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探拍好纪录片中的故事

2021-11-03 来源:小奈知识网
初探拍好纪录片中的故事

徐晓天

【摘 要】讲故事这一艺术手法在时下的电视屏幕上屡见不鲜.新闻说故事、栏目讲故事、探索解谜类的题材打的还是故事的牌,相比之下纪录片也在努力地追赶,以故事形式出现的纪录片也不少.中央电视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开创了国内电视专栏的纪录片在具体创作上讲故事的先河.然而纪录片应该追赶什么,正如德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和制作人沙维·克拉森在看了20多部中国纪录片之后,有一个总体印象:中国纪录片中的解说词、片中人物说话实在太多了,这不是好事情.要靠镜头语言说话,靠画面讲述故事,而不是把解说词和人物的表述强加到画面上去,说教味太重了,导演居高临下的姿态是不对的.\"说得太多\这是中国纪录片的通病.不会用镜头语言讲故事,情节缺乏吸引力,没有悬念,也是失去观众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拍好纪录片中的故事,笔者为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 【年(卷),期】2011(000)006 【总页数】1页(P38) 【作 者】徐晓天

【作者单位】哈尔滨电视台纪录片部 【正文语种】中 文

讲故事这一艺术手法在时下的电视屏幕上屡见不鲜。新闻说故事、栏目讲故事、探

索解谜类的题材打的还是故事的牌,相比之下纪录片也在努力地追赶,以故事形式出现的纪录片也不少。中央电视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开创了国内电视专栏的纪录片在具体创作上讲故事的先河。然而纪录片应该追赶什么,正如德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和制作人沙维·克拉森在看了20多部中国纪录片之后,有一个总体印象:中国纪录片中的解说词、片中人物说话实在太多了,这不是好事情。要靠镜头语言说话,靠画面讲述故事,而不是把解说词和人物的表述强加到画面上去,说教味太重了,导演居高临下的姿态是不对的。“说得太多”,这是中国纪录片的通病。不会用镜头语言讲故事,情节缺乏吸引力,没有悬念,也是失去观众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拍好纪录片中的故事,笔者为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是对故事的题材在选择和把握上要准之又准。 “故事”对于故事片来说是虚构的,但 “故事”对于纪录片来说却是真实的,它来源于被纪录的真实故事本身和编导的创作。故事是由矛盾冲突构成的。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先要分析一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冲突,有了矛盾冲突,就有了故事的可看性。切忌人为地制造和虚构矛盾,而背离纪录片的真实性。澳大利亚阿容戴尔制片公司1991年出品的《黑色的收获》,是罗伯特·康纳利和罗宾·安德森夫妇继《第一次接触》、《乔·莱耶的邻居》之后,反映乔·莱耶和加利那人传奇的续篇。该片题材的选择源于20 世 纪30年代,澳大利亚掘金者首次穿越新几内亚从未开拓的高地时留下的胶片。夫妇俩由此开始采访并挖掘出故事的主人公。在该片里,混血儿乔·莱耶仍生活在传统的氏族方式中,但继承了父亲的探险性格,尽管尊敬母亲的氏族,但是不久也与氏族的传统决裂了,开始种植咖啡,像西方人一样地生活。他决定与加利那人建立一是一、二是二的商业关系,这种关系既紧张微妙又引人发笑。他和部落酋长、继父新开了一个咖啡种植园,由于证券交易的起伏、对咖啡丰收的急需和疯狂的部落争斗,故事终以悲剧结束。该片反映了两种文化在落后地区的矛盾冲突,荣获了法国真实电影节大奖及多个世界级的电影节大奖。在我国

的纪录片中也有对故事题材成功把握的先例,如《最后的山神》、《流浪北京》、《彼岸》、《阴阳》等,无不反映传统与发展、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正是由于这些矛盾冲突的存在,人物的命运备受关注,故事性也增强了。因此,准确选择和把握好故事的题材,是有故事的纪录片成功的一半。

二是对细节的选择和运用要细之又细。如果说,矛盾冲突是故事的骨架,那么,情节则是肌肉,细节就是细胞。细节在纪录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细节的地方是最出故事的,留给人印象最深的也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龙脊》中,潘能高的爷爷插秧时,用老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的话夸孙子 “潘能高,最能干”;孙子学习成绩好很自豪,情不自禁地闯入考场要看看潘能高;买米回来,一方面说米都那么贵了,另一方面还说我还是要让你读书;孙子得到了希望工程资助卡,老人说出了心里话“能高才九岁,我都六十多岁了,他认得,我不认得(自己的名字),所以才找钱给你们读书啊”等等。这些细节真实、准确、生动地展现了老人乐观、坚韧、真情的人物性格。通过这些细节的积累和铺垫,也构成了老人虽然不识字,但明事理、疼爱孙子的情节,进而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没有文化、条件贫困、企盼下一代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矛盾冲突,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深化了该片的主题。故事要情节化、情节要细节化、细节要人物化。因此,在纪录片前期采访拍摄时,要有寻找和发现有价值、有趣味的故事情节的能力,在错综复杂的事件中,善于仔细捕捉细节,并加以放大延伸,以此构成全片的主要叙事段落的闪光点,形成动人的故事情节和完整事件。正如已故中央台新闻评论部主任陈虻所说,细节的细节就不再是细节本身。

三是对悬念的设置要精之又精。悬念,能激发观众收视的兴奋点。在情节化叙事中,精确地设置悬念,在起伏错落中,充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受众的期待心理。“必须要在30 秒 内抓住观众的眼球”是美国Discovery 探索频道对节目的明确标准。这就要求节目的开始,必须尽快抓住观众的兴奋点。因此,悬念的设置和营

造已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创作手法。悬念的设置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的,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由编导根据故事情节主观特意强调而设置的悬念。这类悬念在《探索·发现》、《走近科学》中比比皆是。另一种是内在的,以画面的形式出现,由编导和摄像在拍摄现场客观发现的,后期制作时根据故事情节,运用蒙太奇手法剪辑出来的悬念。如《龙脊》中潘能高的爷爷走进考场的镜头,让人一下子产生悬念,考场纪律是不允许的,老人家想做什么。对悬念的设置要精确,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在剪辑之前要精心地安排好所处的位置,每一个段落或每一个兴奋点到来之前,要运用得恰如其分。切忌滥用悬念,故作玄虚,其结果只能是 “狼来了”。

四是情景再现的运用要慎之又慎。情景再现的创作手法常见于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中,其目的是弥补历史镜头的缺欠,帮助观众理解片中的情节内容。 如《故宫》、《1405·郑和下西洋》、《新丝绸之路》 等。 使用情景再现要谨慎,要经过考证。因为纪录片的底线是真实,是以真实的故事和真实的过程为支撑的,只有这样它才具有形象的历史档案价值。另外,在片中也不要过多地使用情景再现,其目的还是保证全片的真实性。

现在人对故事的消费变得更加挑剔,无法忍受纪录片中那种生涩的讲述故事方式和毫无悬念的起承转合,渴望悬念,希望看到不同的矛盾冲突,希望出人意料的结局,希望感受更多的弦外之音。作为一名纪录片创作者,应该勤于思考和总结,不断地实践,并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拍出好看的有故事的纪录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