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途径的探索
2023-05-06
来源:小奈知识网
·268·内燃机与配件机械专业野双师型冶教师队伍培养途径的探索雷彪曰关海英呼和浩特010070)(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摘要院“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机械专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应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通过技能大赛、社会服务等途径,探索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渠道。关键词院高职;机械专业;双师型;培养0引言“双师型”教师概念是在以往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应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指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教师,以满足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我院结合本校特色,从实际出发,探索培养“双师型”教师即专业教师兼具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途径。1赛教结合袁以赛促教育人鼓励专业教师参加或带队参加全国性或自治区级组织的各种技能比赛活动,或者被聘为比赛裁判。教师在自身参与竞赛或者带队指导学生竞赛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扎实技术评判水平,使专业教师把技能竞赛作为专业课程“学、教、改”技能教学的重要手段,将竞赛与培养目标、课程学习、技能训练、岗位练兵紧密结合,学、练、赛与教融为一体。1.1以赛促学将技能竞赛的内容与具体的课程内容、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使学生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可操作性,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专业教师可以把综合性较强的省级、全国技能大赛进行项目分解,比如“复杂部件数控多轴联动加工”赛项被分解为8个项目,分别融入到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车专项技能训练》、《数控铣加工中心专项技能训练》等课程中,分组学习、分组竞赛,达到塑学风,促教风的成效。1.2以赛促教从实战出发,精心钻研竞赛的规程。通过参加或组织竞赛,有效地提升组织能力、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专业教师不仅专注于自己的专业知识,还经常与行业的专家、大师交流技艺,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通过参赛学生现场表现和比赛结果,反思自身教学的方式方法,提升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达到“以赛促教”的效果,实现教学相长。1.3以赛促改带动青年教师组织、参加技能竞赛,增加各校间的学习交流与切磋机会,并用鲜活的专业技能教学实践,带动专业课程的改革。和专业负责人一起与企业技术人员研讨,把企业项目纳入学生必修课,制定课程标准,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有效地解决学习与就业的脱节,理论与实践不对接的问题。1.4以赛促建以国内外技能大赛、技术服务为引领,带领专业教师团队,带动高层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把企业的用人标准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把企业的用人标准和技能大赛的竞技标准以及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赛教结合,寓学于赛,以赛促改,参照技能大赛要求,制定课程体系;在专业技能课程考核方案中,将学生的比赛成绩折算成相应的学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更好地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提升青年教师的技能,每年组织教师进行数控、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生产线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及双师素质,带动专业教师共同服务于学院发展。组织学生开展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数控维修等方面的兴趣班,利用业余时间集中培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专业技术技能。1.5以赛促研随着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处理生产实际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技能竞赛着眼于规范,着力于基础,着重于实践,促进专业教师研究教学技能,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通过嫁接、转化、推广和应用新工艺、新技术,科研创新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统计显示我院专业教师主持自治区级课题研究数量明显增多。2攻坚克难袁精准技术服务结合自身实际和专业优势,利用国内外技能大赛、校企合作平台,深入企业一线,服务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带动青年教师参与企业研发,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先后为众环集团、中蒙牧机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和社会单位进行技术服务,在先进技术研发应用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精神,不断加强学习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技能竞赛相关政策法规、裁判员素质要求、职业技能评判要求等,履行人民教师的社会责任。我院作为中肯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中方代表团核心成员,在项目前期工作中,针对肯尼亚大学机械工程等紧缺工业门类,先后多次赴肯尼亚为当地学校进行为期数月的师资培训和实践技能提升培训。我院专业教师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展现中国职业教育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全程参与组织第三届、第五届由中航国际发起并资助的非洲职业技能大赛ATC大赛机械加工技能大赛的区域选拔赛及决赛培训,(简称“ATC大赛”)。参与第三届来《InternalCombustionEngine&Parts·269·汽车零部件生产与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分析黄福源(亚普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扬州225101)摘要院目前我国的汽车人均拥有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汽车行业的消费特征已经从传统的奢侈品消费转高速的行业发展速度带动了汽车零部件生产等相邻产业的发展,在汽车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要求零部变为日常用品的消费,我国在部分零部件生产上的国产化率还比较低。深入研究零部件生产与自动化件生产效率的提高。此外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因此,控制技术的结合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产业融合关键词院汽车零部件;自动化控制;0引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起步较晚,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已经涌现出一批发展速度快、整体实力强的企业,开始融入汽车零部件的采购体系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就大多数企业而言,其无法达到量产规模的要求,研发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在产更是与行业发展的要求之间品质量和稳定性和可靠性上,存在较大差异,如果通过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合理利用,生对于这些产出具有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好的配套产品,企业而言,是亟需解决的问题。1汽车零部件生产的行业发展趋势升级速度快的特汽车生产行业本身就具有竞争激烈,为了满点,随着我国汽车市场不断融入世界大市场之中,足成本和研发速度等方面的要求,在未来的采购体系中,国际化采购的趋势必将不断加快,对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趋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这就是给汽车生产厂商带来新型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模块化采购的趋势。从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的角度出发,作为模块化供应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满足采购上的需在整车企求:一是要能够生产出成套或者体系化的产品,业进行生产时,能够简化其生产程序,简化生产线的装配根负荷。二是要能够与整车企业达到战略级的合作关系,据整车企业提出的目标,积极参与到整车厂家新产品的研从而能够缩短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提高零部件发过程中,产品与整车间的结合度,降低整体研发成本。三是零部件也就是在整车企业生产企业要具有一定的系统集成能力,给出一定的性能目标的基础上,能够依据自身的设计能力和成本控制方案,进行零部件整体的设计和生产,从而保证零部件性能达到整车性能的要求[1]。从生产规模上而言,大型模块供应商要能够提供单个或多个完整的系统,而中小型模块供应商则要求能够提供单个或多个零部件子系自肯尼亚的29支参赛队伍130人参加了初赛选拔。经过高强度的决赛培训,学员们的机床操作水平已经达到国内中级技工的水平,机电知识和规范操作水平赢得与会嘉宾一致好评,在当地产生强烈反响,一致表示要学习中国经验。通过精心策划的培训项目和竞赛环节,ATC大赛技术服务成效显著,受到合作单位和国际同仁的认可,形成中国教师履行海外社会责任的创新模式。统。以上所有目标的达成,都要求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商在从根本上满足生产过程中能够积极引入自动化控制技术,生产的需要。2汽车零部件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概念及其应用前景自动化技术本身是基于控制论的技术应用,通过具有来完成设定的控制任务或一定控制功能的自动控制系统,其所涵盖预设目标。在汽车零部件生产自动化生产线中,系统集成、的技术广泛而复杂,包括设备的整体优化设计、装配系统的最优控制、在线信息监测及可追溯数据管理、故障诊断、自动装配中的精密定位与立位混合伺服控制等实现汽车零部件多个方面,在进行系统化设计的基础上,搬运、铆接、组装、喷涂、生产过程中的传送、抓取、打码、检测和在线管理的过程中的全自动或半自动作业。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提高产品的生产率,加快产品的生产速度,提高产品的整体合格率,并且通过减少人工作业的方式降低人力资源的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2]。目前随着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深入发展,其应用范围已扩展到经从传统的发动机,变速箱等单一的零部件结构,为促进我国汽车零部件生产汽车零部件生产的多个方面,行业的整体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运用需要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工控机、传感设备等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个方面水平的同步提高,其研究深度必将不断加大,从而在结合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对交工过程实现更加严格的控制,从而促进生产过程不断朝着精准化的方向发展,为汽车制造行业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3我国汽车零部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涉及一据不完全统计,日常量产的汽车生产中,万多个不可拆解的独立零部件,目前我国在行业政策上限定车型的国产化率低于40%的情况下无法达到上市要求,但是在核心部件的生产上,在国产化程度上依然处于较低参考文献院教师胜任力模型构[1]梁春树.民办应用型本科“双师型”建———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6,35(20):251-253.[2]高盛廷.由双师型教师向教练型教师转变的实践与思考———以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为例[J].价值工程,2018,37(17):294-295.“双师型”教师培养机[3]李阳.关于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中的制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7,36(34):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