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画家恽寿平
2024-05-11
来源:小奈知识网
★注:本文系201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恽寿平<南田画跋>艺术思想研究》(编号2012SJB760044)的阶段 性成果之一。 诗人画家恽寿平 画叶蕾 摘要:清初画家恽寿平不仅是一位成就非常高的艺术家,而且更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经历了朝 代的更迭,残酷的战争,坎坷的遭遇,这对他的性情、生活、思想和艺术带来了猛烈的冲击。 怀着深切的家国之痛。恽寿平能够始终保持高尚的节操,做到“大节所在,未可苟然”,一生 恪守名节,其穷且益坚的高沽品性为世人赞许和仰慕。 关键词:恽寿平诗人画家 清初绘画在历史上处于一个集回归传统与积极创新于一体 授诗书,自幼聪明,八岁就能写出惊人诗句。他的从孙恽鹤生在 的时代。山水画出现了以四王为代表的复古派和以四僧为代表 的革新派之争。当时的花卉画与山水画一样,也分别沿着摹古和 创新的道路前进,但无论其变革力度,还是参与的画家人数,都 远不及山水画。大体说来,只有王武、恽寿平和蒋廷锡三家,其中 艺术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恽寿平。 《恽南田先生家传》中写道:“翁生而敏慧,眉目秀朗。父逊庵授之 书,上口即能解义,八岁咏莲花成句,惊其塾师。” 恽寿平的诗跋大体分为三类。其一是抒发国破家难,感怀自 己身世际遇之作。他的很多诗跋之中寄寓着难以言状的忠心与 悲哀之情,隐约透露出与新朝的对立和对故国的眷念。明末清初 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将恽寿平与南北朝时期大文学家庾信相提并 论,认为他以很高的文学素养,结合沉痛的生活经历,诗文境界 在清代众多艺术家中,恽寿平不但是一位成就非常高的艺 术家,而且更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恽寿平的诗名并不逊于他的画 名,他被誉为清初诗坛的“昆陵六逸” 首。恽寿平的好友顾祖 禹将他的诗歌与屈原、陶潜、杜甫等古代大诗人相比,说恽诗“出 入骚雅,上下三唐,大都匠心创别之作;不傍篱落,不拾短钌,吐 纳六合,俯仰今昔,浑雄隽拔而沉痛,三间之忧愤乎?柴桑之感叹 乎?杜陵之悲怨乎?”⑦,甚至还认为“不知叔子之诗,而至欲求叔 子于画,是叔子所遇之穷也。”⑤南田的朋友邹筠士则具体而确当 高雅,苍劲,沉郁,“别有一物主之”⑥,绝非欢乐场中庸俗的唱和 之作。这一类诗文有的言辞大胆而直率,表达了他与清政府的不 合作态度,如《客旅遣愁》、《失题》、《送周翼微入蜀》;有的借古喻 今,发思古之幽情,如前引《柴墟怀古》、《岳武穆祠》、 ((古意十 六首》;有的感叹生世悲凉,表达思念家乡之情,如《寄吴商 志》、《嘉禾道中》、《春夜长安望月示滕子》、《邗关守岁忆 家君在江南》。恽寿平少年时代的遭遇坎坷离奇,那段惨痛而 耻辱的经历,在恽寿平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伤痕,因此才会 有“伤心国破为俘日,赋就招魂泪未干”、“雪窖生还犹有母,玉 地分析了南田诗的师法来源:“南田五言古体,上裔《离骚》,中参 苏、李,下括建安七子……七言古体,追逐青莲,又复酷肖奉礼, 五律专师浣花,绝句脱然畦封,直与龙标诸贤,白战于变风境上, 而莫之雌雄者。”④我们可以从他的题画诗、题画跋中大致了解恽 寿平知识积累的情况,能够看到他所引用的书,揣摩他对那些书 门归去已无家”等诗句。目睹清军的残暴和百姓的痛楚,他写下 了很多感情沉痛、思想深刻的诗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复 杂而混乱的社会现状。 的理解,推测那些书在他的理论中所起的作用。 出身文学世家的恽寿平,祖父辈均是学识渊博、节操高洁的 名士。曾祖父恽绍芳与著名的文学家王世贞、李攀龙等“后七子” 交游甚密。祖父恽应候一生读书好学,书法极精。父亲恽El初“为 其二,恽寿平诗跋中有许多是与朋友之间互赠之作。对一些 志同道合的好友,恽寿平用诗文来表达赞许仰慕之情。恽寿平一 直仰慕“清四王”之首王时敏,而王时敏也非常钦佩恽寿平的艺 术与人品,常有爱才之意,“屡遣客招致”。可惜恽寿平要照顾年 迈的父亲,没有时间相见。父亲去世后,恽寿平的愿望才得以实 现,却不料匆匆赶去时,王时敏突然病危,未及畅怀,便“一握手 而后瞑”,从此生死永别。恽寿平叹息道:“十年彼此寐寤怀想之 复社遗老,学问节盖东南,硕果四方,声气凑集”⑤,尤喜宋儒理 学,曾问业于同里著名文人张玮,并因张玮的推荐,成为著名理 学家刘宗周的学生,立身“慎独”,著有《见则堂语录》、《不远堂诗 文集》等。恽寿平就生长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幼年全由父亲传 ・86・ 情,一句说不出,含泪相看,不能相叙,真大恨事,一见永别,人生 在外。刊印于咸丰四年(1854)的武进周松烟《肥砚斋恽帖》中就 离合有定数,不可强也。”十年神交,却只有一面之缘,无奈,恽寿 平只能通过写诗寄托哀悼之情。在《寄石谷先生》中写道:“方从 天畔忆琼枝,何事春莺出谷迟。青鸟竟违前岁约,碧云深负故人 期。”“双鱼尺素语千行,字字毋忘王太常。无那相思东向立,海云 天半望扶桑。”这一类诗竟有十多首之多。恽寿平与王鼍之间的 友谊一直为世人所称道。他写了很多有关王鼍的诗文,《瓯香馆 有手录l军寿平诗稿一百七十二首,多为《瓯香馆集》所无。 据承载在《恽南田诗歌创作初探》中所记载,最早在清康熙 五十六年f公元1717年),武进庄令舆、徐永宣将恽寿平诗跋编人 《毗陵六逸铸钞》中,将其命名为《南田诗钞》,分为五卷,此本当 时未得付印,后来由常州知府王嗣珩将其审阅、阳湖知县孙谠选 编印后,由孙氏敬义堂刊刻。但是其中收录诗跋并不全面,或“其 大者不可得而录”,或“小什不足以尽南田”。清嘉庆年间(约 集》中记载有关诗跋不下几十首,如《赠乌目王山人》、《题石谷雪 图》、《王山人山壮早春图》、《题石谷先生昆陵秋兴图》、《题石谷 1796—1820年间),藏书家张海鹏在编辑《借月山房汇钞》时将恽 寿平大量诗跋整理、收录其中,并命名《南田画跋》。为该书为一 卷本,末尾有乾隆四十九年(甲辰九月二十八日)南沙周文鼎的 跋文。道光11年(1839),歙县叶钟进将恽寿平诗跋整理成《瓯香 馆画语》,分为画筏、画鉴、画品、画余四类四卷,卷1—3卷题恽南 田画跋,卷4端题恽南田题画诗,附恽南田先生家传,书衣有墨 笔题识吴县潘祖礼校字,该书由寄味山房印行。道光二 十六年 (1846)海昌蒋光煦别下斋刊本(又做宜年堂刊本)将恽寿平诗跋 编为《瓯香馆集》。蒋光煦在刻书时,因原版本已遗失,其友海昌 朱孝廉于友人处乞得秘本,因此在此基础上重新做了校订与补 充,增补了大量的诗稿画跋,共收录阵寿平的题跋三百多条。这 些题跋皆是从各家收藏墨迹、石刻各帖抄录下来的。虽然其中仍 混杂有他人之作,而且画跋散乱无序,有些是重复互见,首尾不 楚山遇雨图》、《题石谷寒林落月》、《石谷茂林仙馆》、《石谷仿方 壶画》等等,数不胜数。恽寿平经常写诗歌颂一些人清后同样不 仕新朝的高洁之士,他与莫云卿、毛稚黄、诸虎男、诸骏男、王丹 麓、王丹林、李东琪、陆荩思、黄帅先、陈敬之、茅子鸿、袁于令等 人诗、书、画往来,著有《题毛稚黄晚唱诗八章》、《送范仁伯还天 台山》、《同稚黄、虎南集高云阁分赋》、《王丹麓过访东园有赠》、 《灵岩春雪中赠香忍师远游》、《赠故将马军》等。 其三,恽寿平通过题画诗、题画跋的形式将其绘画思想展现 在他的诗文作品中。纵观恽寿平的诗文题跋,他始终将绘画创作 与诗歌创作联系在一起,借以感怀悟道,抒发心性。他将绘画的 情形、思想的变化、情绪的起伏、即所见所闻的片段及感想,用诗 歌的文字,以一种随兴所至的方式写下来。这种灵动的写作方 法,固然非有深刻锐敏的观察力与灵活巧妙的手法不可;而要从 一完,蒋光煦的《别下斋》本仍然是现存清代版本中收录最全,校订 最准确的一种版本。咸丰六年(I853)秦祖永评辑《画学心印》本 第五卷、第六卷题名为《瓯香馆画跋》,附恽格著《记秋山图始 角里反映出背景的全部,从单纯的事物里暗示出种种复杂的 情景,也需要对于文字有驾驭的技巧。乾隆四十九年周文鼎在 《南田画跋》跋文中写道:“南田先生题画诸则,率皆随腕缀笔不 求文饰而自成天籁者也,至参理入微处,恍听避秦人道洞中事, 无一凡语,当不令外问复问津矣。”恽寿平认为,画家要在艺术形 象中注入自己的感情,并主张将诗论引人画论,他说:“诗意须极 飘渺,有一唱 叹之音方能感人,然则不能感人之音非诗也。书 末》。同为两卷本,但秦祖永所辑《画学心印》本与蒋光煦所辑别 下斋本排序迥然不同,内容也有很大出入。以上所列的这些清代 版本在内容上基本已经将恽寿平诗跋搜集殆尽,清以后所刊刻 的各个集本大致不出于此,直至最近数年才略有补充。 恽寿平在画史上影响深远,除了他精湛的画艺使人钦佩之 法画理皆然,笔先之意即唱叹之音,感人之深者舍此并无书画可 : ” 外,其文学素养的深厚与品格的高尚也是其首要原因。古人说, 文如其人,以画而论也是如此。恽寿平以人品称道于世,满腹经 口0 恽寿平一生所作诗文题跋不下千余首,但他并不想著书立 传,往往随手散佚,不自珍惜。再加上迫于当时的政治压力,很多 纶却不应科举;书画超群却不苛求名利;交友众多却甘于清贫寂 寞,再加上他深厚、广博的艺术修养,诸多因素使其绘画和理论 思想在清代鹤立鸡群,更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诗稿不便于流传,正如邓之诚在《清诗纪事初编》中所记载:“其 惊心而动魄者,渺乎不可得而遇也。”如今保存下来的只是其中 的一部分而已。清代画史上所流传的收录恽寿平诗跋最多的《瓯 注解: 香馆集》其实并非恽寿平所著之书,而是由他的朋友和后人将恽 寿平所作零散题跋搜集汇编而成。在由编撰到整理到刊印过程 中,编者不断进行修订、补充,甚至根据个人喜好进行增减、修 改,所以各个版本在数量、内容和编排方式上常互有出入,引起 了很多评论家的争议。除了《瓯香馆集》之外,还有很多诗跋散落 ①“昆陵六逸”是指恽寿平、杨宗发、胡香昊、陈炼、唐恽宸、董大伦六人。 ②⑨④恽寿平.瓯香馆集.附录评. ⑤⑥恽鹤生.南田先生家传.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口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