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31套)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汇总(精选教案集)(打包下载)

2024-01-13 来源:小奈知识网


(31套)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汇

总(精选教案集)

1. 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2.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4.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动理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按照分子动理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利用分子动理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 10

-10

m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

21

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教法建议]

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分子动理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动理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根据分子动理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观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另外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实验。

【教学设计】

课题 教学重点 分子动理论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和相对应实验事例,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教学难点 教学手段

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以及用微观理论定性解释宏观现象 讲授、实验 教学过程

知识内容 一、引入课题 教师活动 将一乒乓球由一定高学生活动 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度静止释放,提出问题:况,并回答问题。 乒乓球运动的机械能上 哪儿去了? 二、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讲解、举例 组成物质的分子一般很小,通过实例讲解分子数直径一般在10-10 联系化学中有关分子的知识思考。 m左右,物体内含目巨大,让学生体会分子非常小。 有的分子数目一般很多。 打开香水瓶盖,提问:学生思考并回答问 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三、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味?香料分子是怎样进运动 入我们的鼻子的? 题。 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相似现象 分子总在做不停的无规则演示NO2气体与空气 的运动,在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间的扩散过程。 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演示硫酸铜溶液与水 的扩散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并讨论通过这个实验对分子的 计算机模拟演示气体运动的认识。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 扩散过程,教师讲解。

四、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 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做两段熔丝间分子作用力的演示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其原因。 用注射器抽取半筒 力小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水,用手指封闭注射器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分的筒口。推压注射器的 子间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活塞,看能否将水压缩。 引力。 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作用 力的原因。 学生观看短片,并讨论归纳总结(也可列表 播放多媒体,提出问对比) 题:气态、液态、固态之间分子有什么区别? 五、物质三态的分子模型 扩散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 课堂小结并布置作业

“分子动理论”探究活动

专题讨论:哪些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专题调查研究活动: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微小事物?可上网或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或请教专家,将这些方法的原理、特征及优、缺点写成科技小文章相互交流。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a.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b.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d.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

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分子运动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根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测到地,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观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另外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实验。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分子运动论

教学重点: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和相对应实验事例,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教学难点 : 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以及用微观理论定性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手段: 讲授、实验

教 具: 烧杯、红墨水、清水、香水、乒乓球、集气瓶、NO2气体、铅块、计算机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课题

二、物质由分子构成

构成物质的分子一般很小,直径一般在10-10m左右,物体内含有的分子数目一般很多 三、分子的运动

分子总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在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四、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原因. 五、思考题(能力提高)

扩散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 将一乒乓球由一定高度静止释放,提出问题:乒乓球运动的机械能上哪儿去了? 讲解、举例

通过实例讲解分子数目巨大,让学生体会分子非常小.

打开香水瓶盖,提问: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味?香料分子是怎样进入我们的鼻子? 演示NO2气体与空气间的扩散过程 演示红墨水在清水中的扩散现象 教师解释原因

计算机模拟演示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计算机模拟演示扩散过程 教师讲解

做铅块间分子作用力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比较红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快慢实验 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并回答问题. 联系化学中有关分子的知识思考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相似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发散思维

作业 :P14—练习1、2 “分子动理论”探究活动

专题讨论:哪些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专题调查研究活动: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微小事物?可上网或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或请教专家,将这些方法的原理、特征及优、缺点写成科技小文章相互交流.

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a.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b.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d.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

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分子运动论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情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解释有关的热现象。进行解释时,要认真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知识,然后在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应观点,特别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解释。

建议三:根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知识加以说明。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测到地,因此要做好演示实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等。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观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复杂,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另外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实验。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 分子运动论 教学重点: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和相对应实验事例,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教学难点 : 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以及用微观理论定性解释宏观现象. 教学手段: 讲授、实验 教 具: 烧杯、红墨水、清水、香水、乒乓球、集气瓶、NO2气体、铅块、

计算机 知识内容 一、引入课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将一乒乓球由一定高度观察乒乓球的静止释放,提出问题:运动情况,并二、物质由分子构成 乒乓球运动的机械能上回答问题. 构成物质的分子一般很小,直径一哪儿去了? 般在10-10m左右,物体内含有的分子数目一般很多 通过实例讲解分子数目三、分子的运动 讲解、举例 联系化学中有关分子的知识思考 巨大,让学生体会分子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分子总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非常小. 在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打开香水瓶盖,提问:学生举例说明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日常生活中的四、分子间的作用力 味?香料分子是怎样进相似现象 入我们的鼻子?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同学生观察实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等演示NO2气体与空气间验,发散思维 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计算机模拟演示气体分 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子的无规则运动 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原因. 计算机模拟演示扩散过程 五、思考题(能力提高) 教师解释原因 的扩散过程 演示红墨水在清水中的扩散现象

扩散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讲解 做铅块间分子作用力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比较红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快慢实验 作业 :P14—练习1、2

“分子动理论”探究活动

专题讨论:哪些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专题调查研究活动: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微小事物?可上网或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或请教专家,将这些方法的原理、特征及优、缺点写成科技小文章相互交流.

内能和热量

课题 2. 内能和热量(3课时) 执教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知道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教学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影响内能多少的因素。 目标 4.了解热量的概念、符号、单位,知道燃料热值的概念和单位,会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1.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2. 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 热传递。 3. 燃料热值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 温度、内能、热量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重点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第1课时 内能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机械能的分类。 2.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3.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 二.新课讲授。 (一)温度与热运动 [实验]温度对扩散的影响 热水 温水 冷水 学生活动

[思考]实验表明了什么? [结论]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说明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激烈。 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二)物体的内能 1.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影响内能的大小的因素出去温度外,还和物体内部分子的多少、种类、、结构、状态等因素有关。 [讨论交流]南极的冰山有内能吗? [总结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 例1:相同质量的0℃水与0℃的冰相比较 A、它们的分子平均动能相等 B、水的分子势能比冰的分子势能大 C、水的分子势能比冰的分子势能小 D、水的内能比冰的内能多 答案:ABD 三.小结和课后练习。 第2课时 改变内能的方式 一.复习 :(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 二.引入新课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物体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中举出许多的事例。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改变内能的方法。 三.进行新课 (一)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实验探究]让笔杆热起来 教师:你怎样做能让笔杆热起来?试一试,你有几种方法? 将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分类。 [实验总结]克服摩擦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教师播放多媒体视频:压火仪将棉花压燃。 学生讨论:棉花燃着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 学生操作,并归纳方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加的事例。 归纳学生所举事例,得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大。 2.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演示实验]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实验。 按照课本图1-2-7所示,事先组装好仪器。应用温度-压强传感器探究气 球破裂时温度的变化。 3.内能的改变可用做功来量度。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是机械能与内 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1.列举事例说明热传递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概括热传递共同特点: ①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直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 ②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 ③热传递现象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 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即是内能的转移) 2.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由于热传递过程中, 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 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 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 3.热量的单位:焦(J)。 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用热传递改变 物体内能时,可用物体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的多少来量度。热量和功都可以用 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所用的单位也应该相同,都是焦耳。 4.小结: (1)通过师生共同议论,总结热传递现象。 [实验总结]压缩体积做功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②热传递的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异,或物 体不同部分间存在温度差。③热传递的实质: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 是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之一。④热传递的方向: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 物体。不存在内能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的现象。 (2)纠正学生错误认识:“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温度” 学生讨论 ①热传递现象: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 (3)强调: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没有热传递就没有热量,不能说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三)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四.课堂小结与当堂检测 第3课时 热值及热量计算 【导入】 生活中有哪些燃料? 【新授内容】 一.燃料的热值 1. 燃料燃烧的实质: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2. 热值: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与燃料质量m的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3. 单位:J/kg 4. 性质: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热学性质,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质量、是否完全燃烧等因素无关。 二.热量的计算 公式:Q=mq。 [讨论交流] 例2 燃烧1m的煤气大约放出热量3.9×10J(q=3.9×10J/ m),某市3 773

管道煤气收费标准为0.87元/ m,有一户人家一个月内燃烧煤气30 m,那么,该月该户烧煤气共消耗了多少热量?应交纳煤气费多少元? 答案:1.17×10 J 26.1 【当堂训练】完成第12页自我评价

93 3 第二节 内能和热量

课题 第二节 内能和热量(3课时) 1.知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知道什么是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3.知道物体温度改变时,内能随这改变。 教学 目标 4.使学生知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5.知道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 6.能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7.知道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一些事例; 8.知道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 9.知道热量的初步概念及热量的单位——焦耳 10.知道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内能的概念和其与温度有关。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 热传递和内能改变的关系 重点 内能,物体的内能是另一种形式的能; 难点 用做功和内能改变的关系来解释摩擦生热等常见的物理现象 判定内能改变的方式 教具 演示 烧杯、清水、红墨水等。压缩空气引火器,机械能转化热能演示器,无色玻璃瓶,橡胶瓶塞,打气筒等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 (I) 一.复习: 1.机械能分哪些? 教 2.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学 3.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 二.新课讲授。 过1.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程叫物体的内能。 设2.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 计 (1)演示实验, 冷水 温水 热水

(2)实验表明什么(教师作适当启发)。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物体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内能也常称为热能。 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让学生讨论,并归纳回答,教师作启发诱导) ——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 5小结和课后练习。 6五分钟测试和评析。 (II) 一.复习 :(1)什么叫做物体的内能?(2)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 二.引入新课 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的内能越大。也就是说当物体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时,它的内能就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物体的温度,同学们能够从生活实际上举出许多的事例。今天我们先研究一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 三.进行新课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1)演示实验:压缩空气引火实验。出示压缩空气引火器,简单介绍它的构造。取绿豆粒大小的一块干燥硝化棉,用镊子把棉花拉得疏松一些,放入玻璃筒底。将活塞涂上少许蓖麻油(起润滑和密封作用),放入玻璃筒的上口。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筒内的棉花。迅速地压下活塞,可看到硝化棉燃烧发出的火光。 (2)分析现象:组织学生议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从而得出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引起棉花燃烧。 (3)生活事例:实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也遇到过。例如,在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打气筒也会变热,这也是由于压缩空气的缘故。用其他的方法对物体做功,也能使物体内能增加,摩擦生热就是一个例子。让学生解释课本图2-9、图2-11的事例,并列举其他事例。 (4)归纳学生所举事例,得出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就会增大。 同学们所举的事例都是做功使物体的内能增加,做功能不能使物体的内能喊小呢? 2.物体对外做功时,本身的内能会减小。 (1)演示实验:气体膨胀温度降低的实验。 按照课本图2-12所示,事前组装好仪器。课前在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实验时告诉学生,由于水的蒸发,瓶内存在水蒸气。由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瓶塞跳起时容器中有什么现象。 (2)分析现象:瓶塞跳起是水蒸汽对瓶塞做功,那么水蒸气的内能就减小,温度就降低,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就是我们看到有雾的产生。 3.内能的改变可用做功来量度。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实质是机械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4.小结: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5.练习、布置做业。 (III) 一.复习引入新课:复习内能的概念,复习中强调物体的内能是能够改变的。通常物体温度的升降,反映出内能的改变。那么一个物体温度的升高除了上节课讲的摩擦生热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二.新课教学

1.热传递:列举事例说明热传递的现象。并引导学生概括热传递共同特点: ①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发生热传递的条件,直到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 ②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 教学过程 ①热传递现象: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设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 计 ②热传递的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异,或物体不同部分间存在温度差。 回答问题 学生举例 ③归纳:热传递现象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 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即是内能的转移) 2.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由于热传递过程中,内概括 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 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 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 3.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例子:锯条温度上升了) 4.热量的单位:焦(j) 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用热传递改变物 体内能时,可用物体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的多少来量度。热量和功都可以用来 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所用的单位也应该相同,都是焦耳。 5.小结: 总结 (1)通过师生共同议论,总结热传递现象。 ③热传递的实质: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是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之一。 ④热传递的方向: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不存在内能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的现象。 (2)纠正学生错误认识:“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温度” (3)强调: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没有热传递就没有热量,不能说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三.布置作业:《课课通》 1.2内能和热量

教 材 解 读 本节教材首先通过实验探究温度对扩散的影响,在上节分子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并借助讨论与交流,了解内能的普遍性,认识内能是能量的又一种形式。接着通过实验探究“让笔杆热起来”,鼓励学生归纳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具体了解人类广泛利用内能的手段和方法。最后通过讨论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过程,引出燃料的热值这一概念,注意使学生从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内能以及能量转化的认识。 教 学 目 标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②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一切物体都有内能;③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知道影响内能的因素;④了解热量的概念、符号、单位,知道燃料热值的概念及单位。 ①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②通过信息处理认识燃料热值的含义,了解常用燃料的热值。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重点 ①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探索精神; ②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①影响内能多少的因素;②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③难点 燃料热值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温度、内能、热量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教 学 建 议 本节是概念性很强的一节课,不能从物理实验或物理现象直接得出结论。对于物理概念要知道引入的目的、确切的含义、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做几个与生活相关的实验,例如开啤酒瓶,观察瓶口发生的现象等,帮助学生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同时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做“让笔杆热起来”的小实验,借助实例、练习,使学生了解温度、内能、热量、做功的区别与联系。 [小结](1)热传递 ①现象: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停止。 ②产生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间存在温度差。 ③实质:内能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是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之一。 ④方向:内能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在无外界影响的情况下不存在内能由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的情况。

(2)纠正:热量只有在热传递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是过程量。没有热传递就没有热量,不能说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 学点 1 温度与热运动 观察如图1-2-1所示的实验。

图1-2-1

思考:

问题1:温度表示物体的__冷热__程度。物体的温度越高,扩散越__快__,说明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__剧烈__。

问题2: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__热运动__。 学点 2 物体的内能 阅读教材P8第1、2、3段。 思考:

问题1:物体内所有分子的__动能__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__势能__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问题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__内能__。

问题3: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__越大__。内能还和物体内部__分子的多少__、分子的种类、结构、状态等因素有关。

问题4:根据内能的知识,分析比较各杯中水的内能的大小。

①__d__杯中水的内能最大,因为__水的质量最大、温度最高__。

②__a、b__两杯中水的内能不好比较,因为__a杯中水的温度高,b杯中水的质量大__。 学点 3 改变内能的方式

(1)阅读教材P9第1段。 思考:

问题1: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式:__热传递__和__做功__。内能从一个物体向另一个物体直 课题 3. 比热容 执教 接传递叫__热传递__;从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内能或内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叫__做功__。

问题2: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__等效的__,但它们的本质不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能量的__转化__;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内能的__转移__。

问题3:冬天,双手反复摩擦,手会感到暖和;用嘴对着双手“呵气”,手也会感到暖和。前者是利用__做功__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后者是利用__热传递__方式增加了手的内能。

(2)阅读教材P9第1段、P11最后一段。 思考:

问题1:在热传递过程中,__转移内能__的多少叫热量。

问题2:热量用字母__Q__表示,其单位是__焦耳__,简称:__焦__,符号是__J__。 问题3:请将下列“热”字的含义填入空内。 ①今天天气很热的“热”指的是__温度__。 ②物体吸热升温的“热”指的是__热量__。 ③摩擦生热的“热”指的是__内能__。 ④热传递的“热”指的是__热量__。 学点 4 燃烧:放出热量 阅读教材P10、P11。 思考:

问题1:燃料燃烧过程就是把燃料的__化学__能转化为__内__能的过程。

问题2:热值:把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__热量Q__与燃料__质量m__的比,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__q__表示,单位是__焦每千克__,符号是__J/kg__。

问题3:燃料的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同种燃料的热值相同。酒精的热值是3.0×10 J/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1_kg__的酒精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是__3.0×10_J__。

问题4:燃料燃烧放出热量的计算:Q=__qm__。变形式:m=____;q=____。

7

7

QqQm比热容

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容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容表。 教学 3.会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目标 4.加深对比热容的概念的理解,学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计算。 5.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 重点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 难点 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 演示 试管两支、酒精灯、水和铁砂、温度计、停表 教具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第1课时 学生活动 一.复习 提问: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为什么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 同? 二.引入新课 回想生活经大家都有这方面的经验: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验 水烧开比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多。可见,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 量有关,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 的热量越多。别的物质也是这样的 。那么,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 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 三.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P14图1-3-3实验 观察实验,实验结果:沙子温度升得快。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在升高相同的度思考得出结数时,水吸收的热量比沙子多。 论 2.比热容: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就是说, 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怎样 教来表示各种物质吸热能力不同的这种性质呢?-----在物理学中就用比热容来 学表示。 过如果质量为m的某种物质从外界吸收热量Q,温度升高了Δt,则Q/mΔt即 程是这种物质的比热,用符号c表示。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物质的 设种类、状态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等因素无关。 计 3.比热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J/(kg·℃) 练习比热单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和它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位的写法与读法 量相等。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 4.查比热容表: 3(1)水的比热容是4.2×10 J/(kg·℃)。它表示1千克的水当温度 查表 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 焦。 (2)查铜、铝等物质的比热容,并与水的比热容作比较。得出水 的比热容最大。水的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 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 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3)为什么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试解释现象 (4)讨论交流:海陆风和陆海风的形成。 四.小结 :通过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热容的概 念。 五.布置作业。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热容?比热容的单位是什么?怎样读? 完成复习提 2.水的比热容是多少?它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问 3.比较下列物质谁的比热容大:一滴水和一桶水?一枚铁针和一根铁棒? 0℃的水和100℃的水? 二.新课引入 以水的比热容为例,说明它的物理意义,使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 3要吸收4.2×10 焦的热量,完成下列表格 质量 升高温度 吸收热量 3 1 kg 1℃ 4.2×10J 完成表格内2 kg 1℃ 容 2 kg 2℃ 通过填写以上表格引入热量的计算,并启发学生得出热量计算的公式。 三.新课讲授 1.吸热公式及理解。 得出热量的(1)Q吸=cm(t-t0) , 用Δt升=t-t 0表示升高的温度,公式也可写成 计算式 教学Q吸=cmΔt升. 式中的Q吸是吸收的热量,单位是J;c是物质的比热容;m是物质的质量, 过程单位是kg;t0初温,t是末温,单位是℃。 (2)公式的应用。 设记忆公式 例:(幻灯显示)。 计 2.放热公式的理解。 (1)Q放=cm(t0-t) 用Δt降=( t0-t)表示降低的温度可写成Q放=cm Δt降 (2)公式的应用。 例:(幻灯显示)。 记忆公式 注:1。学生容易把t0和t混淆,所以要告诉学生记忆的方法:有标脚“0”的 就可想到“一切从零开始”就表示开始的温度即初温。没有标脚的就是 末温。) 注意学法 2.区别“升高”“升高了”“升高到”和“降低”“降低了”“降低到”。 “升高”“升高了”或“降低”“降低了”都指的是变化的温度,即Δt; 升高到或降低到都指的是末温。 注意分辨易 混概念 四.练习、布置作业 练习

第二课时 1. 热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热机的原理就是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内能再转化成机械能。

2.了解历史上和现实社会中的几种热机。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提高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过程 (一)利用内能来做功

通过多媒体展示飞机、汽车、拖拉机、轮船、坦克、火车、火箭等交通工具的图片,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驱使这些机械运动起来的?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进行演示实验“试管蒸汽机” 组织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 看到了哪些现象?

2. 这个实验中出现了哪些形式的能?

总结:酒精的化学能转化成内能,再转化成小叶轮的机械能。(热机是通过燃料燃烧获取内能并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二)蒸汽机

利用教材上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图,让学生试着分析蒸汽机的工作原理。

通过视频学习蒸汽机的发展史,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热机的改进和新型热机的出现,使我 们这个世界经历了革命性变化。

三、例题讲解

例1:下列能量转化的实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 A.太阳能电池发电 B.水蒸气把壶盖顶起 C.电灯发光

D.弹弓将石头弹出 答案:B

解析:A项是太阳能转化成电能;B项是水蒸气的内能转化成壶盖的机械能;C项是电能转化成光能;D项是弹性势能转化成机械能。

点评:会分析生活中的各种能量转化情况,是初中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例2:热机工作的四个过程可以概括为:(1)工作物质获得内能,膨胀做功,把一部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2)燃料燃烧释放出内能;(3)内能传递给工作物质;(4)工作物质内能减少,温度降低。按工作过程排列四个特点的顺序是( )

A.(1)、(3)、(2)、(4) B.(3)、(2)、(4)、(1) C.(2)、(3)、(1)、(4) D.(2)、(1)、(4)、(3) 答案:C

解析:热机的原理是:燃料燃烧后化学能转化成内能,内能通过热传递传给工作物质,工作物质温度升高,内能增大,再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点评:热机是利用内能做功的典型事例,我们要熟悉并掌握热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1. 热 机

教材 解读 热机的发明、发展和广泛应用,对人类社会变革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现代社会中,热机的发展和应用及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更加重要和复杂。本节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热机的发明、热机的原理、热机的应用对人类的进步、社会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它给环境带来的严重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热机的概念、原理及能量转化; ②知道热机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③掌握几种常见的热机。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演示实验,了解热机是利用内能来做功的; ②通过介绍热机的发展史,掌握几种常见的热机。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重点 难点 ①培养观察实验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②认识人类非凡的创造力对世界的影响。 重点:①知道热机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内能,再转化成机械能的过程; ②知道几种常见的热机。 难点:热机能量的转化。 教学 建议 ①在做演示实验时,老师应该先做适当的准备,排除实验不利的干扰因素,确保实验演示成功; ②多媒体演示用的图片、视频等材料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利于学生的认识过程。 注:内能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加热;(2)做功。

学点 1 利用内能来做功 观察如图2-1-2所示的实验。

思考:

问题1:从玻璃管口喷出的水蒸气驱动叶轮转动,是水蒸气的__内__能转化为叶轮的机械能。 问题2:热机是通过燃料燃烧获取__内能__并转化为__机械__能的装置。 问题3:根据热机的概念填图:

燃烧转化

燃料的 化学 能――→ 内 能――→ 机械 能 学点 2 蒸汽机

观察如图2-1-3所示的蒸汽机示意图。

图2-1-3

思考:

问题1:燃料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__内能__,然后将__内能__传递给水,水的温度升高,产生蒸汽。

问题2:蒸汽推动活塞做功,将__内能__转化为__机械能__。 问题3:蒸汽机是将__内能__转化为__机械能__的装置。 学点 3 形形色色的热机 阅读教材P22第1段。 思考:

问题:__汽油机__和__柴油机__等内燃机,喷气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都属于热机。

内燃机

课题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燃机的基本原理。 2.了解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 3.了解汽油机与柴油机的异同。 4.知道汽油机、柴油机是活塞式发动机,知道轮机和火箭发动机的原理。 教学三维目标要求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塑料盒内酒精的爆炸过程”。 2.通过分析发动机的四个冲程,了解活塞式发动机的工作过程。 3.了解不同的热机的不同用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内燃机和轮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技术进步在工业文明发2. 内燃机 执教

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主动了解社会生产中运用的技术、设备及其原理,加深对技术应用的了解,提高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2.通过了解我国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展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重点 难点 内燃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 演示 教具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 教师提问: 1.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是什么? 学生活动 内燃机示教模型(带电灯指示),教学挂图。 学生回答问题,复习前2.内能有哪两方面的主要应用?举例说明。 面所学的相3.什么叫热机?举出几种常见的热机,说明热机中能的转化。 关知识。 二.进行新课 师:内燃机:燃料在汽缸内燃烧的热机。 最常见的内燃机,以汽油或柴油为燃料,分别叫做汽油机和柴油 机。 1.汽油机用汽油作燃料的内燃机 (1)构造(出示模型或挂图。边指示边讲解)。进气门,排气门,教学过 火花塞,汽缸,活塞,连杆,曲轴。(介绍名称的同时,介绍各部分的程设计 功能) 冲程:活塞从汽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 观察演(2)工作原理。 示 (边运转模型边讲解,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活塞、气门、连杆、曲 轴的动作情况) 内燃机的工作过程以一个循环为一个单元,一个循环又分为四个 冲程。 〈吸气冲程〉开始工作前,活塞位于汽缸上端,进、排气门均关闭。工作时,活塞由上向下运动,进气门打开,排气门仍关闭。由于观察、缸内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体被吸入汽缸。这是讨论并总结第一个冲程。 出各冲程的〈压缩冲程〉活塞运动到最下端,就开始转为向上运动。这时进特点,以及做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混合气体被强行压缩,使气体的温度升高,压功情况。 强增大。这是第二个冲程。 〈做功冲程〉压缩冲程结束时虽然温度较高,但未能达到燃料的

燃点。在压缩冲程结束的瞬间,火花塞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向下运动,通过连杆带动 曲轴转动。实现了内能向机械能的转化。这是第三个冲程。 〈排气冲程〉做功冲程结束,活塞向上运动,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燃烧后的废气被活塞推出缸外。这是最后一个冲程。 此后,活塞又由上向下运动,从此进入下一轮循环。在一个工作生:接循环中有四个冲程,活塞往复两次,曲轴转两周,对外做一次功。 通电源,开动(3)能的转化: “马达”。 师:汽车在开动前,是如何使内燃机起动的? 师:“马达”也好,“摇车”也好,都是为了给内燃机输入能量,生:用通过外力先使飞轮和曲轴转动起来,由曲轴通过连杆带动活塞运动,手“摇车”。 消耗机械能来帮助内燃机完成吸气、压缩两个冲程。内燃机一旦开始引导学做功,内能就会转化成曲轴的机械能。这时曲轴获得的机械能一部分通过做功,一部分通过飞轮(与曲轴相连的质量较大的轮子)保存起生讨论回答来。然后依靠飞轮的惯性再反过来向外输出带动曲轴转动,靠消耗飞问题。 轮的机械能完成排气以及下一循环的吸气、压缩。这样内燃机就可连 续工作下去了。 在做功冲程燃气对活塞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其余三个冲程靠消耗飞轮的机械能来完成。 引导学2.柴油机:用柴油作燃料的内燃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挂图,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讨论并找出它生试比较汽油机和柴油们异同点。) 机 柴油机与汽油机的区别: ①柴油机与汽油机的相同点:都是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都要经 历四个冲程。 ②柴油机与汽油机的不同点:构造方面:些油机没有火花塞,而在相应位置上安装的是喷油嘴。 吸入的气体不同,点火方式不 同 学生自3.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飞向太空部分内容。 主学习。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内燃机的相关知识,了解了以汽油机为代表的内燃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了解了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知道了柴油机与汽油机在构造和工作过程中的异同点。 5.课堂练习: “发展空间”之“自我评价”部分。 6.课后练习: 活动手册中的练习。 三.板书设计: 2. 内燃机 内燃机:燃料在汽缸内燃烧的热机。 一、汽油机:用汽油作燃料的内燃机 1. 构造 2.工作原理

3. 能的转化 二、柴油机:用柴油作燃料的内燃机 柴油机与汽油机的区别 四.教学反思:(略)

内燃机

教材 解读 本节重点介绍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教材利用图例说明了汽油机的结构,并用四个参考图详细分析了汽油机的四个冲程,指出汽油机实际工作时,是靠外力使曲轴和飞轮先转动起来,带动活塞运动后汽油机才自己工作。 柴油机的教学比较简单,只是说明了其工作过程,并分析了它和汽油机的区别,指出了柴油机的应用。教材最后还提出了问题,思考汽油机和柴油机在工作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内燃机中能量的转化; ②知道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③常识性了解柴油机与汽油机在构造和工作过程中的异同点。 过程与方法 ①借助模型或挂图等媒体,了解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②通过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及工作过程的异同,学习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重点 难点 教学 建议 了解内燃机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技术进步在工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工作原理。 难点:内燃机能量的转化情况,飞轮在内燃机中的作用。 本节如果利用挂图分析汽油机、柴油机的基本结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有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比较,联系实际这些环节。

汽油机:利用挂图和实验仪器演示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使学生理解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联系,体会到汽油机的发明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在技术应用领域人类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柴油机:要注意比较教学,让学生自主分析柴油机和汽油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甄别、判断、比较能力,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关于内燃机的资料,供学生阅读,增强信息处理能力。

学点 1 什么是内燃机

(1)观察如图2-2-1所示的实验,在透明塑料盒上钻一个小孔,把电子式火花发生器的放电针插进孔中,打开盒盖,在盒中滴入几滴酒精,再将盒盖盖好,然后按下火花发生器的按钮。

图2-2-1

思考:

问题1:实验中,你将观察到的现象是:__塑料盒盖飞出去__。

问题2:影响实验成败的原因可能有许多,请你写出其中的一条:__塑料盒盖盖得太紧或酒精太少等__。

问题3:在此过程中,酒精燃烧后的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__内__能减少,转化为塑料盒盖的__机械__能。

问题4: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制造出的机器是__内燃机__。 (2)阅读教材P24第2、3、4段。 思考:

问题1:内燃机的定义:燃料在__汽缸__内燃烧,产生的燃气直接推动活塞做功的机器。 问题2:应用:常见的活塞式内燃机有__汽油机__和__柴油机__。 学点 2 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汽缸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叫做一个冲程。多数汽油机是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不断循环工作的。

(1)吸气冲程,观察如图2-2-2所示的示意图。

思考:

问题1:在吸气冲程中进气门__打开__,排气门__关闭__,活塞__向下__运动。 问题2:从进气门吸入汽缸的是__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__。 (2)压缩冲程,观察如图2-2-3所示的示意图。 思考:

问题1:在压缩冲程中进气门__关闭__,排气门__关闭__,活塞__向上__运动。

问题2:压缩冲程中燃料混合物被压缩,压强增大,温度__升高__,__机械__能转化为__内__能。

(3)做功冲程,观察如图2-2-4所示的示意图。 思考:

问题1:在做功冲程中进气门__关闭__,排气门__关闭__,活塞__向下__运动。

问题2:在压缩冲程结束时,__火花塞__产生电火花,使燃料猛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并通过连杆带动曲轴转动,对外做功。

问题3:在做功冲程中__内__能转化为__机械__能。 (4)排气冲程,观察如图2-2-5所示示意图。

思考:

问题1:在排气冲程中进气门__关闭__,排气门__打开__,活塞__向上__运动,把废气排出汽缸。

问题2:汽油机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①活塞经历的四个冲程中,__做功__冲程是燃气对外做功的过程。 ②曲轴旋转__两__周,活塞往复__两__次,对外做功__一__次。

③压缩冲程中__机械__能转化为__内__能;做功冲程中__内__能转化为__机械__能。

学点 3 柴油机

阅读教材P28“物理在线”。 思考:

问题1:柴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由__吸气冲程__、__压缩冲程__、__做功冲程__、__排气冲程__四个冲程组成。

问题2:汽油机与柴油机在工作过程中有以下不同点:

①在吸气冲程中,汽油机吸入的是__汽油和空气的混合气体__,柴油机吸入的是__空气__。 ②在压缩冲程中,活塞能把吸入气体的体积压缩得更小,压强更大,温度更高,做功更多,效率更高的是__柴油机__。

③做功冲程中的点火方式不同,柴油机为__压燃式__,汽油机为__点燃式__。

热机效率

教材 解读 本节教材详细分析了汽车内燃机的能量流向图,说明了其中损失的能量流向,以及有用功在汽车运行中的分配。教材中先引导学生思考热机的效率指的是什么,而后讲解了热机的效率,并指出了蒸汽机的效率很低,内燃机的效率较高。然后又详细地介绍了热机的发展历程及应用,热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节是在前面学过的热机和内燃机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教材联系实际情况,分析了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人们开阔思路利用损失的能量用于其他地方,达到了既节省能源又使废物再利用改善环境的目的。 教学 目标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①从生活中体会热机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②常识性了解热机的效率及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①通过讲解汽车内燃机的能量流向图了解燃料燃烧时能量的主要流向; ②通过了解一些热机的效率进一步感悟热机效率的概念。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重点 难点 ①通过了解热机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增强环保意识; ②培养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重点:热机的效率及影响热机效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难点: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

教学 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用学生实验探究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利用能流图分析问题还是首次接触,可以结合图解帮助学生想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本节的一个较大特点是紧密联系实际,考查了能量在具体过程中的损耗,要注意让学生细致地分析问题,养成缜密的思维形式。注意联系实际教学,学生要能够利用所学到的提高效率的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中要结合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了解热电站相比一般的火电站的优点,并结合所生活的社区,思考关于节能和环境保护的问题。

学点 1 热机效率

(1)阅读教材P29“热机效率”的内容,参照如图2-3-1所示的汽油机的能量流向。

思考:

问题1:热机所做__有用功__与所用燃料__完全__燃烧释放的热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问题2:热机的效率总__小于__(选填“大于”或“小于”)1。 (2)观察如图2-3-2所示的汽车发动机的能量分配图。 思考:

问题:汽车发动机的效率η=____(用图中的符号表示)。

E4E1

(3)一些热机的效率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

一些热机的热机效率 蒸汽机 蒸汽轮机 燃气轮机 柴油机 汽油机 思考:

问题1:一般情况下柴油机的效率比汽油机__高__。

问题2:表中数据显示出热机的效率普遍偏低,主要原因有:①__废气带走大量的热__;②__热机部件间的摩擦大,克服摩擦做功__。

学点 2 热机的使用和环境保护

阅读教材P30~P31的内容,并结合“图2-3-2汽车内燃机的能量流向”分析。 思考:

问题1: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有: ①尽量减少各种热损失。 ②尽可能使燃料__充分燃烧__。

③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少__克服摩擦做功__损失的能量。 ④在设计和制造上采用先进技术。

问题2:内燃机的大量使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使人们享受了现代文明。但在使用内燃机的同时又给人们带来了污染,这主要是指__大气__污染和__噪声__污染。

4%~8% 25%~30% 50%~60% 34%~45% 26%~40%

第4节 活动:电路创新设计展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会读、会画串、并联电路。 2.知道混联电路。 二、过程与方法 在电路创新设计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电路连接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电路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根据要求设计一些创新电路。 【教学难点】 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突破】 让学生充分利用电路图分析实际电路的连接情况,并能根据电路图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材料(需要展示的电路图、课堂练习题等)、干电池2节、小灯泡1只、开关两个、导线若干条等。 ◆学生准备 干电池3节(或学生电源)、小灯泡4只、开关4个、电铃1个、导线若干条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师: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有哪些? 生: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师:对!不论电路如何复杂,如何神秘,都可以简化成串联和并联电路来分析。这节课我们就来分析几个“小工程师们”的电路创新设计的连接情况,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提出改进意见。 批注

二、进行新课。 (一)设计1:改进小彩灯的连接电路。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教材内容,画出对应的创新电路的电路图。 学生都预习了这节课几个创新设计,故可以直接让学生分 组展示自己组设计的成果,然1.画教材图3-4-2节日彩灯的电路图(见图3-4-1)。 后各组间交流评估。 师:按上图所示电路图连接很多小灯泡,如果其中一个 烧毁,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将使整串小灯泡全部熄灭。 提出问题:如何改进电路?由学生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不限制学生思路,只要方案可行都可由学生一试)。 拓展:几十只小灯泡串联而成的节日小彩灯,为了延长 它的使用寿命,有些厂家生产的小彩灯,当其中某只灯丝断 开而损坏后,其内部的特别结构会自动将其两端连接而使其 他小灯泡正常工作。 2.画教材图3-4-3改进的节日彩灯的电路图(见图3 -4-2)。 这是一个混联电路,两个两个的灯泡之间是并联的,然后再把它们串联起来。 3.拓展:(1)讨论这个创新设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其他合理的创新设计(见图3-4-3)。 (二)设计2:回答问题正确显示器。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教材内容,画出对应的创新电路的 电路图。 1.画教材图3-4-4的电路示意图(见图3-4-4)。

2.结合以上示意图讨论该电路的工作原理。 解答:如图所示,在纸板的后面有很多导线,把代表每一道题的曲别针和代表该答案的曲别针连接起来,故当A点接触“1题”时,只有B点接触“1题答案”才能使电路成为通路,小灯泡发亮;A点接触“2题”时,只有B点接触“2题答案”才能使电路成为通路,灯泡发亮;…… 3.拓展:能不能设计出一个回答正确时绿灯亮,回答错误时红灯亮的装置? (三)设计3:病房呼叫电路。 1.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图3-4-5连接实物电路。 2.演示该电路的工作情况,并说明它的工作原理。 每张床边都有一个开关,每个开关与护士值班室里的一个灯泡相对应,某一床位病人按下开关后值班室中对应的电灯亮。 3.提出问题:如果在值班室,当病人呼叫时,不仅有灯光显示,还需有声音呼叫,应当怎样改进呼叫电路? 学生完成方案的改进如下(见图3-4-5): (四)拓展:创新设计门灯开关电路。 设计方案:在门外或门内都能单独控制门灯是否工作。 电路图如图3-4-6所示: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这个门灯开关电路的电路图,让学生分析工作原理。 三、反思总结。 1.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谈谈收获和体会。 2.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3.总结学习本章的收获。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4节 活动:电路创新设计展示 (一)设计1:改进小彩灯的连接电路(见图3-4-7)。 (二)设计2:回答问题正确显示器(见图3-4-8)。 (三)设计3:病房呼叫电路(见图3-4-9)。 (四)拓展。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意识,鼓励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除了探究完成教材中的几个设计外,还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其他创新成果展示给同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1节 电 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电流,知道电流的单位。 2.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3.通过探究,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提出关于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电流表的正确使用和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与协作

精神。 2.通过关于“电路短路造成的危害”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教学难点】 电流表的使用。 【教学突破】 让学生经历“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的过程,通过探究理解来突破重点,通过阅读说明书、讨论交流和实际操作等形式来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流表仿真课件、电流表、开关、干电池若干、小灯泡、导线若干。 ◆学生准备 电流表、小灯泡(不同规格四只)、开关、干电池若干、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实验引入新课。 1.播放一组图片:手电筒的光亮和汽车前灯的光亮对比。 2.演示实验:用一节和两节干电池分别供电的一个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对比。 提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灯发光,电路中有了电流,小灯泡的亮暗不同,说明流过它们的电流大小不同。 二、进行新课。 (一)认识电流。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电流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关于电流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怎样描述电流?电流的单位是什么?怎样测量电流的大小?…… 教师介绍: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导体某一横截面的电荷多少来表示电流的大小。用I表示,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同时指出,不同的用电器工作时,电流的大小一般不同。多媒体展示教材中的“常见的电流大小”,使学生对电流的大小有个初步的印象。 (二)电流的测量。 1.观察认识电流表。 教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需用电流表测量,大家桌上摆的仪表就是电流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电流表,看看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①表上有一个标记符号A;②标有“-”“0。6”和“3”三个接线柱,“0。6”和“3”是“+”接线批注 利用图片及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样引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的教学理念。 认识电流表是正确使用电流表的前提。从观察开始来让学生接触一个新的仪表,比直接讲解怎样把电流表连入电路要来得缓和,学生在心理上不

柱;标有“+”“0。6”和“3”三个接线柱,“0。6”和“3”是“-”接线柱。因为电流有方向,“+”和“-”接线柱告诉我们:电流应该从哪个接线柱流进电流表或流出电流表;③电流表表盘上有两种刻度,标明有0~0。6A和0~3A两个量程,分度值分别为0。02A和0。1A。 教师补充电流表的符号:。 2.电流表的使用。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电流表的说明书,了解一下如何使用电流表测电流大小。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电流表说明书,结合实物来了解如何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学生叙述电流表的使用方法:①实验前要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如有偏差,需调零;②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③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来;④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可以用试触法确定量程的选择。注意:绝不允许将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上! 教师演示试触现象,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的摆动情况。 进行读数练习(用电流表仿真课件演示),教师演示,学生读数并说明是如何读数的。 (三)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动手做”活动:测量通过灯泡的电流值。 教师强调:(1)要遵守科学规则,即电流表连接电路时要遵循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2)连接电路时,开关是断开的,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 学生先画出电路图,再根据电路图把电流表连入电路,测量电流。 三、反思总结。 1.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谈谈收获和体会。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1节 电流(1) 会感到突然,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让学生认识上有充分的准备,又可以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试触,清楚违反以上规则造成的危害,对此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 实验可以多准备一些器材,争取每一个同学都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为下一课时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打下基础。

 的多少.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还有毫 安mA, 微安μA.电流 1A=1000mA 1mA=1000μA读数测量——电流表使用 定义:每秒通过导体某一横截面的电荷 【教学探讨与反思】 电流本身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比较抽象的物理量,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刚接触电,只能通过电流的某些效应来认识电流。本节引入时以灯泡发光来使学生认识电流,即电流的热效应,也可以通过电流的磁效应来认识电流的存在。通过电流表仿真课件演示,学生进行读数练习,具有直观、改变示数方便等特点,起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观察图片,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1: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是怎样的? 复习提问2:电流表读数时要注意什么?如何读数?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节日里的彩灯、马路上的路灯等。 提问:节日里的彩灯都是串联的吗?为什么有的彩灯亮,有的彩灯暗? 学生:彩灯的亮暗与通过它的电流有关。通过它的电流越大,它就越亮。 批注

二、进行新课。 (四)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1.实验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 提出问题:同学们是否有兴趣揭开彩灯的亮暗之谜呢?彩灯的亮暗与通过彩灯的电流大小是否真的有关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学生实验,组成串联电路。 教师:问题提出来了,同学们都有什么样的猜想呢?小组讨论一下,请写下你们的猜想。各小组汇报一下,并说说你们猜想的依据。(把各小组的猜想写下来,并标上组别) 小组1:我们猜想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因为我们的串联电路中灯泡一样亮。 小组2:我们猜想串联电路中电流从正极出发越来越小。因为我们的灯泡靠近正极的比较亮。 小组3:我们猜想串联电路中电流从负极往正极越来越小。因为我们的灯泡靠近负极的比较亮。 小组4:我们猜想串联电路电流靠近电源两极比较大,中间比较小。因为我们的两只灯泡一开始靠近负极的比较亮,把它们互换位置后,靠近正极的又比较亮。 教师:那么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来验证一下呢?通过什么方法呢? 学生:做实验。 教师:好,做实验。那么实验前我们必须先设计一下这个实验怎么做。 小组讨论完成。设计完后,请一组同学上台与大家交流一下实验方案:请学生派出代表,将他们小组的实验电路图(见图4-1-1)展示给大家。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展开想象,如类比水流模型、人流模型等。学生的猜想与假设有时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学中应以鼓励为主,不要轻易否定学生。 小组讨论后交流。 实验器材:一个电源,两只灯泡,开关一个,导线若干,电 流表一个。 实验方案:按电路图连接电路,分别测量A、B、C三点电流, 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如果A、B、C三点电流相等,那么小 组1的猜想正确;如果C点电流大于B点电流,B点电流又 大于A点电流,那么小组2的猜想正确;如果反过来,A点 电流大于B点电流,B点电流又大于C点电流,那么小组3 的猜想正确;如果A点电流和C点电流都比B点电流大,那 么小组4的猜想正确。 教师:同学们,大家的实验是否有数据要记录?你打算把它 们记在哪里呢?我们是否应该设计一个数据表格?

(小组讨论设计数据表格) 教师:把设计好的数据表格拿到投影仪下展示,统一数据表格后宣布开始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各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请大家一起分析一下我们的实验数据,然后得出结论。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用公式表示为:I1=I2. 教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组的同学猜得最准,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其他组的同学敢于猜想,敢于发表意见,同样也是很棒的。 交流与评估:课件显示以下问题供讨论。 (1)实验设计有不合理、不充分及不完善之处吗?仅测两三次电流,是否能归纳出普遍适用的结论?是否应该换用不同的用电器,测量多个电路的普遍规律? (2)操作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吗?你是怎么解决的?有哪些值得总结的经验?小灯泡是否都发光?电流表是否正确接入?读数是否与所需量程对应? (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 测量结果吗?测量的数据中有没有不符合规律的数据? 2.讨论交流: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电路图如图4-1-2所示: 数据表: 实验次数 1 2 3 a点的电流(A) b点的电流(A) c点的电流(A) 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结论:并联电路中干路里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用公式表示为:I=I1+I2. 评估与交流。 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思维程序,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科学素养,培养动手能力。 学生在讨论交流得出猜想以后,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与“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大致相仿,在上一个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自己完成,教师尽量少干预,让学生独立完成探究活动。 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实验的情况,及时反馈出现的错误,通过师生讲评,及时纠正错误,以确保探究的顺利进行。

三、课堂小结,布置思考题。 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进行交流。 2.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作业:(1)家庭实验室:自制小台灯。 (2)完成教材第57页“自我评价”第1、2、3题。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1节 电流(2) 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1.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 结论: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用公式表示为:I1=I2. 2.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结论:在并联电路中,干路里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用公式表示为:I=I1+I2.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灯的亮度来进行猜想和寻找依据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本节中对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的猜想显得举足轻重,即同学们在提出猜想时,要指出猜想的依据,不是没有依据的乱猜。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培养他们做好电学实验的能力,注意做电学实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如电流表量程的选择,电流表正、负接线柱不要接反等,为以后更进一步的做电学实验打好基础,培养科学探究的素质。本节课的评价,不要把探究的结论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要根据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所反映的学习状态,对其学习态度、优缺点和进行情况等作出适当的评价,在对学生交流给予充分重视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2节 电压:电流产生的原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电压,知道电压的单位。 2.会正确使用电压表。 3.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提出关于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分配规律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 2.结合电压概念的引入,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随堂实验及相应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本质的兴趣。 2.通过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与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分配规律。 【教学难点】 电压的概念。 【教学突破】

让学生经历“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的过程,用电压与水压进行类比来理解电压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自制的PPT课件、电压表仿真课件、电池两节、灯泡一只、开关一个、电压表一个、导线若干。 ◆学生准备 灯泡四只、开关一个、电压表一个、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思考,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幻灯片:瀑布图片,学生观察。 教师:水的流动形成水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提问:水流是怎样形成的?电流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批注

二、进行新课。 (一)认识电压。 1.水流的形成。 (出示课件)问题:①水轮机在什么条件下会转动?在什么条件下又停止转动?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水压是形成水流的原因。水压消失水流停止,水轮机停止转动。②怎么样才能得到持续的水流?用抽水机提供水压,就能得到持续的水流。 2.电流的形成。 (出示课件)学生讨论,对比分析电流的形成与水流的形成,指出其相似之处,如图4-2-1所示。 犹如 灯泡――→水轮机 犹如 开关――→阀门 通过电流的形成与水流的形犹如 电路――→水路 成进行类比,对学生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 犹如 电流――→水流 犹如 电压――→水压 犹如 电源――→抽水机 图4-2-1 3.电压的单位。 (1)实验探究:怎样才能改变小灯泡的亮度?(通过改变 电池的节数,即改变电池两端的电压) 教师:对于某一水管来说,水压越大,则水流越大;同 样,对于某一用电器来说,电压越大,则电流越大,即电压 是有大小的。 (2)单位:(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 V,常用的电压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V=1000V 1V=1000mV 1mV= 1000μV (3)常用的电压: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一般是1.5V;一节 蓄电池的电压一般是2V;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家庭电路电压:220V;工业动力电压:380V。 (二)测量电压。 要求学生最好能够识记这些1.观察认识电压表。 常用电压值。 观察手中的电压表,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后交流:①表上有一个标记符号V;②三个接 线柱:“-”“3”和“15”。标“-”的表示是“-”接线柱, 另两个就是“+”接线柱。所标的“3”“15”是表示量程的

大小,使用时一定要用“一正一负”的接线柱;③量程和分度值:接“-”和“3”时量程是0~3V,分度值是0。1V,接“-”和“15”时量程是0~15V,分度值是0。5V。 2.电压表的使用。 学生阅读电压表说明书,讨论并归纳电压表的使用规律,教师投影: (1)电压表要跟被测用电器并联。 (2)连接电压表时,必须使标有“-”的接线柱靠近电源的负极,另一个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 (3)所用量程的最大值必须大于被测电路的电压。 问题:电压表的连接方法与电流表的连接方法有什么异同? 3.电压表的读数方法。 问题:电压表上“-”“3”“15”三个接线柱各表示什么意义?(“-”表示电压表的负接线柱,“3”和“15”表示电压表的正接线柱和两个量程) 读数方法:(可与电流表的读数方法相比较) ①先看清所用接线柱,确认电压表的量程; ②确定每大格和每小格的电压值; ③读出电压值。 进行读数练习(用电压表仿真课件演示),教师演示,学生读数。 讨论:电压表和电流表在使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总结) 相同点:①使用前都要校零;②使用时必须让电流从“+”接线柱流进去,从“-”接线柱流出来;③被测电流或电压的大小都不能超出电表的量程。 不同点:①电压表并联在电路中,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②电压表可以直接接在电源两极上,而电流表不能直接接在电源两极上。 4.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实验探究: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实验目的:练习使用电压表测量电压;探究小灯泡不发光时和发光时两端的电压大小。 学生画出电路图,连接实际电路。 注意:连接电路时,开关是断开的,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 学生测量:小灯泡发光时,灯泡两端的电压是________V;小灯泡不发光时,灯泡两端的电压是________V。 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三、反思总结,布置作业。 1.学生谈收获和体会,包括知识方面与方法方面等。 2.教师进行评价。 3.布置作业:教材第62页“自我评价”第1、2题。 电压表的读数采取自学的方式,因为前面已经有了电流表读数的基础,学生很容易从电流表的读数过渡到电压表的读数上来。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2节 电压:电流产生的原因(1) (一)认识电压 1.类比法。 水流的形成:抽水机→水压→水流电流的形成:电源→电压→电流 2.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3.电压的单位。 (二)电压的测量 1.观察认识电压表。 2.电压表的使用。 3.电压表的读数方法。 4.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教学探讨与反思】 电压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建立电压的概念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本节课用水压类比来理解电压,并通过课件演示使之更形象化,学生理解起来较简单。对于电压表的使用,通过与电流表的对比,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又加深明确了两者在使用时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有一箭双雕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发散思维,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1:电压表的使用方法是怎样的? 复习提问2:电压表的读数要注意什么?如何读数?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你已经了解了串联电路的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三)电路中的电压。 提出问题:串联电路中的电压有什么样的关系?也和电流一样,处处相等吗? 教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你认为会是什么呢? 学生猜想或假设: 小组1:我们认为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应该和电流的关系相同,也是处处相等。 小组2:我们认为电压应该从电源正极出发,沿着电流的方向越来越小。因为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某种“力量”,力量会越用越小。 小组3:我们认为灯泡大的地方电压大,灯泡小的地方电压批注

就小。 小组4: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个电池的电压之和,串联电路各点的电压之和也应该等于两点间的总电压。 …… 教师:同学们作了各种猜想,各样假设,真实的结果到底是 什么呢?请同学们用实验来求证,大家先设计实验。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教师巡视了解。 小组汇报实验设计方案,交流。 各组同学补充设计实验电路(见图4-2-2)和实验数据表格 (如下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设计实验电路图和设计实验表格的能力,开发学生的AB间的 BC间的 AC间的 实验次数 发散性思维。 电压(V) 电压(V) 电压(V)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1 的能力。要求学生对原始数据2 的记录要实事求是、如实记3 录,不许随意改动,实验中出提问:在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学生讨论问答: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连接电路时,现的问题要记录下来,以便查开关是断开的;③在实验中更换不同的小灯泡,进行重复测找、分析原因。 量,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巡视指导。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等于串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善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用公式表示为:U=U1于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找出优点和不足。 +U2. 要求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在探究讨论交流活动中,关键在于让的过程中,哪些问题真正弄懂了,哪些问题还不清楚,为什学生理解为什么左边的小鸟么有些小组的实验数据是错误的,有些小组的误差会比较大,不会触电而右边的小鸟会有危险。结合上述探究规律,指而有些小组很准确,原因在哪里。 学生交流自己的实验数据以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讨论出在左边的小鸟的两只脚与导线的接触点之间,电压几乎解决。 为零;而右边的小鸟的两脚之同上方法,探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得出结论: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用公式间,存在一定电压(以后学习了欧姆定律就会明白其中的表示为:U=U1=U2. 道理)。电压是电流产生的原讨论交流:小鸟会触电吗? 因,只有电流通过小鸟的身 体,才会有触电危险。这一讨论交流活动的设计,形式较为活泼,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电

压概念以及电路中电压分布规律的理解。活动中需让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见解,最终的合理解释能够通过学习讨论阐述出来更好。 如图4-2-3所示,图中鸟A提示鸟B:“快飞,你会触电的!”鸟B说:“你怎么不怕?”请分析图中的对话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解答:图中开关闭合后,鸟A无电流通过(或鸟A两爪间无电压),鸟B有电流通过(或鸟B两爪之间有电压)会发生触电。 三、归纳总结,体会评价。 1.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教师给予评价。 2.作业:“自我评价”第3题。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2节 电压:电流产生的原因(2) (三)电路中的电压。 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等于串联电路中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用公式表示为:U=U1+U2. 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用公式表示为:U=U1=U2. 【教学探讨与反思】 在本节的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自主地组成电路,选择量程,进行接线操作,读取数据,完成正确使用电压表的各种技能训练。这些技能的训练,是初中电学实验共有的,也是电学实验的基础。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对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体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课 题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2) 课型 新授课

(1)了解电阻器。知道变阻器的构造、电路中的符号,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会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的大小。 教学目标 (2)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 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是怎样改变电阻和控制电流的。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一、引入新课 教 学 内 容 学生活动 老师展示兴趣小组自制的简易风速测量仪,根据仪表盘指针的 偏转情况来显示风速的大小。 观察、思考 设问:想知道它的工作原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 习。(引起学生思考.) 二、新课教学 设问:1.指示灯亮度发生变化说明什么? 学生选择不同器材,完 2.电流的大小由哪些物理量决定? 成“自制亮度可变的小台灯”实验,培养学生学生实验一:自制可以改变亮度的小台灯。 的发散思维 实验器材:电源、开关、灯泡、导线、各种电阻、铅笔芯、电 阻丝。 实验、讨论 学生汇报: 体验 引出 【电阻器】 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电阻器,它是电子技术中的重要元件。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变阻器】: 通过改变电阻来控制电流的装置——变阻器。 交流讨论 不过,这样的变阻器,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可行。思考:1.有何讨论、交流 不足之处? 2.如何改进? 讨论:老师展示自制简易变阻器的过程:(图片展示、实物)观察、体会 引出 【滑动变阻器】 通过实物、课本。了解: 1.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改变接入电路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接入交流学习 与实物对比,更深电路的电阻值。 刻理解其构造 2.构造及结构示意图: 3.电路符号: 4.铭牌的含义: 注意点:为了保护电路,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必须把滑片 放在其最大阻值处。 学生实验二: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动机转速 提示问题:1.怎样连接可以改变电动机转速? 学生汇报: 学生利用手头的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的理解,老师给大家做了一个滑动变滑动变阻器改变电动机的转速,最阻器的模型(展示滑动变阻器模型) 后通过合作探究,1.接入电路的有效电阻是哪一段? 学习滑动变阻器2.移动滑片时,有效电阻如何变化? 的使用。 汇报总结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投影) 【变阻箱】 请同学带着这样几个问题自学变阻箱相关知识 1、 外形: 2、量程: 自主学习 3、符号: 4、读数方法: 【应用】 利用这一原理,我们改变了电动车、电风扇、电吹风的转速, 风速测量仪也是根据这一原理制作的。(前后呼应) 【课堂小结】 【课后小实验】 学生讨论交流本这是从废旧收音机上拆下来的电位器,它也是变阻器的一种,节课的收获。 课后,请大家利用它将你自制的小台灯改成亮度可以连续变化 引出

的台灯,并思考能否利用电位器控制小台灯两端的电压。 【板书设计】 1.电阻器 2.变阻器 迁移创新 安全教育 ①滑动变阻器的原理:改变接入电路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②结构符号: ③电路符号: ④注意点:为了保护电路,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必须在其最大阻值处。 ⑤正确的连接方法:一上一下,串入电路。 3.变阻器的应用

4.3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

设 计 思 想

选定参赛课题为《变阻器》后,我思考最多的问题是怎样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地掌握滑动变阻器的相关知识。滑动变阻器在初中学生的电路分析中一直是一个“碉堡”,要想攻克它,决定因素不仅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更是要看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乐于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所以教师应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发言权留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为了实现课堂的高效,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提升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滑动变阻器是初中物理要求掌握的最复杂的器械,而学生又恰恰缺乏与之有关的生活体验。所以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给予学生些生活的感知。课堂从魔术入手,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通过对魔术的揭秘,使学生对自己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上学生情绪兴奋,记忆力就会增强,创造性思维也更加活跃,教学效果才会出众。

尊重认知规律,培养科学素养。各种物理规律的得出、各种工具的发明使用以及整个物理学科的发展都遵循了一个最基本的过程,即创设情景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现有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改进方法,解决问题应用于实际,再次发现新的问题。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这一规律,并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知识的获得有实践依托,所以真实可靠,自然而然。

重视学习方法,发挥学生潜能。旧的知识有可能被遗忘,但获取知识的方法却不会被丢失。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建构;另一方面教师适时的恰如其分的点拨、引导、激发,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说,教师不说或少说,结论组织学生自己得出并表述,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解决,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当“学生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希望我的学生能够懂得如何学会学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本堂课中始终体现“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一教学理念。老师一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才能真正的实现高效的目的。虽然深知课堂的设计不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也深知自己能力的有限和渺小,但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在这个过程中也许迷惘与颠簸同行,但作为行者的心灵却无比的踏实。

《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2——变阻器》教学设计 新授课 授课年级 九年级 授课时间 授课类型 1课时 发现问题 需要调节 灯泡亮度 细致的观察 解决方案 改变电阻 大胆的设想 方案改进 化直为曲、 刮绝缘层 理性的分析 实际应用 调光灯、 变速器等 积极的动手 发现新问题 滑动变阻器 的缺点 持续的思考 教学目标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结构简图,元件符号。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 2.通过探究活动能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会用滑动变阻器来控制电路中灯泡的亮度。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理解滑动变阻器的设计、制作过程,了解科学发明创造、科技革新的过程; 2. 通过探究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变阻器改变电阻的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自信;激发学生动手操作使用变阻器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及原理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多媒体课件,自制可调光灯,3m长的镍镉合金丝,电池组,灯泡,导线若干,学生实验汇总表格,电阻箱,滑动变阻器模型 教具

学具 教学方法 学生实验8组 每组含: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带夹导线若干、2B铅笔芯、1m长的裸露金属丝、废旧塑料水管、滑动变阻器 问题激发,实验探究,合作互动,自主生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魔术揭秘 激趣引入 教师教学活动 王老师有一种超能力,我可以用意念控制灯泡,你们相信吗?【演示魔术】 【问】你觉得这个魔术的玄机藏在哪里呢?鼓励学生参与与回答,并告知学生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引出新课。 带领学生共同回顾思考,解决问题 【问】 1.是什么原因导致灯泡的亮度发生了变 化呢? 2.既然电流改变会使得灯泡亮度发生变 化,那怎样才能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呢? 3.我们怎样才能改变电阻的大小呢? 一步步引导学生找到改变灯泡亮度的办法,即灯泡的亮度——通过电路的电流——导体的电阻——导体长度。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最方便最方便最常见的改变导体电阻大小的方法就是改变导体的长度。【课件】 1.告知实验的目的,介绍实验的器材。鼓励学生动手,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铅笔芯的长度来自制调光灯。【课件】 2.巡视学生实验。 3.鼓励学生展示成果。 1.【问】大家对自己做的调光灯满意吗? 你觉得要将调光灯应用于生活还可以怎样改进呢?引导学生分析铅笔芯的不足(易断、电阻小),想到要换更结实电阻更大的材料。 【演示】将3m长的镍镉合金丝接入电路,使接入电路的电阻丝有长到短改变灯泡亮度。 【问】这个方案可以怎样改进呢?继续分析长导线的不足,实际使用时非常的不方便。 2.【问】有什么办法能够金属丝在长度不变的前提下更节省空间更方便的接入电路呢?(缠绕) 3.提供器材,学生亲自缠绕电阻丝。 分析紧密缠绕和疏松缠绕的优劣之处,紧密缠学生活动 观察魔术 尝试揭秘 设计意图 由魔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灯泡亮度改变。 1.复习旧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习夯实基础。 2.三个问题的设置环环相扣,体现出物理知识之间的相关性。 回顾之前所学,积极动脑思考,交流讨论。 头脑风暴 温故知新 自制调光灯 初探变阻器 分工合作, 动手实验, 共享成果。 寻找不足处 改进变阻器 1.观察现象,交流讨论。 2.客观的分析现有实验器材的不足,并用所学的知识找到改进的方法。 3.亲自动手缠绕金属丝 1.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2.通过实验中观察灯泡亮度的改变,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变阻器的作用。 让学生体会发明创造时不断否定现有,不断完善的过程

自主学习 获取新知 制定计划 探究接法 了解电阻箱 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绕时怎样保证金属丝之间相互绝缘?通过讨论得到最后的结论,选择涂有绝缘层的导线紧密缠绕,并将与滑片接触处的绝缘层刮去。【滑动变阻器模型】 指导学生回归课本,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取出实验桌内的滑动变阻器,观察它的构造,并自己阅读课本94~95页,完成学案上自主学习的1~3题。 1.熟悉滑动变阻器各部分名称和结构。 2.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在电路中的作用。 3.观察滑动变阻器的铭牌,知道其代表的物理意义 4.滑动变阻器应该串联接入电路 1.当我们把滑动变阻器像灯泡一样串联接入电路中,使得电流从一端流入,另一端流出的话,我们需要2个接线柱,【问】但是滑动变阻器有4个接线柱,同学们觉得可以怎样接呢? 2.介绍各小组分工情况,将滑动变阻器以不同的接法连入电路。 3.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实验结果,汇总各组实验现象,寻找普遍规律,得到滑动变阻器可以变阻的接法 将AC、AD分别接入电路中,并且P 向右滑动时,灯泡才会变暗,接入电路 中的电阻变大,电阻丝变长,这两种接 法的现象一致,属于等效的接法。 同上或同下接入电路时,灯泡亮度都 不变,说明电路中的电阻大小不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丝的长度也没变,但是当AB接入电中的中时,灯泡较暗,而CD接入电路中时灯泡较亮。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要保证滑片移到阻值最大处,保护电路。 使用滑动变阻器虽然能改变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但是我们不知道它某个位置时的电阻到底有多大,而有一种变阻器不仅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我们还能清楚的知道电阻的大小,这就是电阻箱 常见的电阻箱有两个接线柱、五个旋盘,将电阻箱接入电路不仅可以改变电流,还可以知道任意时候的电阻的大小,旋转旋盘上的五个旋钮,我们可以得到0——9999.9欧之间的任意数值的电阻值。【展示电阻箱读数】、 学生练习读书 1.与学生一起寻找滑动变阻器在生活中的应用。 2.补充学生不熟悉的应用,如调音台、油量表等,开拓视野。 3.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揭秘魔术 1.自己看书,自主学习,对改进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寻求理论支持 2.结合实验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作用 1.提高学生自主 学习,自主获取新 知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养成先理解再记忆的学习方法,以提高记忆效率。 1.观察实验装置,明确实验目的,与同组同学分工协作。 2.实验过程中及时记录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3.综合其它小组的实验现象,归纳滑动变阻器的接法“一上一下、关键在下” 1.通过探究实验,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能力。 2.在实验过程中体味到探究的魅力和小组合作的精神。 3.通过对较多现象的处理。提高学 生分析,归纳,概 括的能力,鼓励学 生说出自己的看 法。 认识电阻箱,能够准确读数。 认识到滑动变阻器与电阻箱各有优劣之处 1列举生活当中滑动变阻器的应用 2.揭秘魔术 1.呼应课堂伊始的魔术,巩固所学的内容 2.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最终的目的

课堂小结 课外探究 升华提高 教学反思 就是服务于生活,让生活更精彩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所经历的发明创造、科学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养成总结与反思的习惯 虽然这节课结束了,但是同学们不断探 1.完善学生的知识究的过程尚未结束. 结构,使其认识 1.动动脑:将滑动变阻器的任意三个接 到生活中的其他变 线柱接入电路,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阻器。能够将现有知 呢? 识进行迁移。 2.动动手:利用变阻器自己设计一个可 2.将探究的思想和 以调节风力大小的小风扇。 意识从课堂扩展到课外。

第3节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知道电阻及其单位,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几个因素。 3.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多个“动手做”和“实验探究”过程,增强动手实践能力,理解控制变量和类比物理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动手、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认识物理与技术的联系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教学突破】 让学生经历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过程。通过课件与实物相结合,让学生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结构及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自制的PPT课件、电线(铝制和铜制的各一条)、电缆线、电话线、闭路线、接线板、演示用电流表、干电池组、开关、导线若干、小灯泡、长短粗细相同的铁丝及铜丝各一段、滑动变阻器、电阻箱、调光台灯、半导体收音机一台、电位器等。 ◆学生准备 电线(铝制和铜制的各一条)、导线、电缆线、电话线、闭路线、小灯泡、电池、电流表、开关、电阻定律演示器(横截面积相同的镍铬合金丝、锰铜合金丝、铁丝等)、铅笔芯、滑动变阻器。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出示预先准备的各式各样的电线,问:这是什么东西? 生:电线、导线、电缆线、电话线、闭路线…… 师:请大家从导线的截面观察,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生:电线芯是用容易导电的金属来做的;电线芯的外面包了一层橡胶或塑料。 师:现在请同学们剥开导线的绝缘外皮,看一下导线的芯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生:是用铜或铝做的。 师:大家见过用钢、铁做芯的导线吗? 学生交流讨论。 批注 学生讨论交流一段时间以后,教师提出问题:是否是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然后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导电性检测器”,了解一些常见器材的导电性能。

二、进行新课。 (一)物体的导体性。 “动手做”活动:制作一个“导电性检测器”,即把电流表、小灯泡、开关、电源等串联起来,并接出两条导线,就做成了一个导电性检测器。验证身边的物品(硬币、铅笔芯、橡皮、塑料尺、木片以及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的细铜丝、细铁丝等),观察灯泡的发光情况。 学生总结归纳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较小,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很大,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课件展示:常温下一些物质导电和绝缘能力强弱的排列顺序。 学生观察明确:(1)从上到下,绝缘能力越来越强。从下到上,导电能力越来越强。 (2)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界限。 引导学生指出所观察的电线上的导体和绝缘体,并能说明普通电线内部的导线多用铜制成是因为用铜做导线比铁导电性好。让学生列举在日常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学生观察并得出: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 教师介绍电阻的概念:电阻是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符号R。 电阻的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Ω。 36常用单位:千欧(kΩ)、兆欧(MΩ),1kΩ=10Ω,1MΩ=10Ω。 屏幕显示:欧姆简介及有关欧姆坚持不懈的文章。 (二)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师:前面的实验中,铜丝和铁丝是用不同材料制成的,虽然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但电阻不同,这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师:(拿出两根导线)用同种材料制作的导体,它们的电阻大小就一定相同吗? 生:不一定。 师:同种材料制作的导体,其电阻大小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电学知识作出大胆合理的猜想,能从生活中找到支持你的猜想的依据吗? 学生猜想:(1)例如电炉丝不用直的炉丝,而是用弯曲的炉丝,说明电阻可能与长度有关;又例如高压线不用细线,而是用粗的金属线,说明电阻可能与横截面积有关。(2)与水管对水流的阻碍进行类比进行猜想。 教师: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可能与这几个因素有关,怎样设计实验验证呢?在研究电阻与材料的关系中,控制什么因素相同?改变什么因素?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研究电阻与导体长度的关系,要控制材料和横截面积相 可以网络搜索,也可以借鉴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家欧姆的事迹,渗透情感教育。 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猜想不是胡思乱想,而是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此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同学们应尽可能提出有依据的猜想。

同,改变导体长度;研究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要控制材料和长度相同,改变横 截面积。 学生设计实验: 1.横截面积相同,长度相同的铁丝和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电路中,记下两次电流表的示数,并比较电阻大小。 2.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电路中,记下两次电流表的示数,并比较电阻大小。 3.长度相同,横截面积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电路中,记下两次电流表的示数,并比较电阻大小。 学生画出电路图,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长度有关,横截面积相同的同种材料导体,长度越长,电阻越大;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有关,长度相同的同种材料导体,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教师:综合上述结论可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2投影“一些材料制成的长1m、横截面积1mm的导线在20℃时的电阻值”,比较几种材料导线的电阻值。 学生观察,指出观察到的问题:电阻的大小除了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还与温度有关。 教师补充:对大多数的导体而言,温度升高电阻变大。而有些物体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时,电阻会明显减小。如把玻璃加热到白炽状态,能够导电。这些现象进一步说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培养学生阅读表格数据、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归纳总结,体会评价。 1.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教师给予评价。 2.作业:观察家用电器中哪些部分是导体,哪些部分是绝缘体。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3节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1) (一)物体的导电性 1.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较小,容易导电的物体。 2.绝缘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很大,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3.电阻(R):(1)物理意义: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Ω。 36常用单位:千欧(kΩ)、兆欧(MΩ),1kΩ=10Ω,1MΩ=10Ω。 (二)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1.研究方法:实验探究(控制变量法)。 2.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教学探讨与反思】 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直接感知出发,逐步形成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先设计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确认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而不是硬性地将电阻的概念灌输给学生。在引入电阻的概念后,用设问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依据生活的经验或情景,将生活与物理紧密地联系起来引出“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猜想和探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的新课程理念。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投影展示收音机、电视机电路板中的电阻元件。 批注 二、进行新课。 (三)电阻器——重要的电子元件。 1.电阻器。 师:电阻器简称电阻。介绍并板画电阻在电路中的图形符号通过以上环节,学生很容易理(见图4-3-1)。 解下面要讲的滑动变阻器的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图4-3-7和有关内容,了解电阻器的原理是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种类和应用等情况。 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2.变阻器。 (1)滑动变阻器。 教师演示:调节台灯的亮度。 提问:调节台灯亮度变化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得出:通过改变电阻的大小,从而改变电流的大小。 提问:如何制作一个变化的电阻?有哪些方法可以使电阻发 生变化? 学生:改变材料;改变长度;改变横截面积;改变温度。 教师:上述四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改变电阻比较方便? 学生讨论归纳:改变长度比较方便。 提问:在不改变电压的情况下,用什么办法来逐渐改变灯泡 的亮度?通过实验试一试。 学生进行“动手做”活动:让小灯泡逐渐亮起来,用铅笔芯 改变电路中电流。 师:出示滑动变阻器,分发给各小组,学生观察,教师介绍 其结构(见图4-3-2)、结构示意图(见图4-3-3)、在电 路图中的符号(见图4-3-4)。

介绍:滑动变阻器上标有“50Ω 1.5A”字样,表示滑动变 阻器的最大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1.5A,使 用时要根据需要对其进行选择,不能使通过的电流超过最大 允许值。 学生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变阻器有几个接线柱?使用哪两个接线柱时,连入电路中 的电阻最小,几乎为零?使用哪两个接线柱时,连入电路中 的电阻最大,且恒定不变? 生:如图4-3-5所示,变阻器有4个接线柱;使用C、 D接线柱时,连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小,几乎为零;使用A、B 接线柱时,连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且恒定不变。 ②讨论当滑动变阻器采用如图4-3-5所示各种连接方式,使用滑动变阻器的有效接法且滑片向右滑动时,其连入电路的阻值变化情况。 是两个接线柱必须“一上一生:如图乙、丙所示接法时,当滑片向右滑动时,其接入电下”;C、D两个接线柱相当于路部分的电阻增大;如图丁、戊所示接法时,当滑片向右滑一个接线柱;当滑动变阻器的动时,其接入电路部分的电阻减小;如图甲、己所示接法时,滑片移动时,其阻值的变化取当滑片向右滑动时,其接入电路部分的电阻不变。 决于连接的是下面哪个接线③电阻线什么位置的绝缘漆被刮去了? 柱,当靠近连接的下面接线柱生:与滑片接触部分的绝缘漆被刮去了。 时,电阻减小,反之增大。 实验探究: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电动机的转速。 学生设计实验的电路图,并按电路图连接电路。 实验前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要使电动机和变阻器中的电流大小相同,变阻器应该与灯 泡串联还是并联? ②要控制电流大小,应该使用滑动变阻器上的哪两个接线 柱? ③要使小电动机的转速由慢变快,接通电路前应将滑动变阻 器的滑片放到什么位置上?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探究结束后进行交流。 教师:滑动变阻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体现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学生举例:剧场的照明灯亮度变化,调节收音机和电视机音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量大小的电位器。 理走向生活。

(2)变阻箱。 教师补充:使用滑动变阻器可以连续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但不能读出具体数值,如果要改变电阻又要读出具体数值,可以使用电阻箱。 教师出示各类电阻箱,投影介绍其读数方法。 三、归纳总结,体会评价。 1.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教师给予评价。 2.作业:教材第69页“自我评价”第1、2题。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3节 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2) (三)电阻器 1.电阻器(电阻)。电路图符号:。 2.变阻器: (1)滑动变阻器。 ①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 ②结构:瓷筒、电阻线、金属棒、金属滑片、接线柱。 ③符号:。 ④使用:a。滑动变阻器应串联在要改变电流的电路中;b。闭合开关前,滑片应处于最大阻值位置;c。“一上一下”接法。 (2)电阻箱。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节课在讲述滑动变阻器这一部分时,以调节台灯的亮度这一情境引入,之后提出问题,层层深入,并通过“让小灯泡逐渐亮起来,用铅笔芯改变电路中电流”这一活动,使学生了解了变阻器的原理就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铅笔芯实验的验证让学生充满了兴趣,也使得自己事先的结果得到了肯定,获得了初步的成就感。在教学设计上,要立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思路,以科学探究为主线展开教学。

第1节 欧姆定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欧姆定律,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自己找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2.结合欧姆的故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教学难点】 理解各物理量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突破】 通过学生讨论改变电流大小的方法,认识到电压及电阻对电流的影响,然后进行实验,探究其定量关系,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调光台灯、实验电路、实验表格、图像坐标纸、课堂巩固练习等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干电池(2节)、学生电源、2.5V和6。3V的小灯泡、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2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播放录像和演示实验,导入新课。 1.播放:灯光逐渐变亮,音乐渐起,幽静的湖畔,朦胧的月色,一群美丽的白天鹅出现在舞台上,随着灯光变化,翩翩起舞。 2.演示:闭合台灯开关,然后调节旋钮,使其亮度逐渐发生变化。 3.演示:调节录音机的旋钮,使其音量逐渐发生变化。 问题:通过刚才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想法? 二、进行新课。 (一)实验探究:怎样改变电流的大小? 提出问题:根据经验,你能猜想出哪些因素能影响电流的大小?怎样改变电流的大小? 教师用线路板组成(或多媒体出示)与图5-1-1的电路图相对应的实物图: 批注 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和演示实验找出其共性,经分析思考,明白电路中的电流发生了变化,从而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影响电流的大小? 教师出示实物图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创设实物情境,便于学生思考、探讨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因此教师不要忽略这一环节。 对于学生回答的其他问题,一般都可以归结到电压或电阻上,对学生的猜想作相应的引导。 分析出影响因素后,学生自然 学生回答情况参考: (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所以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2)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所以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学生猜想:改变电流方案: (1)改变电池节数,通过改变电压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2)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那么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将学生分组验证两种猜想。 (1)把2.5V小灯泡和电流表分别跟一节干电池和两节干电池串联组成电路。闭合开关,观察先后两次电流表示数及小灯泡的亮度。分析实验现象,验证猜想(1)是否正确。 (2)把2.5V小灯泡和电流表及滑动变阻器串联在一起组成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观察先后两次电流表示数及小灯泡的亮度。分析实验现象,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电路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导体的电阻有关。 (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1)提出问题: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 (2)学生猜想,教师记录于副板书上。 (3)设计实验: ①问题:电流可能受电压和电阻两个因素的影响,如果两个因素同时变化(如在改变电压的同时,也改变电阻),能否判断电流变化是谁引起的吗? ②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在物理学中,一个物理量往往受两个或多个因素影响,为了研究这个量与其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以固定其他的一些因素,只改变一个,以此进行实验研究,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③确定实验方案:先让电阻保持不变,改变电压,观察电流随电压变化的情况;再保持电压不变,改变电阻,观察电流随电阻变化的情况。 1.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问题:请同学们讨论,这个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怎样才能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画出电路图。 (2)教师分析归纳学生的改变电阻两端电压的方法和实验电路,提出异议,引导学生确定最佳实验方案,板书合理的器材选择、电路图、数据记录方法、操作过程。 (3)电脑出示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________状态。 ②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处于阻值________位置。 ③注意认清电压表、电流表的________接线柱。 ④电压表量程选________V,电流表量程选________A。 ⑤闭合开关前,应________电路,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实验。 ⑥实验中,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R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地变化(如1V、2V、3V),读出每次加在R上的电压值和电流值,并填入教材第73页表格中。 就能想到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的方法了。这里仅仅列举了学生最易得出的两种方法,如还有别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到电压及电阻的改变上来分析。对于同学们的猜想,不论对错,教师都应认真对待,但应该注意:猜想不是瞎猜、乱猜,应该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根据、符合逻辑地进行猜想。所以,在这里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猜想。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真正认识到影响电流的因素有电路两端的电压及电路中的电阻,为下一步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奠定基础,同时在这两个实验中也隐含体现了下面的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设计实验部分是一个难点,教师要进行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思考、讨论,汇报所需的实验器材及它们的作用,画出电路图,并且简单陈述自己的实验操作过程。 在这段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启发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电路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分析数据,归纳得出结论,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帮助理解有困难的学生。 (5)请学生分析实验表格中的数据,当电压成倍数地增大时,电流是怎样变化的?由此可以归纳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总结: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1)利用刚才的电路如何用实验研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怎样改变电阻的大小? (2)在改变电阻时,加在电阻两端的电压也要改变,怎样才能保持每次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呢? (3)学生分组实验:实验中,换用不同的电阻,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R两端的电压(如U=2V)保持不变,读出每次R的电阻值和电流值,并填入表格。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 (5)请学生分析实验表格中的数据,当电阻成倍数地增大时,电流是怎样变化的?由此可以归纳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总结: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学以致用:解释开头提出的问题,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其实物图与电路图进行分析。 评估交流:让学生讨论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办法,使学生意识到共同讨论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 三、反思总结,布置思考题。 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收获,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电流、电压、电阻之间有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1节 欧姆定律(1) (一)实验探究:怎样改变电流的大小 1.改变电池节数。 2.改变电路电阻。 (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1.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电路图(略)。 (2)结论:在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感受欧姆定律发现的逻辑过程,感受实验成功的喜悦。 由于学生对实验方法已经有所了解,因此教师不必过多引导,只要分析出通过移动滑动变阻器来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就可以了。

(1)电路图(略)。 (2)结论:在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教学探讨与反思】 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欧姆定律,它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本节课中,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更进一步体验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一节综合性较强,从知识上讲,要用到电路、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从技能上讲,要用到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等。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了欧姆定律,明确了实验方法。这个实验难度比较大,主要在实验的设计、数据的记录以及数据的分析方面,学生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也比较大,所以实验的评估和交流做了重点处理。 教学中利用前面“电流”、“电路”、“电压”和“电阻”等知识,推断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性关系。这样处理:一是给接下来的实验结果作了铺垫,不致使学生感到突然;二是目的明确,使学生对将要探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愿望,想要证实一下这个推断。有了定性的关系,又知道电流是可以用电流表测量的物理量,电压是可以用电压表测量的物理量,电阻也是可测量的物理量。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引出“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会不会有定量关系”的问题,适合学生的正常思维,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的物理意义,了解定律中各物理量的单位。 2.能熟练地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压、电流和电阻的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掌握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 2.通过计算,学会解答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答电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姆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理解欧姆定律,能用其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欧姆定律并应用。 【教学突破】 通过教师分析例题,认识到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依靠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进行分析,明确已知其中两个物理量如何来求第三个物理量,并规范电学题目的解题格式,通过例题进行拓展分析,强化欧姆定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定值电阻、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1.在上一节“探究导体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应用了哪种研究问题的方法? 2.在研究过程中控制了哪个物理量? 3.利用上节课得出的结论,填写表格,并阐述理由。(可利 在填空时,如果学生不够用多媒体或投影将表格投出) 熟练,教师可适当提醒学生回表一(电阻一定) 忆在上一节课中是如何采用控 制变量法来研究的,并及时引电压U/V 1.5 3 导学生解答。 电流I/A 0。3 0。8 表二(电压一定) 电阻R/Ω 电流I/A 5 10 0。2 0。6 进一步引申:如果我们再知道两个表中的任意一个数据,你能不能继续求出另外一个呢? 二、新课教学。 (三)欧姆的研究发现。 1.推导欧姆定律。 教师:你们能不能将探究活动中的两个结论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学生讨论,相互总结,相互补充,达成共识。 教师: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出了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和它的电阻的关系,请一位同学叙述一下这个关系。大家认为他说得对吗? 上节课我们曾经把这个关系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是怎样表示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利用上一节课的实验结果来延伸到这一节课,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照顾到全体学生,认识到数据中隐含的规律,并能得出相应的关系。在向学生提问时,要尽量抽中等学生或差等生不看书回答,不足之处由学生订正。对于用数学式子来表示的是为欧姆定律的公式得出作准备的。对于“R一定”与“U一定”,教师最好是用彩笔标注一下,I1U1副板书:R一定时,= (1) I2U2为进一步探讨理解欧姆定律中的“正比”与“反比”作铺垫。 I1R2 U一定时,= (2) I2R1 2.认识欧姆定律。 教师: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就是将这些关系综合起来,得出 一个电学基本规律,即欧姆定律。 板书:欧姆定律(第2课时) 教师:欧姆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呢?让大家阅读课本,请一位 同学朗读欧姆定律的内容。 欧姆定律的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 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通过多媒体课件简单介绍欧姆的贡献及当时的实验条件,让 学生感受科学家探究真理的艰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提出问题:对比刚才分析数据得出的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 你怎么理解欧姆定律中的“正比”与“反比”呢? 学生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对于欧姆定律的理解是很重要

教师补充解释:欧姆定律的内容中在说到“正比”或“反比”时,没有说“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或“电压不变的情况下”,这是否意味着“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不需要保持电阻不变这个条件了呢?不是的。只有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才会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同样,也只有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才会跟它的电阻成反比。定律作了简明的叙述,但暗含了这两个条件,这是对定律应注意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定律没有指明“正比”“反比”所应满足的条件,还意味着它能适用于电压、电阻同时都变化时电流应如何变化的情形,这种情形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遇到。其次欧姆定律中说到的电流、电压、电阻都是属于同一段导体的,在后面将欧姆定律用于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时,注意到这一点是很必要的。 3.欧姆定律公式。 提出问题:根据你对欧姆定律的理解,你认为如果把欧姆定律的内容用公式来表述,应该怎么表述呢?公式中的各个符号的意义和单位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认识。 的,对于内容的表述理解也是中考的考点,因此教师要结合开始通过数据得出的结论进行分析,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对于“另一方面”与“对同一段导体”的解释,可以简单点,遇到具体问题时再强调说明,不要把内容搞得很复杂。 对于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语言描述的欧姆定律内容用字母表示出来,并认识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其U欧姆定律的公式:I=。 R单位,明确用这个公式进行计教师总结有关欧姆定律的几点说明(多媒体出示): 算时,必须用要求的单位。如①欧姆定律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这三个量是对同一段导体果单位不统一,就要进行单位而言的。 换算。 ②对于同一段电路,只要知道I、U和R三个物理量中的两 个,就可以应用欧姆定律求出另一个。 ③使用公式进行计算时,各物理量要用所要求的单位。电压 的单位用V,电阻的单位用Ω,电流的单位用A。 通过例题的讲解,帮助学生进 (四)欧姆定律的应用。 一步认识欧姆定律的使用条那么我们可以利用欧姆定律来解答哪些问题呢? 件,同时,培养良好的解题习多媒体出示例题:手电筒的小灯泡上标有“2.5V 0。3A”,惯。处理强化练习时,重点是表示加2.5V电压时,通过的电流为0。3A,灯泡正常发光。训练学生的解题格式,为学生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多少? 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奠定基学生阅读完后,让学生结合“有关欧姆定律的几点说明”思础。 考并试着解答。 教师结合例题引导分析并板书。 (1)可以计算的问题:U、R、I三个量中,知道两个可求其余 一个。 UU公式:I=;变形公式:U=IR、R=。 RI (2)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格式:画出电路图或写出已知条件、 求解物理量→写出根据公式→代入数据→计算结果。 (3)物理量的单位的运用:若已知量的单位不是伏、安、欧, 要先化为伏、安、欧再代入式子计算。 解答并板书。

UU2.5V解:由I=得到R==≈8。3Ω RI0.3A问题:结合这道例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如何测量才能知道这个电阻的阻值呢?(教师出示一个定值电阻) 分析:这道例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测定电阻的方法。如果分别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出电路中某一导体两端的电压值和通过它的电流值,就可以根据欧姆定律算出这个导体的电阻值。 强化练习:①一个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是0。25V时,流过它的电流是0。13A。如果流过它的电流变为0。91A,此时它两端的电压是多大? ②一个电阻箱接在电压不变的电源上,把它的电阻调到350Ω时,流过它的电流是21mA。若再调节电阻箱,使流过它的电流变为126mA,此时电阻箱的电阻应是多大? 学生讨论:为什么电流表不能直接接到电源两极上去,而电压表可以呢? 学生回答,教师订正,并进行适当解释。 解答参考:电流表的特点是电阻很小,当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时,通过电流表的电流就会过大,烧坏电流表。同理,电压表的电阻却很大,即使将电压表直接接在电源两端,通过它的电流也很小,所以烧不坏电压表,也就可以直接接在电源两端了。 三、反思总结,布置思考题。 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收获,教师再做适当的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教材第75页“自我评价”第1题。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1节 欧姆定律(2) 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利用欧姆定律的知识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明白电流表与电压表的原理。 (三)欧姆的研究发现 欧姆定律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及单位:I=,U—V R—Ω I—A (四)欧姆定律的应用 (1)可以计算的问题:三个量中,知道两个可求其余一个。 公式:I=;变形公式:U=IR、R=。 (2)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格式:画出电路图或写出已知条件、求解物理量→写出根据公式→代入数据→计算结果。 (3)物理量的单位:若已知量的单位不是伏、安、欧,要先化为伏、安、欧再代入式子计算。 URURUI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课题教学设计的关键之一是处理好第1节的实验规律和欧姆定律的关系,使学生易于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的物理意义,特别是欧姆定律的公式为什么那样表达,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教案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实验规律出发,引出定律内容,再把定律的结论与实验的结论对比理解,说明定律既概括了实验的结果,又比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在引出公式后,由公式导出两个实验的结论,说明公式也是实验结论的概括。这样,学生对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的物理意义就有了切实的理解,对课文开头提出的欧姆定律是“实验结果综合起来的”才会有真切的体会。这样做的前提是在本章第1节的教学中,先通过实例运用学生在小学和中学数学学习中已较熟悉的比例知识导出本教案中的(1)(2)两式,根据第1课时的内容和课时实际,不难做到。培养学生理解运用数学表达物理规律和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本章的一个重要特点。上述设计和课堂练习题的设计都有利于这种能力的培养。 本课题的另一重点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应用欧姆定律解题的能力。“掌握欧姆定律”的教学要求是本章以至电学学完后的最终要求。这节课只是既简单又基础的应用,由于学生已经较长时间没有涉及到用公式进行定量计算,在这一节课对解题加以强调是非常必要的。教案中采取学生先阅读教材例题,再一起概括小结的解题思路方法,以及在本课小结中再次强调,对学生提出要求等措施来实现。

第2节 测量电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的原理。 2.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导体的电阻。 3.了解定值电阻的特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对电阻的测量,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实验电路的设计、连接及测量过程中的兴趣培养。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阻。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加深对电阻概念的正确理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规律,加深对电阻概念的认识。 【教学突破】 引导学生认识实验电路的设计,明确实验方法及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分析实验数据,了解电压与电流的比值关系,发现定值电阻的特点,认识到电压与电流对电阻是没有影响的,强化学生对电阻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图像坐标纸、课堂巩固练习等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干电池(2节)、学生电源、2.5V和6。3V的小灯泡、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

2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万用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个坏的收音机,告诉学生经过检查,发现一只标注模糊的电阻引线断了,需要更换。怎样才能知道它的阻值呢? 2.通过多媒体课件模拟上面这一过程。 问题:利用我们学习过的知识能不能进行测量呢? 二、进行新课。 1.实验探究:怎样测量未知电阻? (1)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已有知识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呢?讨论测量方法及依据。 (2)猜想或假设:学生思考交流,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有根据的猜想。 ①可以使用电工们常用的万用表直接测量。 ②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阻的批注 通过利用收音机这一实物进行展示,点明需要更换标注模糊的电阻,并让学生利用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测量电阻。这样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学生对物理应用于生活的认识。 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说法,可以出示万用表实物,简单介绍万用表及其使用方法。建议学生使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实验,也就是第二种方法。 U电流,代入公式R=计算得出。 I利用前面的实验经验,学生很(3)设计实验。 容易画出电路图,但是较难考问题1:如何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量出电阻两端的电虑到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因此压和电流,从而计算出电阻呢?请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以下设计按照学生没有使用教师活动:展示学生画出的电路图,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滑动变阻器的情况进行处理,导学生讨论分析电路图的合理性。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最①用这几个电路能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佳处理。 吗?设计合理吗? ②电路能测出几组数据,只测出一组数据计算的电阻准确 吗? 通过讨论,学生联系本章第1③如何才能进行多次测量,得到多组数据呢? 节课的探究实验,容易想到可总结: 以通过改变电池个数或调节①只要能正确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和电流,就具有合理性; 滑动变阻器的方法改变电路②只测量一组数据具有偶然性,不能真正说明问题,应该多中的电流,实现多次测量。通测量几次; 过学生对两种方法方便性的③通过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操作起来方便可靠。 讨论,选取滑动变阻器,改进问题2:实验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以填空的形式或多媒电路图,展示正确的电路图,体展示。 并板书。 ①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________状态。 ②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处于阻值________位置。 ③注意认清电压表、电流表的________接线柱。 ④电压表量程选________V,电流表量程选________A。 对于实验注意事项,教师不管⑤闭合开关前,应________电路,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实验。 通过什么方式,主要是让学生问题3:如何设计实验表格呢? 养成实验前先考虑注意事项(4)进行实验。 的好习惯,减少实验时出现的

①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帮助遇到困难的学生。 ②展示学生小组实验数据。 (5)分析论证。 问题:你计算出的电阻有什么特点?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定值电阻的阻值是不变的,说明电阻的大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高低,及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无关。 (6)评估交流。 ①实验中你的电表是否出现了指针反向偏转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②实验中你的电表是否出现了超量程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实验中你的滑动变阻器是否出现了无法调节电路电流大小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④测电阻的实验中,你每次测量的电阻值是否相差不大?为什么? ⑤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反思,讨论交流。 总结:在进行实验时,一定要事先明确实验步骤和仪器的操作规范,细心操作,认真检查,避免出现失误甚至造成事故。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除了用来调节电阻两端的电压、实现多次测量外,还具有限制电路中的电流、保护电路的作用。 (7)图像表示电阻。 教师简单介绍:除了用表格形式记录我们的测量结果外,我们还可以用图像的方式表示。在坐标图上,用横坐标表示电流I,纵坐标表示电压U。根据实验数据,用描点连接法就可以得到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曲线。 学生在图像坐标纸上,描点连线。 问题:如何从图像中知道电阻的大小?学生举例分析。 2.伏安法的应用。 教师总结:对于一个未知电阻,用电压表测出它的两端电压U,用电流表测出通过它的电流I,应用欧姆定律,就可求出其电阻值。这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叫做伏安法。伏安法是测量电阻的一种基本方法。 讨论交流:只用一只电压表测电阻。 实际测量中,如果缺少电流表,你能用一只电压表和一只定值电阻测未知电阻的阻值吗?画出电路图。 学生讨论分析,并明确测量步骤。 原理分析参考:只有电压表,那就只能测出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而不能测出电流。但是电压表也可以测出已知定值电阻的电压,用此电压除以已知定值电阻的阻值就是该定值电阻的电流,如果计算出来的电流与待测电阻的电流相等,那么就能计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了。使定值电阻的电流与待测电阻的电流相等,只需要使它们串联即可。 问题。对于设计表格,学生可以参考教材表格,表格的设计不是唯一的,主要是训练学生独立设计表格的能力。 教师要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到各个小组的实验当中,并纠正学生实验过程中的错误与不足;三次实验数据尽量在允许的范围内拉开差距,便于分析结论;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 在分析论证、评估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可靠性,然后评估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这些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哪些影响。这是一种习惯的培养,教师不要舍弃这一重要的环节。 对于图像的描点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但是对于从图像中去认识电阻的大小,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曲线的得来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其中所描点的含义。此处,教师也可进行适当的训练,进行强化。

知识拓展:只用一只电流表和一只定值电阻能否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呢? 例题:某同学想测定电阻Rx的阻值。供选择的器材有:一个 电源(电压不变、电压数值未知),一个已知电阻R0,电压表(最 大量程大于电源电压),单刀双掷开关。该同学设计了如图5 -2-1所示的电路。 (1)要完成该实验,请你写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及操作步 骤。 (把开关与接触点“1”接触,此时电压表测量的是定值电阻 两端电压,读取示数为U0,再把开关与接触点“2”接触,此 时电压表测量的是定值电阻和被测电阻两端的总电压,读取 示数为U) (2)写出用测量的物理量计算Rx的表达式。 在处理时,由于难度比较大,所以教师要适当进行引导。通U-U0R0Rx= U0过这两种特殊的测量方法,锻技巧点拨:根据两个电阻串联时电流相等,并联时电压相等,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理解欧借助一个测量仪表电流表(或电压表)和一个定值电阻等也可姆定律的应用,体会“替换”以测量出一个灯泡工作时的电阻。 的方法。 学生讨论分析,设计其他实验方法步骤。 三、反思总结,布置思考题。 1.知识与能力方面: (1)测电阻的方法;(2)定值电阻的特性;(3)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 2.学生交流合作心得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79页“自我评价”。 (2)课下研究小灯泡的电阻,并记录灯泡电阻的特点,与定值电阻进行对比。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2节 测量电阻 (一)伏安法测量电阻 1.实验原理:R=。 UI

2.测量工具:电压表、电流表等。 3.实验电路图(略) (二)伏安法的应用 1.只用一只电压表测电阻。 2.只用一只电流表测电阻。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节课涉及的是一种基本的测量电阻的方法,是欧姆定律知识的延伸。同时,使用电压表与电流表,在前面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经历过,因此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学生都了解,教师只需提醒内容就可以了。对于学生描出的U-I图像,由于学生理解较浅,教师引导的语言多了些,在训练中,也会耽误时间。在讨论伏安法的应用时,由于没有直接做实验,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建议如果课堂有时间的话,还是让学生自己实验测量一下,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第3节 等效电路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串联电路总电阻与各个串联电阻的关系。 2.会用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串联电路问题。 3.体会等效电阻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等效电路在串联电路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探究的快乐及科学方法的魅力。 【教学重点】 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 【教学难点】 用理论推导的方法探究串联电路总电阻跟各个串联电阻的关系。 【教学突破】 引导学生充分掌握最基本的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以及串联电路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讨论推导,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干电池(2节)、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20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批注 结合上一节课中学生对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测量电阻的阻值的方法——伏安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在维修爷爷的收音机时,小聪发现收音机中有一只100Ω的电阻坏了,可小聪手边只有几只50Ω的定值电阻,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于阻值模糊的电阻进行测量,用到了伏安法,这一节课深入提出,已知电阻值,但是一只电阻的阻值不够大,又有很多小阻值的电阻,怎么来利用小阻值的电阻组合成大阻值的电阻呢?这样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学生对物理应用于生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以备参考使用,为串、并联电路等效电阻的理论推导作铺垫。 这一部分内容占用的时间略微多一点,主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才叫做“等效”,只有“等效”才能相互“代替”,注意与合力进行对比分析,效果会更好一些。 二、进行新课。 1.知识准备,复习提问。 (1)欧姆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 (2)串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 2.实验探究: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1)问题:现在我们手中有5Ω和10Ω的电阻,能否组合一下得到15Ω的电阻呢? (2)分析电路的等效电阻。 演示:将两电阻串联接到电压U的电路两端,电流表示数为I,如教材图5-3-2所示。用欧姆定律计算出R1与R2串联后的总电阻,用一个电阻值为R的电阻代替R1、R2,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流表示数为I。显然,对电路中电流而言,该电阻产生的效果跟前面两个电阻产生的效果相同。 让学生回忆合力的知识,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 让学生明确只有“等效”才能相互“代替”。 教师小结:两次实验中,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是完全相同的,这说明定值电阻R在电路中产生的效果与电阻R1和R2串联在同一电路中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在这一基础上,我们称电阻R是两个串联电阻R1和R2的等效电阻或总电阻,同时也可称串联电阻R1和R2是电阻R的等效电阻或分电阻。 电路的等效电阻:几个连接起来的电阻起的作用,可以用一个电阻来代替,这个电阻就是几个电阻的等效电阻。 问:请同学们大胆地进行判断,你认为,实验中R1和R2的等效电阻或称总电阻R的大小是多少Ω?请说出判断的依据。 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判断分析,教师都不要否认。 教师计算出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 设疑:大家对电阻值R的判断能与实际吻合,这是巧合还是反映了必然的规律呢?下面我们通过研究串联电路电阻的关系来回答这一问题。 (3)实验探究: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5-3-2说明如何进行实验判断,并设

计出相应的实验表格。 实验:出示如图5-3-2所示的电路图。把2Ω与3Ω的电阻串联后接于电路中,记录对应的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再把5Ω的电阻接于电路中,记录对应的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 换一组电阻再进行实验。 分析实验得到的数据,看看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用符号表示上述实验结论的数量关系。 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 结论:2Ω和3Ω的电阻串联后的等效电阻为5Ω。 用公式表示为:R=R1+R2. (4)理性探究:推导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①教师介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常用的方法,我们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去验证假设,但也可以用理论推导得出结论。 ②理论推导: 利用教材图5-3-3引导学生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推导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各串联电阻之间的关系。 参考:下面以两个电阻的串联为例,推导串联电路电阻的关系。 设电阻R1与R2串联时,等效电阻或总电阻为R,画电路图(可参考教材第80页图5-3-3)。 因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即 (1)I1=I2=I 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即 (2)U=U1+U2 所以,用(2)式除以(1)式可得 (3)=+ 由欧姆定律变形后的公式,将(3)式写为(4)式,即 (4)R=R1+R2 实验和理论推导都证明:串联电路中,等效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理解导体串联起来后的总电阻与各串联导体电阻的关系。 3.拓展分析。 结合教材图5-3-4,根据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进行分析,认识电阻的串联就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从而增大了导体的电阻值,所以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大于各串联导体的电阻。 4.例题:两电阻的阻值分别是R1=8Ω,R2=4Ω,串联后接于24V的电源上,则R1两端的电压是多少V?你还能求出电路中哪些物理量? 解析:欧姆定律中的电压、电阻和电流三个量是对同一个电阻或同一段电路而言的。不同导体或不同电路中三者不能混UU1U2III 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让学生明白如何使用“等效法”进行测量,可以采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总电阻,也可以换一个电阻进行对比,从而分析电阻之间的关系特点。对于实验数据,如果时间足够多,要尽量多安排几组实验,既能增强学生实验测电阻的能力,也为学生认识串联电阻奠定基础。 总体解题指导思想——由图可知两个电阻R1、R2串联,则整个电路可以分为三部分:R1一部分,R2一部分,总电阻一

用,应加角码区别。 解:电路的等效电路图如图5-3-1所示: 部分;由欧姆定律可知对应每一部分电路都有电流、电压和电阻三个量,所以一共包含9个量,已知3个量,所以可以再求出其他6个量。 因为两个电阻串联,所以总电阻为: R=R1+R2=8Ω+4Ω=12Ω; U24V总电流为:I===2A; R12Ω通过R1的电流为:I1=I=2A; R1两端的电压为:U1=I1R1=2A×8Ω=16V; 通过R2的电流为:I2=I=2A; R2两端的电压为:U2=U-U1=24V-16V=8V。 三、反思总结,布置思考题。 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课后思考: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与各个电阻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3节 等效电路(1) (一)电路的等效电阻 1.内容:几个连接起来的电阻起的作用,可以用一个电阻来代替,这个电阻就是那些电阻的等效电阻。 2.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1)实验探究。 (2)理性探究。 (3)内容:串联电路中,等效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4)公式:R=R1+R2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节课一方面遵循教材的编写思想,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注意设计和用好演示实验,对电阻关系式进行细致地推导。但重点应落在充分运用教材的问题、实验结果对电阻关系的推导,浅显具体地阐明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验时用了三个定值电阻两次得出电阻关系,这既为学生理解电阻关系式提供了事实依据,又为介绍等效方法和应用等效方法引出课题的问题提供了感性认识,使引入问题、实验、讲授、论证统一起来。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并联电路总电阻跟各个并联电阻的关系。 2.会用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并联电路问题。 3.体会等效电阻的含义。 4.使学生知道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小。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等效电路在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探究的快乐及科学方法的魅力。 【教学重点】 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 【教学难点】 用理论推导的方法探究并联电路总电阻与各个并联电阻的关系。 【教学突破】 引导学生充分掌握最基本的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及并联电路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提示,让学生讨论推导,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干电池(2节)、开关、导线、定值电阻(10Ω、15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批注 结合上一节课中学生对于电阻的串联可以得到电阻较大的情况,那么如何得到较小电阻呢?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样再一次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学生对物理应用于生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电阻的串联知识,了解到了电阻串联可以使电阻变大,那么能不能用几个电阻得到阻值较小的电阻呢? 今天小明的爸爸又给小明出了一道难题:现在小明的爸爸急需5Ω的电阻,但身边只有一些10Ω的电阻,小明该怎么办呢?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知识准备,复习提问。 (1)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 (2)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 (3)在上一节课中,我们是如何研究串联电路中电阻关系的? 引导学生总结:串联电路电阻的特点我们是通过先猜想,再用实验验证,最后通过理论推导这三个步骤研究得出的,这也是我们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我们一起看大屏幕,回顾研究的过程。 板书:猜想、实验验证、理论推导、结论。

利用多媒体回顾三个步骤。 猜想:电阻串联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长度,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 实验验证:分别用伏安法测各电阻和总电阻的阻值并进行验证。 理论推导:用已经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推导。 2.实验探究: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1)猜想:电阻串联可使小电阻变大,原因是串联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长度,所以串联后的总电阻大于其中任一电阻。那么并联呢? 结合教材图5-3-5,教师适当引导。 学生回答:相当于增大导体的横截面积,可使大电阻变小,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2)实验探究: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要判断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怎么办? 那就请你们用实验对你们的猜想进行验证。 学生实验: 在研究电阻串联时,我们通过实验得到了总电阻与各电阻的定量关系是:R=R1+R2.那么电阻并联时,R1、R2和R之间有没有定量关系呢?下面请完成实验报告的第二部分。 学生分析。 你们小组发现R1、R2和R之间存在什么定量关系? 学生回答: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多媒体显示。 111结论:=+。 RR1R2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3)理性探究:推导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为了说明我们得到的结论不是巧合,具有普遍性,我们还要怎么办? 学生回答:我们需要对结论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推导。 请同学们在下面完成。 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 根据欧姆定律,I=,I1=,I2=, 由于I=I1+I2,因此=+, 因为U=U1=U2, 111所以=+。 URU1R2U2R2UU1U2RR1R2RR1R2通过理论推导,我们不用再怀疑结论: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并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以备参考使用,共同回顾电阻串联的推导过程,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目的是为学生掌握这种研究方法增加记忆感,并为并联电路等效电阻的理论推导作铺垫。 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上一节课中的实验及分析方法自己进行探究,增强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教师可以在发现问题时进行适当点拨,争取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独立完成。 对于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学生自己去完成,教师加以适当点拨即可。

111板书:=+。 RR1R23.回扣开头。 通过学习,现在谁能帮小明解决他爸爸遇到的问题,也就是利用几个10Ω电阻得到5Ω电阻? 学生回答:两个10Ω电阻并联。 多媒体演示。 4.例题:在下面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是36V,灯泡L1的电阻是20Ω,L2的电阻是60Ω,求两个灯泡同时工作时电路的总电阻和干路电流。 引导学生分析。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首先我们根据题意在电路图上标明已知量的符号、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请一位同学说一说本题有哪些已知量和未知量。 多媒体显示。有没有会解答的同学? 由于已知R1、R2且两电阻并联,可利用今天我们研究出来的结论计算出总电阻R,再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干路电流。 有没有想到其他方法的? 要求总电阻,可根据欧姆定律公式变形得到R=来计算,U已知,I可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I=I1+I2求得,又根据欧姆定律可分别求出I1、I2,则可解答出来。 学生解答。 教师评析,实物展示做得好的解答。 5.等效电路。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83页自主学习画等效电路图。 三、反思总结,布置思考题。 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收获,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3.课后作业:“自我评价”第1、2题。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3节 等效电路(2) (二)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 UI 例题是教师自己补充的,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顺序,比如将例题放在“等效电路”之后,作为补充知识使用。对于等效电路的内容,教师不要拓展太宽,比如教材中提到了混联电路,但是这不作为中考的要求,不需要初中学生掌握。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培养自学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1.实验探究。 2.理论推导。 3.内容: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的倒数等于各支路电阻的倒数之和。 1114.公式:=+。 RR1R2(三)等效电路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课“串联电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因此在整节课中,教师的参与比较少,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自己进行探究、验证,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探究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在本节课的开头,教师便引导学生总结了上一节课探究串联电阻的思路与方法,并板书展示,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同时也为本节课对这种方法的运用奠定了基础。课堂中,教师也适当进行了对应联系,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对于“等效电路”部分内容,最好采用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第1节 电 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用电器的作用,知道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可以用电功来量度,知道电流可以做功以及常见的电流做功的形式。 2.知道用电能表测电功的大小并会读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电流的热现象跟电阻大小的关系,学习控制变量法,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电热的利用及其防止,认识科学的应用价值,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主动应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电能表测量电功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电能表的读数。 【教学突破】 通过实验以及展示的实物电能表,仔细读出电能表读数。 ◆教师准备 视频材料(等)、电费通知单、电能表等。 ◆学生准备 100W和40W的灯泡各1个、干电池3节、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若干条、开关1个、温度计2只、烧瓶2个、煤油(或水)适量、导线若干条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创设生活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电费通知单实物或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第86页图6-1-2,创设物理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从电费通知单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的结论可能有:(1)电费反映了消耗电能的多少;(2)电能表测量消耗的电能。 提出问题:我们使用各种用电器时,都要消耗电能。那么,消耗的电能到哪里去了呢? 二、进行新课。 1.电功的概念。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教材图6-1-3中各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的电能哪里去了。 学生抢答:电暖气把电能转化为内能;日光灯把电能转化为光能;电视机把电能转化为光能和声能;石英钟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给蓄电池充电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动汽车行驶时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洗衣机、电风扇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电饭锅把电能转化为内能等。 总结电功的概念: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过程,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2.电能表。 教师出示电能表实物,让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1)电能表的作用:测量电功。 (2)电能表的单位:kW·h(度)。 (3)电能表的读数:前后两次读数之差。 学生结合教材图6-1-5,完成下列两个问题。 6(1)kW·h和J的关系:1 kW·h=3.6×10J (2)计算9月份消耗电能是多少: 895.9kW·h-731.6kW·h=164.3kW·h。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1节 电 功 在让学生分析能量到哪里去了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抢答完成,除了教材图6-1-3中的各种用电器,还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其他用电器工作时能量转化情况。 读电能表的示数时,要明确电能表的计数器上最后一位数字代表的是什么?(是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数。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电工师傅读数时,往往把最后一位去掉,采用取整的方法记录电能表的示数。而现在的电费通知单,都是由电脑打印,故都加上了最后一位)。 电功 1.电功的概念。 2.电能表。 (1)电能表的作用:测量电功; (2)电能表的单位:kW·h(度); (3)电能表的读数:前后两次读数之差。 【教学探讨与反思】 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适当补充计算电功的公式:W=UIt。第2节 电功率

第2节 电功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电功率的含义。 2.理解电功率与电流、电压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了解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2.通过讨论、交流日常生活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感受科学就在我们生活中,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电功率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探究电功率与电流、电压的关系。 【教学突破】 实验设计方案可以参考教材中的图6-2-3和图6-2-4.实验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控制变量,如何记录实验结论,如何总结实验规律。 ◆教师准备 多媒体材料(一些常用电器的铭牌)、“220V 100W”和“220V 40W”的白炽灯各1个、两端分别接有白炽灯座和插头的导线2段等。 ◆学生准备 干电池3节、灯泡2只(“2.5V 0。3A”和“3.8V 0。3A”)、开关1个、电流表1只、电压表1只、导线若干条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展示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几个不同规格的电灯泡(如“220V 100W”和“220V 40W”)。 学生活动:观察电灯泡的铭牌,思考各量的含义。 教师:把这两个不同规格的电灯泡同时接入教室内的电路中。 学生活动:(1)说明白炽灯工作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情况。(电能转化为内能) (2)判断哪个灯泡亮。(220V 100W) 提出问题:家庭照明中,100W的电灯泡比40W的电灯泡亮,这表明相同时间里,100W的电灯泡把较多的电能转化为光和批注 对于白炽灯铭牌上所标的物理量,学生还不清楚,这里只是让学生讨论,知道220V表示的是电压值,100W或40W表示的是电功率值,并不需要学生说出准确的答案(220V是电灯泡的额定电压,100W或40W表示电灯泡的额定电功率)。

热,也就是说,电流做功有快慢之分。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电流做功的快慢呢? 二、进行新课。 (一)认识电功率。 师生共同交流理解下列几个问题。 1.物理意义:电功率是描述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电功率等于单位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 3.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 4.定义式:P=。 5.单位:电功率的国际单位为瓦特,简称瓦,符号为W。 6。应用:由电功率的定义式:P=,还可以得出两个推导公式:W=Pt和t=。 学生活动:根据教材第90页图6—2—2电视机的铭牌,计算看两个小时的电视消耗多少电能。 参考解法:看两个小时的电视消耗的电能为: W=Pt=0。14kW×2h=0。28kW·h 教师:采用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用电器的铭牌。 (二)电功率的大小。 1.实验探究:电功率跟电流、电压的关系。 提出问题:怎样探究电功率跟电流、电压的关系? 为了设计出探究方案,先明确下列几个问题。 问题1:灯泡的电功率大小如何判断?(可通过灯泡的亮度判断电功率的大小,灯泡越亮,说明它的电功率越大) 问题2:采用什么方法才能探究电功率跟电流、电压两个量的关系?(控制变量法) 问题3:为了控制通过不同灯泡的电流相等,应将它们如何连接?(串联) 问题4:为了控制不同灯泡两端的电压相等,应将它们如何连接?(并联) 学生活动:参考教材图6-2-3,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评估,总结结论:通过用电器的电流相同时,用电器上的电压越大,电功率越大。 学生活动:参考教材图6-2-4,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评估,总结结论: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相同时,通过用电器的电流越大,电功率越大。 科研人员根据大量的实验得出: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 可以让学生列举采用这种定义方法的其他物理量,如速度、密度、压强等。 应用这三个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三个量必须对应于同一段电路,单位要统一。单位统一有两套,一套为:W(J)、P(W)、t(s);另一套为W(kW·h)、P(kW)、t(h)。 可以让学生当堂在作业本上独立完成这个计算题,及时反馈每一个学生对上述几个公式的应用能力。 在实际用电计算中,把单位都统一成W(kW·h)、P(kW)、t(h)进行计算,往往比采用国际单位W(J)、P(W)、t(s)更简捷。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电器的额定功率,提高安全用电意识。 根据同学们刚刚完成的两个实验探究,我们只能够得出电功率与电流、电压的定性关系,如果要得出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实验。 WtWtWP

积。即:P=UI。 推导:W=Pt=UIt。即电流通过某段导体所做的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2.应用:有关电功率的计算。 (1)单位统一:P(W)、U(V)、I(A);(2)在公式P=UI中,各物理量都是对同一个用电器而言。 避免用电器总功率过大的方PP公式:P=UI;推导公式:U=;I=。 IU法:(1)大功率用电器最好不学生自学:例题1和例题2. 同时工作;(2)如果家庭电路反馈练习:白炽灯上标有“220V 40W”字样,则该灯正常发中需要增加大功率用电器,要光时两端的电压是多少V?正常发光多少小时消耗1kW·h电根据情况更换较粗的导线等。能?(220V 25h) 发生短路的原因:(1)输电线3.讨论交流:电流过大的原因。 路的绝缘皮破损,两根电线直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讨论造成电流过大原因。 接接通;(2)安装插座时不细小结电流过大的原因:(1)用电器总功率过大;(2)发生短路。 心,使内部的两个插孔的导线 直接接通;(3)安装灯泡的灯座时不细心,使内部的两个接线柱的导线直接接通等。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反思总结。 1.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谈谈收获和体会。 2.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第93页“自我评价”。(2)走向社会:做一个家庭用电器的调查。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2节 电功率 (一)认识电功率 1.物理意义;2.定义;3.定义方法;4.定义式;5.单位;6。应用:P=、W=Pt和t=。 (二)电功率的大小 1.实验探究:电功率与电流、电压的关系。 2.电功率等于电压与电流的乘积。即:P=UI。 3.应用:P=UI、U=和I=。 4.电流过大的原因有:(1)用电器总功率过大;(2)发生短路。 【教学探讨与反思】 用电器的铭牌上所标的功率一般是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即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但用电器实际工作时,其两端的电压可能不等于它的额定电压,因此用电器的实际电功率可能不等于它的额定电功率。关于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在下一节将通过实验得出有关结论,这节课不必强调。但是本节课在定性的研究“电功率跟电流、电压的关系”时,需要向学生简单介绍有关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物理意义。 对于纯电阻电路,即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的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的电路,进行有关用电 WtWPPIPU

器电功率的计算时,除了电功率的定义式P=和公式P=UI以外,还可以结合欧姆定律推导WtU2出两个常用的计算公式P=IR和P=。在进行有关电流、电压、电阻和电功率的有关计算R2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恰当的公式,以简化做题步骤。

第3节 焦耳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实验理解焦耳定律,记住焦耳定律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了解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电热的利用及其防止的实例,知道改变电热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电热的利用及其防止,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焦耳定律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提出电流的热效应与电阻大小的关系。 【教学突破】 利用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白用什么实验装置和怎样去探究,作好探究计划;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加强小组合作;实验结束后,让学生结合各种实验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交流推广,并进一步讨论如何验证焦耳定律。 ◆教师准备 视频材料、镍铬合金丝等。 ◆学生准备 开关、镍铬合金丝、温度计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批注

一、电流的热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定义。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第94页有关内容,讨论交流电流的热效应的定义。 电流通过灯泡的灯丝时,电能转化为光和热,灯丝变得灼热而发光,这种电能转化为内能的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 学生活动:观察100W和40W的灯泡。 提出问题:如果把同学们手中100W和40W的两个灯泡分别接到家庭电路里,它们的亮度是否相同?如果亮度不同,请同学们猜想,灯泡的亮度与什么有关呢? 交流讨论:灯丝的粗细不同,如果灯丝的长度相同,则电阻不同,由此可以猜想灯泡的热效应跟灯丝的电阻的关系。 2.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的大小的关系。 提出问题:将两条粗细一样,长度不同的镍铬合金丝串联起来,接在电源上,通电一段时间后,猜想这两段镍铬合金丝产生的热量(Q1、Q2)是什么关系? 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猜想:(1)Q1>Q2;(2)Q1各物理量的单位:Q的单位是J;I的单位是A;R的单位是Ω;t的单位是s。 变形公式:I=QQQ;R=2;t=2。 RtItIR例题:一根60Ω的电阻丝接在36V的电流上,在5min内共产生多少热量? U36V解:通过电阻丝的电流为:I===0。6A R60Ω5min内共产生的热量为:Q=IRt=(0。6A)×60Ω×300s=6480J。 4.电热的利用及其防止。 教师:实际生活和生产中,许多地方要利用电热,但也有要防止电热的危害。 学生活动:对照图6-3-6,分析它们是利用电热还是防止电热的,并说明它们利用或防止电热的方法措施。 补充材料:利用电热工作的设备叫做电热器,其主要构造是发热体,发热体是用电阻率大、熔点高的金属材料或合金材料制成的。防止因电热造成的损害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线路板和通电导线是利用减小电阻的方法,减小电热的产生;电动机利用翼状散热片增大散热面积;电冰箱在放置时后背要与墙壁保持一定距离,以便于热量通过空气散失;计算机内的CPU小风扇可以把热空气驱走;电视机的外壳设有散热窗等等。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提出利用电热和防止电热的其他例子。 二、反思总结,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作业:完成教材第97页“自我评价”第1、2、3题。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3节 焦耳定律 22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电流的热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的定义。 2.实验探究:电流的热效应跟电阻的大小的关系。 3.焦耳定律。 (1)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2)表达式:Q=IRt。变形公式:I=4.电热的利用及其防止。 【教学探讨与反思】 2QQQ;R=2;t=2。 RtItIR

如果电流通过导体时,其电能全部转化为内能,而没有同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也就是电流所做的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根据电功公式和欧姆定律公式可推导出焦耳定律公式。即Q=W,W=UIt,根据欧姆定律U=IR推导出焦耳定律Q=I2Rt。 第4节 灯泡的电功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能从说明书或铭牌中了解家用电器的额定功率。 2.会比较小灯泡的亮度,掌握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实验,掌握判断灯泡亮暗程度的方法。 2.能设计实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并通过实验加深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勇于探究的精神以及合作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教学突破】 把区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异同贯穿于实验探究“比较小灯泡的亮度”,例题计算手电筒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时的实际电功率,以及实验探究“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三个板块的教学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材料(用电器的铭牌)、白炽灯泡等。 ◆学生准备 白炽灯泡1个、干电池3节(或学生电源)、小灯泡1只、开关1个、滑动变阻器1个、电流表1只、电压表1只、导线若干条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________的物理量,________是电功率。 (快慢;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2.电功率的定义式为________,常用计算式为________。 (P=;P=UI)3.(1)一个发电机标有“380V 3kW”,它的含义是________; (该发电机的额定电压是380V,额定功率是3kW) (2)一台电视机标有“220V 60W”,它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该电视机的额定电压是220V,额定功率是60W) 二、进行新课。 (一)额定功率。 学生活动1:观察桌面上的白炽灯泡(铭牌上标有:“220V 40W”)。 师:观察桌面上的灯泡铭牌,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20V,额定功率为40W。 师:如果此灯泡两端加的电压小于220V,那么灯泡的电功率还是40W吗? 生:不是,可能会变小。 学生活动2:学生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名称:比较小灯泡的亮度。 实验目的:比较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亮度。 实验器材:干电池3节(或学生电源)、小灯泡1只、开关1个、滑动变阻器1个、电压表1只、导线若干条。 教师展示实验电路图(见图6-4-1): Wt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次序 1 2 3 小灯泡两端的电压U/V 等于2.5V 略大于2.5V 略小于2.5V 灯泡的亮度 正常发光 强烈发光 发光较暗 实验结论:同一个小灯泡,其两端的电压越大,亮度越亮。 自学讨论,回答问题:什么是额定电压?什么是额定功率?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其两端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 拓展提问: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哪个因素?(灯泡的实际功率) 学生活动3:自学教材第98页最后一自然段,完成下列表格。 左表中灯泡的亮度一栏,让学生根据实验实际情况填写。

实际电压等于额定实际功率等于额正常工作 电压 定功率 实际电压高于额定实际功率高于额容易使用电器 电压 定功率 损坏 实际电压小于额定实际功率小于额不能正常工作 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一个电压 定功率 学生活动4:根据教材中“一些电器设备的额定功率”表,原因就是用电器总功率太大,故了解各种家用电器的电功了解各种常用电器的功率大约值。 率值,有利于学生提高安全用学生活动5:研究教材第100页例题。 课堂练习:当加在白炽灯两端的电压与其额定电压相比变化电意识。 不大时,可认为灯丝的电阻保持其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值不变。(1)会用不同角标区分同一个我们知道,在用电高峰期时,尤其是农村,家庭电路的白炽物理量所对应的不同状态;(2)把计算结果与前面的实验灯比正常发光时要暗些。 探究结论对比分析,知道它们(1)请你分析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2)一个标有“220V 40W”的白炽灯泡,它正常工作时,灯是一致的,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用电器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丝电阻是多少? (3)当加在这个灯泡两端实际电压为210V时,它的实际电功的理解,明确灯泡的亮暗程度由灯泡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 率为多少? 解:(1)用电高峰期,干路中电流增大,导致线路分担电可以让两名学生板演解答过压过多,从而使得加在灯泡两端电压不足220V,灯泡的实际程,其他同学做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完成后,老师及时反电功率小于额定电功率,使白炽灯比正常发光时要暗些。 (2)标有“220V 40W”的白炽灯泡,它正常工作时,灯丝电馈指导。 这道练习题和学生的生阻是: 2活很贴近。可以让学生以后仔U2220VR===1210Ω 细观察自己卧室内的灯泡,比P40W(3)当加在这个灯泡两端实际电压为210V时,电阻不变,则较它在不同时刻的亮度是否相同。(在各家各户用电高峰消耗的实际电功率为: 2时,灯泡较暗;在深夜各家各U2210VP′==≈36。4W 户用电低谷时,灯泡较亮) R1210Ω (二)实验探究: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 测定小灯泡不在额定电实验原理:P=UI。用电压表、电流表分别测出小灯泡两端的压下的功率,有利于帮助学生电压和通 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过小灯泡的电流,代入电功率的公式算出结果。 实验器材:干电池3节(或学生电源)、小灯泡1只、开关1 个、滑动变阻器1个、电流表1只、电压表1只、导线若干 条等。 实际电压和 额定电压的关系 实际功率和 用电器工作情额定功率的关系 况

实验电路图(见图6—4—2): 实验记录表: 发光情电流电压电功率次数 实验要求 况 (A) (V) (W) 实际电压 1 低于额定 电压 实际电压 2 等于额定 电压 实际电压 3 高于额定 电压 实验注意事项: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 放在电阻值最大的位置。 (2)电流表应串联在干路上,电压表要与小灯泡并联,两电表 的正、负接线柱要连接正确,并选择合适的量程。 (3)测小灯泡的功率时,小灯泡两端电压按低于额定电压0。 8倍、等于额定电压、高于额定电压1.2倍的顺序调节滑动 变阻器的滑片,使操作简便,读数、记录有规律。 (4)调节小灯泡两端电压高于额定电压1.2倍时,在看清电流 学生学习了测量物体的长度,表示数的前提下,所用时间越短越好,以防小灯泡损坏。 归纳结论:分析比较额定电功率和实际电功率大小问题,比测量时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受此影较灯泡的亮暗程度与电功率的关系。 响,有些学生在设计测定小灯(1)当U实=U额时,则P实=P额,正常发光; 泡功率实验数据记录表时,也(2)当U实U额时,则P实>P额,较亮。 评估与交流:反思一下,实验中最可能出现错误的是哪几个师要结合实验情况,说明求平环节?在哪方面容易出现较大的误差?小组间进行交流,相均电功率无意义。因为对于一互找出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地方。对于发现的问题,大家个小灯泡,它两端的实际电压不同,它的实际电功率就不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法。 同,故求不同电压下的平均电 功率无意义。 三、反思总结。 1.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谈谈收获和体会。 2.课后作业。(1)总结学习本章的收获。(2)教材第101页“自我评价”第1、2题。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4节 灯泡的电功率 (一)额定功率

实验探究名称:比较小灯泡的亮度。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其两端的电压叫做额定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叫做额定功率。 灯泡的亮度取决于:灯泡的实际功率。 (二)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原理:P=UI。 实验电路图:(略) 归纳结论:(1)当U实=U额时,则P实=P额,正常发光;(2)当U实U额时,则P实>P额,较亮。 【教学探讨与反思】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方案时,可以先让学生回顾“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实验方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在“设计、操作、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学会处理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1节 磁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磁性、磁体、磁极的概念 2.知道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3.了解磁感线,并会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 4.知道用磁化的方法可以使一些物体获得磁性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磁化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经历探索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探究,认识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通过讨论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判断物体是否有磁性等问题,使学生能够利用物体的磁性分析问题。 3.通过对磁场概念的建立和对磁场的描述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知道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磁场的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 磁场、磁感线概念的建立。 【教学突破】 关于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教师可以做演示实验,最好是指导学生将条形磁铁的两极分别靠近小磁针的N极,观察其现象。关于磁场,可以结合教科书中的情景对话,说明磁体之间的作用力具有特殊性——可以不相互接触,并由此提出“是不是两个磁体之间有看不见

的东西”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后说明磁场的客观存在。然后通过在条形磁体周围的不同位置放置小磁针,观察小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并试着描绘出磁场的方向,进而认识到在磁体的四面八方都存在着磁场,为了形象描绘磁场,从而引入磁感线,可以通过教具模型或计算机展示立体的磁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指南针、各种磁体、小磁针、磁场模型、多媒体教学课件、图片等。 ◆学生准备 条形磁体、蹄形磁体、铁片、铁屑、铁钉、大头针、订书钉、铁架台、细线、小磁针、铜片、木块、铝片、塑料、陶瓷、棉线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批注 这样不但引入了课题,还 一、情境导入。 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情景:(课件展示)1998年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上使用的结合我国的科技成就,有利于探测宇宙秘密的仪器——阿尔法磁谱仪。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师:你知道阿尔法磁谱仪吗?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磁的知识? 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说明:学生回答后,对学生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感;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肯 师:磁现象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研定和鼓励,有助于学生学习态究有关磁现象的基本知识。 度的培养,让学生乐于学习,体会到学习的成功。 二、进行新课。 (一)认识磁体。 1.磁性、磁体和磁极。 师:各小组都有一些物质(铁片、铁屑、铁钉、大头针、订书钉、铁架台、细线、小磁针、铜片、木块、铝片、塑料、陶瓷、棉线等),你能用什么方法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请说出你的分类标准。 学生讨论交流,尝试对物质进行分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 引导学生将物质按照能否被磁铁吸引分类。 能够被磁铁吸引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①磁性:物体具有吸引钢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②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 出示条形磁体,引导学生分别用条形磁体的两头和中间去吸引铁屑,观察现象。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条形磁体的两端磁性最强,中间磁性较弱。

教师总结:③磁极:磁体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利用多媒体或结合课本展示:磁体静止时,如果它的周围没有别的磁体存在,它的两极总是分别指向南北两个方向的,指南的一端叫南极(S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N极)。 2.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师:既然磁体有两个磁极,那么,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谁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从而得出结论? 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 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总结。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课件展示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认识和利用——指南针(司南)。 (二)磁体周围有什么。 1.磁场的基本性质。 师:磁体间能发生相互作用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是不是两个磁体之间有看不见的东西?让我们先做一组小游戏。 游戏一:让小磁针动起来。 思考:怎样才能让小磁针动起来? 引导学生总结:可能采用的方式有用手拨、用嘴吹、用磁体去靠近小磁针。 (引思)用手拨——是(看得见的)手使小磁针动,且手与小磁针接触。 用嘴吹——是(可感知的)空气使小磁针动,且空气与小磁针接触。 用磁体去靠近小磁针。 小结:(1)要有物质(物体)直接接触小磁针并产生作用时,小磁针才会动起来;(2)磁体靠近小磁针时,能使小磁针动,说明磁体与磁针间存在着某种物质。 师:这种物质叫“磁场”,它是由磁体产生。虽然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去感知它,包括感知它的某些特性。磁场的基本性质就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不同位置的磁场有强弱大小之分,表现为对处于该位置磁体的作用力的大小。 学生动手完成教材图7—1—6所示的实验,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在磁体周围的不同位置,小磁针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不是都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对话展开讨论。 总结:磁场有大小,有方向,而物理学中正是把处于空间某一点的小磁针的N极的指向规定为这一点的磁场方向。 2.磁感线。(为了描述磁场而规定的一种物理模型,磁体周围没有磁感线) 游戏二:小磁针排队。让很多的小磁针在条形磁体周围排队(投影),让学生用曲线画出小磁针排队的路线。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指导,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和归纳能力。教学中也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资料,如:磁体可以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通常我们看到和使用的磁体都是人造磁体,它们都能长期保持磁性,通称为永磁体。 生生、师生合作开展科学探究。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及猜想意识。 用游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在探究中领悟磁的本质,并寻找到一种描述磁场的方式,这样很好地体现了本课的

师:同学们,你们在无意之中已经找到了一种形象化地描述磁场的方法,你所画的曲线在物理学中叫做“磁感线”。不过,老师要提醒你,磁感线只是假想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利用立体磁感线模型板上的小磁针在磁体周围空间排队,让学生了解磁场空间的立体性。 补充探究:将透明薄玻璃板置于条形、蹄形磁体之上,在板上均匀撒上铁屑,轻轻敲击玻璃板,直至铁屑形成条纹状。让学生再次整体感知磁场的特性。 学生活动:画蹄形磁体的磁感线。 (三)磁化的秘密。 提出问题:物体如何才能具有磁性?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失去磁性? 演示实验(如果有条件,最好让学生参与探究实验):教材图7-1-1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展开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铁和钢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获得磁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磁化现象。使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铁和钢制的物体都能被磁化。 利用课件或教材展示,引导学生认识磁化和消磁。 三、反思总结,布置思考题。 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探究中的收获和缺陷,提出自己的感悟并作评估、交流。 3.布置课外活动及课后作业。 (1)课外活动:自制“指南针”。 (2)家庭作业:“自我评价”第1、2题。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1节 磁现象 (一)认识磁体 1.磁性、磁体和磁极。 2.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二)磁体周围有什么 设计理念“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化难为易,突破本课重难点。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渗透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在物理研究中的价值。可以补充说明:铁钉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体;钢被磁化后,磁性能够长期保持,称为硬磁体或永磁体。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磁化有害的一面:机械手表磁化后,走时不准;彩色电视机显像管磁化后,色彩失真。有利的方面:钢针磁化后,可以用来制作指南针。

1.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2.磁场。 (1)性质:传递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3)磁感线:实际不存在,是为了形象、方便地描述磁场而引进的。 (三)磁化的秘密 磁化:使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节课适当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等资料,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小游戏巧妙地突破了难点。教学中注意渗透一种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思想——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可以通过它的一些外在表现来认识它、研究它。在教学中一定要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同时加以适当的练习,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同时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从而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意识以及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2节 电流的磁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奥斯特的发现及其意义,知道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情况。 2.知道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掌握安培定则。 3.知道磁现象的电本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奥斯特发现的实验的观察,了解导线周围的磁场。 2.经历关于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分布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螺线管磁场和条形磁体磁场的相似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及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素养。 2.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 【教学难点】 磁现象的电本质。 【教学突破】 开展探究活动时,注意与探究条形磁体周围的磁场相联系比较,同时展开讨论交流,通过学生的合作得出结论,认识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从而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关于磁现象的电本质,要注意利用好教材,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与磁化知识的联系,展示磁化与消磁,认识到磁现象的电本质,从而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螺线管、铁屑、电池、小磁针等。 ◆学生准备 螺线管、铁屑、电池、小磁针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情景:1820年,安培在科学院的例会上做了一个小实验,如图7-2-1所示,把螺线管沿东西方向水平悬挂起来,然后给导线通电,发现螺线管通电转动后停在南北方向上,这一现象引起了与会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通过通电螺线管能够指示南北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批注 2.回顾: 师:当把小磁针放在条形磁体的周围时,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生思考交流:观察到小磁针发生偏转;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小磁针受到磁场的磁力作用而发生偏转。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带电体和磁体有一些相似的性质,这些相似是一种巧合呢?还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联系呢?科学家们基于这一想法,一次又一次地寻找电与磁的联系。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终于用实验证实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着磁场,这一重大发现轰动了科学界,使电磁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今天,我们沿着奥斯特的足迹,来再现一下奥斯特所做的实验。 二、进行新课。 (一)奥斯特的发现 1.奥斯特实验。 先向学生说明实验要求,如图7-2-2所示,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将直导线与小磁针平行并放。观察现象: ①如图7-2-2(a),当直导线通电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小磁针发生偏转) ②如图7-2-2(b),断电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小磁针转回到原来指南北的方向) ③如图7-2-2(c),改变通电电流的方向后会发生什

么现象?(小磁针发生偏转,其N极所指方向与图a时相反) 提问:(1)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了哪些物理现象?(通电时小磁针发生偏转;断电时小磁针转回到指南北的方向;通电电流方向相反,小磁针偏转方向也相反) (2)通过这些物理现象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①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②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鼓掌给予鼓励。以上实验是丹麦的科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的,此实验又叫奥斯特实验。这个实验表明,除了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外,电流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即电流的磁场。 总结奥斯特实验。现象:导线通电,周围小磁针发生偏转;通电电流方向改变,小磁针偏转方向相反。规律: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师:这个实验看上去非常简单,但在当时这一重大发现轰动了科学界。因为它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从而说明表面上互不相关的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发现有力地推动了电磁学的研究和发展。奥斯特实验用的是一根直导线,后来科学家们又把导线弯成各种形状,通电后研究电流的磁场。我们也研究一下,说出你们的做法和观察的结果。(学生把直导线弯成各种形状,通电后看小磁针的变化。)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演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把直导线缠在铅笔上,然后抽出铅笔,再通电,小磁针偏转,周围存在磁场。 师:这种把导线绕在圆筒上,做成的螺线管也叫线圈。它能使各导线产生的磁场叠加在一起,磁场就会强得多,这样在生产实际中用途就大。那么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是什么样的? 观察铁屑的分布和小磁针的指向。如图7-2-3所示,在板上均匀撒满铁屑,在螺线管两端各放一个小磁针,通电后观察小磁针的指向。轻轻敲板,观察铁屑的排列。改变电流方向再观察一次。 提问:(1)通电前小磁针如何指向?通电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原指南北,通电后磁针偏转。) (2)通电后,轻轻敲板,铁屑为什么会产生规则排列?铁屑的排列与什么现象一样? (铁屑磁化变成“小磁针”,轻敲使铁屑可自由转动,使铁屑按磁场进行排列,其排列与条形磁体的排列相同,通电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验证奥斯特实验,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效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过程与方法,同时结合奥斯特的发现历程,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对常见的现象要进行细致的观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发展。 在学生讨论后,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学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也可以仿照教材,利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从直线电流的磁

螺线管相当于条形磁体。) (3)改变通电方向,小磁针的指向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什么?(小磁针指向相反,说明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与通电电流有关。) 2.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关系——安培定则。 师:我们知道通电螺线管两端的极性跟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能否想出一句话来概括这种普遍规律?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虽有不同的看法,还是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很高兴看到这样的场面。我们知道,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和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通电螺线管相当于一个条形磁体,其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关系符合安培定则——右手螺旋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三)物体磁性从哪里来。 1.提出问题: (1)磁体和电流都能产生磁场,磁体的磁场和电流的磁场是否有相同的起源呢? (2)电流的本质是电荷定向运动,所以电流的磁场应该是由于电荷的运动而产生的。那么磁体的磁场是否也是由电荷的运动产生的呢? 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教师巡视,进行指导帮助。 3.利用课件展示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具有相似性,法国学者安培由此受到启发,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他认为:在原子、分子等物质微粒的内部,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都成为微小的磁体,它的两侧相当于两个磁极,物体内大量微小的磁体有序排列使得物体显示磁性。 4.课件展示:利用安培分子电流假说解释磁现象,联系磁化和消磁进行分析与理解。 三、反思总结,布置思考题。 1.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1)制作“家庭实验室”的电磁炮。 (2)课后作业:“自我评价”第1、2题。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场到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演化过程。 通过借助课件展示辅助教学,对于微观物质的结构能较好地展现,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2节 电流的磁场 (一)奥斯特的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现象:导线通电,周围小磁针发生偏转;通电电流方向改变,小磁针偏转方向相反。 规律: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2.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 (三)物体磁性从哪里来?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教学探讨与反思】 先通过教师演示,再通过学生探究,师生共同研究电流的磁场,体现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学习知识,并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培养交流与合作精神,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假设,培养了学生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品质,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第3节 电磁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什么是电磁铁。 2.让学生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有磁极,磁极是可以改变的。 3.会制作电磁铁,会做有关实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有关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养成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精神,树立勇于有根据的怀疑、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知道电磁铁的特点。 2.科学探究全过程的体验和科学研究方法的领会。 【教学难点】 能自主探究改变电磁铁磁极的方法。 【教学突破】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在教学中应创造各种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能够更加主动、彻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电池组、电磁铁、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开关、导线、小磁针。 ◆学生准备 学习用具、笔记本。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螺线管并提问:要使螺线管的周围产生磁场,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可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回忆并讨论后回答:给螺线管通电,它的周围就会产生磁场。 2.如果要使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增强,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回答。 (1)可以加大通过螺线管的电流。 (2)可以增加螺线管的匝数。 3.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演示实验并回答问题:先将小磁针放在螺线管的两端,通电后观察小磁针偏转的程度,再将铁棒插入螺线管,通电后观察小磁针偏转的程度。 (1)小磁针的偏转程度哪个大?这表明什么? (2)为什么插入铁棒后,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会增强呢? 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并讨论。 (1)插入铁棒后,小磁针的偏转程度增大,这表明插入铁棒后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性大大增强。 (2)铁芯插入通电螺线管,铁芯被磁化,也要产生磁场,于是通电螺线管的周围既有电流产生的磁场,又有磁铁产生的磁场,因而磁场大大增强了。 教师小结:从上面的实验中可以看出,铁芯插入螺线管,通电后能获得较强的磁场。我们把插入铁芯的通电螺线管称为电磁铁。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电磁铁。 板书:电磁铁。 带领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二、探究电磁铁 1.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电磁铁。下面请大家自己来试着做一个电磁铁(要注意提示学生绕导线时要按着一个方向绕并做到美观),并回答电磁铁的磁极跟什么有关? 学生根据课本的介绍及老师刚才的演示制作电磁铁。 电磁铁的磁极跟线圈缠绕方向、导线两端与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有关。 2.引导学生猜想电磁铁的磁性除了是否带铁芯之外,还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想影响电磁铁的磁性的相关因素。 (1)它的磁性与电流的大小有关。 (2)它的磁性强弱与线圈的匝数有关。 3.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验证实验。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验证实验。 批注

(1)我们打算将两个相同匝数的电磁铁接入电路,然后通过滑 动变阻器来改变通过电路的电流的强弱,来观察它吸引铁屑的 多少。以验证电流的大小是否能影响电磁铁的磁性。 (2)我们将把不同匝数的电磁铁连入同一电路中看看它们吸引 铁屑的数量,以观察电磁铁的磁性的强弱是否与线圈的匝数有 关。 4.引导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让学生作好实验 记录。 学生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5.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对学生的结论进行 小结:线圈中间插入铁芯后,磁性增强;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 大,它的磁性越强;在电流一定时,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 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磁铁在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 磁铁的磁性越强;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6。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交流与评估。 (1)电磁铁有什么优点? (2)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3)那么现在我们将钢芯、铜芯等插入线圈后还能吸起铁屑 吗? (4)现在再来看看滑动变阻器是不是电磁铁。同学们也可以用 实验来验证一下并思考讨论它为什么不是?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实验进行交流与评估。 (1)电磁铁磁性的有无用通断电来控制;磁性强弱用电流大小 来控制;它的南北极用电流方向来控制;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2)知道了电磁铁的构造;知道了怎样控制电磁铁的磁性大小; 又一次品尝到了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的快乐。 使学生意识到共同讨论可以(3)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验证实验。 发现自己的不足,借鉴别人钢芯也可以吸起大头针,不同的是,断电后它仍然有磁性,而的经验。 铜芯代替铁钉后,发现它不能吸起大头针,说明电磁铁只能用铁芯来做。 (4)学生进行实验验证并讨论。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 我们学习了电磁铁的概念、电磁铁的做法;探究了影响电磁铁的磁性的因素;还知道了电磁铁的优点。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3节 电磁铁 (一)电磁铁:插入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二)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1.线圈中间插入铁芯后,磁性增强。 2.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强。 3.在电流一定时,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三)电磁铁的优点 1.电磁铁磁性的有无用通断电来控制。 2.磁性强弱用电流大小来控制。 3.它的南北极用电流方向来控制,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课在教学中通过给学生创造一个选择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时更加主动、彻底;在对实验进行交流评估时,让他们学会评价、学会合作;树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

第4节 电磁继电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初步认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说明书,知道如何使用电磁继电器。 2.通过使用继电器组成控制电路,实际感知继电器是如何工作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2.了解继电器等在生产、科研方面的大量应用,体会物理知识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 了解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自己阅读说明书掌握电磁继电器使用方法。 【教学突破】 准备继电器、扬声器的实物让学生观察、使用。利用课件演示它们的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自制课件、电磁继电器使用说明书、电磁继电器、干电池、小灯泡。 ◆学生准备 调查生产和生活当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继电器,收集扬声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展示调查情况,引入新课。 1.请学生把调查生产和生活中电磁继电器使用情况在组内进行交流,并在班级内展示。 (把调查结果进行交流。) 2.提问:在生产和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电磁铁? 批注

(扬声器、电话、电磁起重机、电磁继电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 二、学习电磁铁的构造、工作原理,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1.提问:根据你的调查,你知道电磁继电器用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电磁继电器用在电流强,电压高的地方。因为直接用手控制强大电流或操作高压电路是很危险的。) 2.设问:电磁继电器的构造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控制电路的通断的? (1)观察实验用的电磁继电器,认识它的各个部分构造。 (2)把教材图7—4—2制成课件,在接通控制电路,即A、B之间接通电流后,电磁铁有了磁性,吸引衔铁,D、E接通,使工作电路工作。请学生仔细观察课件展示的情况,说明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总结:继电器是利用低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的开关。电磁继电器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板书) (3)提问:根据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可以把工作电路分成哪两部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指出在教材图7—4—2中的电磁铁、弹簧、DE接线柱所连的电路,这部分为低压控制电路。 (根据教师的提问思考。①观察教材图7—4—2,认识它的构造:衔铁、电磁铁、弹簧、静触点,动触点。②学生仔细研读课件展示的情况,分析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当开关S断开,电磁铁没有磁性,接线柱所连触点接通,电磁铁工作;当开关S闭合,电流经过电磁铁,电磁铁有磁性,把衔铁吸下。③讨论,分析,回答难题:可以把工作电路分成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 3.教师出示“相关电磁继电器说明书一份”请学生回答问题。 (1)把电磁继电器的说明书复印,每小组一份。 (2)指导学生阅读说明书,提问:说明书上有哪些能看懂?哪些看不懂? (3)提问:从说明书上得到了哪些有用的知识? (4)指导学生观察电磁继电器,使用电磁继电器。 (完成相应的练习。①小组长组织阅读说明书。②阅读说明书,说出自己能看懂的部分和不能看懂的部分,弄清楚“线圈额定电压直流6V”“被控制电压220V,电流1A”的意思。③回答从说明书上得到的有关知识。④练习使用继电器:把电磁继电器的线圈通过开关接到电源上,组成控制电路,再用另一个电源和小灯泡组成工作电路,使电磁继电器通电时小灯泡亮,断电时小灯泡灭。)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4节 电磁继电器 1.电磁继电器的构造:电磁铁、衔铁、弹簧、触点。 2.继电器是利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的开关。电磁继电器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

3.电磁继电器的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构成。 【教学探讨与反思】 电磁继电器是电铃、电话和自动控制电路装置中的重要部件。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但由于构造比较复杂,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实物、资料,了解它们(包括电和磁的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锻炼了学生初步收集信息的能力,对课堂教学也大有帮助。

第1节 电磁感应现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2.了解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交流发电机的原理,知道发电机在工作时能量如何转化。 4.了解我们生活用电是交流电及其频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磁生电的条件,进一步了解电和磁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简单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 2.观察和体验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了解探索自然奥妙的科学方法。 2.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的成果,使学生了解科技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磁如何产生电”。 【教学难点】 电磁感应实验的设计方案和制作小发电机。 【教学突破】 通过重新演示奥斯特实验引导学生逆向思维的方式设计并操作探究实验“磁是如何生电的”,来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必要条件。并借助“太空悬绳发电”材料给学生以形象思维的实例来突破切割磁感线这一抽象的理论。制作小发电机模型关键是线圈匝数要多,为了使实验简洁化,可以让学生组装实验室提供发电机小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多媒体电脑、展台、自制PPT课件。 2.干电池两节、开关一只、导线若干条、小磁针一个、小灯泡一个、演示电流表、手摇发电机。 ◆学生准备 蹄形磁体2~3块、漆包线、导线若干条、灵敏电流计、发电机模型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回顾实验,引入新课。 批注

教师重做奥斯特实验,请同学们观察后回答:此实验称为什么实验?它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能产生磁场。 教师阐述:奥斯特实验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电可以产生磁,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 猜想: 1.由奥斯特实验,当导线中通有电流时,小磁针会转动,那么反过来,如果我们让小磁针转动(或其他强磁体运动),导线中会不会有电流产生呢? 2.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从而使导体发生了运动,那么反过来,如果让导体在磁场中先运动,导体中会不会产生电流呢? 下面我们就沿着这个猜想来设计实验,进行探索研究。 二、进行新课。 (一)法拉第的发现。 简单介绍法拉第发现磁生电的故事,可参考补充材料。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磁是如何生电的”。 提问:实验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 提问:根据实验目的,及猜想本实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 学生回答:根据研究的问题,需要有________;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________;控制电路必须有________。(磁体和导线;灵敏电流计;开关) 教师展示实验器材,注意让学生弄清蹄形磁铁的N、S极和磁感线的方向,然后按教材图8—1—2的装置安装好(注意直导线先不要放在磁场内)。 进一步提问: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呢?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科书内容设计实验的记录表格。注意几种情通过介绍科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还可以借助法拉第花费了10年的坚持不懈努力,才终于验证了“电生磁”的逆向现象“磁生电”,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意志。 注意结合本实验培养学生在选择实验器材时,一定要根据实验的目的进行。 实验 实验条件 电流表指针的反应 次序 将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置于磁场 1 中,导体和磁场都不动 使导体在水平方向做切割磁感线 2 运动 使导体向上和向下平行于磁感线 3 运动 使导体斜着一定角度做切割磁感4 线运动 5 导体不动,磁场左右动 6 导体不动,磁场上下动 况逐一进行实验, 探索在什么条件下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电流。

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详细记录实验的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并认真进行分析总结,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实验表明: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通过实验得出磁生电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闭合电路,二是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在得出结论后,教师可再引导学生进行两个对比实验:(1)将电路中的开关断开,让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2)将磁体拿开,让导体向各个不同的方向运动。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这样做可加深学生对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理解。 提问: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注意:这个探究之前,可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灵敏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这个探究活动目的很明确,在前面实验的基础上,学生一般能把握要点,围绕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磁场的方向来进行实验。 结论: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教师可进一步设问,让学生思考:若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磁场的方向同时改变,电流方向将如何呢? 学生回答:电流方向不变。 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讨论“太空悬绳发电”,增强学生自觉关注科技前沿的良好科学素养。 多媒体进一步展示补充材料:太空悬绳发电。 (二)发电机。 提出问题:电磁感应现象表明,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是可行的,由此,法拉第发明了发电机。怎样让导体中得到持续电流? 学生讨论后老师提示:把直导线在磁场中运动,改为线圈在磁场中转动。 学生动手做:做一个小发电机。 教师演示手摇发电机,迅速地转动摇把,连接在发电机上的灯泡亮起来了。 教师: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科书上本节关于发电机部分的内容,然后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说一说发电机的主要构造。 发电机的主要构造:定子和转子。 讨论学习:交变电流、交流电、频率、我国交流电的频率等知识。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发电机产生直流电呢? 教师补充说明:直流发电机中的换向器。 发电机中能量转化: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讨论教材第127页漫画“婴儿的未来”及第128页走向社会材料“关于电能的调查研究”,让学生感知科技成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及电能的优越性。 制作小发电机:参考教科书第126页图及教材内容组装小发电机。一个小发电机就做成了。也可用手握的电吹风机对着线圈吹,实验效果会更加明显。这种手握的电吹风机,一般的文具店有售。同时还要提醒学生线圈的匝数不可绕得太多或太少,太多难以带动它转动,太少了则产生的电流很微弱,不利于观察。因为这节课前面还有一个实验探究,所以时间较紧,本动手做可以安排学生课下进行,而本节课可以让学生直接组装实验室提供的发电机模型,并把发电机模型和

电流表等组成闭合回路进行验证。 三、反思总结。 1.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谈谈收获和体会。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1)作业:教材第128页“自我评价”中的第1、2、3题。 (2)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家庭小实验:玩具电动机能发电吗?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1节 电磁感应现象 (一)法拉第的发现 1.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做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2.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二)发电机 1.发电机的主要构造:定子和转子。 2.交变电流、交流电、频率。 3.我国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周期为0。02s。 4.发电机中能量转化: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教学探讨与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但教材中明显地去掉了抽象难理解的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代之的是对原理的简单介绍,几句话,我们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也是关键,实践证明:不过深地追究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只是对图作一个简单的描述、趋势分析即可。交直流发电机的转换教材也没提到,我认为将换向器的知识再次使用一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算太大,对他们的学习还有帮助,所以我就讲了一下,我感到很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之对发电机的转换有了个清晰的认识。

第2节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磁场对通电直导线有力的作用。 2.知道磁场方向、直导线中的电流方向、直导线的受力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 3.知道磁场对通电线圈有力的作用。 4.理解换向器的作用 5.知道电动机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影响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因素的猜想,逐渐学会根据科学现象、大胆地猜想。 2.通过对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这个现象的分析,逐渐学会用动态的观点去解释一个物理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的直流电动机的认识及对其工作原理的了解,进一步明确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物理的动力与兴趣。 【教学重点】 磁场方向、直导线中的电流方向、直导线的受力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换向器的作用。 【教学难点】 换向器的作用。 【教学突破】 通过学生动手制作一个电动机和多媒体展示,分析换向器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多媒体电脑、展台、自制PPT课件。 2.条形磁铁1块、小磁针。 ◆学生准备 碲形磁体1块、条形磁体1块、漆包线、导线若干条、上一节课自制的小发电机、干电池2节等。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多媒体实物,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机床、电力机车、汽车、电梯、电扇、冰箱等各种电动工具图片实物,同时播放它们运转时的声音。 欣赏图片,感受电气化带来的方便。 思考是什么带动机械转动的? 让学生知道这些机器都少不了一个重要的设备——电动机,激发学生探究电动机转动的奥秘。 二、进行新课。 (一)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提出问题:那么,为什么给电动机通电,它就能转动呢?电动机工作的原理是怎样的呢?并引导学生思考:先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奥斯特电生磁的实验。哪位同学可以叙述一下奥斯特的实验过程及结果? 学生总结回答: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做实验时偶然发现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它附近的磁针指向发生了偏转,这个批注

意外的现象引起了奥斯特极大的兴趣,它又继续做了许多实验,终于证实了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 演示并提出问题:让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奥斯特的实验(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奥斯特实验的实验装置及结论)。奥斯特是用一根小磁针放在通电导线的旁边发现了小磁针会受到力的作用,而且电流方向改变后,小磁针的转动方向也改变。那么我们反过来想一下,假如通电导线放在磁场中会不会也受到磁场的作用力呢?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回答:我想会。因为奥斯特的实验证明了通电导线可以产生磁场,而且我们也知道了通电螺线管产生的磁场就相当于一个条形磁铁的磁场。那么把通电导线放在磁场中也就相当于把两个磁铁放在一起,肯定会有力的作用。因为两个磁体之间是可以相吸或相斥的。 提出问题:这个同学的猜想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正不正确呢?我们应该怎样去判断? 学生回答:用实验去验证。 老师指导学生讨论实验设计方法,并结合教材第129页的实验探究方案,让学生分组实验:让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动起来。 点评:让导体ab在导轨上运动不太好制作,可以采用悬挂的方法。让一段直导线和很柔软的细电线相连,并把直导线悬挂在铁架台上,放入蹄形磁体中,直导线运动很直观。 提出问题: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是不是永远向一个方向运动? 学生继续猜想,然后按照学生的猜想演示实验,验证他们的想法。 引导学生思考一下,奥斯特改变电流方向,小磁针的转动方向也改变了。我们这里的导线是不是永远向左运动的呢?怎么样去验证你的想法? 学生分析解答:可以改变电流的方向来看看导线的运动方向有没有改变。 学生分析解答:可以保持电流方向不变,改变磁场方向来看看导线的运动方向有没有改变。 学生实验探究:先改变电流方向,再改变磁场方向。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由此又说明了什么? 现象:看到导线的运动方向改变了,说明了改变电流或者磁场的方向,通电导线的运动方向也会改变。 结论:通电导线所受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磁感线的方向都有关。 提出问题:通电导线在磁场运动过程中,能量如何转化? 学生回答: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二)让线圈在磁场中转起来。 在总结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把一个通电线圈放在磁场里,线圈会怎样运动?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探究“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 通过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理解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运动情况,为下面问题解决打下实践基

提出问题怎样让线圈持续转下去? 请同学们业余有时间参考教材第131页动手做:制作一个电动机。下一节课我比较一下谁做的电动机转动状态好。 这节课我们能获得那么多知识,和同学们善于思考是离不开的。同学们在讨论问题时都很认真,并且还能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东西去想问题,也越来越善于由看到的实验现象总结出实验的结论,语言表达比较规范。请同学在课外思考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三)动手做:制作一个电动机。 竞赛活动:分组展示自己制作的电动机。 交流收获:结合自己制作过程中的思考、课堂展示情况,请同学们交流收获。 换向器,在电动机中用两个铜制的半环,来保证每当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就改变一次电流方向,线圈可以不停地转动下去,这两个铜制半环就是换向器。 换向器的作用:改变线圈的电流方向,使线圈得以持续转动。 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生产中电动机上的换向器,并交流收获。 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利用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使线圈转动,同时利用换向器及时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从而保持线圈持续的转动。 电动机的组成:线圈、换向器、电刷。 (四)电动机与人类文明。 学生自学并交流电动机的优点:电动机结构简单、控制方便、体积小、效率高。 分析电动机的作用: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学生活动:列举生活生产中哪些地方应用电动机。 学生活动:讨论学习教材第133页,图8—2—8现代化的汽车上的小型电动机。 三、反思总结。 1.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谈谈收获和体会。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1)作业:教材第134页“自我评价”中的第1、2、3题。 (2)鼓励学生课后进行家庭小实验:自制电动机玩具?

┃教学小结┃

础。 批注 教学过程首先通过学生展示自己制造的电动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把制造过程放到课外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实践能力。 对于换向器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采用多媒体或挂图的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意识和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电动机和人类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并且电动机和电脑等设备联合使用,使人们的生活进入自动化时代。电动机在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生产中利用非常广泛,让每一个学生都举出应用电动机的地方,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板书设计】 第2节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一)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磁感线的方向有关。 2.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表明电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二)让线圈在磁场中转动起来 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三)动手做:制作一个电动机 1.换向器:两个铜制半圆环,其作用是每当线圈刚转过平衡位置,就改变一次电流方向,使线圈可以不停的转动下去。 2.电动机的组成:线圈、换向器、电刷。 (四)电动机与人类文明 电动机的优点:电动机结构简单、控制方便、体积小、效率高。 【教学探讨与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较多,可以分为两个课时。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换向器的作用。是在探究“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的实验现象——线圈在平衡位置晃动几次后就停止在平衡位置的基础,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把动手做“制作一个电动机”安排成课外小制作,既培养了学生自我动手能力,又能给出学生充分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能增加课堂及时巩固练习的时间,为下一节的课堂比赛打下基础。然后教师还通过展示实物电动机的换向器讲解,从而多角度的理解这一难点。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表明电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从而实现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际利用。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明白,从实际到理论,需要走一段艰难而曲折的路,同样,从理论回到实践,仍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这种劳动包含了人类的创造和发明。 第3节 电话和传感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电话的工作原理,知道声电相互转化的原理。 2.了解传感器原理及生活中用到的各种传感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声音信息与电信息相互转化的实验,使学生了解电话的基本工作原理。 2.通过学生自己课余收集信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见解,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体会生活中的物理,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 电话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处理声信息与电信息相互转化的实验。 【教学突破】 把声音信息转化为电信息通过设计成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讨论的方式解决;把电信息转

化为声音信息设计成小组探究实验的方式解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多媒体电脑、展台、自制PPT课件(各式各样的电话、扬声器、传感器、电话模型图片)。 2.条形磁铁1块、线圈一个、示波器一台。 ◆学生准备 条形磁体1块、漆包线、导线若干条、纸片和纸屑、干电池2节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演示:用遥控控制多媒体投影的打开和关闭。 学生活动:用1分钟的时间,回想自己最难忘的一次电话通信过程,然后分组交流感想和收获。 老师引导:老师首先说明电话是当今时代使用最广泛、最普及的通讯工具之一。传感器的种类很多,能将声信息、光信息、力信息等转化成为电信息,在自动控制领域及日常生活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介绍德国莱斯关于把声音信息转化为电信息传到远方的猜想和贝尔发明电话的有关材料。 二、进行新课。 (一)声信息与电信息。 1.提出问题:怎样把振动的声音信息转化成电流的信息呢? 老师演示:把声音信息转换成电流信息。按教材第19页图8—5—2所示情景,组装好实验器材,然后让一个学生大声说话、唱歌。请同学们观察示波器上图形的变化情况。 现象:当对着线圈说话时,示波器上出现了与声音变化相对应的图形。 学生交流分析: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当置于磁极附近的线圈在声音推动下做切割磁感线振动时,线圈中会产生与声音变化相应的感应电流。 2.学生分组交流并设计实验探究:把电流信息还原成声音信息。 学生按照教材第135页图8—3—3组装实验器材并进行实验,实验现象可以表明变化的电流可以转化为振动。 如果通过线圈的电流是由声音转化而成的,类似装置就可以把声音还原。 3.把上面的老师演示实验和同学们的探究实验组合起来,就设计出了电话的主要构造话筒和听筒。 学生活动:自学并交流电话的发展历史。 多媒体展示电话话筒和听筒的构造示意图。图8—3—1是话筒的结构。话筒中有能振动的膜片和随话音跳动的碳粒。人们对着话筒说话时,膜片便随着声音的高低而发生振动,从而批注 通过实际演示操作遥控器,让学生感知传感器就在身边;并且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们感受电话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激发学习兴趣。 演示实验时注意说话的声音一定要大。这个实验表明莱斯的猜想的第一步“把人的声音的振动转换成电流的强弱而传送”可以实现。那么如何把电流转换成声音呢?

压缩碳粒一紧一松,这样就把强度不同的声波变成了相应大小的电流。 图8—3—2是听筒的结构。听筒里有电磁铁和膜片,当对方强弱不同的电信号传到听筒后,电磁铁便将电信号变成膜片的强弱振动,把传输的声音还原出来。 电话听筒中的电磁铁的铁心不是用软铁,而是用永磁铁铁制成,这主要是为了改善通话效果,保持声音不失真。因为用永磁铁做铁心,在螺线管未通电时铁片也被磁性适中的永磁铁所吸引,适当的弯曲。当螺线管内通过强弱变化的电流时,电磁铁对铁片的吸引力就会发生忽大忽小的变化,铁片就振动起来了,这要比用软铁做铁心效果好得多。 4.扬声器。 学生活动:分析教材第137页中扬声器结构图,并阅读交流一下材料。 材料:动圈式扬声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用薄的绝缘材料制成一个圆管,粘在锥形纸盆中央的后部,圆管外面用细漆包线绕上几十或上百匝线圈,称作音圈。扬声器后部装有永磁体,它和环形的软铁组合起来,在环形的磁极之间形成一个很强的磁场,并且让音圈置于这个磁场中。当音圈中有电流通过时,就会受到磁场的作用力而运动。由于扬声器工作时通过音圈的电流方向是反复变化的(交变电流),所以音圈就要前后往复运动,从而带动纸盆来回振动,就发出了声音。 现在,头戴的大耳机和小巧的耳塞机也都是动圈式的,构造和原理与上述的扬声器相同,只是把大纸盆换成了小的音膜,由音膜振动发声。 (二)传感器。 学生自学传感器概念:其实不仅是声信息可以转换为电信息,光信息、热信息、力信息等都可以转换为电信息,这些实现其他信息转换为电信息的器件,叫做传感器。 提出问题:传感器的应用非常广泛,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例子。下面哪一组的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传感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利用多媒体设备,组员合作向全班介绍。 老师多媒体展示传感器的应用。 三、反思总结,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

再做适当的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作业:教材第139页“自我评价”中的第1个问题,有谁能告诉大家麦克风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第2题调查自己家中有哪些传感器?了解它们的工作情况。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3节 电话和传感器 (一)声信息与电信息 1.声音信息转化成电流的信息。 2.把电流信息还原成声音信息。 3.电话的主要构造包括话筒和听筒。 4.扬声器。 (二)传感器 实现其他信息转换为电信息的器件,叫做传感器。 【教学探讨与反思】 前两节内容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本节“电话和传感器”相关的知识做好了知识储备。为了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结合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把本课设计成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合作互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的同时,提高了综合能力。本节的设计在介绍电话的原理时,考虑不同的实际情况,也可以探究活动的形式开展。这节课要求学生在充分体验的过程中要真正学到知识,而且要注意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对教师掌控课堂能力的要求较高。

1、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挑水如同武术,武术如同做人。循序渐进,逐步实现目标,才能避免许多无谓的挫折。 3、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88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