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乡镇文化站的困境与对策

2023-04-09 来源:小奈知识网
乡镇文化站的困境与对策

作者:刘 波

来源:《剧作家》 2020年第4期

刘 波

乡镇文化站是我国文化事业最基层的专业机构,从建立伊始就肩负着丰富广大农民文化生活内容、提高农村文化生活质量、陶冶农民精神情操的公益性任务。它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的前沿阵地,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乡镇文化站既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过来它又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随着现代化大农业在农村的广泛铺开,农村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乡镇文化站在党和国家制定实施的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也实现了文化活动站、图书馆、阅览室等硬件设施的全覆盖,但同时乡镇文化站也在服务农民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困境。

一是“人”的困境。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普遍专业性低、人员老化、编制少。虽然是最为基层的工作,但乡镇文化站对人员的专业性要求实则并不低,如果没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没有对文化工作的热爱与热情,是很难胜任这项工作的。而目前乡镇文化站在人员配置方面的实际情况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这也是过去由于用人制度的不规范和不科学而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乡镇文化站本就不多的编制在“中国式关系和人情”的说辞下,要么成为了安置非专业人员的避风港,要么就一人身兼数岗,不能实现“文化专干”。这也就直接导致乡镇文化站正常的文化活动、社会功能和其公益性质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钱”的困境。纵向来看,相比八九十年代,地方财政近年来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是在逐年增加。但从横向来看,对于文化事业的投入相比其他领域仍是沧海一粟,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少之又少。文化经费总量本就不高,而乡镇文化站的经费多来源于乡镇政府,在当下多数镇政府集中力气抓生产的大环境下,资金短缺成为常态,因而乡镇文化站的资金投入就显得更加杯水车薪了。乡镇文化站基础设施不完备的情况比比皆是,有的建了文化站综合楼却鲜有文化体育娱乐器材,有的建了图书馆却基本不新增书目,有的根本没有活动经费举办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久而久之,乡镇文化站的发展也就出现了疲态。

三是“管”的困境。其实从“钱”的问题上就可以对“管”的问题管窥一二。正因为缺少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才会有管理缺位的问题,才会导致资金投入的不足。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一般都会放在关系到民生的农业生产、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态等方面,相对于不能创造产出的文化事业的关注度就比较有限。所以,很多乡镇政府对乡镇文化站的态度就有些“随遇而安”,既不对乡镇文化站的工作规定硬性的考核指标,也不对乡镇文化员的工作给出明确的量化指标。这样就导致乡镇文化站的工作缺乏整体规划,缺少活动计划,文化站人员业务水平较低,还得不到专业知识的培训,得过且过,缺少起码的积极性。

为提高乡镇文化站的工作效能,我们必须正视目前存在的困境,积极研究解决的对策。

首先要完善管理体制。这也要求乡镇政府要尽快转变对基层文化事业的认识与观念,随着现代化农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基层文化的需求逐年增加,“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实例也屡见不鲜,文化事业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成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不断完善管理体制,要制订合理的文化站长期发展规划和短期活动计划,要尽快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这样才能让乡镇的群众文化更健康持续地发展。

其次要完善人才制度。从“进人”开始就要科学有序,严格执行“逢进必考”的用人制度,杜绝“关系户”,要达到“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目标。此外,还要为文化站人员不定期地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不断更新文化员的业务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这样一方面能调动起他们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形式新颖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基层群众带来更多的精神享受。

最后要增加投入。人才的培养,活动的开展,公益服务的覆盖程度,说到底都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即使文化员的想法再多,群众的呼声再高,如果没有足够的活动经费的投入,乡镇文化站也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中。所以,归根到底,最重要的还是要加大投入力度,保障软件和硬件的充足,才能让乡镇文化站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阿城区红星镇文化站)

责任编辑 岳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