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是10月17号,再过一天就是10月19号,78年前的10月19号,我们的一颗巨星陨落了,后来臧克家写了首诗《有的人》来悼念他。诗中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七十多年过去了,他一直活在我们心中,他是谁呢?
生:(齐)鲁迅。
师:是的。他就是我们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的文章《社戏》,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戏,我们都不陌生,逢年过节我们这儿有搭台唱 “黄梅戏”、“庐剧”,还有“京剧”“昆剧”等,为什么叫“社戏?”有同学能帮助老师化解困惑吗?
生:“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演的年规戏。
师:你是个看书非常细心的学生,从我们课文的注解里找到了答案。但老师看了这注解还是不明白,怎么“社”就是土地神土地庙“呢。于是,老师就查阅了资料,从“社”字的起源找到了答案,请看大屏幕。
(屏显说文解字)
[“礻”“土”,是个会意字。 “礻”表示祭祀, “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插种或收获 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社,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二、走进文本 (一)、记住一句话
师:文中的“我”对社戏如何评价?请大家读文章最后一句话。 屏显: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地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地好戏了。”
(生齐读)
师:请大家自由的多读几遍,看看我们能从这句话里读出哪些信息?
1 / 9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课堂教学实录
(生自由读,思考)
生1:我读出了那夜的豆好吃,戏也好看。
生2:我还从“再没有”“也不再”读到了“我”对那夜好豆,好戏的难忘、怀念之情。 师:信息把握很准确。让我们带着对那夜的好豆、好戏的“难忘,怀念”之情,再深情的把这句话读一遍。
( 生深情齐读)
师:单凭这么一句话就让我们相信那夜的“豆好吃,戏好看”,是难以让人信服的。豆真的好吃,戏真的好看吗?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文本“说清这件事”。
(二)说清一件事 1、戏好看吗?
师:“戏”真的好看吗?请同学生们阅读文中“船头看戏”的内容,从文中找到下表中相关的句子:(屏显)
“我”最想看到的戏是: 结果是: “我”最不想看到的戏是:
结果是:
( 生阅读,并在书上圈点勾画;师在学生间巡视并参与讨论。) 师:好,谁来把找到的信息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1:“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结果是“但是等了许多时候都不见。”
生2:“我”最不想看“老旦、小旦咿咿呀呀的唱”。结果是“老旦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一把交椅上坐下了......仍旧唱。”
师:还有吗?
生:“我”还想看铁头老生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结果,铁头老生并没翻筋斗。 师: “我”最想看的戏没有看到,“我”最不想看的戏却一直在“我”眼前,“我”当时该是怎样的心情?
生:这戏并不是我想看到的,“我”应该是很难过,失落,很失望!
师:好。让我们带着难过与失望的心情把看戏的内容再自由大声读一遍,体会“我”看戏时的失望心情。 (生大声读)
师:“我”觉得戏不好看,同去的小伙伴们也这么认为吗?老师呢,把小伙伴看戏时的情态找了出来,请大家看大屏幕。读一读,说说他们看戏的心情。屏显:
¤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哈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
2 / 9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课堂教学实录
¤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
¤全船的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
生1:我从第一句,第三句的“打哈欠”读出小伙伴们无心情看戏。 师:如果此时看戏的是你,请你模拟一下“打哈欠”的情形。
(生1眼睛微闭,模拟打哈欠。全班同学也跟着学起“打哈欠”。完了笑声一片) 师:(笑着说)大家看了那戏都打了哈欠,说明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不好看——
师:小伙伴还有那些表现说明戏不好看?
生2:双喜的“破口喃喃骂”。他应该也是不喜欢那老旦咿咿呀呀的唱,骂他还坐下来唱。“全船的几个人不住的吁气”,也说明那戏不好看。
师:“吁气”什么意思? 生3:叹气。
师:有个含有“吁”字成语,意思也是叹气,知道吗 生4:唉声叹气! 师:有“吁”吗? 生:(齐)长吁短叹!
师:那你们试着叹一下气?(生模仿叹气)
师:我们把第三句话中“吁气”“打哈欠”这无声的文字换做有声的语言来读一读,可以吗?
生齐演读第三句:全船的几个人不住的——,其余的也打起——来。(全体同学模拟“吁气”“打哈欠”。)
师:你们“吁气”“打哈欠”后还想看戏吗? 生:(齐摇头)不想看了。
师:小伙伴的看戏的情态描写,对戏而言属于什么描写呢? 生5:侧面描写。
师:无论是“我”看戏的心情,还小伙伴们看戏的表现都说明—— 生:(齐)戏不好看! 2、豆好吃吗?
师:戏不好看,豆好吃也是不错的。你们周末去看电影,电影不好看,爆米花好吃对电影要求就无所谓了,我说的对吗?(生都笑着点头)那夜的豆好吃吗? 想想我们平日里吃
3 / 9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课堂教学实录
罗汉豆都有哪些做法?
生1:我妈妈喜欢用鸡蛋炒,有时还做鸡蛋蚕豆米汤,很鲜。 师:你妈妈是一个多么善于生活的人,你很幸福。
生2:我家做菜都是爸爸,他喜欢用肉片炒豆米、还喜欢用木耳加肉一起烧豆,也有鸡蛋汤,还有煮的五香豆。
师:你说的同学们都咽口水了。
生3:我们还可以把豆子晒干,然后放油里炸,再撒上五香粉。 师:看我们吃罗汉豆有好多配料,作料啊,好吃吗? (生大声齐答:好吃——)
师:那晚孩子们吃得罗汉豆有这些吗? 生4:没有,只用清水煮熟,加了点盐。 师:你怎么知道只加了点盐?
生4:文中只写到“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说明他们只加了盐。 师:有依据。你觉得好吃吗?
生3:那肯定不好吃。上次妈妈做了肉炒豆瓣,没有加辣椒我都觉得不是很好吃。 师:你们的体验已直接告诉我们:那夜的豆不好吃!
师:那夜,戏并不好看,豆并不好吃,“我”为什么还“难忘、怀念”?现在呀,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哥喝的不是酒,是快乐!”看过爸爸妈妈喝酒的情景吗?
生:(齐)看到过!
师:他们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才喝酒? 生:失恋了。(其他同学哄笑)
师:哦——借酒消愁,酒过三巡,云消愁散。 生:家里来客人会喝酒,过节过年也喝酒。
师:你们有尝过酒吗?(生笑着摇头)你们为什么不喝?(生笑着答:好辣,好苦!)你们感觉又苦又辣的酒,爸爸妈妈为什么喝起来还挺开心呢?难道就到他们哪儿就变的不苦不辣?
生1:酒没变,因为他们与好多好朋友在一起很快乐,气温很融洽。
生2:我爸爸妈妈平时在家都不喝酒,但是来了客人就会喝酒,而且爸爸还会喝很多酒。他们用喝酒来表示他们对客人的尊重和友好。
师:因为有了亲朋好友的的情谊,应为有了相聚的快乐,酒就不在又苦又辣,可谓“醉
4 / 9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课堂教学实录
翁之意不在酒”啊。那夜的“戏”与“豆”是不是也和这“酒”一样,“好”不在“豆”与“戏”,而在“豆外”、“戏外”呢?
3、师生合作:探究“豆好吃”!
师:“豆好吃”的不在豆,在豆外。他们没有办法给豆加酱醋油各种调料,只能给豆加几味“大料”了。老师提醒大家可以从“豆哪里来的”角度思考,第一道大料是什么?
生:(齐)偷来的。
师:“偷”不是违法的吗,难道“偷”东西还令“我”难忘、怀念? (生被这一问陷入沉思。)
师:有同学能把“偷”的法与情说清楚吗? (生皆摇头,困惑状。)
师:不用怕,老师查字典找到了“偷”得几种注解,我们看大屏幕。看看孩子们的“偷豆”应该属于哪一种。屏显:
【1、补充“偷”的几种注释:①. 偷:窃取、趁人不知道拿人东西据为己有: 偷窃。 ② 行动瞒着人:偷偷。③抽出时间:~空儿。④ 苟且:~生。】
生:看了老师提供注解,我觉得应该是“行动瞒着人,偷偷的”。 师:为什么不是第一种呢?
生:第一种属于“偷窃”,把东西据为己有,小伙伴们偷豆不是占为己有,而是请客,共同分享,没有违法。
师:嗯,分析得很到位。不是所有的“偷”都是违法的。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呢?中午放学回到家,看见妈妈做好了美味的饭菜在桌子上,你有没有趁妈妈不注意拿筷子夹点甚至直接用手拿点放嘴里呀。
(同学们掩嘴而笑)
师:你们的笑暴露了你们的“罪行”,原来都有这样的经历。偷着吃有没有比在饭桌上同爸妈一起吃更香呢?
生:(笑着异口同声)嗯——
师:(笑着)老师小时候也喜欢这样“偷吃”,可是现在不会了。因为长大的我对这样的“吃法”已经没有兴趣了,只有你们孩子才特有的乐趣,这叫“童心”。孩子们“偷豆”其实偷的是“童心的美好”。【屏显:偷——童心】
师:我们再来看看“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你们有类似于这样的经历吗?
5 / 9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课堂教学实录
生:有!我们研学的时候,同学们带的东西大家就会相互分享,有时还动手“抢”着吃。 师:难道同样的东西带到外面去吃就香甜一些? 生:没有,只是这样吃很有情趣。
师:哦——原来这样“吃”,“吃”的是“野趣”。【屏显:吃——野趣】
师:“豆”中有了“童心的美好”、“野趣的快乐”还不够,老师还发现,他们还加了一道“猛料”,看大屏幕。
【屏显:“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师:自由的多读几遍,看看能从这些句子里读到哪些信息呢?
生1:当两家的豆都可以偷的时候,阿发提议偷自己家的,可以看出他很大方。 生2:从动作“摸”和阿发的语言,说明阿发舍己为人的品质。
师:能用“舍己为人”吗?“舍己为人”指为了正义而牺牲自己的利益甚是生命。在这我们只能说阿发“舍豆为人”。(生默默微笑)
师:如果换做是你们,你们希望偷谁家的?(生七嘴八舌皆表达偷六一公公家的)你们都不愿偷自己家的,而阿发却主动提出偷自己家的,想想这个“舍豆为人”的小伙伴身上有那些可贵品质?
生3:憨厚,淳朴,真诚。
师:理解非常好。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读出小伙伴阿发的憨厚、淳朴、真诚。 (生齐读句子)
师:从阿发挑豆的过程,我们可以读到,他们“挑”选的不仅是豆,更是人性的纯真。【屏显:挑——人好】
师:原来是“童心的美好”,“一起吃的野趣”,“人性的纯真”,酿成了罗汉豆无比美味。 4、师生合作:梳理戏好看
师:看戏归来偷豆的趣事使原本无味的戏不在乏味,还有看戏过程中以“舍豆为人”的阿发为代表的小伙伴们热情淳朴,聪明能干,使看戏这一路不在寂寞。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平桥村的那山那水美吗?(生齐声答:美)“我”什么时候看到的呢?
生:看戏途中。
【屏显:看戏途中—沿途景美;看戏归途—偷豆事趣;看戏过程—伙伴人好。】 师:这戏还不好看吗?(生大声答道:好看!)那就让我们带着对那夜好戏好豆的难忘
6 / 9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课堂教学实录
与怀念,深情的把这句话读一遍。
【 屏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地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地好戏了。”】
(三)、认识一个人
师:那夜的看戏中,文中写了许多小朋友,说出名字如双喜、阿发、桂生..... 你最想认识谁?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句子说说你想认识的理由。
生1:我最想认识阿发。因为在摘豆是,他的憨厚,善良,淳朴打动了我,我想和他做朋友。
师:你是被他那夜“舍豆为人”深深地打动了吧。这样的小伙伴,我们都想认识他。 生2:我想认识双喜。他是他们中最大的一个,很能干,而且很聪明。 师:文中哪些事可以看出双喜聪明能干?
生2:“在这迟疑之中,双喜可又看出底细来了,遍又大声的说道:‘我打包票!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当祖母和母亲担心我时,双喜“又看出底细”说明他很聪明;两个感叹号写出了他的自信,说明他很能干。
师:能抓住关键词和特殊符号来分析,说明你也很聪明。好,你带着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双喜的聪明、能干。(生读)
生3:我也喜欢双喜。“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从这里可以读出双喜善于为他人着想。还有“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也可以看出来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生4:桂生也不错。看戏中“我”失望,他主动为我去买豆浆,没买到还要讨水给我解渴。他也是一个善良、纯真的小伙伴。
师:是呀,这群孩子个个都是那么善良,那么可爱,那么善解人意。尤其是双喜,还那么懂事,聪明,能干。感谢那里淳朴的民风孕育了一群纯朴的好伙伴。我们也很幸福,因为我们又多了一群好伙伴。
(四)吟咏一处美
师:美需要我们用眼睛来看,用心去感悟。对景物的描写,常常需要调动人的感官参与,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多角度全方位的写景的形、色、味、态、声……欣赏景物的美,我们要注意描写的角度。自由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把我“听到”、“嗅到”、“看到”的景物,按要求找出美美的读一读。
(学习阅读,并相互交流,师巡视指导)
7 / 9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课堂教学实录
师:那夜的景真美呀!请按照大屏幕上提示将刚才我们读到的美点按要求吟咏出来。 屏显:
那夜的行船中,我看到了...... 那夜的行船中,我嗅到了...... 那夜的行船中,我听到了...... 师生深情吟咏:
师:那夜的行船中,我看到了:
生: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师: 那夜的行船中,我嗅到了:
生: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师:那夜的行船中,我听到了:
生: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五、表达一下心情
师:那夜的景如此美,那夜的戏真好看!让我们也来表达一下心情吧! 屏显提示:
那夜的看戏中——/ 我看见……/ 我听见……/我嗅到…… 屏显示例:(师生深情吟咏) 师:那夜的看戏中——
生:我看到了: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我看到了:阿发弯下腰,在田里来回摸豆时的真诚;
师: 那夜的看戏中——
生:我嗅到了:罗汉豆散发出的阵阵清香;我嗅到了:小伙伴一起偷豆、煮豆、吃豆的快乐和幸福的味道;
师:那夜的看戏中——
生:我听到了:船头的激水声,老渔夫的喝彩声; 我听到了:母亲反复的叮咛,祖母无声的牵挂;
师:“那夜的看戏中—— 我还看到了......./我还嗅到了......./我还听到了.......” 继续寻找文中的美点,将这些信息整合成一篇精美的小散文,并给它拟一个切当的题目。
8 / 9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018部编版)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课堂教学实录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