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2020-12-09 来源:小奈知识网


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内容提要:阅读是人类谋求发展的第一需要,是人们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读书的自主权,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畅游,在知识的蓝天自由翱翔,尽情地汲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 新课标 阅读教学 提高 语文素养 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判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进步,是在不断认识世界、不断沟通交流、不断学习进取中取得的成果。阅读是人类谋求发展的第一需要,是人们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是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可以说是重中之重。阅读是语文之根,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未来教育“四个支柱”的一块基石。

近些年来,语文教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另一方面,在相当大一部分的阅读教学中仍然呈现出以下情况:

一、以教材为中心式。这种课堂把“教材”误认为是教学。课堂上,教学的目的是“学这篇文章”。教学的过程是“解析这篇文章的内容”,教学的结论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的写作特点”。

二、以教师为中心式。这种课堂往往采用“谈话法”教学,先由教师预设好结论,然后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猜测,这其实仍然是一方强行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阅读作

为一种对话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三、以写作为归宿式。这种课堂或离开思维内核,排除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孤立地品味语言,以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或进行浅表的读写结合,仓促地以读带写,“立竿见影”地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也这样写一篇。

四、以考试为终点式。这种课堂将所学课文按考试阅读模式训练: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意、道则完全不涉及,想象、联想也因不考而属多余。更有甚者,将课文编成考题,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涉及的内容半猜半蒙。这种教学完全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

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一)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首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包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所以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

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映 ,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同时,教师既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一般说来,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决不能因此而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二)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们更要努力改变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弘扬个性,追求学生独特化的见解。

真正的语文阅读和欣赏是仁者见仁、极富个性的心理过程,一千个读者往往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实际上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注重情感体验,是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阅读教学的任务怎么能够完成?

因此,“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学生能够“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新课标的这些话给了我们语文老师一个全新的定位,那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教师可采用商讨式、征询式的“话语”模式,关注的是“你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在这种“话语”情境中,“目中有人”,学生作为“你”而凸显出来,至于问题可以做出不同的言说和不同的解读。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我感”和“亲历感”。这样,学生的生活体验、独特感受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如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自我发现的惊喜,得到了自我愉悦,他就一定有了阅读的兴趣。

2.鼓励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

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营造交流的氛围,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对文本进行积极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切磋学问。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同时,按新课标理念,教师还要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换言之,激发了学生探究精神的语文课堂,学生才能真正地由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内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教育的首要原则,但在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确实存在,

怎样能做到关注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小组间的生生互动可以弥补这一差异。如朗读指导时,小组内可分配为指导应该怎样读,讲解为什么这样读,示范看我怎样读,学习我也可以读。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小组活动的主人,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了热情,这样一种合作学习方式是受每一个学生欢迎的。又如让学生分组交流、探究,让学生学会在别人面前陈述自己的学习成果,把自己的成功之处拿出来让大家分享,不懂之处在小范围内试着解决,把仍不明白的问题保留,准备向别组请教。在热烈的讨论中,合作意识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

3.倡导创新,激发学生探究的精神

在阅读教学中,若没有教师的创新在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会是一句空话。一个教师,如果总是像传统的做法那样,把结论甚至是教参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或者总是偏于技巧的训练,势必导致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空,独立研究问题的习惯,个性不能充分发展,创新自然就是一句空话。教师的责任在于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可以活跃心灵以及充满智慧与人类经验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个体潜能才会得以充分发挥。

同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独立探究,主动融合,自我反思,与作者作倾心的精神对话。这样,必然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与思想碰撞进而杂入个体经验的重组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往往是独特的,具有开创性的,因而也是最有价值的。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具有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研讨的平等思想和态度,不断修炼自己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艺术功力。

(三)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还要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

随着大语文观的深入人心,大家普遍认识到:有生活处便有语文!语文不仅仅是学习各门功课的基础,更是一种伴人终生的气质修养乃至境界,于是开始注重开辟众多的课外阅读渠道,把广泛的课外阅读纳入语文阅读教学的范畴。于是,一些学校开设了阅读课,把阅读的自由更多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受到了学生普遍的欢迎。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许多学生之所以会提起笔来言之无物,不仅仅在于自身阅历不够,还在于他们读书看报太少。随着学生阅读面的扩大,信息量的增加,知识学养、审美愉悦、性灵陶冶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写作上的“蓄势”自然也准备就绪。并且,“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仍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随着写作兴趣的激发,又会使这些学生加倍感受到知识储备的不足,这又反过来促使他们在阅览时高度专注厚积薄发的精神,这种双向的努力,无疑构成了一个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良性循环。

读课外书是阅读教学过程的一部分,不应该把它当作一般意义上的扩大阅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广泛阅读,千万不能把学生囿于课本的小圈子内。应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中外名著,时文名篇,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开创学生写作的 源头活水。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无米下锅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当然,读书还有一个方法问题。培根说:“有的知识只需浅尝,有的知识只要粗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读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引导学生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达成课改目标的重要一环,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

另外,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依靠现有教材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们就要从教材外部寻找材料进行教学,本人的做法是让学生自主寻找材料,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和品味。简要概括为:课外阅读多储备;朗诵评点谈感受;简要概括明中心;深入分析再提高。具体过程如下。

一、课外分组阅读,收集储备佳作名篇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一些相关课外文学读物进行阅读积累,在感动人的原因、写作方法、艺术风格、蕴含哲理等方面写下只言片语。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可推荐新课标推荐的一些读物。这样的过程实际上初步培养着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二、小组推荐精品短文,课上有感情朗读评比,师生评点畅谈感受

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在选择储备阅读名篇的基础上,各小组精选出美文有感情朗读。朗读之后推荐组要首先发言谈选文的妙处,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点评推荐组朗读的优缺点,发表对选文的理解和看法。推荐组参与讨论,在互相讨论中,增加对选文的理解。老师适当进行引导评论,融入学生讨论之中。通过这种形式训练既能促使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情感内容,又能训练他们的朗读技巧。因为只有抓住了文章的情感精髓,才能把握朗读的感情。这样坚持下来会促使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朗读能力逐渐提高。

三、简要概括,明确中心

经过讨论评比后,由学生概括选文脉络和中心,畅谈对文章的感受和从中得到的道理,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这个过程会使学生将对选文的理解知识化,是阅读的一个进步。它能考查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文章中心的深刻感悟。

四、深入分析,巩固提高

这一步是阅读的升华阶段,是系统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重点。这一训练环节中,我们可指导学生从文章背景、作者介绍、写作技巧、结构层次、重点词句理解、修辞等多方面入手,让学生通过查资料、引用评论、小组评议、借鉴应用等完成对选文的分析学习。师生共同研讨,深入其中挖掘学习。

通过以上四个练习环节,我们可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他们的概括分析能力、鉴赏评价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提高。这样,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会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以前学生认为枯燥的阅读说教就会变得愉快、轻松。他们会接受阅读、参与阅读、乐于阅读,有更多收获。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培养能力的关系,更强调了指点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况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兴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阅读是积累的过程,阅读的目的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感悟人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出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独立阅读训练,对青少年语言与思维的发展,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思想和性格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