第二,长辈的教育教养方法和家庭环
境的影响。“隔代教养”使得祖辈对孙辈过度溺爱,孩子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开学前,我到班级一个脾气比较任性霸道的陈陈家进行家访,发现陈陈的爸妈工作很忙,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是很多,并疏于整理家务,房间显得非常拥挤,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二、攻击性行为的矫治措施1.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关爱
(1)平等看待,欣赏之爱。虽然每个孩子的家庭出身不同,性格不同,作为教师,都要用平等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比如陈陈,他表现出来的任性霸道,更多的是希望引起周围人对他的注意,希望小朋友喜欢和他玩耍。作为教师,如果对他厉声指责,只会让他更加不知所措,更加不会与人交往和相处,甚至让他的行为变本加厉。英国教育家谢弗认为,如果一个儿童被看作是破坏行为和麻烦的制造者的话,他的同伴将会拒斥他,那么这个儿童便不能形成正常交往的社会技能。而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清除自己行动的障碍,他会做出一种更具破坏性、更使人厌烦的行为,制造各种麻烦,比如话多、不愿分享与合作、活动过度等,以此作为加入群体活动的方式。所以,对待孩子的不当行为,不要马上否定他,要学会欣赏他的另类交往方式,并加以适时引导。
(2)交流内心,关注之爱。在空余时间,我有意识地多和陈陈交流,我发现只要和他聊到开心的事,摸摸他的头,拉拉他的手,他都会露出很灿烂的笑容。给予他的关注和关心多一些,他就会开心一些,少一些暴躁的脾气。慢慢地,他的霸道会渐渐收敛,学会如何与小伙伴相处。
作者简介:吴宁(1990-),女,江苏昆山人,从事幼儿教育研究。
(3)适时引导,信任之爱。幼儿之间有天热的亲和力,他们喜欢在一起游戏,教给孩子一些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增强“我是好孩子”的自信。我让陈陈当小老师,以老师的身份去约束管制其他调皮的小朋友,在管理过程中,他能清楚地感受到,当老师也不容易呢,还增强了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利用有强烈心理暗示意味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幼儿施加正面影响,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理解和信任,帮助幼儿学会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家庭中爱的氛围的构建
(1)让家庭充满爱的氛围。家长应注重创造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凌乱和拥挤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整洁而温馨的生活环境让孩子有安全感,可以满足他们归属与爱的需要。如墙上可以装饰上孩子喜爱的动物、卡通人物图片,房间内适当摆放一些动、植物工艺品,家居布置颜色要丰富多彩,孩子的床上用品、窗帘、鞋帽等生活用品可伴以童话图案,使这片活泼、亲切的属于孩子的领地能够得到孩子的认可,还能密切亲子关系。
(2)正确的表达关爱。家长要减少强化,加强成人榜样作用,让孩子懂得被爱。比如,放学后,家长就会问“你有没有打人?”这样循环式责问不但没有效果,还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将矛盾强化,激化其暴躁倔强的性格。父母要以身作则,耐心、仔细倾听孩子的话,了解他真实的想法,才能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信任。在发生攻击行为的时候,家长应及时对孩子进行行为矫正,引导正确的交往方式。
(3)教会孩子学会友爱。家长应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教会孩子对同伴友好的爱。在告诉家长孩子今天又打人了之后,家长首先的反应是责备和质问孩子。其实培养孩子的同情心,考虑对方的感受,让孩子对打人行为感到后悔不安,是家长最应该先做的。比如对孩子说“你打伤了红红的脸,她的脸多疼啊,她的妈妈也要心疼的!”“丁丁今天脸上被抓伤了,肯定会影响休息的啊。”孩子善良的天性定会让自己有负疚感。孩子是纯真的,用宽容和信任对待他们的错误,用友善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怎样和同伴相处,才是对孩子的尊重和有效教育。
无论老师和家长,只要是充满爱的教育,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让孩子懂得怎样与同伴友好的相处,定会矫治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会让孩子未来成长的道路越走越宽阔,走向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英)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M].王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015年3月·第8期(总第456期)
75“打人是不对的!你怎么又打人了?”.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