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如何提高语文写作能力

2022-08-05 来源:小奈知识网


谈如何提高语文写作能力

写作一直是语文中重要的一项,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语言应用的考察,也在考试分数中占有较大比例,但是如何才能写好作文,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对同学们来讲却一直是个难题。

细节之于作文的意义已经地庸言。尽管文章并不能完全靠细节包打天下,但它的确是写作必须具备的一项“必杀之技”。写作时,大到对景物、场面的细腻刻画,小到对字词句的反复斟酌,都离不开细节。其实,不光是描写或叙述性强的作品中有细节,就是非常“规矩”的议论文中我们也能时常看到细节的身影,以及其良好的表达效果。

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有干事神和本领,也要有共事的意识和水平。懂团结是大智慧,会团结的大本事,真团结是大境界。和谐共事的关键在“一把手”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做到总揽而不包揽、放手而不甩手、决断而不专断。

这段文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非重视字词句的斟酌。对于“干事”与“共事”,“懂团结”“会团结”与“真团结”,“总揽”与“包揽”,“放手”与“甩手”,“决断”与“专断”,作者虽然没有作词义辨析,但在对照性的列举中却鲜明地强调了文章的核心意思。如果没有这样小到字词的细节,而只是笼统地说领导干部要怎么样怎么样,如“工作要讲团结”等,必然会显得苍白乏力,无法给人深刻的印象。

如果说“细节”体现的还只是一种写作技巧的话,那么“温暖”则体现了一种写作的人生向度,即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一种情感,“温暖”非常普通,似乎已经无须特别强调。眼下。语文教育界正大力提倡个性化作文视统一主题作文为逆流。笔者为什么还要强调“温暖”呢?君不见学生辱骂老师事件、学生课堂上致人死亡事件、女学生当街侮辱妇女事件、学生厌学轻生事件、学生打架斗殴乃至杀人事件等时有发生。此类恶性事件频频见诸报端,或就在我们眼前发生,这已经不能说是个例。至少,我们不能以为这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而置若罔闻了。探讨青少年令人堪扰的现状,专家们给出了很多分析。但笔者以为,过分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与自我意识的宣泄,而相对忽略“人际关爱”与“人间温暖”方面的教育,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强化“人际关爱”与“人间温暖”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是温暖和谐的,看到“我”的同时也要看到“他”和“他们”,指导他们用心去感受人际间就有的温暖,并在生活中努力创造温暖和谐的环境。“人际关爱”与“人间温暖”方面的教育是无法靠在作文里喊口号实现的,必须借助于细节。因为,细节展开的过程本身就是写作者不断体味,不断深入“人际关爱”与“人间温暖”的过程。这一真过程中写作者会通过咀嚼工的感受,感受到温暖,并进一步将温暖扩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在安排作文训练时必须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易于表现温暖,而又不失真实的主题性作文训练。

以笔者曾经安排工作的一次作文训练为例。写作要求是:写一个熟悉的人,要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环境等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尤其是要用一两处生动的细节凸现人物的神韵,以及自己与该人和的之间的情感。这一写作要求中有三方面的重要规定:一是“熟悉”,即“近距离”——其使温暖较易存在,避免了“没感觉”;二是强调了“细节”,这就保证了“要尽量细致地展现过程”;三是强调了“情感”,规定了写作的明确意旨,避免了文章读起来毫无生气,以至于成为冰冷的文字堆积物。

作文交上来后,笔者发现大部分同学选择的写作对象是亲人,如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等,还有一些同学写了自己的同学、伙伴。应该说,学生的写作范围确实是有点窄,但这也并不是一件多么坏的事。因为,古人曾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做“和谐社会”的准则,而学生则真正感受到了亲人的温暖,并将之外化为了反哺式的表达。这次写作教学的目标显然是达到了。

关于这次写作教学的另外两个要求——“细节”和“情感”,它们是结合在一起的,没有细节的展开,或者细节不“细”或不准确,学生就不会有细心体味情感的过程,也就不会有真切的情感式感受可以表达,文章自然也就说不上传递真情实感了。

例如,有一位同学写父亲,文中有一个场景是父亲在山上砍竹子时突遇暴雨,他送伞上山,父子俩一起从山上回家。其中,父亲见到他送伞上山时的表情是这样写的:“父亲严肃的表情中流露出一丝快乐与惬意。”应该说,这也是细节,但展得还不够开,因为它还没将父亲当时的情感较细致地表达出来。接受同学们的建议后,该同学将这句话作了如下改动:

往日里神情严肃的父亲含着温柔的目光注视着我,雨水和汗水夹杂着流下,在他脸上微微漾起一串串涟漪——那里面正常荡漾着万千快乐与欣慰。哦,那可是我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笑容啊。

这一改动,显然比原句要更能见真情,而且更能让读者触摸到作者心中的颤动。

再如,另一位同学写奶奶,设置的场景是他放学后很长时间才回家,奶奶一直都等在村口,一见到他就是一和番念叨:“怎么会这么晚呢?公交车都开过几辆了!望一望,没见你下车,望一望,还是没见你下车。哎呀,真是急死了!不是让你早点回来的吗?晚了,路上不安全,知道不知道啊?”接下来便开始威胁我了:“以后再这么晚回来,我就打电话告诉你妈。早点回来,听到没有!”

这一细节再现不仅真实地展示了一位农村老太太的生活状态,让人倍感谢真切,而且在那段念叨里还充分体现了温情。读完此段话,我们基本可以断定,作者的感受是“烦则烦矣,但更多的还是一种甜甜的烦”。他“听进去”了,体味到了,将之传递给我们,我们自然也就“听”到了。假如把这段念叨改成“念叨了一大通”,

则简则简矣,却完全没有了奶奶的味道,表现出的就将是对亲情的漠视,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只能是一个“烦”字。这样,文章的主题就跟温暖之情相去很远了。

总之,在写作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在细节中表现和体味情感,使其进一步真切地感受人间的温暖,真切地体味亲情的温馨,并将之明晰地存储在记忆中,是作文天主教学的理想之路,也是作文天主教党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