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雪与沈德潜诗学理论之比较
作者:王西
来源:《电子乐园·上旬刊》2019年第01期
摘要:薛雪(1681-1770),字生白,号一瓢。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此时正值康乾盛世,“神韵派”占据了诗坛主流,“性灵派”也日益崛起。薛雪曾拜叶燮为师,与陶蔚、沈德潜、沈岩先后同窗研习。薛雪与沈德潜两人私交甚密,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友谊。在二人的诗学理论中,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现就其异同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诗学理论 一、相同的“诗教观”
与薛雪一样,沈德潜也处于康乾盛世,而不同之处在于,沈德潜为乾隆重臣,官至礼部侍郎,他的诗歌创作常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甚至还有与他唱和之作。他提倡“诗教”,强调“温柔敦厚”,并编选了《唐诗别裁集》、《古诗源》、《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几部诗集,从较为宽广的视角为诗歌正本溯源,提出了诗歌理论批评总的原则和标准:“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以及作诗之先审宗旨,继论体裁,继论音节,继论神韵,而一归于中正平和”,这一诗论的提出,与当时清朝的政治经济进入繁荣发展的高潮期不无关系。
总体上说,薛雪与沈德潜拥有相同的诗教观,他们都赞同诗歌是用来“经风化、厚人伦”的,都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薛雪也将诗歌的社会教化作用作为一个重要诗论写入了《一瓢诗话》中:“趋庭之训,首及诗。诗以道性情,感意志,关风教,通鬼神,伦常物理,无不毕具。”较之沈德潜更为深入的是,薛雪进一步指出了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与情操,才能做出具有教化作用的诗歌,只有“有为而作”,才可充分发挥诗歌的教化作用,“诗不可无为而作。试看古人好诗,岂有无为而作者?无为而作,必不是好诗”,“作诗必先有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智慧,随遇发生,随生即盛”。只有在胸襟、人品的基础上,根据真情实感,真实地、立体地、艺术地反映客观现实,才能真正实现诗歌“兴观群怨”的教化作用。
总体来说,薛、沈二人在回溯诗歌的本源、发挥诗歌的“温柔敦厚”的教化作用的观点上是一致的。
二、对格律声调的强调
诗学意义上的“格调”,是指诗歌的体格和声调,格调论是明代诗学的主流与正宗。明代茶陵派的领袖李东阳首开格调诗风,在清代,格调论仍具有广泛影响,发展至乾隆时期,已呈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出较为成熟的态势。在声律方面,薛沈二人都有着较为严格的标准。沈德潜在其《说诗晬语》中也曾讨论过音韵对与诗歌的重要性:“诗之韵脚,如大厦之有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而对与语言文字即所谓“小学”,沈德潜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他所考证出的“中兴之中,读去声”,而“中酒之中,读平声”,即是从陆德明的反切和颜师古的注释得来的,并通过诗句为例子来区别其读音。
薛雪也曾在《一瓢诗话》中提出过音韵、声律等问题,虽然着墨不多,内容简单,但是也反映了当时人对此问题的关注。他曾说:“一韵几押,重字叠出,意复辞犯,失粘借起,岁古人亦往往有之,恐是失检点处。”又如:“李西涯说诗极正,谓‘律可涉古,古不可涉律’是也。自序律中涉古句云:‘幽人不到处,茅屋自成寸’固佳,而‘欲往愁无路,山高溪水深’则拙矣”。他和沈德潜都注意到了诗歌韵律和文字训话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也是因为受到了清代考据学的影响。 三、不同的“风格论”
在薛雪的诗论中,关于“风格”的理论占了较大的篇幅,总的来说,薛雪推崇的是风格的多样化,他十分清醒地认识到风格的重要性,怀有较为宽泛和豁达的风格观,他认为只有各种风格的诗歌都繁荣并存于诗坛,才是诗界生命旺盛,创作发达的表现。对于拘泥于一种风格的诗人,薛雪持批评的态度:“从来偏嗜,最为小儿。如喜清幽者,则绌痛快淋漓之作为愤激,为叫嚣;喜苍劲者,必恶婉转之音为纤巧、为卑靡。殊不知天地赋物,飞潜动植,各有一性,何莫非两间升起以成此?理有固然,无容执一。”他认为诗歌最重要的是气魄,只要可以感染人,可以真实反映作者的胸襟怀抱,无论是“平澹”还是“雄浑”,是“沉雄痛快”还是“优游不迫”,都是值得肯定的。
相较而言,沈德潜的风格观则较为狭隘,他论诗盛推汉魏盛唐,尤其喜爱“雄浑扩大”的艺术风格,在其《唐诗别裁集》序言中,他特意指出王士祯所编《唐贤三味集》偏重于冲和淡远的风格,为改变这一现象,他多选取了唐人雄浑扩大之作:“新城王阮亭尚书选《唐贤三味集》,取司空表圣‘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沧浪‘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意,盖味在盐酸外也。而于杜少陵所云‘鲸鱼碧海’,韩昌黎所云‘巨刃摩天’者,或未之及。余因取杜、韓语意定《唐诗别裁》,而新城所取,亦兼及焉。镌版问世,已四十年矣。”而对于其他各派,则一律贬斥,认为明末之诗“一变为袁中郎之诙谐,再变为钟伯敬、谭友夏之僻涩,三变为陈仲醇、程孟阳之纤桃。”沈德潜倡导唐大音和雄浑风格,与其身处清朝社会经济最繁盛的时期,是分不开的。
薛雪的诗学理论在清代诗坛具有一定意义,他上法叶燮,下启袁枚,同沈德潜的诗学理论相互呼应。薛沈二人同是清代江南的重要文化名人,又私教甚笃,理清二人诗歌理论的异同,将有助于挖掘清代诗歌潜藏的价值,丰富清代文学研究的成果。 参考文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薛雪《一瓢诗话》第1条,《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第一版,第90页。
[2]薛雪《一瓢诗话》第20条,《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第一版,第96页。
[3]薛雪《一瓢诗话》第3条,《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9月第一版,第91页。
[4]薛雪《一瓢诗话》第175条,《原诗9月第一版,第141页。
[5]薛雪《一瓢诗话》第167条,《原诗9月第一版.第139页。
·一瓢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一瓢诗话·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