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1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马说》(原卷版) ⑴韩愈(768一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
⑵“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马”交代了本文议论的对象,“拉”提示了文体,意思是“说说、谈谈”。“马说”即论马、谈马。 ⑴[祗]同“衹(只)”,只、仅。
⑵[奴隶人]奴仆。 ⑶[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⑷[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⑸[槽枥]马槽。
⑹[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⑺[一食]吃一次。 ⑻[或]有时。
⑼[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⑽[食]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⑾[外见]表现在外面。 ⑿[见]同“现”。 ⒀[且]犹,尚且。 ⒁[策之]用马鞭赶它。
⒂[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⒃[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⒄[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⒅[材]才能、才干。
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⒇[临]面对。
(21)[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22)[其]表示 加强诘问语气。
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答案】千里马常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答案】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而著称。 ⑷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答案】喂马的人却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⑹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美不外见。
【答案】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 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案】想要跟普通的马同等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案】用马鞭驱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⑼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答案】拿着马鞭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呀!”
⑽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啊! 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二、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答案】1.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2.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3.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陈述语气)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案】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反问语气)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案】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转折语气)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诘问、感叹语气)
四、本文采用“ ”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的 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描述,提出了“ ”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 的愤激之情。 【答案】托物寓意 有才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2023:中考预测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 见异思迁 ...B.执策而临之 把酒临风 临危不惧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初极狭,才通人 中通外直 ...D.策之不以其道 道听途说 益慕圣贤之道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韩愈的散文作品善于通过虚词的运用表情达意。选文中的五个“也”字,也是如此。请任选两处,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4.韩愈借评说千里马,控诉了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下面链接材料中的唐太宗在选拔人才时,是否有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请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唐太宗)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渐而退。(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达到大治。③正:只。
①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战国策•千金求马》) 【注】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②期年:满一年。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B.食之不能尽其材/千里之马至者三买 ..C.其真无马邪/其首五百金 ..D.骈死于槽枥之间/涓人言于君曰 ..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执策而临之(面对) .B.策之不以其道(马鞭) .
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同“返”,返回) .D.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买) .
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朗读节奏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甲】文托物寓意,把知人善任的贤君比作伯乐,把未被发现的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C.与【甲】文的以议论为主不同,【乙】文以记叙为主,叙述“涓人”用重金购买死马的头,刺激各地献来宝马,不满一年即成功收获好几匹千里马的故事。
②
①
D.【甲】【乙】两文都涉及“千里马”,然而千里马的境遇却迥乎不同。【甲】文中的千里马被埋没,【乙】文中的千里马受到重视。
4.把【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5.有人认为【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阐述。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越石父①贤,在缧绁②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③赎之,载归。弗谢④,入闺⑤。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懼然⑥,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⑦,何子求绝之速也?”越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⑧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 寤四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越石父:齐人。②缧绁(éè):拘系犯人的绳索,指囚禁。③骖:指一车三马或四马中
两旁的马匹。 ④谢:告辞(这是文中晏子的表现)。⑤闺:内室。⑥懼(jué)然:惊异的样子。⑦厄:困苦,灾难。⑧诎(qū): 同“屈”,委屈。⑨信:同“伸”,伸展。⑩感寤:有所感而觉悟 .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策: (2)越石父请绝。绝: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3.在对待“贤能”的问题上,晏子与“食马者”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常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 ..D.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年且九十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②③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专题21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马说》(解析版) ⑴韩愈(768一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
⑵“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马”交代了本文议论的对象,“拉”提示了文体,意思是“说说、谈谈”。“马说”即论马、谈马。 ⑴[祗]同“衹(只)”,只、仅。
⑵[奴隶人]奴仆。 ⑶[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⑷[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⑸[槽枥]马槽。
⑹[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⑺[一食]吃一次。 ⑻[或]有时。
⑼[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⑽[食]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 ⑾[外见]表现在外面。 ⑿[见]同“现”。 ⒀[且]犹,尚且。 ⒁[策之]用马鞭赶它。
⒂[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⒃[不以其道]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⒄[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⒅[材]才能、才干。
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⒇[临]面对。
(21)[其真无马邪]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22)[其]表示 加强诘问语气。
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答案】千里马常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答案】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而著称。 ⑷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答案】喂马的人却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⑹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美不外见。
【答案】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 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案】想要跟普通的马同等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案】用马鞭驱赶它,却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⑼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答案】拿着马鞭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呀!”
⑽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啊! 一、熟读并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二、这篇短文仅100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
【答案】1.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2.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3.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称千里马的,表意简洁含蓄。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子的语气特点。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答案】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陈述语气)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案】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反问语气)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案】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转折语气)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诘问、感叹语气)
四、本文采用“ ”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的 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描述,提出了“ ”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 的愤激之情。 【答案】托物寓意 有才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2023:中考预测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 于是入朝见威王 见异思迁 ...B.执策而临之 把酒临风 临危不惧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初极狭,才通人 中通外直 ...D.策之不以其道 道听途说 益慕圣贤之道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同“现”,显现/拜见/看见;B.面对/当,面对/面对;C.知晓/通过/贯通;D.方法/路上/学说;故选B。 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答案】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重点词语:且,尚且;欲,想;常马,普通的马;等,相等,一样;安,怎么;千里,日行千里。
3.韩愈的散文作品善于通过虚词的运用表情达意。选文中的五个“也”字,也是如此。请任选两处,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答案】①“不以千里称也”中的“也”,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③“是马也,虽有……”
中的“也”,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④“安求其能千里也”中的“也”,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愤怒、谴责的感情,也包含着诉诸读者的正义感的意图。⑤“其真不知马也”中的“也”,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以及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答出任意两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虚词“也”的赏析。文段共有五个“也”,在不同的句中对表情达意有不同的作用。1.“不以千里称也”句意为:不以千里马著称。联系前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者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这是它“不以千里称”的原因,句中的“也”,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句意: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句话是说食马者的愚昧无知,下句转到千里马,句中的“也”,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意思是,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句中的“也”,是作者有意停顿,提醒读者注意下文内容,即“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所造成的难堪的后果。4.“安求其能千里也”句意: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也”是句尾语气词,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怒、谴责的感情。5.“其真不知马也”句意: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句中的“也”,表感叹,收束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痛心,对“食马者”愚昧的深刻嘲讽。
4.韩愈借评说千里马,控诉了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下面链接材料中的唐太宗在选拔人才时,是否有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请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唐太宗)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渐而退。(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达到大治。③正:只。
【答案】示例:唐太宗没有摧残埋没人才。从他让封德彝推荐贤能的人的行为,可见他是一位重视人才的人;从他责问封德彝的话中看,他深知达到国之大治必须重用人才;从责备封德彝不可冤枉当今一世的人才,可看出他是一位能重用人才的统治者。因此,唐太宗是一位重视人才、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他没有摧残埋没人才。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首先表明态度:唐太宗没有摧残埋没人才。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上令封德彝举贤”,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见他重视人才,渴望得到人才;“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当封德彝说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时,唐太宗认为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可见他懂得如何重用人才,即取之所长;“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意思是: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通过他说的话可知,他担心的是不能识别人才,因此可知是一位能重用人才的统治者。由此总结:唐太
②
③
①
宗是一位重视人才、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他没有摧残埋没人才。
参考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链接材料: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地走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战国策•千金求马》) 【注】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②期年:满一年。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B.食之不能尽其材/千里之马至者三买 ..C.其真无马邪/其首五百金 ..D.骈死于槽枥之间/涓人言于君曰 ..【答案】A
②
①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A.而:表转折/而:表转折。相同。B.之:代词,指代千里马/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不相同。C.其:表示反诘语气/其:代词,指代千里马。不相同。D.于:在/于:对。不相同。故选:A。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执策而临之(面对) .B.策之不以其道(马鞭) .
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同“返”,返回) .D.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ACD.正确;B.有误,“策”的意思是用马鞭驱赶。故选:B。 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朗读节奏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甲】文托物寓意,把知人善任的贤君比作伯乐,把未被发现的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C.与【甲】文的以议论为主不同,【乙】文以记叙为主,叙述“涓人”用重金购买死马的头,刺激各地献来宝马,不满一年即成功收获好几匹千里马的故事。
D.【甲】【乙】两文都涉及“千里马”,然而千里马的境遇却迥乎不同。【甲】文中的千里马被埋没,【乙】文中的千里马受到重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有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BCD.正确。故选:A。
4.把【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答案】①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②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的代价去买一匹千里马。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还是买不到千里马。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句的重要词语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完;粟一石,一石粮食。整句的意思是: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②句的重要词语有:古,古代;人君,国君;以,用;求,买;得,得到。整句的意思是: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的代价去买一匹千里马。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还是买不到千里马。 5.有人认为【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阐述。
【答案】示例:我认同局限性这个观点。在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此作者的希望很难实现。在当今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我们在大展宏图的同时考虑的是如何增长自己的才能,为民为国做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启示感悟能力。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越石父①贤,在缧绁②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③赎之,载归。弗谢④,入闺⑤。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懼然⑥,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⑦,何子求绝之速也?”越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⑧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 寤四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越石父:齐人。②缧绁(éè):拘系犯人的绳索,指囚禁。③骖:指一车三马或四马中
两旁的马匹。 ④谢:告辞(这是文中晏子的表现)。⑤闺:内室。⑥懼(jué)然:惊异的样子。⑦厄:困苦,灾难。⑧诎(qū): 同“屈”,委屈。⑨信:同“伸”,伸展。⑩感寤:有所感而觉悟 .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策之不以其道。策: (2)越石父请绝。绝: . ..【答案】(1)策:用马鞭驱赶。 (2)绝:绝交。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解释文言文实词的能力。作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特点,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注意课外文段中的词语在课内出现时的解释。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答案】 (1)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 晏子于是邀请他进门待为贵宾。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3.在对待“贤能”的问题上,晏子与“食马者”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答案】晏子:有求贤的主观愿望,虚心求教,重用人才。食马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作答。 【乙】文参考译文: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时,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马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到家后)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因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您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晏子于是邀请他进门待为贵宾。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千里马常有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才美不外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 ..D.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答案】C
【解析】A.副词,经常,常常/形容词,普通的,平常的;B.吃/通“饲”,喂;C.显现;D.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名词,鞭子。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年且九十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答案】C
【解析】A.况且/将近;B.表反问的语气词,难道,真的/代词,代指“千里马的”;C.连词,表转折,但是;D.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先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笔锋一转,从反面展开议论。
B.第②③段主要写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和它才美不得“外见”的原因,作者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了强烈的谴责。
C.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D.在作者看来,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在两者中主要是缺乏发现人才的人。 【答案】D
【解析】“世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表述错误,“千里马常有”足以说明是缺少发现人才的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