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讲座课程体系重构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2022-08-09 来源:小奈知识网
第14卷第12期2016年12月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 14 No. 12

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Dec. 2016

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6.12.038

高校讲座课程体系重构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秦昌建a,范结兵13

(南京邮电大学a.自动化学院;b.学生工作处,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随着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高校在具体的人才培养策略上进行了 一系列的创新和优化,其

中讲座课程创新是最为关键的一点,这也是和课程教学直接相关的创新体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纵观当前高校讲座创新工作的开展情况,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严重制约着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实行以创新教育为中心的讲座课程体系改革,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是当前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点,需要落实到位。

关键词:高校;教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讲座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_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3X(2016) 12-0127-04

高校的讲座课程设置主要包含有两方面内容,即讲座结构和讲座内容。讲座课程结构指的是各门 讲座课程之间的结构衔接要合理有序,而讲座课程 内容则要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1]。在 教育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培养创新型人才逐渐成 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对于当前讲座课程 中存在的问题,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效措 施解决[2]。

两方面的塑造,将学生培养成为综合能力强、专业素 质高的技能型人才。讲座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专业 化技能水平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讲 座课程内容涉及多专业的综合知识,因而有利于学 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对于学生综合实力的提 高具有重要作用。

(二)

讲座课程设置的必然性

当前社会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 大,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单单关注理论知识 更注重实践能力。这势必会加剧人才市场的竞争。 这种情况下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也将更为严格,实 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必然趋势,因而需要高 校及时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 培养,满足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

(三)

讲座课程的作用

高校讲座课程的设置

(一)讲座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当前社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国际社会的竞争 越来越激烈。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来看,高 校承担着培养国家建设者与接班人之重任。基于 此,高校如何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培养并使其快速成 才是目前高校管理者应该深思的问题。根据目前高 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大多数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基础 知识及专业理论知识,但在实现专业化并将理论知 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目 前高校学生还普遍缺乏的与课程相关的技能训练。讲座课程源于课堂教学,但又不仅仅限于课程内容,同时,主讲教师均为具有一定教学经验或知识水平 的专家学者,这种讲座形式的课程教学,可以开阔学 生的视野,并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升华。对于多数普 通高校来说,对学生的培养要兼顾综合化和专业化

从人才培养本质来看,讲座课程是将学生学时 中规定的教学实践要点从单纯的理论教学结构中分 离出来,将其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进行设置并由专门 的教师负责教授。这就需要高校在实时掌握就业市 场形势的前提下,根据人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对学 生给予针对性培训,同时对现行的教学方案和具体 课堂规划予以严格要求[3]。具体教学安排为:将一 整节的讲座时间进行合理分解,划分为若干个教学 部分组织教学,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以此来不断提 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促进综合素质提升。由此

*收稿日期:2016-11-04;修订日期:2016-11-2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髙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5S;IB025)

作者筒介:秦昌建(1987 —),男,江苏盐城人,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髙校学生管理方面的研究。

128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12月

可见,讲座课程的人才培养创新需要从教学全过程 予以体现,而不是单单针对于某一个环节,尤其是讲 座课程的优化,要以全局的眼光从整体上看待。

需求相一致,注重的是就业。此类培养模式没有考 虑到讲座课程模式的本质所在,使得培养的重心偏 移,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并无直接作用,而且这种模 式也与社会需求相脱离,与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目 标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必须要进行改革创新。

(四)讲座课程设置忽视内部标准性

二、高校设置讲座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讲座课程目标设置不合理

在当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不断升级变化的形 势下,人才流动更为频繁。对于学生来说,要跟上时 代步伐,保持自身能力与人才需求目标相契合,就需 要不断学习,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 对于讲座课程的内部标准性探讨,需要先对当 前内部结构设置形式有所把握,也就是需要先了解 楼层式结构、平台式结构以及模块式结构三者的内 涵和关系[6]。对于楼层式结构来说,它注重的是将 能力体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代高校人才教学 目标也不再局限于学生的就业,而是以学生的整个 职业生涯为主,对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策略上就要实 行学业和就业的有机融合,以职业生涯为导向来合 理设置讲座课程。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还不能 完全做到这一点,其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过于模糊, 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当前形势下的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和紧迫性,使得创新型人才培 养目标成为空谈[4]。

(二) 讲座课程主题单一

目前,高校讲座课程从开办情况来看虽然很贴 近实际,但讲座主题过于单一化的客观问题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了其发展。现阶段,高校讲座主题多集 中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少数领域,学生会及团委等 部门对相关社团组织讲座主题缺乏积极指导。讲座 较少涉及大学生成长和人生思考等方面的内容,且 该类讲座极易成为职业培训形式的辅导。同时,在 学术讲座中,讲座主题一般由主讲人来确定,而不是 由作为听众的学生来确定;主讲人与学生的关注点 不同,学生一般处于被动地位;另外,主讲人选择缺 乏广泛性,通常主讲人由校内教师担任,很难达到学 术校际交流的目的。对于学生来讲,校内教师的讲 述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掌握,而学生更需要校外教师 的指导,从这一点来说,校外主讲人所讲的内容更具 有学术交流的性质,更为难得。讲座缺乏优秀的主 持人

个能够透彻理解讲座主题并能通过主持引

导听众去思考讲座主题的主持人可协助主讲人引导 听众思考,从而提高讲座质量和效果。

(三) 讲座课程模式缺乏创新

结合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当前大多数 高校的讲座课程模式仍然集中在职业群集型、阶梯 训练型、事业发展型以及概念统整型等方面,尤其是 群集型和阶梯训练型模式[5]。这两种模式的共同点 是:它们以职业群集为立足点,在此基础上来构建包 括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以及专业教育三者在内 的培养体系。该体系的目标是追求人才培养和市场

讲座课程进行划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 课)。高校依据自身实际来进行讲座课程设置,要确 保设置的科学合理,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强化。但是, 从本质来看,楼层式结构还属于传统的以学科教育 为立足点的模式,并没有实质性创新。平台式结构 也是将讲座课程进行划分(公共基础类、专业基础类 以及专业方向类),但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忽视 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没有将实践落实到位。 对于模块式结构,它的学科体系和专业能力两方面 具有很大差异,但两者内在又是相互关联的。模块 式结构尽管同时设置了学科知识和专业能力两个模 块,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很多高校采用的是统一设计 方法,对两个模块的运用不够灵活。

三、高校讲座课程体系重构对创新型人才培养 的优势分析

(一)讲座课程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为推进国家社会发展 与经济繁荣,创新理念的构建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特别重要[7]。对于高校来说,将创新作为工作重点 加以把控十分必要。讲座作为目前高校创新型人才 培养的基本手段,其开展的意义重大[8]。首先,讲座 活动具有一定吸引性。由于讲座具有一定的灵活 性,讲座主题、开展方式及开放时间较为灵活,因而 可充分利用学生自由时间。同时,讲座内容的丰富 性及趣味性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基于 此,讲座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用于目前高 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较为重要。学生可根据自己时 间及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所喜爱的讲座内容,对于提 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较大的作用[9]。其次,讲座 内容的设置,可依托于课堂,也可以脱离课堂,具有 一定的多元性。如讲座可以涉及一些人文、心理、学 术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与传统课堂学习方式 相比,讲座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相关教学内容 的实用性。另外,讲座内容偏向于实践,并与社会生

第12期秦昌建等:高校讲座课程体系重构与创新型人才培养129

活息息相关。学生参加讲座,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同 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与了解。最后,讲座 具有一定专业性。如讲座内容设置一般围绕某一主 题展开,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讲解,充分挖掘事实基本 问题,专业性强,富有哲理性。讲座引导学生思考问 题,处理问题,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对提高学 生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二)推

这种框架的优势是可以把纵向学科体系改变为以能 力提升为核心的横向结构,注重的是培养具有创新 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这种讲座课程结构所体现的是 终身教育理念,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讲座课程内容设计1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讲座设计方法

以工

作过程为基础的讲座设计方法是从国外借鉴并改进 的,它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为基础,是当前新 讲座课程创新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以工作过程为基 础的讲座课程内容设计方法涉及到三个方面。首 进讲座课程开展工作是高校实施创新

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关于讲座课程的开展,学校应从多方面予以引 导和加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以促进高校讲座有效开展并提高讲座的实用性。首 先,匹配性原则,即讲座形式及内容设置应与高校的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与不同高校特色、专业 特点和行业发展的实际有机结合。其次,协调性原 则,即高校应强化讲座开展和相关主修课程之间的 协调关系,注重在主修课程的基础上加以延伸和拓 展。最后,创新性原则,即讲座活动开展应以培养学 生的创新能力为前提,在讲座主题的选取、内容的整 合、评价问卷的设计都要密切关注创新能力培养的 价值取向。

关于讲座实施措施,首先应提升大学讲座的功 能性,摒弃随意性,提前构思谋划、合理安排,产生特 色效应,形成品牌,更好地发挥讲座课程的功能。开 展讲座可有效推动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校企 合作的深化。其次应提升大学讲座的吸引力和影响 力。主讲人应从题目设计、内容论证、形式商定,到 中期海报宣传设计、铺垫,以及后期的会场布置、场 景设计等每一个环节都能够精心准备,使之环环相 扣,最大程度地发挥讲座的价值。最后要增加讲座 开展的趣味性,如通过主持人访谈、提问、互动等方 式,进行故事化讲述,激发思想火花的碰撞,收到了 良好的效果。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产生更好的参 与感,同时也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w]。

四、高校讲座课程体系重构与创新型人才培养 的主要措施分析

(一)创新讲座课程结构设置

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从实 施现状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国外在这方面实施较为成熟的有以美国为代表的 CED模式和以英国为代表的CBET模式等,它们在 讲座课程设置等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宽基础、活 模块、多方向、人本位”的原则[11]。我国在结合自身 实际借鉴并融合后形成了“平台+讲座模块”的基本 框架,也就是平台式结构和讲座模块式结构的综合。

先,重点工作目标分析,即按照职业成长规律来确定 工作目标的难度等级,进而细致地分析和描述。其 次,对于学习领域的设计,即依据学生的学习领域制 定专业的讲座课程计划,最终完成学习领域的设计。 它属于是后续学习的重要环节。最后,对学习领域 的讲座教学大纲进行科学编制。学习领域讲座课程 教学大纲的编制,需要将学习领域转换为可以直接 教学的课程,为学生提供学科上的授课指导。这一 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

竞争实力,实现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 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工作过程的学习,促使他们 掌握更多的工作知识。

2 任务驱动整合模式

这种讲座体系模式的

构建注重的是通过任务来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和研 究,使其学会自主学习与分析,并在不断探究学习中 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实际运用来看,任务驱 动整合模式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实现技术理论和 技术实践两者的整合,并将其作为讲座教学内容的 一种组织模式。这种讲座体系模式的实施,主要是 通过具有课程整合功能和驱动效应的任务来推进教 学,实施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真正 提高,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 的有机融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高校教育形势下,注重学生综 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实行创新型人才培 养策略是目前社会发展及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而 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对存在问题正确分析,对课程 设施结构、内容等进行创新优化是复合型人才培养 的迫切需求。加强讲座课程体系构建,促进创新能 力培养,将对学生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芳,邱玉兴,陈振宇,等.基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

式下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J].商业经济,2012(9): 118-

130

120.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

2016年12月

范结兵,李晓华,吕蔷蔷.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通信 领域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3) : 116-119.

[2]

[3]

秦昌建.创新人才培养视域下基于多元文化的讲座构 建探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8): 61-63.

罗三桂,蔡忠兵,李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的 课程体系建构趋势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2 (7):

30-32.

[8] 吴敏.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思路[J].中国校

外教育,2〇10(24):1〇-13.[9]

王克春,祝艳.创新驱动发展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J1.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 81-84.

陈端吕,彭保发.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概念框 架设计[J].中国高校科技,2015(6) :87-89.

[4] 廖志豪,廖建华.论我国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课程 体系的优化[J].学术论坛,2014(3): 147-151.

温凤媛,白雪飞.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 [10]

[5]

代教育管理,2012(10): 88-91.

[6] 刘军蓉.关于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80-81.

[11] 张学梅.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

育与教学研究,2010(9) : 67-69.

Reconstruction of Lecture Course System

and the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QIN Changjian% FAN Jiebingb

(a. School of Automation; b. Dept, of Students? Affairs,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23 , China)

Abstract : With the change of the concept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 series of innovation and optimi­zat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the specific training strategy. The course lecture innovation is the most criti­cal point, whic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students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shortcomings? which restrict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r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as the center of the course lecture system reform,focusing o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is the current focus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needs to implement in place.

Key words :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lecture course system

(责任编辑:秦海明实习编辑:杨雨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