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塞尔金字塔 现存最早的石砌金字塔,多层阶梯金字塔的代表。
玛斯塔吧 埃及古王国时期长方形平台式陵墓形式,仿照住宅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
吉萨金字塔群 ( 三大金字塔):胡夫、哈夫拉、孟卡拉。方锥形金字塔的代表。哈夫拉金字塔前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大斯芬克司。
阿蒙神庙(太阳神庙):古埃及王新国时期以太阳神庙代替陵墓成为主要建筑类型,沿轴线依次排列高大的牌门楼、柱廊院、多柱厅等神殿、密室和僧侣用房。
撒艮王宫:波斯时期的亚述帝国。房间围成院落,四座碉堡夹着三个拱门,门洞处人头翼牛雕刻。
伊什达城门:波斯时期的后巴比伦王国的新巴比伦城。用彩色琉璃饰面。
帕塞玻里斯王宫:波斯帝国时期,两个仪典大厅(接待厅,百柱厅)、后宫、财库以“三门厅”为联系。
迈西尼的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城门因雕刻而称狮子门)属古代爱琴海地区建筑
克里特岛的建筑全是世俗性的、著名的克诺索斯的米诺王宫。空间高低错落。依山而建,规模很大;建筑风格精巧纤丽、房屋开敞、色彩丰富。迈西尼文化略晚于克里特,主要是城市中心的卫城。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风格粗犷,防御性强。
克诺索斯宫(米诺斯王宫) 爱琴文化克里特时期的世俗性建筑。
有看台的露天剧场,最早出现在古克里特岛。
雅典卫城:古希腊建筑群,由山门、胜利神庙、帕提农神庙、伊瑞克先神庙、中心是雅典娜-帕提农铜像。
帕提农神庙: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祭祀雅典城守护神雅典娜的庙。多立克柱式的典范。卫城上唯一的列柱围廊式。型制最隆重,卫城上最华丽的建筑,涂有强烈色彩,白大理石砌筑,铜门镀金,山墙尖饰金。围廊朝西的一半内有四根爱奥尼式柱子。山墙风格被认为是古典建筑的基本风格。
伊瑞克先神庙:东面门廊为爱奥尼柱式。南面为女像柱廊。希腊盛期的爱奥尼柱式的代表。
奖杯亭:早期科林斯柱式的代表。希腊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的代表之一。集中式向上发展的多层构图。
克纳苏的莫索列姆陵墓:希腊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的代表之一,代表君主的权威。把围廊式的方方的灵堂放在高高的基座上,顶上再加一个金字塔,塔顶又立着奔马驾车的铜像。
拱券结构:罗马最大成就之一。种类有: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半球)。罗马建筑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式都与拱券结构技术、复杂的拱顶体系密不可分。
罗马五种柱式:塔司干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混合
柱式
柱式通常由柱子,檐部和台基组成;柱子由柱头、柱身、柱础组成。
母度:古希腊柱式中柱子最下部的半径就是一个母度,它是古希腊柱式和建筑的基本度量单位。
凯旋门:古罗马建筑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纪念性建筑,是为了炫耀古罗马皇帝在各类战争中的胜利而建造的。通常横跨在一条道路上单独建造。
劵柱式:在墙上或墩子上帖装饰性柱子,从柱础到檐口,一一具备,把劵洞套到柱式的开间里,劵脚或卷面都用柱式的线脚装饰,取得细节的一致,以协调风格,柱子和檐部等保持原有的比例,但开间放大,柱子凸出于墙面大约¾个柱径。
巨柱式:为了适应高大建筑体量的构图,一根柱子贯穿二,三层使用,以强调垂直式构图。
叠柱式:解决的是柱子和多层建筑物的矛盾,柱子为几层叠加的形式,一层为塔司干柱式,二层为爱奥尼柱式,三层为科林斯柱式,如果有第四层,则为科林斯的壁柱。新的法则是上层柱子的轴线比下层的略向后退,比较稳定,一般为劵柱式叠加。
连续劵:把劵脚直接落在柱式柱子上,中间垫一小段檐部。
复合柱式:就是在科林斯柱式柱头上再加一对爱奥尼涡卷。
尖十字拱:哥特式教堂发展成熟的一个标志,也称双圆心尖劵,由两个圆心画出两道
弧线相交组成。有三个主要优点:①跨度一定时,可达到更高的高度;②不同跨度的拱可以做到相同的高度;③侧推力比半圆心拱小得多。
小料厚缝:拜占庭建筑的建造手法,烧制的空陶罐形的小件砌在厚厚的灰浆上,用以砌筑拱顶或穹顶。
帆拱:拜占庭建筑为解决圆形穹顶与方形平面之间的过渡而创造的结构形式。其做法是:在中央方形平面的四角立起四个墩柱,在其上沿方形的四个边砌起相同大小的四个拱劵,然后再四个拱劵之间砌筑以方形平面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再把这个穹顶做水平剖切,水平切口和四个拱劵之间所余下的位于四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称为“帆拱”。
透视门:基督教时期教堂墙垣很厚,以致门窗洞很深,为了减轻建筑的沉重感,将门旁的墙壁作成一排排逐层向内的锯齿形装饰,得名透视门。
罗马万神庙(潘泰翁):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建筑的代表,也是古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其平面与剖面内径都是43.3m,底部墙厚6.2M,顶部有直径8.9m的圆洞。集古罗马穹顶与古希腊门式廊大全。门廊正面八棵科克林新柱子。
罗马大斗兽场:在结构、功能和形式上三者和谐统一。是现代体育场建筑的原型。下部三层采用了不同的柱式构图,由下向上依次为塔司干、爱奥尼、科林斯,第四层为科林斯的壁柱。
图拉真广场:帝国时期罗马城最宏大的广场,歌颂、崇拜皇帝、纪念其功绩的纪念性广场。
凯撒广场:定下了封闭的、轴线对称的,以一个庙宇为主体的广场的新型制。广场后半部为围廊式维纳斯庙。
维特鲁威(Vitruvius)的《建筑十书》:是现存欧洲最完备的建筑专著,书中提出了“坚固、适用、美观”的建筑原则,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十分系统的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
圣索菲亚大教堂(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建筑最辉煌的代表,东正教的中心教堂。为集中式教堂,成就有三:结构体系,内部空间,灿烂色彩。
圣马可教堂(威尼斯):希腊十字式教堂。希腊十字式教堂的特点:教堂平面为十字形,于中央穹顶平衡的四面筒形拱等长;或四臂用穹顶代替筒拱,外观为以中央为主的五个穹顶。
罗马风(罗曼建筑、似罗马、罗马式):主要仿古罗马建筑。承袭早期的基督教建筑,平面仍为拉丁十字,建筑艺术承袭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主要代表:比萨主教堂群。
哥特式建筑: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2~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建筑结构的成就是采用了骨架券系统。哥特教堂以西立面为主,通常是两端一对高高的钟楼夹着中厅的山墙。世俗建筑中,哥特风格还表现在一些贵族的城堡建筑中,石墙厚重,碉堡林立,外形坚实。市政建筑常常是高坡顶,尖尖的老虎窗与烟囱构成屋面复杂的轮廓,立面上的窗也采用双圆心尖窗,再配以高高的钟塔。
哥特式建筑的主要代表
法国:巴黎圣母院,亚眠主教堂,兰斯主教堂。
英国:索尔兹伯里主教堂,水平划分突出,比较舒缓。
德国:科隆主教堂(欧洲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之一),乌尔姆主教堂(立面水平线弱,垂直线密而突出,显得森冷峻峭)。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比萨主教堂(中世纪带有古典建筑因素的哥特式,受传统影响趋于保守,西立面没有明显钟塔,垂直感不强)、威尼斯总督府
西班牙:伯格斯主教堂,由于大量伊斯兰建筑手法掺入到哥特建筑中而形成穆丹迦风格。
威尼斯总督宫:下面两层白色云石尖券敞廊,顶层实墙,立面极富创造性,为欧洲中世纪最美的建筑物之一,中世纪世俗性建筑的代表。
飞扶壁:哥特建筑在结构上的一个创举。由扶壁和飞劵组成。(其做法是:在侧廊外墙上按一定的距离排列若干粗壮的墙垛,这个墙垛被称为扶壁,在其上再做一道拱劵(亦称飞劵),飞跃侧廊屋面直抵中厅拱顶的劵脚。)扶壁和飞劵共同来产生向内的推力,抵消中厅拱顶的推力,扶壁和飞劵完美的结合成一个整体,称为飞扶壁。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1. 以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为起点,广义指直到18世纪末,近400年文艺复兴。狭义指到17世纪初结束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来传至欧洲其他国家地区形成各具特点的文艺复兴建筑。
2. 建筑的三个时期
1) 早期(15世纪),以佛罗伦萨为中心。建筑实例:佛罗伦萨主教堂大穹顶,美狄奇—吕卡尔第府邸,巴齐礼拜堂。
2) 盛期(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叶),以罗马为中心。 实例:坦比哀多,法尔尼斯府邸。劳伦齐阿纳图书馆,文特拉米尼府邸,圣马可图书馆。
3) 晚期(16世纪下半叶),以维晋察为中心。建筑实例:维晋察的巴西利卡,圆厅别墅,奥林匹克剧场,尤利亚三世别墅,麦西米府邸。
穆达迦:西班牙的哥特建筑掺入了一些伊斯兰教的处理手法,形成了特殊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以马蹄形劵,镂空的石窗棂以及大面积的几何图案和纹样为装饰结构。
坦比哀多:设计人伯拉孟特,一座集中式的圆形建筑物,周围一圈16颗多立克柱廊,有地下墓室,是盛期文艺复兴建筑纪念性风格的典型代表。集中的形体,饱满的穹顶,圆柱形的神堂和鼓座,外加一圈柱廊,使它的体积感很强。建筑虽小,但有层次,有几种几何形体的变化,有虚实的映衬,形象很丰富,环廊上的柱子,经过鼓座上的壁柱呼应,同穹顶的肋尾首尾,从下而上,一气呵成。它的体积感,完整性和它的多立克柱式,使它显得十分雄健刚劲。
帕拉第奥母题:立面的每一间都近乎方形,都由两颗柱子为界来划分。半圆形的拱劵落在下面的小柱上,小柱与大柱之间还有一个矩形的空间,与中间的大拱劵配合,在大拱劵的两侧各有一个小圆洞布置在柱与拱劵间的墙上,这种构图方式被称为“帕拉第奥母题”。
古典建筑:指古典时期(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经典,常被认为ishi西方建筑之源。
巴洛克建筑: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古典主义建筑:广义的指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和古典复兴建筑等采用古典柱式的建筑风格。狭义的指运用纯正的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及其他地区受其影响的建筑,即指17世纪法王路易十三、十四专制王权时期的建筑。
南锡广场群:由三个广场串联起来,北头是横向的长圆形的王室广场,南头是长方形的路易十五广场,中间是一个狭长的跑马广场连接,建筑按纵轴线对称布置。(法国半开放半封闭的广场)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风格特征:推崇古典柱式,排斥民族传统与地方特色,在总体布局、建筑平面、立面造型中强调轴线对称、主从,把比例尊为建筑造型中的决定因素,提倡富于统一性与稳定感的横三段和纵三段的构图手法。
枫丹白露派:融合了意法两国的装饰风格特色与一体,形成了建筑艺术上著名的“枫丹白露派”,这一派的装饰有些娇柔之气。
洛可可风格: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
腻温柔、纷繁琐细。
都铎风格:16世纪上半叶,应该出现的建筑风格,是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的风格。
帕拉第奥主义:18世纪英国庄园府邸追求豪华、雄伟、盛气凌人风格与追随意大利文艺复兴柱式规范和构图原则的大型公建,忽视使用功能,缺乏创造性和现实感。
帝国风格:拿破仑帝国的纪念性建筑物上形成的风格,作用是颂扬对外战争的胜利。如马德兰教堂(军功庙)、雄师凯旋门(法国古典复兴建筑的代表,古罗马风格)。他们体量大,外形简单,喜用巨柱,尺度超常,外墙少线脚及细部装饰,生出肃杀之气。
古典复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在欧美盛行古典建筑形式,这类建筑采用了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形式,即以古典柱式,穹顶等古典建筑要素作为建筑立面构图的主要标志。
法国以罗马样式为主,如巴黎的万神庙、雄师凯旋门。
美国以罗马样式为主,如美国国会大厦、弗吉尼亚洲议会大厦。
德国以希腊样式为主,如布兰登堡门、柏林宫廷剧院。
英国以希腊样式为主,如不列颠博物馆、爱丁堡中学。
浪漫主义:始源于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其表现分为两个阶段。先浪漫主义:模仿中世纪的寨堡或追求异国情调,如封蒂尔修道院府邸,布来顿的皇家别墅。后浪漫主义:
常以哥特风格出现,又叫哥特复兴,亨利第五代时期的哥特垂直式,如英国国会大厦。
折衷主义(集仿主义):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的一种建筑风格。特点为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将历史上不同的风格要素自由的组合到一栋建筑上。,也称为集仿主义,如巴黎歌剧院,圣心教堂。1893年芝加哥国际博览会是折中主义建筑的一次大检阅,全面复活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对刚兴起的新建筑思潮一次沉重打击。
水晶宫:第一节世界博览会展馆,是以铁为骨架、玻璃为主要建材的建筑。
埃菲尔铁塔:为庆祝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百年,举办世界博览会而建造的一座建筑纪念物,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的记录。
机械馆:是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主场馆,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建筑的记录,其三铰拱也是其一大成就。
巴黎改建(欧思曼),新协和村(欧文),花园城市(霍华德),工业城市(戛涅),带形城市(马泰)
工艺美术运动:19世纪50年代在英国出现的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思想的反映,以拉斯金和莫里斯为首的一些社会活动家的哲学观点在艺术上的表现。否定机器制造的产品,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形式,主张建筑要表现材料的自然美。代表作红屋。由魏布设计,平面根据需要布置成L型,用本地产的红砖建造,不加粉饰体现材料本身的质感,将材料、功能与艺术造型相结合。
新艺术运动:19世纪80年代开始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主要目标是解决建筑的装饰
问题,在本质上是一场装饰运动。主张创造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以抽象的自然花纹与曲线为主的装饰手法,善于利用铁构件。其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这种改革没能解决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以及与新技术的结合问题,只是在形式上反对传统形式。创始人凡·德·费尔德。魏玛艺术学校(凡·德·费尔德),米拉公寓。又称“曲线风格”。
维也纳学派:首领人物:瓦格那——《现代建筑》。主张建筑艺术创作必须源于自然和生活。建筑师要使用新材料,新结构,适应新的建筑功能,探索新的建筑形式。路斯提出“装饰就是罪恶”,代表作:斯坦那住宅。
维也纳分离派: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批艺术家、建筑家和设计师声称要与传统的美学观决裂、与正统的学院派艺术分道扬镳,以探索新时期艺术的发展方向,故自称分离派。其口号是“为时代的艺术--艺术应得的自由”。
直线风格:以大量直线的运用丰富了新艺术运动以曲线为主的装饰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
青年风格派:新艺术运动在德国被称为青年风格派。
芝加哥窗:宽度大于高度的横向窗子。
芝加哥学派:一个主要从事高层商业建筑设计的建筑师和建筑工程团体,即后来被称为“芝加哥学派”的组织。其特点为:高层,铁框架,横向大窗,简洁的立面。
创始人詹尼:第一拉爱特大厦、芝加哥保险公司(最早的钢框架建筑实例1883-1885)
沙里文:芝加哥百货公司——芝加哥窗。
伯那姆:芝加哥里莱斯大厦。
霍拉伯德与罗许:马凯特大厦。
德意志制造联盟:与1907年成立的,是一个积极推进工业设计的团体,由一群热心设计教育与宣传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企业家和政治家组成。其目的是:“通过艺术,工业与手工业的合作,用教育,宣传及对有关问题采取联合行动的方式来提高工业劳动的地位”,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以表明了对于工业文明的肯定和支持态度。
贝伦斯将钢——玻璃结构,作为“工业建筑”力图寻求艺术表现手法,代表作“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建筑史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格罗皮乌斯和迈耶—— “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览会办公楼” ——表现了钢和玻璃的有机结合,有旋转楼梯。
沙里文:芝加哥学派主要代表,提出“形式随从功能”。“自然界中一切东西都具有一种形状,也就是说有一种形式,一种外部的造型,于是就告诉我们这是些什么,以及如何与别的东西相互区别开来。
表现派:首先在德国、奥地利产生,常采用奇特而夸张的建筑形体来表达某种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认为艺术的人物在于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门德尔松——爱因斯坦天文台——混沌的流线体形,不规则窗洞,造型奇特,神秘气氛。
未来主义: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意大利,歌颂工厂、机器、火车、战争、工业、速度。创始人作家马里内蒂,主张创造全新的未来艺术。代表人物——桑·伊利亚——未来城
市与未来建筑的构想草图。发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彻底批判过去传统。
风格派(新造型派或要素派):1917年产生于荷兰。完全拒绝使用任何的具象元素,主张 用纯粹几何形的抽象来表现纯粹的精神。认为抛开具体描绘,抛开细节,才能避免个别性和特殊性,获得人类共通的纯粹精神表现。代表性建筑:里特维德设计的在乌德勒支的施罗德住宅。
构成派:俄国,他们把抽象的几何形体组成的空间作为艺术的内容。代表作品:塔特林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碑,维斯宁兄弟的列宁格勒真理报馆方案。
塑性建筑:西班牙建筑师高迪在建筑艺术形式中另辟蹊跷,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维空间的建筑中去,吸取东方的风格与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并结合自然形式,精心研究他独创的塑性建筑。
维多利亚哥特:以意大利哥特建筑为蓝本的哥特复兴。
现代主义建筑(现代派建筑):指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建筑领域产生的一种建筑思潮。主张:应顺应时代发展,摆脱复古思潮的创作理念,大胆创造适应工业发展需要的新建筑。
少就是多:强调在建筑形体的处理上遵循简约原则,净化掉任何多余的,不具有结构与功能的装饰,在结构上提倡使用简洁的钢框架体系,在实体上提倡使用玻璃幕墙。所谓“多”,就是强调在工业化条件下,使用新技术来表现建筑形体简洁精确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密斯风格:又称“简素主义”,“极简主义”,,密斯提倡的,主要表现为“运用钢和玻璃为专一手段”,强调简洁,以“少就是多”为理论依据,以“全面空间”,“纯净形式”和“模数构图”为特征的设计手法,以“功能服从空间”为设计原则。具有表现主义倾向,提倡忠实与结构和材料,特别强调简洁严谨的细部处理手法。
流动空间:对空间进行灵活划分,形成一个既封闭又开场,或半封闭半开敞,相互贯通的内部空间。(巴塞罗那德国馆)
全面空间:一个偌大的,没有障碍的,可供自由划分的,实用而又经济的空间,通过一些隔断进行不同的划分,来适应不同的功能要求。(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克朗楼)
有机建筑:最先有赖特阐述的,“是一种自然的建筑,是属于自然的建筑,也是为自然而创作的建筑”。也就是建筑应该在人类和他所处的环境之间建立联系,强调整体性。建筑应该能够反映出人的需要,场地的自然特色以及自然材料的使用。
草原住宅:是赖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十几年里所设计的别墅式住宅的统称。这类住宅平面采用非对称的布局,多为十字形平面,将壁炉布置在平面的中心,造型的外部造型突出水平起伏,以缓坡顶,深出檐来与草原环境相呼应。
理性主义: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以功能为主。
粗野主义:亦译“野性主义”或“朴野主义”。以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比较粗犷的建筑风格为代表的一种设计倾向。1、粗野主义同纯粹主义一样,以表现建筑自身为主,讲究建筑的形式美,认为美是通过调整构成建筑自身的平面、墙面、空间、车道、走廊、形体、色彩、质感和比例关系而获得;2、把表现与混凝土的性能及质感有关的沉重、毛糙、
粗鲁作为建筑美的标准。粗野主义在建筑材料上保持了自然本色;3、以大刀阔斧的手法使建筑外形造成粗野的面貌。突出地表现了混凝土“塑性造型”的特征。马赛公寓是粗野主义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粗野主义对现代建筑思潮演变起了较大的作用,但它正式得名是在1954年史密森夫妇(A.&P.Smithon)提出“新粗野主义”概念之后。史密森夫妇追随柯布西耶粗犷的建筑风格,热衷于对建筑材料特性的表现,并将之理论化、系统化,形成一种有理论、有方法的设计倾向。他们自称是“新粗野主义”,即柯布西耶以前的探索则为“粗野主义”。两者一脉相承,并无本质上的差异。
典雅主义(新古典主义):致力于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主要在美国。又称为新古典主义,新复古主义。讲究钢筋混凝土梁柱在形式上的精美。
雅马萨奇: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麦格拉格纪念会议中心
约翰逊:谢而顿艺术纪念馆、纽约林肯文化中心
斯东:1958布鲁塞尔世博会美国馆、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
高技派:亦称“重技派”。突出当代工业技术成就,并在建筑形体和室内环境设计中加以炫耀,崇尚“机械美”,在室内暴露梁板、网架等结构构件以及风管、线缆等各种设备和管道,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高技派典型的实例为法国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香港汇丰银行。
地方主义和人情化:特点是在建筑中偏“情”的方面,它是将“理性主义”设计原则结合当地的地方特点和民族习惯的发展,即讲技术又讲形式,而在形式上又强调自己的特
点。阿尔瓦·阿尔托:北欧“人情化”与地方性的代表(强调有机形式,采用自然材料),珊纳特赛罗镇中心主楼、沃尔夫斯贝格文化中心、麻省理工学院高年级学生宿舍。
丹下健三:香川县厅舍、仓敷市厅舍、代代木体育馆、广岛原子弹受害者纪念公园
个性与象征倾向:对现代建筑风格“共性”的反抗。反对集体创作,认为“建筑是不能共同设计的”。其手法有以下三种:
1) 运用几何形构图。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赖特)、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贝聿铭)。
2) 运用抽象的象征。朗香教堂、柏林爱乐音乐厅(夏隆)、理查医学研究楼(路易斯·康)
3) 运用具体的象征。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小沙贝宁)、悉尼歌剧院。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主张二元论、激进的折衷主义。隐喻主义思想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物。
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詹克斯——《后现代建筑的语言》
布莱克——《形式跟随惨败——现代建筑何以行不通》。
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三个特征:a)采用装饰,b)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c)与现有环境融合(文脉主义)。
英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认为“后现代主义建筑就是至少在两个层次上说话:一方面他面对其他建筑师和留心特定建筑含义的少数人士;另一方面他又面对广大公众和当地居民”。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提出:“容许违反前提的推理”,“赞成二元论”。“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东西中挑挑拣拣”。认为建筑师不应抱‘或此或彼’,应将对立的彼此的东西都包容下来。
文丘里:母亲住宅(1963年)、美国奥柏林学院艾伦美术馆扩建部分(1976年)
格雷夫斯: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1982年)
穆尔: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圣约瑟喷泉
约翰逊: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1984年)
主体空间,附属空间:路易斯·康提出的平面功能布局模式。
二度空间处理手法:达拉斯音乐厅入口运用这一手法。在主要入口立面前,竖起一个巨大的框架来标识建筑大门,也在构图上使建筑达到了更好的均衡,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
双重译码:是后现代建筑的一种创作方法, 即在设计中把古典与现代、历史与时尚、名流与大众、新与老这些性质相对的设计元素放在一起,强调建筑艺术既能与大众沟通又能与建筑师对话的标识特征。
印度的泰姬马哈尔陵:被称为印度的一颗明珠,它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建筑:陵墓全部
用白色大理石建成,建在一个大坪台上。建筑形体四面对称,中央大穹窿是波斯的尖顶式,坪台四角有四座邦克楼。
叠涩拱;用砖石层层堆叠向内收最终在中线合拢成的拱。
毕达哥拉斯学派:亦称“南意大利学派”,是一个集政治、学术、宗教三位于一体的组织。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 毕达哥拉斯学派斯所创立。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被迫解散,其成员大多是数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它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探讨美的本质的学派。
列柱围廊式:古希腊神庙类建筑的标准形式。
巴西利卡:综合用作法庭,交易所与会场的大厅性建筑,后成基督教堂一般模式。平面一般为长方形,两端或一端有半圆形的龛,设在东端,大门设在西端。大厅被分为3或5部分,中部分高且宽,称为中厅,两边较低且狭,称为侧廊,中厅采用高侧窗采光。
希腊十字:原为基督教十字架的一种形式,其十字架的四臂相等,这里指集中式教堂形制的一种,主要见于拜占庭。这种教堂,中央的穹顶和它四面筒形拱成等臂的十字,故称希腊十字。
拉丁十字:不等臂十字,为基督教会崇尚的建筑形制,常用拉丁十字同巴西利卡结合,成为教堂。纵向空间比横向空间长很多,交叉点靠近东端,东端有半圆形的圣坛。
大伦敦计划:20世纪40年代后期英国城市规划的计划,先后制定了伦敦市,伦敦郡与大伦敦三个规划。
花园城市(田园城市):霍华德提出的“城乡磁体”,企图使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那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花园城市”模式图是一个由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层组合的放射状同心圆结构,每一个圈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区,然后在一定距离上配置工业区,整个城市区被绿带网分割成不同的城市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有一定人口容量限制(约30000人左右)。
有机疏散理论:是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他在1942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一书就详尽地阐述了这一论理。
卫星城镇: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
带形城市:索利亚伊马诺提出城市发展应依靠交通运输线呈带状延伸,是城市既接近自然又便利交通。其理论是:城市应有一条宽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
巴黎改建:奥斯曼提出,其目的是调整城市功能结构,解决城市各种矛盾,重新分配土地资源(迫迁市区中心的无产者),改善上层社会的居住环境。
新协和村:欧文提出的,其目的是变革经济所有制和社会组织形式,实现社会主义理想,解决资本主义种种矛盾。其基本细胞:公社—共产村。结构模式:大四合院(住宅四面围合,广场中央为幼儿园,小学及食堂)。主张采用近于正方形的长方形布局。
现代主义建筑: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提出的一个300万人口的城市设想方案,设想了城市功能布局、立体式的交通体系、中心区的高层建筑、城市郊区的花园城镇、旧城改造的基本原则等,对推动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新理性主义(坦丹扎学派):寻找一种基于文化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建立的,合乎理性的建筑生成原则。
后现代建筑:“后现代建筑”是指现代以后的各流派的建筑总称。所以包含了多种风格的建筑。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的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虽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
蓝天组:1968年由沃尔夫·德·普瑞克斯和海默特·斯维茨斯基在奥地利维也纳设立的一个设计组合。为解构主义急先锋。
《马丘比丘宪章》——UIA(国际建协会议)1977年提出了城市规划新宪章,在秘鲁马丘比丘通过。
《威尼斯宪章》——1964年,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
《华盛顿宪章》——保护历史性城市和城市化地段的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的补充。
《佛罗伦萨宪章》——1981年,保护古迹园林的宪章。
解构主义:80年代中期,埃森曼、屈米为代表,把法国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理论应用于建筑创作,提出解构主义建筑。这一派建筑师热衷于通过消解,碎裂等手法来表现建筑上的“无”,“不在场”,“非功能”与“非建筑”等信息。
阿基格拉姆学派(建筑电讯团):1960年以彼得库克为核心,为伦敦二建筑专业学生集团为主体成立的建筑集团,他们把使用建筑的人看成是“软件”、把建筑设备看成是“硬件”,是建筑的主要部分。“硬件”可依据“软件”的意图充分为之服务。至于建筑本身,他们强调最终将被建筑设备所代替,因此被看成是“非建筑”或“建筑之外”。阿基格拉姆学派反对传统、反对专制、反对任何形式的束缚,提倡自由,对技术抱着乐观的态度。
新陈代谢派: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大高正人、稹文彦、菊竹清训、黑川纪章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于1960年前后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他们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过去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自然地进化的观点。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过程。应该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的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1966年,丹下健三完成了山梨县文化会馆。它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新陈代谢派的观点。
费城学派:以美国著名建筑师路易斯•康为核心的建筑流派。费城学派的理论基础是有关“形式”概念的提出。“形式”是一种外在于建筑师思想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建筑师的职
责是发现这一形式,然后才是设计。“形式”是“什么”。而“设计”是“怎么”。“形式”不因人而异,“设计”则属于设计人。这种方法导致了一种以结构、构造为装饰的建筑的产生,而不是在建筑外形上随意加上装饰。费城学派反对芝加哥学派“形式服从功能”的学说,提出“形式引起功能”的观点,把功能放在次要地位,认为形式为变而功能可变。
银色派:亦称“光亮派” 0世纪6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种建筑思潮。银色派在建筑创作中注重先进技术、综合平衡、经济效益和装修质量。其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上。其建筑特点是:1、通过大面积镜面或半反射玻璃使建筑融合在四周环境的映象或蓝天的背景之中,并能创造出影像不断变化的动态效果;2、反映工业化的时代特点,反映出新的艺术观,它光泽晶莹、现代感强;3、由于建筑材料的限制,它具有风格程式化的趋向,缺乏地方特色;4、由于透明,反射的效果,给街上的汽车驾驶带来了一定困难。银色派的代表人物是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佩利。1971年佩利创造了银色派的经典作品——洛杉矶太平洋设计中心。
灰色派:(亦称“兼俗主义”或“包含主义”)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种建筑思潮。灰色派公开宣布与现代主义分道扬镳,认为建筑应该兼收并蓄各种形式,可以将古往今来不同建筑特点结合在一起。开放的、包罗万象的、联系传统的建筑。灰色派的建筑理论基础来自于美国著名建筑师文丘里。文丘里所著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是灰色派的经典著作。灰色派是后现代派的主要创作思潮。
白色派:以“纽约5(埃森曼、格雷夫斯、格瓦斯梅、赫迪尤克、和迈耶】”为核心的建筑创作 组织,在本世纪70年代前后最为活跃。他们的建筑作品以白色为主,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派和明显的非天然效果,被称为美国当代建筑中的“阳春白雪”。“纽约5”与“白色派”常为互代。他们的设计思想和理论原则深受风格派和柯布西耶的影响,对纯净的建筑空间、体量和阳光下的立体主义构图、光影变化十分偏爱,故被称为早期现代主
义建筑的复兴主义。
孟莎式屋顶:是法国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古典主义时期典型的屋顶形式,并影响了法国第二帝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孟莎式屋顶为四坡两折,每一坡被折线分成上下两种坡度,下部坡较上部坡陡一些,屋顶多设老虎窗,与复斜式屋顶相似。
国际式(亦称“国际风格”):20世纪20年代以后,各国的建筑相互影响,在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彼此接近的形式风格。1925年,格罗皮乌斯编印过一本建筑图集,其中收集了德国建筑师贝伦斯、法国建筑师贝瑞、勒?柯布西耶等人,以及他自己的作品,这本图集题名为《国际建筑》。这个书名在20年代末期转变为一种特定建筑风格的名称——“国际式”。1932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过75幅欧美新建筑图片,约翰逊和希契科克为此编写了一本书,名为《国际式:1922年以来的建筑》从此,“国际式”这个名称在许多地方被当作现代建筑的同义语了。国际式不是一种创作思潮,而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建筑形象。国际式建筑的特点是手法洗练,以矩形体为主,平顶、多窗、少装饰,房间布局自由,把秩序作为设计的要素之一。
新地域主义:是一种分布广泛,形式多样的建筑实践倾向,与地区文化,地域特征紧密联系,创造适应和表征地方精神的当代建筑,以抵抗国际式建筑的无尽蔓延。
结构主义:实质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
新现代主义:坚持现代主义理性和功能化,但又同时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重新诠释解释。
新简约主义(极少主义,极简主义):以尽可能少的手段与方式感知和创造,即要求去
除一切多余和无用的元素,以简洁的形式客观理性地反映建筑。
老虎窗:天窗的演变,又称老虎天窗,指一种开在屋顶上的天窗,也就是在斜屋面上凸出的窗,用作房屋顶部的采光和通风。
《雅典宪章》:国际建筑协会于1933年8月在雅典会议上制定 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
西班牙大台阶:位于罗马城西班牙广场的巴洛克建筑,用于连接两个不同高度的 ,平面为花瓶型,台阶顶部为圣三一教堂。
烟囱效应:热气流上升,冷气流填充,室内空气不断的由下至上的流动,产生了比机械风扇更好的竖向通风效应。(理查德·罗杰斯设计的波尔多法院)
风景如画主义:建筑师认为建筑应该回归自然,因此带有花园的小型别墅傍山傍湖兴起,人们把这种美学思潮称为“风景如画主义”。
地方主义:特点是在建筑中偏“情”的方面,它是将“理性主义”设计原则结合当地的地方特色和民族习惯的发展,即讲求技术又讲求形式,而在形式上又强调自己的特点。
《北京宪章》: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界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由吴良镛起草的《北京宪章》,这一宪章被公认为是指导二十一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标志着吴良镛的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全球建筑师普遍接受和推崇,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太阳金字塔:太阳金字塔是古印第安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形似金字塔,它建筑宏伟,
呈梯形,坐东朝西,正面有数百级台阶直达顶端。
空中花园:是新巴比伦国王为他的妻子建造的花园,被誉为世界七大景观之一。是逐层收分的台层上布满植物,从远处看植物犹如生长在空中。
抹角拱:拜占庭建筑在结构上创造的作为过渡,将穹隆顶建造在方形平面上的结构构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