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完整讲稿

2021-08-18 来源:小奈知识网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完整讲稿

作者:曹周天

来源:《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18年第02期

【摘要】完整讲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形成的对所讲内容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是在课堂讲授中主要参照的文字材料。笔者尝试呈现一篇讲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所使用的完整讲稿,对完整讲稿做具体说明。

【关键词】完整讲稿;备课;课堂教学

笔者认为,完整讲稿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形成的对所讲内容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是在课堂讲授中主要参照的文字材料。一份完整讲稿要体现如下几个特点:首先要明确所要讲解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所讲内容的基本信息、基本要点,都要清楚地介绍。其次要融入教师对所讲内容的个性化体会与理解,要把自己对讲授内容的认知与理解过程、评述思维方式等呈现在讲稿中,把讲授的过程当成重复、再现研究的过程,这是完整讲稿撰写的核心。最后要尽量形成完整文稿。学术文章说到底就是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文字表达,备课的过程也是研究过程,它的成果也应属于学术文章的范畴[1]19。

为了更具体地阐述关于完整讲稿的观点,笔者尝试呈现一篇本人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所使用的完整讲稿,求教于方家。 一、开场环节

同学们下午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共同学习梁实秋先生的这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课文导入

第三单元选择的都是“写人记事”的散文。但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而言,我们对“写人记事”这四个字还可以做进一步具体划分。首先是写人。写的是什么人?写的是老师,或者说是大学者。其次是记事。记的是什么事?记的是听课或者说是听演讲的事。如果这样看,我们对“写人记事”的理解就更为具体了。

写老师的文章,大家在初中的时候应该都学过,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是他在私塾的老师寿镜吾,《藤野先生》写的是他在仙台医学院时的解剖学教师藤野严九郎。写听课的文章,比如都德的《最后一课》,写的是听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时的场景,等等。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把这两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来写,专门记述了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启超的演讲还有很多,比如《敬业与乐业》,以前也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 三、介绍作者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梁实秋。我觉得,我们可以通过对他身份的几个界定来认识梁实秋先生。第一,他是一位学者,一位老师。他早年考入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学成回国后先后在东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任教。1949年后,先后在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任教。第二,他是一位散文家。他有一本散文集叫《雅舍小品》。第三,他是一位文学批评家,出版过《浪漫的与古典的》和《文学的纪律》两本文艺批评专著。第四,他是一位翻译家,曾翻译过莎士比亚全集。

文章既然是写作者听一次演讲的情况,那么他必然需要做一些相应的笔记。下面我想给大家列出表格,结合大家预习的情况,尝试口头回答一下表格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时间:“民国”十年左右。这在课文第一段第一行至第二行中有说明。按现在的纪年方式是1921年左右。原因: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此推算得出“民国十年”是1921年。

第二,地点:清华学校。它紧接着刚刚的时间后面。这个清华学校是现在北京的清华大学的前身。大家在历史课本中应该学过,它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前面我们知道梁实秋生于1903年,这次讲座的时间在1921年前后,当时的梁实秋才18岁,只比诸位大了一两岁。

第三,主讲人:梁启超。大家对梁启超应该都不陌生。我们可以看课本的注释①:“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第四,讲座主题: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这场讲座具体分三次讲完(见课文第九段)。这篇文章里面的内容我后面会谈到,这里就先不展开了。 四、全文分段

从篇幅上看,这篇文章可谓短小精悍,加上标题,一共才一千多字。我觉得整篇文章的十个自然段,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至第二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交代背景材料。第三自然段至第九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介绍演讲的主要情况。第十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人物,交代写作缘由。

我想大家在上课前一定都读过全文了。我要提一个小问题:在第一自然段中,梁實秋对梁启超的这次演讲有一个总体的评价,谁能告诉我是什么?(预设:这是一篇“动人的演讲”)

(一)分析第一部分

我们先看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交代背景材料。

文章说,青年学生对先生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而“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学生们景仰梁启超的真正原因,不是受其政治身份的影响,而是他自身所显露出的某种特质。从中,我们一方面能看到当时的梁实秋及一批青年学生对纯粹学术的炽热追求,另一方面也足以体现梁启超非凡的学术魅力,以至于作者紧接着写道:“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此来反衬梁启超之特别。

在第二自然段,作者写道:“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办事认真,同时,他的学问和书法都很好。“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这几句话看似简单,其实仔细揣摩颇有意味。这里面用了类比和对比两种手法,作者把读讲稿类比读剧本,听演讲类比看戏。而读讲稿和听演讲、读剧本和看戏分别构成对比。我们看到,横向是类比,纵向是对比。(此处教师可以设问: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个类比的手法呢?作用何在?)通过类比,把原先的两个对比项转化成我们更为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看戏的场景,再进行对比,让人理解起来更为容易,也更为贴切。

(二)分析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描写了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这篇文章属于“写人记事”一类的文章。应该说,写人记事,重点还是在写人上面。但是,对一个人物的描写往往不能孤立存在,它必须借助对事情的描写来完成。在第二部分中,作者着重选取了梁启超演讲时的一些片段来描写。 1第三自然段:走上讲台

从第三自然段起,作者开始具体写听讲座的过程。首先有一段对梁任公先生的形象描写。(此处教师可设问:谁能把这几句话找出来读一读?)“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请大家注意,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几句描写,我觉得它对梁启超形象的把握是全面且生动的,包括外貌描写、穿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形象:稳健、自信、潇洒、有学者范儿。此处教师可板书) 2第四自然段:自我介绍

这一自然段开始描写具体的讲课过程。首先是动作描写,“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然后写神态,“眼光向下面一扫”(神态描写),开场白(写语言)。接下来的两句话很有意思,乍一看显得矛盾,先说没学问(“谦逊”),又说“可是也有一点喽”(“自负”)。两句之间穿插了神态描写,十分传神,“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我觉得,文章这里的“自负”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恰恰反映了梁启超自信、诚实的品质,甚至又有些可爱的学者形象。 接下来,作者又写了他的语言特色。他说的是“广东官话”,“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坚定),“洪亮而激昂”(激越),有情绪上的对比。(此处,教师可穿插与学生的交流,聊一聊方言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魅力,比如,入声字,不用江淮官话发音,就读不出押韵的感觉;又比如,老舍的文章,如何才能体现出它的京味儿,有时就要用北京方言来讲才有意思,才更显得生动、贴切)

3第五自然段:讲《箜篌引》

《箜篌引》选自乐府诗集。“箜篌”是一种弹拨乐器,“引”就是序曲、前奏曲的意思。 公无渡河。(无,通“毋”,劝诫:公不要渡河) 公竟渡河!(反问、质疑:公竟然还是要渡河) 渡河而死;(结局:渡河最后死了)

其奈公何!(感慨、追思:你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这四句诗讲的是一个悲剧,传达了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着精神,也体现了伟大的独立人格。梁启超作为政治风云人物站在风云变幻的浪尖口,可是他壮志难酬,正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梁任公先生之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例子,其实正是在执着地反映自己内心的一腔报国热忱。 4第六自然段:写梁任公的教学魅力

作者前一半描写梁任公讲课时的场景(正面描写),说他的讲述是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后一半写“我”“在茅津渡候船”时触景生情。这里用了侧面描写,通过写老师讲课多年以后仍对“我”有影响,有触动,来衬托出梁任公教学的独特魅力。 5第七自然段:博闻强记

(此处设问:博闻强记是如何体现的?)第七段先点明先生“博闻”(“引证许多作品”),“强记”(“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接下来就专门描写了梁任公先生边背诵边讲解的细节。我觉得这段颇有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很有镜头感。

6第八自然段:手舞足蹈地表演

先是动作描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

这里描写了梁启超在讲《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的场景。这两个场景一悲一喜,全面生动地展现了梁启超在讲课时浓郁的情感投入。

《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三个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一方面代表了梁启超演讲时情感充沛、神采飞扬的特点,另一方面,这三个片段选取的表达情感,也和梁启超自身的经历与遭遇相契合。梁任公为什么能讲得那么生动,正是因为这些作品中所写的正是他心中的所思所感,这些作品已完全融入梁任公先生的骨髓里了。 7第九自然段,听后受到感染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足以见得梁任公的演讲对学生的巨大感召力。在这儿,我想补充两句《学记》里的话,表达的也是这样的意思。《学记》是我国古典教育學的代表作。这两句话是“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意思是,善于唱歌的人,能使人情不自禁地跟着他一起唱。在一些晚会或演唱会上,时常出现台下的观众与台上的歌手大合唱现象,这就叫“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不懈努力。这充分说明,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看到梁任公先生的演讲这么有号召力,我作为老师,更是觉得这是在鞭笞我要把课上好,也好让大家“继我之志”啊!希望大家把这两句话记在书上。读了这篇文章,我深刻地体会到一次好的演讲、一节好课、一位好老师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篇文章所传达出的教育意义很值得挖掘。

(三)分析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第一,有学问——博闻强记、旁征博引;第二,有文采——语言生动、文辞优美;第三,有热心肠——忧国忧民、演讲时的情感充沛且十分投入。交代写作缘由,结束全文。 五、分析写作手法

我们来看板书。左边是每段大意,而右侧的这些词汇,我们可以给它一个总领的词,是什么?(预设:人物形象)

最后我们再归纳一下作者在描写人物时采用的写作手法,主要有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文章就是综合运用了这些写作手法。此外,还有片段式描写,点到为止,抓住人物的形象特征;取舍得当,记述讲述的具体内容,引述得

当,不显得冗长;突出细节,比如当中写自我介绍、写背诵时忘词儿的场景,都是寥寥数语,却颇见功力,彰显完美的审美效果。 六、本课小结

对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着重把握这三个要点。

第一,文章用简洁明了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完美地呈现了梁启超先生的一次精彩演讲。读这篇文章,我们也仿佛置身于演讲现场,亲耳聆听梁任公先生的演讲,感受一代大师的学术风采和人格魅力。

第二,文章以回忆并记录一次演讲的方式,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博闻强记、有文采、感情充沛的大学者。同时,我们也能在作者的行文中深切地体会到这次演讲对青年梁实秋留下的深刻印象,即便过去二十多年了,仍记忆犹新。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梁实秋对梁任公先生的推崇之意。

第三,从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与解读中,我们也应当学会如何写一个人的作文方法。具体来说,可以是如何写听一次演讲,或写听一位老师的课。我们看到,梁实秋在这篇文章中,综合运用了白描、侧面描写等方法,对梁任公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情等都做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文中的几处对演讲具体内容的引述恰到好处,对表现主讲人的学术人格和演讲风格都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此外,文中穿插的作者个人的心理活动描写及几句简单的评述,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想,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学习,也可以在日后个人的记叙文写作中合理借鉴。

七、课程拓展

说到这儿,我想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作业,主题是写听过的一次课或一次演讲。篇幅可以比梁实秋的这篇文章稍微短一些,800字左右。我希望大家不要有压力,不要把它当作一次作业,而把它看作一次对往事的追忆,回忆那些曾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们。这样想,大家觉得还是挺简单的吧。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以上,笔者呈现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的完整讲稿。对于其中的不足,十分歡迎诸位行家里手提出宝贵意见。从以上完整讲稿我们不难看出,要想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在课前进行精细化准备的工作量很大,这其中不仅包括对一些背景资料的查阅,而且需要教师从统揽全局的角度审视与把握整篇课文,在此基础上才能制订详细的教学设计,同时撰写精致的完整讲稿。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笔者在这里所说的完整讲稿,并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无条件遵守的金科玉律,如果这样理解,显然是对完整讲稿的意义与价值的曲解。课堂教

学中的生成同样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但教师的临场发挥也需要相应的学习、研究与课前准备的积淀,完整讲稿作为备课过程的阶段性成果,并不是上课时的唯一参考,讲授完全可以在讲稿的大框架背景下做相关的拓展与延伸,讲稿不但不会限制发挥,相反是启发、引导教师合理开展课堂延伸的催化剂[1]19-20。当然,讲稿写得怎样,就要看教师的“内功”了,教学方法学习起来容易,而如何写讲稿则非一时可以提高的。因而把备课的要求和目标提升到写讲稿的层次是一种高水平要求,它为广大教师不断提升自我、追求更好的教学境界提供了可以努力的方向[1]20。

笔者愿与诸位一同探索撰写完整讲稿的实践之道。 参考文献:

[1]曹周天.准备完整讲稿是一种高水平备课[J].教学与管理,2016(2):

19-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