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证据理论在目标识别中的应用
2023-11-08
来源:小奈知识网
2013年第7期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O本刊重稿。 科技信息 D—S证据理论在目标识别中的应用 马颖 马健2 (1.西安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32;2.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分析了D—S证据理论用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构造了融合结构,该结构通过预处理先对单一传感器在时域上 融合,再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实验结果证明了目标识别的基本概率赋值有了明显提高,验证了这一结构的正确性和有效 性。 【关键词】D—S证据理论;数据融合;目标识别 在现代电子战中.依靠单传感器提供信息已无法满足战争的需 相交的集合的基本概率赋值之和 要,必须运用包括雷达、声纳、电视、红外、激光、电子支援措施(ESM) 信任度和似真度概括了证据对具体的命题 的关系 它们之间 以及电子情报技术(ELINT)等多种传感器.来提供多种观测数据。多传 的关系如图1所示.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空间 感器数据融合对来自多个传感器的数据进行多级别、多方面、多层次 在证据理论中,『BEL ), )]称为命题A的信任度区间, 的综合处理.以更好地进行状态、属性估计.并完全和适时地进行态势 [0,BEL(A)]表示命题』4支持证据区间,[0,PL )]表示命题A的似 和威胁评估[1-2) 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系统中.各传感器提供的信息一 真区间,『 (A),1]表示命题A的拒绝证据区间,咒(A) 肛似)为 般是不完整、不精确、模糊甚至可能是矛盾的,即包含着大量的不确定 命题 的不确定度.其值反映了对命题A的“未知”信息.该差值越 性 信息融合中心不得不根据这些不确定性信息进行推理.以得到目 小.则表明“未知”成分越小.证据对假设的支持越明确。 标身份识别和属性判决的目的M D—s证据理论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既能处理随机性所导致的不 0 l+信任度区间 确定性.又能处理模糊性所导致的不确定性 它可以不需要先验概率 L{A;P. 和条件概率密度.依靠证据的积累,不断地缩小假设集,能将不知道和 —不确定区分开来 本文应用D—s证据理论对多传感器雷达目标信息 复特征据 问—叫 — 进行识别.计算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似真 —————— -卜卜_拒绝证据I 图1证据区间示意图 1 D—S证据理论简介 Dempster和Shafer在2O世纪70年代提出了D—s证据理论 该 1.5 D—S合并规则 理论在概率的基础上对概率论的概念进行了扩展 把概率论中的事件 证据理论中的组合规则提供了组合两个证据的规则。设BEL,和 扩展成了命题.把事件的集合扩展成了命题的集合.并提出了基本概 BEL,是同一个识别框架u上的两个信任函数,m.和m,分别是其对应 率赋值、信任函数和似真度函数的概念,建立了命题和集合之间的一 的基本概率赋值,焦元分别为A ,A:,…,A 和B。,B:,…,B ,又设: 一对应关系.从而把命题的不确定性问题转化为集合的不确定性问 :∑m1( )m ( <1 题。 n ≠ 1.1识别框架 则: 设u表示 所有可能取值的一个论域集合.且所有在『,内的元 素是互不相容的.则称 为 的识别框架 可以是有限也可以无 】∑m (l )m (B,) 限.在专家系统的应用中是无限的。 m(c){ V CCU C≠击 1.2基本概率赋值 0. C=西 设U为一识别框架,若函数 :2v-- ̄[0,1]满足 在式中,若K。≠1,则m确定一个基本概率赋值;若K,:1,则认为 ∑m(A)=1 m( )=0 m 、m 矛盾,不能对基本概率赋值进行组合。对于多个证据的组合,可 采用组合规则对证据进行两两综合 则称m(A)为A的基本概率赋值。m(a)表示对命题A的精确信 1.6决策准则 任度.表示了对4的直接支持 基于证据理论的决策方法主要有三种:基于信任函数的决策、基 1_3信任函数 于基本概率赋值的决策和基于最小风险的决策 本文实例采用基于基 设 为一识别框架,m:2 一[O,1]是 上的基本概率赋值,定义 本概率赋值的决策.其定义如下。 函数: 设了A ,A,cf,,满足: BEL:2--U -)[0,1] m(A )=max{m(a ),A [u), m(A 2)=max{m(A ),A cu,且A ≠A1), BEL(A)=∑m(B)(YAcu) BCA 若有 称该函数是U上信任函数。 fm(A 1)一m(a 2 sl BEL(A)= m(曰)表示A的所有子集的可能性度量之和,即表示 j m( )<占 口[A Im(A.)>m(u) 对A的总信任,从而可知: 则A 即为判决结果,其中 。,s 为预先设定的门限。 B ( ):0,BEL(U)=1 1.4似真度函数 2识别系统设计 设U为一识别框架,定义咒:2 --- ̄[0,1]为: 2.1融合原理图 PL(A)=1一BEL(A)= m(B) 图2是利用D—s证据理论对多传感器身份数据进行融合的原理 框图。每个传感器把观测数据从空间变换到证据空间,对每一个命题 P,J称为似真度函数 PL(A)表示不否定A的信任度,是所有与A 或每个传感器所给出的“粗糙”的身份报告分配一个证据.即对每一个 ※基金项目:此文为西安工业大学校长科研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AGDXJJ1042。 作者简介:- ̄(1979--),男,西安工业大学,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量子信息、信号处理等。 科技信息 0本刊重稿O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3年第7期 身份分配一个概率赋值。身份融合系统首先根据D—s的组合规则计 对比表1和表2.经过对时域中2次探测数据的融合.类型A的 算各个命题组合后的概率赋值和相应的信任度区间,然后计算综合概 概率赋值提高了。而类型B、c的概率赋值降低了。融合后不确定度低 率赋值和信任度区间,最后根据计算结果和决策规则进行决策。 …,H计簿 卜 鲐i 身 …z H计臻 搿 卜 合 决馕 份 撤 规 雠 卜 计姆 卜 则 图2 D—S身份融合原理图 2-2检测级融合结构 检测级融合结构采用如图3所示的串行结构。4种传感器接收各 自的检测.通过时域预处理得到不同目标的基本概率赋值后.首先由 传感器1做出局部判决1.然后将它通信到传感器2,而传感器2则将 它本身的检测与局部判决1融合形成局部判决2.以后.重复前面的 过程.信息继续向右传递.直到传感器4。最后由传感器4将它的检测 与局部判决3融合做出全局判决 图3串行结构 3应用举例 为说明D—s融合在目标识别中的应用.现举一个多传感器数据 融合的例子。设A为歼击机,B为轰炸机,c为其它飞机,目标识别框 架为 {A,B,C},无法区分的用不确定0代替。系统采用4种传感器 对目标进行分析。假设4种传感器2次探测(时刻T1和时刻T2)后得 到的关于目标A、B、c的基本概率赋值如表1。 表1 4种传感器不同时刻基本概率赋值表 传感器 时刻 A B C T1 O-35 O.25 0.2O 0.20 1 —— T2 0.40 O.3O 0.1O O.20 T1 0_35 O.25 O.20 0.2O 2 T2 0.40 O.20 O.20 0.20 Tl 0.40 O.2O 0.2O O.20 3 T2 0.5O O.2O O.15 0 15 T1 0.40 O.15 0.I5 03O 4 T2 045 0.10 0.1O O.35 通过预处理对每种传感器的2次探测(时刻T1和时刻T2)进行 融合,能提高可信度,融合后的基本概率赋值如表2所示。 表2 4种传感器时域融合后基本概率赋值 传感器 A B C 1 0.49 0.31 O.13 0.07 2 0.49 O.24 0.2O 0.07 3 O.6l 0.19 O.15 0.05 l 4 O.6O O.13 O.13 O.14 了许多。 再将表2中4种传感器探测结果再次进行融合.融合结果如表3 所示。由表3可知.经过4种传感器融合后,类型A的概率赋值进一 步增强,类型A的概率赋值提高到0.93.不确定性的概率赋值下降到 0.00。当采用基于基本概率赋值的决策方法,若选择门限s.=F,=0.1, 则最终的结果是类型A.即目标是歼击机。 表3融合结果 rA B C 传感器1、2融合 O.65 O.24 O.10 0.01 传感器1、2、3融合 O.84 0.12 0.04 0.O0 传感器1、2、3、4融合 0.93 0.05 0.O2 O.O0 将不同阶段(T1时刻、T2时刻、预处理后、多传感器融合后)四种 目标类型概率赋值曲线画出如图4所示。由图4也可得出经过4种传 感器融合后.类型A的概率赋值增加明显,与其它类型目标的概率赋 值差距加大.由图可明显判断出目标类型是A类即歼击机。 T1时刻1 州剡 铸 照 碍 璃 蒜 鼹 蹇 祷 潮 传媾器磷 融合次数 图4不同阶段四种目标类型概率赋值对比图 4结束语 通过仿真试验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能够克 服单一传感器识别中存在的偏差.明显提高正确识别概率:基于D—S 证据理论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能够有效提高目标的基本概率赋值. 随着融合次数的增加.融合的结果会更准确 但随之而来计算量也会 明显增加。e 【参考文献】 [1]何友,王国宏,路大金,彭应宁.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 社.2001. [2]杨万海.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及其应用【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缪崇大,高贵明.D—S证据理论在雷达目标识别中的应用【Jj.雷达与对抗, 2008(3). [4]陈源,杨峰.基于目标识别的D—S数据融合[Jj.战术导弹技术,2006(4). [5]蓝金辉,马宝华,蓝天,周兆英.D—S证据理论数据融合方法在目标识别中的 应用『J1.清华大学学报,2001,(2) [6]李可心,徐国鑫.基于D—S证据理论的空中目标识别l Jll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7(9). [7]刘海军,许丹,周一宇,等.基于一证据理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辐射源及平 台识别f J1l信号处理,2009,25(2):294—297. [责任编辑:王迎迎]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