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2021-04-08 来源:小奈知识网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摘要:针对语文教学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本文从社会大环境、教师、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如何破解语文教学瓶颈问题,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关键词:语文;高效;方法

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在“少”、“慢”、“差”、“费”的怪圈里徘徊,语文考试的分数是所有科目中最低的,语文教改喊得最响,语文教师遭受的指责也最多,受了不少冤屈,心中有倒不完的苦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能否和谐共振?语文教学的“瓶颈”在哪里?语文教学高效的秘诀在哪里?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下面是我的一些见解:

首先,涉及到一个社会大环境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与国际接轨”成为各个行业的目标,当然教育也不例外。一时间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英语等外语学科以及数理化这样的应用学科成为了热门,倍受青睐。而语文这样的基础学科则遭受冷遇,以至于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外语数理化这些科目上,对语文则完全失去了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更何谈成绩的提高?

其次,就涉及到我们教师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的内心里都是在关爱学生,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接触的学生往往是那些表现不好、成绩又不理想的学生,他们也被称为是问题学生,而这样的学生,老师也往往是最感头疼的。说实话,我们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种很不好的现象,那就是有的老师往往比较关注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对于平时调皮捣蛋,成绩又不好的学生,真是气不打一处来,这种情况近来虽有了很大改善,但不能说绝对没有了。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他可取之处,“每个学生都有向上的潜能”。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发掘学生这种潜能,多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好正确的引导。要知道垃圾尚且是被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更何况是学生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因素,那就是适当的教学方法。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最好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多渠道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课堂上,一些学生思维涣散,目光呆滞,无所事事,制造混乱,主要根源就是教师的课缺乏吸引力、感染力。苏霍姆林斯基讲:“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有时候,一则笑话、一句广告词、一联诗句、几句声情并茂、形象可感的话语,都能产生惊奇、赞叹的效果。当然这些都是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而不是牵强作秀,摆花架子。教师要在大脑迅速处理视听反馈信息,把学生“从那童年的美妙的独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有的学生胆小,老师多年的棍棒使他积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这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地说,不要怕讲错了,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第二、强化资源意识,开展广泛阅读。语文是博大精深的,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根源就在于积淀不丰厚。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

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手段。”信息社会,广告招牌,网络文化,名胜古迹,风俗民情,生态环境等都是阅读的文本,“必须使阅读能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受所读材料的能力。”也就是快速阅读的能力。

第三、具有上述两点后,还需要一个催化剂,那就是——强化思维训练。语文考试很少考现题,无现成公式可套,主要考查学生的见识,考查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教师如只给学生传授死的知识,要他们死记硬背,那么学生面对变幻莫测的题山题海时,只能束手无策,望卷兴叹。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使孩子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学习愿望——这是我们教师罪过。因此教师要以反复的阅读、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直观、“自然的旅游”唤起学生的表象和想象。要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拟定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训练思维,不要代他们思考,要善于集中群体智慧,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学综合性学习。他们若以自己的思维解读了文本中的问题,就会去掉思维的惰性,使脑瓜变得灵光起来,就会因成功的乐趣,激发更大的创造潜能。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你我的期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