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的湘西世界
103文二班 邢奥敏
《边城》的诗情画意是人们所公认的,这诗情和画意,不知来自于美丽的青山绿水,更来自于边疆僻地那小小山城的淳厚民风。《边城》,更准确一点说,应该是一幅描绘人性的风俗画,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
------吴立昌《沈从文—建筑人性神庙》
内容摘要: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边城》是其精神神韵的集中体现。他把山水美、风情美,人性美和谐统一起来。在青山绿水映衬下的优美环境中,人们恬静安适的生活着,从而构成了田园牧歌式的艺术氛围。在《边城》中,沈从文着力描写翠翠这个勤劳,善良,美丽,心灵纯净得犹如一泓清水的女孩儿。在《边城》中,看不到邪恶,奸诈,贪欲……以此间接的表达了作者对都市生活中种种丑恶现象的憎恶。
关键词:湘西世界,人生形式
一、《边城》中的湘西世界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建筑,这种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沈从文
正如沈从文所表达的一样,人性是他的湘西世界的基础。对湘西世界由衷的赞美和歌颂直接体现在沈从文对于人性的追求,也间接地体现了他对都市生活中种种丑恶现象的憎恶。
《边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纯朴的湘西边城世界。这个故事发生在湘西边境茶峒的山城里的小溪旁的一户以摆渡为生的老人和他的孙女翠翠,以及码头掌管顺顺和他两个儿子天保18岁(豪放豁达,不拘小节),小儿子傩送16岁(眉清目秀、沉静多情)之间发生的恋爱故事。
《边城》世界的美是健康,美好的。边城人民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这里虽有贫贱之分,富人却乐善好施,这里未经商业文化的浸染,商人亦好义远利。这就表现了边城的人情美。在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青山绿水,往来的船只,弯弯的山路,吊脚楼支撑的茶峒小镇,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一)健康、美好人性的人物
1、翠翠——勤劳、能干、美丽,心灵纯净得如一泓清水的女孩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她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
的归来,表现了她对爱的执著。同时,翠翠是作者美的理想的化身:从外表到内心皆美好无比,她恬静、温柔、纯净、忠贞,简单而执着,充满古朴之美。女性形象的柔美无比,映照了湘西边城的恬淡自守的生命样式。
2.外公
他淳朴忠厚、勤劳善良、仁爱慈祥、古道热肠、忠于职守,以渡口为家几十年为一日,“五十年来不知把渡船来去渡了若干人”。。爷爷。敦厚朴实,恪尽本分,为了让过渡人能赶回家吃晚饭,在渡船上忙个不停。疼爱翠翠,感情上尽力体谅,在她烦心的时候为她讲故事、唱歌;操心她的亲事,想促成她的爱情,引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生活上无比关心,不让坐热石头。“翠翠,莫坐热石头,免得生坐板疮”女儿女婿的悲剧,在他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担心翠翠走她母亲的老路,就不告诉翠翠晚上唱歌的事实,也不告诉她天保兄弟的选择。翠翠是这个老船夫生活的精神依托。他担忧着翠翠在自己离开人世后的生活,想把她的生活安排的更好一些,有一个好的归宿。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对孙女的深厚的爱,同时也感觉到他的身上有一份摆不脱的沉重、孤独和寂寞。他十分珍视祖孙俩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默契关系,而又为翠翠的将来担忧,这种担忧中夹杂着太多的小心,以至于原来好端端的一件事搞得异常复杂。这相依为命的祖孙俩是我们看到了人世间至纯至美的祖孙之爱。
天保——豪放豁达,不拘小节
在《边城》中,天保个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
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傩送——沈从文缩影
他是船码头主顺顺的二儿子,天保的弟弟。和翠翠相爱,却因哥哥的死远走他乡,在外漂泊。傩送身上所具有的种种美德表现了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乡村小镇所特有的淳厚风情。他与翠翠的爱情是纯真健康的,但在传统观念的无形束缚下,他只能以逃避现实的方式去着的表达他对翠翠真挚的爱。
二、沈从文笔下的人生形式
当他把这种原生命形态放到“地方的好习惯是消灭了,民族的热情是下降了。”现代环境中来表现时,有这种生命形态所引发的人生悲喜剧就开始了。
(一)《长河》的人生形式
与边城等描绘的静态画面不同,写于抗战时期的《长河》是在动态的现实中展现乡野素朴的人生形式。它描写辰河一个盛产橘柚的乡镇,乡风淳朴,生活如一潭静水。最初搅动这潭静水的是传闻中的“新生活运动”,天真单纯的人们把“新生活”与兵荒马乱相联系,心理上罩上了一层阴影。真正威胁橘乡宁静的是驻镇的保安队和强买强卖、为非作歹的保安队队长。
《长河》写出了社会历史之变,以此映衬了乡间素朴美好的人生形式之“常”。老水手的愚憨、质朴,腾长顺的义气、公正,三黑子的雄强、不屈,夭夭的活泼、乐观,都表现
了美好人性面对生活剧变是的不同应对形势。作者通过对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乐的描写,讴歌了具有朴素道德美的人性,同时也为在时代大压力下美好人性的行将失落长处了沉痛的挽歌。
(二)《边城》式的人生形式
在《边城》中,作者构建出了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的“湘西世界”:山水相伴、人情淳朴。作者以酉水为经,以酉水边的种种人物的活动为纬,反映出了一种似“水”样的缓缓的、静静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自然美的构建在沈从文精心构筑的湘西世界里,生命形式的把握是在湘西这块特定的地域里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人性美是湘西世界里的基石。湘西世界的生命形式所呈现出来的至真至纯的人性美与自然美交相辉映。自然美是沈从文着力表现湘西世界人性美的突出特征。在沈从文的笔下,他描写的自然总是与人性相互交错的。写自然的同时,他也写的是人。用自然来表现人的欲求和性情。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他着力表现自然美也是突出人性美的手段,形成了沈从文小说中独特的特征。
在沈从文笔下,湘西人的雄强与温柔与湘西迤俪的风光叠加在一起,在这片瑰丽的自然山水中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湘西这片山水奇异、新鲜的关键所在。
三、湘西世界的意义和价值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善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份哀乐,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副副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
《边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结局,结尾更是有牧歌的情韵。
总之,作者通过一些生活的细节,在貌似不经意中,刻画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反映了乡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写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作家论》第二卷 1936年 上海大光书局出版
《文学评论》 12986年 第六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