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杨绛散文特点研究综述

2022-03-17 来源:小奈知识网


杨绛散文特点研究综述

——写人手法 、反讽修辞和喜剧精神

黄泫博 2013211627

杨绛曾一度热衷小说创作,长篇小说《洗澡》与其夫钱钟书的《围城》风格相似,是“工力悉敌的一对双壁”1,因此,写人的小说化痕迹也深刻表现在散文中,无可避免。有评论家认为,杨绛散文的主要成就是人物形象塑造,《论杨绛散文的写人艺术》就概括了这种在散文中写人的独到的小说手法。

李险峰认为,这种独到之处主要有三美 : “ 忠于生活的真实美,特征鲜明的个性美,节制笔墨的含蓄美。” 笫一,“杨绛叙事散文的人物形象美首先彰显在真实感上。仔细研读杨绛的作品,我们会看到,杨绛写人一般不轻易给笔下的人物作主观评价,不因自己与人物感情上的亲疏而拔高或贬抑,而是让事实说话,把人物在生活中的真实面貌通过准确素朴的语言呈现在读者眼前,从而使读者沉浸在人物形象基于真实可信而产生的美感之中。这个特点在《回忆我的姑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笫二,“ 杨绛笔下的人物形象不仅以其真实可信具有特别的审美张力,而且以其独有的个性特征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杨绛写人特别注意并善于捕捉人物性格的独特性,通过人物富有个性的言语、神态、动作等予以再现。”笫三,“ 杨绛散文写人的特殊之处,正在于如细雨润物,悄然无声,言外之意多于言内之词,让读者在舒缓从容的叙述中感人间的真、善、美。文格即人格,杨绛为人不事张扬,性格淡静宠辱不惊,始终保持着达观平和的心态。杨绛散文的含蓄蕴之美其实是与杨绛本人的精神气质息息相通的。” 2 更值得注意的,杨绛还是一位戏剧作家,创作的喜剧《称心如意》和《弄假成真》引人注目。同时,她翻译的西班牙小说《堂吉诃德》

1 2

胡平:《“围城”第二种:长篇小说“洗澡”》,《文论月刊》,1991.1 李险峰:《论杨绛散文的写人艺术》,《理论导刊》,2005.10

和流浪汉小说《小癞子》在全国广为流传。幽默化,喜剧化是这些作品的基本特征。无疑,独特创作经历和翻译生涯深深影响着杨绛,并表现在她的散文创作之中。明显地,《反命名和戏谑式命名 — — — 杨绛散文的反讽修辞》和《喜剧精神与杨绛的散文 》的切入点便基于此。

刘思谦从反讽修辞入手,认为,第一,“杨绛的这类散文(指写于90 年代的以 50 年代初到 70 年代初的各项政治运动为背景的回忆散文,如按发生的时间先后为序有《控诉大会 、《第一次观礼》、《第一次下乡 》、《丙午丁未年纪事》、《干校六记》等)就选择了反讽修辞。反讽构成了杨绛散文的整体性语言风格和智慧风貌,是我们进入杨绛散文深层意义层面的阐释通道 ” 、“ … …杨绛为自己这一组散文找到了一个贴切和便利的视角: ‘陪斗者’。‘陪斗者’既是当时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一种现实的政治身份,又是杨绛作为叙述人的一种观察和言说的角度。杨绛把‘陪斗者’ 身份置换为一种修辞学上的观察、体悟和言说的视角,就能够使自己稍稍拉开一些距离,保持一种伸展自如张弛有度的话语优势。因为作为一种言说视角的‘陪斗者’,是既在其中又在其外,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既保持了主观介入的热情又保持了客观上的冷静清醒。” 第二,“ 再三品味《丙午丁未年纪事》、《控诉大会》、《第一次观礼》、《第一次下乡》这几篇散文,发现杨绛在行文中把‘陪斗者’ 这一身份和视角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此组回忆政治运动的散文的反讽修辞,其方式也是多样的。为了便于解读,把它概括为‘ 反命名和戏谑式命名’。……《丙午丁未年纪事》一开始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尽管语调是平静的,淡淡的,但问题本身的尖锐严峻性是无可回避也是难以忘却的,以致于成为一种‘互文本’的深层意义结构,即命名和反命名。而贯穿其中的反讽修辞,便潜隐在这命名与反命名的话语张力之中。……具体来看,作者反命名的反讽修辞方式主要是戏谑式命名,而戏谑式命名中有时又用了贬低命名,都收到了肯定式否定或否定式肯定的反讽效果。” 3

3

刘思谦:《反命名和戏谑式命名 ———杨绛散文的反讽修辞》,《郑州大学学报 》 2002.2

黄科安则认为,“ 最能逼近杨绛一生创作的精神内核无疑是喜剧精神,这是建构其艺术审美理想的基石”。第一,“ 构成杨绛散文中的‘喜剧精神’,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来源。首先,从出身家世和生活经历来看,杨绛从小生活在一个极为和睦、充满亲情而又不乏风趣的开明家庭之中,这是培育杨绛先天‘喜剧精神’ 的重要因素。其次,从知识结构、学识修养、审美趣尚来看,杨绛长期的著译生涯对她的‘喜剧精神’ 的形成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第二,作为一位生活在20世纪动荡不安的政局和社会中的人,杨绛曾受过各种样的困厄和磨难,尤其是丙午丁未年遭逢的大劫,使她的思想更加成熟,喜剧意识更加鲜明。……杨绛散文‘喜剧精神’ 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蕴含着否定意识和理性批判。杨绛笔下的散文,无论是追忆亲人、朋友、同事、保姆的往事,还是反映那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穿插’的‘五七干校’生活 ; 也无论是记述 50 年代末到农村进行‘社会主义再教育’的点滴心得和见闻,还是叙写丙午丁未年惨遭不幸的人生之一页。这些文章都不是为我们提供超尘脱俗的世外桃源,相反,它们记录了社会的的影子,吸纳了时代的风云。” 第三,“读杨绛的散文,我们常常体会到作者于行文中所显现的‘会心的微笑’,这是一位智者的‘微笑’,流露着‘对自己有无限信心的主观性’ 的超越意识和乐观态度。杨绛散文‘喜剧精神‘所透露的乐观态度,更表现在身处逆境, 她仍不忘对‘人’和‘人性’命题的关注和探索 ”。第四,“一般认为喜剧表现形态,主要包括机智、幽默 、嘲讽、滑稽等四种类别,… …杨绛个性气质、审美爱好更易亲近于机智 、幽默这两种主要喜剧表现形态。”4

从上述来看,杨绛的散文艺术特征在其长期创作小说、译著荒诞小说及流浪汉小说的影响下,结合其个人性格特点及生活习惯,呈现出精于写人,人物丰满;反讽荒诞,语言深刻;喜剧精神,语言乐观幽默。

参考资料:

4

黄科安:《喜剧精神与杨绛的散文》,《文艺争鸣》,1999.2

1.王维燕:《论杨绛的散文特色》,《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5

2.杨华轲:《杨绛散文的独特价值》,《南都学坛》,2002.7

3.周政保:《“怀人忆旧”的意义———读杨绛 、黄宗江 、楼适夷的散文》,《文艺评论》,1997.3

4.胡平:《“围城”第二种 : 长篇小说“洗澡”》,《文论月刊》1991.1

5.李险峰:《论杨绛散文的写人艺术》,《理论导刊》,2005.10

6.刘思谦:《反命名和戏谑式命名 ———杨绛散文的反讽修辞》,《郑州大学学报》2002.2

7.黄科安:《喜剧精神与杨绛的散文》,《文艺争鸣》,1999.2

8.牛运清:《杨绛的散文艺术》,《文史哲》, 200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