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地震概论习题及答案

2023-07-28 来源:小奈知识网


第2章 习题答案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有何关系?

2、划分烈度的依据是什么?

3、什么是基本地震烈度、研究基本烈度有什么意义?

4、简述我国基本地震烈度状态,并分析我国地震危险性,说明抗震烈度的意义。

5、什么是抗震烈度?

6、利用地震烈度知识,解释分析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震灾情况。

二、填空题

1、1883年,第一个烈度表是由_罗西 、__弗瑞尔_____制定,分___七____级。

2震级和烈度的含义不同。震级是衡量地震__能量大小_的级别。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就__越大_ ___。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是指某地区受地震影响的__强弱或破坏程度 __。破坏越严重,烈度就越大。

3、防震减灾三大体系是_监测预报、震害防御_和应急救援 。

76

4、抗震设防目标总概括是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5、上网查寻《我国主要城市设防烈度》,查找你的家乡是_____ ___、当地的设防烈度为,基本烈度为____ __。

6、划分不同烈度地区的线称为等烈度线,简称等震线。正常情况下,地震烈度随震中距离的增加而递减。通常等震线是封闭的。

7、某地区基本烈度是6度,在该地区建水库、大坝设防烈度应为7度、建小学校防烈度应为__6度___。

三、选择题

1、在地震灾情分析,怎样定量描述各地方人对地震感受不同,建筑物破坏程度?(B )

A 用震级 B 用地震烈度 C 用发震时间段 D 用本区地质构造条件

2、中国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发布施行时间是( B )

A、1956年 B 1990年 C 1977年

3、反映某地区地震风险用(C )衡量

A震级 B 烈度 C 基本烈度 D抗震设防烈度

4、反映某建筑物质量用( D )衡量

77

A震级 B 烈度 C 基本烈度 D抗震设防烈度

一、填空题

1、密度,弹性性质

2、一致,垂直

3、逆进椭圆

4、东西向,南北向,垂直向

5、震中距,地震波走时

二、选择题

1、C;2、B;3、C;4、A;5、A

第4章 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地震基本参数有发震时刻、 震中经度 、 震中纬度 、 震源深度 、 震级 。

2、人们使用地震仪进行地震观测,一般分作三个分向,分别记录。在一个观测台上,常常是将两个同样的 水平 拾震器,分别安装在 南北 和 东西 ,另外一个性能相似 垂

78

直向 拾震器,安置在侧边,构成一个完整的拾震系统。

3、MS震级不能用于 深源 地震,因为深源地震不能激发显著的 面波 。

4、一次5 Mt级的核爆炸(如1971年阿拉斯加(Alaska)阿姆契特加(Amchitka)的核爆炸),其能量为 2.1×1016 J,相当于一次MS= 7.7 级地震。

5、在一次地震活动期间,地震发生的数目很多,其中震级最大的地震称为 主震 ,主震发生之前通常有不少小地震发生,这些小地震就组成了 前震 序列,主震之后,会有大量的地震发生,这些地震就组成了 余震 序列。

6、发生余震的区域叫做 余震 区。一般情况下,主震的震级越 大 ,余震区就越 大 。

7、我们由弹性回跳理论可知,地壳物质是弹性的,地震的发生也即地下 断层 的突然错动,也即断层两侧的回跳——跳回到各自的 平衡位置 。

8、在地震图上显示的 振动性质 不同和 传播路径 不同的地震波组称为 震相 。

9、震源距是指 观测点或台站 到 震源 的距离,震中距是指 观测点或台站 到 震中 的距离。震源深度即 震源 到 震中 的距离。

10、地震波最初从地球内的一点发出,这点就叫做 震源 ,位于地球表面的恰又位于该点之上那点称为 震中 。

二、简答题

79

1、谈谈描述地震的参数有哪些及其意义?

答:描述地震的基本参数有:发震时刻、震中经度、震中维度、震源深度和震级。发震时刻即地震的发生时间,震中经度、震中维度和震源深度描述震源的具体位置,震级从能量的角度描述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

2、我们从震相报告中可以获得哪些参数?

答:从震相报告中可以得到各个震相的到时、振幅和周期,如P波或S波的到达台站的时间,它们振幅大小及周期的长短信息。

3、发震时刻如何测定?

答:发震时刻的测定:一、从地震台的记录中获取P波和S波(或其它震相)的到时;二、由P波和S波到时计算它们的到时差;三、由到时差根据走时曲线得到P波或S波的走时;四、用P波或S波到时减去他们的走时即得到发震时刻。

4、什么是地震序列?有哪些组成?

答:在一次地震活动期间发生的全部地震称为地震序列。由前震、主震和余震组成。

5、一个7级地震的能量有多大?相当于多少TNT炸药?若用千瓦时来衡量又是多少?

答:一个7级地震的能量为2.0×1022尔格即2.0×1015 焦耳,相当于476.2kt TNT炸药;5.6×108千瓦时。

80

6、谈谈余震是怎样产生的?

答:余震的产生可能有以下方式:第一种:主震后,震源区存在残留的能量E,作为余震逐渐被释放。第二种:余震区被分为许多部分。具体的说,例如存在各种大小的小断层。伴随主震的发生,将出现应力和破裂强度(断层的摩擦)的再分配,会到处产生局部应力增加或强度下降的部分。这些部分如晚一些发生破裂,就是余震。第三种:是结合岩石的蠕变来考虑的。认为余震的频度与由于主震而应力被解除后的岩石应变的恢复速度成比例的。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正断层、逆断层?

2. 什么是构造地震?

3. 请说出活断层与地震的关系?

4. 地壳的解释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5. 我国地震活动区有哪些?并说明我国地震活动的特点?

6. 我国南北地震带指哪些地区,在该带曾发生过哪些地震?

二、填空题

1、构造地震占所有地震的比例为_90%__。火山地震占所有地震的比例为_7%__。

81

2、按震源深度分类,震源深度为__小于_60 km____时称为浅源地震。

4、浅源地震都发生在__岩石圈内______内。我国大部分地震是_浅源地震_______地震。

5、地震过程包括_孕震、_临震__、_发震_和_余震四个活动阶段。

6、断层的运动包括__蠕动__和_滑动_两种形式。

7、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分布广__、震源浅,_强度大__,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8、海岭地震带又称大洋中脊地震带,分布在_大西洋__ ____、_东太平洋__、印度洋中的海岭(海底山脉)。

9、各板块之间相互接触的边线叫板块边界,板块边界向下一直延伸到岩石圈。板块边界有三种类型:剪切型_、生长型边界(拉张型)和_削减型__。不同的边界板块运动的方式也不同。

三、选择题

1、下列哪些属于地质灾害?( A、B、C、D)

A、地裂缝 B、 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地面下沉 C、地震 D、土地盐碱化

2、全球的地震带主要有( A、B、D )。

A、环太平洋地震带 B、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C、环印度洋地震带 D、 海岭地

82

震带

3、在中国南北地震带地区有( A、B、C )

A、宁夏,B、甘肃东部,C、云南 D、唐山

4、大陆漂移的速度慢的惊人,每年只有(A )厘米

A、1~10, B、10~100, C、0.1~1

5、地球各板块均是一种巨大而坚硬的活动的岩块,其厚度( B )公里不等,它包括地壳和与地幔一部分。

A、 5—33 B、50—250 C、 250—700

四个阶段是:

1、收缩学说:认为炽热的地球在寒冷的太空中不断失去热量,致使温度下降,由于物质本性的热胀冷缩,整个地球便在冷却过程中,逐渐收缩,产生了许多凹凸,好像干瘪的苹果,加之重力作用,重者下沉,轻者上升,形成现在海陆结构。后来发现它与地球物理学上的许多新结论是矛盾的。

2、大陆漂移学说: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这一理论认为距今3亿年前,地球上陆地是连成一片的,谓之泛大陆,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称之为泛大洋,在两亿年前,这个联合大陆逐渐漂移,分裂演变,一直成为今天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大陆漂移的动力

83

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3、海底扩张学说: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岩浆从裂缝中喷发出来,把洋中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推移,岩浆冷却下来后,形成的岩浆岩就沿着洋中脊两边对称分布,称之为海底扩张。海底扩张说认为,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地幔流在大洋边缘海沟下沉,带动洋壳潜入地幔,被消化吸收;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扩张形式不同:大西洋在洋中脊处扩张,大洋两侧与相邻的陆地一起向外漂移,大西洋不断展宽;太平洋底在东部的洋中脊处扩张,在西部的海沟处潜没,潜没的速度比扩张的快,所以大洋在逐步缩小,但洋底却不断更新,古老的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洋底一样年轻。深海钻探的结果证实,海底扩张说的上述观点是成立的。 洋中脊处新洋壳不断形成,两侧离洋中脊越远处洋壳越老,证明了大洋底在不断扩张和更新。海底扩张说较好地解释了一系列海底地质地球物理现象。它的确立,使大陆漂移说由衰而兴,主张地壳存在大规模水平运动的活动论取得胜利,为板块构造说 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4、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理论是指对海洋地质、海洋地貌、地球物理等资料进行分析后建立的一种新的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复活了大陆漂移学说,验证了海地扩张观点。所以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8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