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端

2023-10-08 来源:小奈知识网
《孟子選》延伸教材 班級:_______座號: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1. 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四端:指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之端。(端:事物的起始。惻隱:見人遭遇不幸,而生不忍、同情之心。羞惡:因自己不好而覺得恥辱,看到別人不好而覺得憎惡。辭讓:禮讓、婉拒。)

2. 孟子〃離婁上:「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此言意謂被背棄仁義之人,就不足取了。自暴自棄:本指言行違背仁義。後多指自

甘墮落,不求上進。

3. 孟子〃告子上:「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放心:放恣放散之心。為學之道就是把放失的本心找回來而已。

4. 孟子〃離婁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赤子之心:如赤子(嬰幼兒)般善良、純潔、真誠的心地。

5. 孟子〃公孫丑上:「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指自然界給人們造成災害,人們尚能逃避而生存;但人們自作的罪孽,卻是無法逃避懲罰的。

6. 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指占有利的時機不如占地理優勢,占地理優勢又不如贏得人心。

7. 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音ㄗㄨㄛˋ,悔愧也)於地,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

樂也。」

三樂:三種令人愉悅的事。孟子認為天下三大樂事為「父母兄弟都建在」「無愧於天

地」「能教育天下的精英之人」。而「稱王於天下」不包含在其中。

8. 孟子〃離婁:「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順應天道必可長存,違逆天理將遭滅亡。

9. 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困阨、不顯達時就保持個人的節操修養;顯貴時廣布恩澤,使天下蒼生皆能蒙受其

惠。

10.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始作俑者:最初製作人俑來殉葬的人。孔子認為用像人的俑陪葬,在意念上實與用

真人陪葬無異,所以指責最初發明俑的人,一定會得到報應,絕子絕孫。後世用以比喻首創惡例的人。

11. 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者多助:站在正義的一方行事,就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12. 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金錢、富貴不能惑亂其心志;雖然貧窮低賤但仍不改其操守;面對權勢壓迫,亦堅貞不屈,這就叫做有志氣而勇敢剛毅的男子。

13. 孟子〃盡心上:「掘井九軔(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棄井:廢井。比喻前功盡棄。

14. 孟子〃盡心下:「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

言近指遠:言辭淺近而意旨深遠。亦作「言近旨遠」。

15. 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是孟子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這是因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國家;有了國家,才需要有個君。這就是現代國家所謂的「民主觀念」。

16. 孟子〃離婁上:「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一個人只有真誠地關愛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愛;一個人只有真誠地尊敬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敬。

17. 孟子〃梁惠王上:「老(v.)吾老(n.),以及人之老(n.);幼(v.)吾幼(n.),以及人之幼(n.)。」

尊敬自己的父母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長輩;愛護自己的孩子,從而

推廣到愛護所有人的孩子。

18. 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說魚和熊掌都是人們喜歡吃的珍饈,但是萬一不能兼而有之,那只好捨魚而取

熊掌了。利和義也是一樣,二者往往是相互衝突。這時候,孟子要世人注意公益是

凌駕在私利之上的。生命雖然是私利的極致,但是為了國家社會的利益,也是可以

捨棄的。

19. 孟子〃盡心上:「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

其慮患也深,故達。」 孟子說:「人具有德行、智慧、學術、才識,往往是由患難中磨鍊得來的。特別是那些被國君遺棄的孤臣和婢妾所生的兒子,他們平時對處境總是感到不安,對災患總是憂慮深遠,因此他們往往能成為通達事理的人,具有種種美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