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材料作文教案 3.doc

2023-10-16 来源:小奈知识网


材料作文教案 3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高二 科目: 语文 授课人: 课 题 材料作文三:议论文如何引述材料 第 课时 1、 理解所给材料特点,学会合理使用所给材料 三维目标 2、 了解常见材料引述方法,学会在议论文中引述材料。 3、 强化材料意识,学会正确审题立意 重 点 了解常见材料引述方法,学会在议论文中引述材料 中心发言王智斌 难 点 强化材料意识,学会材料作文正确审题立意 人 教 具 教 法 多媒体 点拨探究 课 型 学 法 常规 探究提高 课时安排 2课时 个人主页 一、材料作文开头如何引述材料 及教学过程 先定中心论点,后引述材料,剔除原材料中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做到要言不烦,中心明确 作文失分一大因素是对材料的运用不恰当:不知道要引述材料;引述材料太晚,在文章中间部分甚至是在结尾处才出 现;把材料降低到普通论据的地位 。 1、引述材料要简洁,概括; 要使材料引述简洁、概括,必须根据观点的需要进行定向叙述,所谓定向叙述,既是要分析论点中所限定的要素,按照限定的要素进行叙述, 例如《小马过河》一则材料:小马要过河,先问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趟过去。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趟过。小马正准备过,忽然松鼠告诉他,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多想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提炼的论点是:遇到问题要想一想。引述的材料必须具有以下要素:(1)老牛和松鼠不同的答案,(2)结果小马过去了(成

3

功),(3)遇到问题要想一想。如果提炼的论点是:教育孩子应讲究方法。引述的材料必须具有以下要素:(1)小马向妈妈提出的问题(2)妈妈不是简单的告诉小马应该如何做,而是让他想想(3)结果小马过去了(成功)。 2、亮出的观点要鲜明有力; 要使亮出的观点鲜明有力,就必须明确表示反对什么,主张什么,拥护什么,应该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忌语言闪闪烁烁,模棱两可。 3、材料和观点之间有机过渡,有点分析 要避免材料和观点之间出现\"两张皮\"现象,就必须对原材料做一点分析,它的好处是:①告诉读者,我的立论是有根据的,使立论站住脚跟;②对材料的分析是围绕立论进行的,

4

这样,就为进一步论证作了必要的准备。当然,对材料的分析要力求简洁,一二句话即可。 试题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话题、\"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材料生发而来的。写议论文,切忌开头不引述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开材料,开头不引述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就把话题引子当成了论据,使读者(评卷人)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试题提供的材料和写作要求则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确使用材料,议论文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也不可在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

5

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作文与一般的回答问题等同起来,离开试卷即不知\"这\"为何云。这种为答题而作文的作法是比较普遍的毛病,为材料作文之一大忌 。 请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开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诗中的诗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此文开头,借曹操的诗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问,然后顺势提出观点--\"找准自己的位置\"--\"引\"得巧妙又干脆--论点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 引述材料的要求是简洁、有

6

度、融恰。 引述材料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照搬法 此法适用于短小的供料,引用时可一字不易地抄录如: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2]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是,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3]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这是1997年高考作文试题,材料非常简洁明了,引述材料可用照搬法,一次性照搬两则形成对比,或一次照搬一则分

7

而用之亦可 2、概述法‘ 供料的篇幅比较长,内容比较丰富,引述时可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加以概括。如: 1987年6月,A县举行小学生游泳比赛,育民小学取得了团体冠军 。1986年初,育民小学一位老师提出建议:\"我们这里河湖港汊很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为校内学生举办游泳训练班\" 。1986年4月,育民小学校务会议同意了这一建议,并决定请一位教练进行理论指导 。1986年4月中旬,育民小学听到一些家长的反映。有的家长说:\"举办游泳训练班会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有的家长说:\"我们的孩子从小在水里泡大的,还要训练什么?\" 。 1986年5月初,育民小学校长

8

在家长会上说:\"我们举办游泳训练班有两个目的:一是增强学生体质,一是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近年来,我国游泳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在一些国际比赛中拿了不少金牌,但和世界游泳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至于说在水里泡大的孩子不需要专门训练,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水里泡大的孩子要成为游泳健儿,也必须有理论指导和严格训练\" 。 1986年5月,在取得家长同意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正式开办,经过科学训练,学生游泳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 结合以上材料,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字数在400~600之间

9

这道作文题目的材料篇幅长、内容多,宜用概述法: 育民小学在A县游泳赛中一举夺得团体冠军,为什么呢?经过了解,原来该校办了一个游泳训练班,在一位教练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了严格的科学训练,这才是夺冠的 原因。 运用概述法,一是扼要的概括要覆盖材料的内容,二是行文要跟中心论点同向。 3、裁缝法 材料的篇幅较长,但内容比较单一,可以先删去不太重要的句子,再把主干句连缀起来,这种处理供料的方法叫裁缝法。如: 阅读下面材料,以《更心爱的》为题,写一篇思想评论 传说华盛顿小时候曾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父亲发现后质问家人:\"这是谁干

10

的好事?\",华盛顿心里有点紧张,但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带着羞惭的神色说:\"爸爸,这是我干的\",父亲问道:\"砍掉我的樱桃树,你不知道我要揍你吗?\"华盛顿回答说:\"可我告诉你的是一个事实呀!\"父亲听后,不但没有惩罚华盛顿,反而赞扬说:\"承认错误是英雄行为,要比一千棵樱桃树还有价值\" 。 用裁缝法引述,请看: 华盛顿小时候曾把父亲心爱的一棵樱桃树砍倒了,但他还是勇敢地走到父亲面前承认了,结果父亲不但没有惩罚他,反而赞扬说:\"承认错误是英雄行为,要比一千棵樱桃树还有价值\" 这样引述材料,其篇幅不及原来的一半,但把华盛顿砍樱桃树,向父亲承认,以及受到

11

赞扬的主要内容保留下来了,而且几乎是引用原句,很有裁缝法的特色 引述材料最大的误区在于随意性,致使引述材料的文字缺乏向心力。引述材料过于繁冗,在文中占过大的比例,也是常见的毛病。解决的办法是力求简洁,尽量少引述材料,把重点放在分析说理上 三、作文强化训练: 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达芬奇(公元1452-1519)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老师见到他有些不耐烦了,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

12

易要知道,一千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比方说,把头抬高一点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点去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佛罗基奥还说:反复地练习画蛋,就是严格地训练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都能得心应手了。后来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

13

教后反思 备课组长签字: 年 月 日 附注:课型填“常规课”或“复习课”

或“习题课”或“多媒体课”。

14

新材料作文“欲无杂草,必种庄稼”写作指导及例文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上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铲子铲。”乙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没有除掉,一年后再来此相会。”一年后,都来了,哲学家未来。但他的弟子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到了一个真理: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

请根据上面的文字材料,选准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根据哲学家“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的话题材料写作文。 【写作指导】:

这个故事让人明白:欲无必有,欲有必无。那么,要心中有真善美,必远离假恶丑。这必须经过选择、鉴别和心灵的“巷战”,才会让一个退出,另一个占据。材料中要“无草”,则要“有庄稼”,这是含义深刻的比喻,草喻生活中的假恶丑,庄稼喻真善美,此类题目审题时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这样一来,思路就开阔了。如

要使一个人没有贪心,就必须用良心占据他的心灵; 要使一个人没有虚荣,就必须以真诚占据他的心灵; 要使一个人没有怨恨,就必须以宽容占据他的心灵; 要使一个人不再麻木,就必须以清醒占据他的头脑; 要使一个人不再冷漠,就必须以爱心充斥他的心灵等。 关键要把握生活的大网,以小见大。

材料中明确:“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强调“杂草”与“庄稼”两者互相排斥的特点,即有庄稼则没有杂草,有杂草则没有庄稼。这也昭示我们,除掉杂草的办法是用庄稼来替代他;反之,在心灵的园地里,没有庄稼,则会有杂草。

还原到生活中,就是用真善美来占领心灵的阵地,让假恶丑无处容身。这就是文章的写作重点。文章应交待清为什么用真善美取代假恶丑,以及怎样用真善美取代假恶丑。如果片面强调目标、信念、理想、专注等,而不涉及杂念,不谈用它们来取代心中的杂念,或对这些谈得极少,就会出现写作重心偏离的擦边现象。

以美御丑

怎样深刻的道理让哲学家留在最后压轴?怎样精辟的至理须待一年的躬身而行?茁壮的庄稼默然无语,摇摇焕发着生机……

欲无杂草,必须种上庄稼。当弟子的铲、烧甚至连根拔起都宣告失败之后,满地的庄稼令他们心中豁然开朗,而从此间体味出的真谛必会使他们刻骨铭心,这就是哲学家的目的吧?

由此我想杂草者,乃无用,乃邪念,乃心灵之丑陋:当空旷的心灵遇到诱惑,不设防的心便会长出恶之花,妄图抑制只会是猴子捞月的另一版本,我们能做的且最为有效的便是让心灵的美丽永驻其间。用美丽来抵御丑陋,去除心灵的杂草。

孟夫子也如是认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揭示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腹有诗书气自华,愚昧野蛮在此怎可有栖身之所?盈盈的书香轻而易举地就驱散了蒙昧的阴霾。

心中进驻书香,便把无知的丑陋从身上革除,成就雄辩如排山倒海的孟轲。

只想出去游玩怎么办?歌德把衣柜的钥匙扔进了湖里。闲适的诱惑使他无法专心于写作,于是歌德用坚决和毅力帮自己征服。湖边的举手投掷之间,歌德的心中满是坚决和高歌猛进,而那猥琐的诱惑之念则无影无踪了,三个月后大作出世。

可见让心迎接坚毅。便把看似甜蜜的诱惑之见从心中清除。成就名耀文史的歌德。

有时我们会被心中的或贪或躁或安逸之念所摆布,苦于其中的我们是否也找到了良药呢?居里夫人的微笑告诉了我们一切。

15

我们都知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但小时候她的心胸也不甚宽广,也会跟同学有磕碰。她甚至会为同伴一个无意的眼神而心伤。于是她不断地阅读宽容的书籍,以至于当她欲动怒时,浮上心头的便是宽容二字,从此怒气烟消云散。

居里夫人把宽容介绍给自己,以达到治愈小肠鸡肚的效果。我们呢?

把大度永驻心间,小量当然无处容身;把感恩永驻心间,抱怨自然烟消云散;把美好永驻心间。丑陋则消逝无声。美好的进驻是生命的欢歌,也是丑恶的葬礼,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也是如此吗?

以美御丑,可以无敌无伤矣! 【点评】:

本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从大处着眼,引、议、联、结,章法严谨,条理井然。小处落笔,工巧细腻,不失飘逸活泼,清婉自然。文若夫子,谆谆说教,又如小女,清新可人。实为议论文的佳作。

在心灵的田地上种庄稼

哲学家在草地上给弟子们上了最后一课,问:“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甲说:“用火烧。”丙说:“撒上石灰。”丁说:“连根拔去。”哲学家说:“都试一下。如果一年后没有除掉,再来此相会。”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哲学家没有来。但他们看到满地茂盛的庄稼而无一根杂草,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欲无杂草,须种庄稼。

日益繁荣的物质生活像万花筒般五彩缤纷,多少人因此迷离了双眼,再也找不着生命的航线。

有人对官员腐败的现象进行了深刻分析,最后发现他们的人生轨迹中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出于贫寒的家庭,学习、创业格外刻苦,参与政治之初,恪守职责,成绩显著,官衔也节节高升,但在他们身居要职、功成名就、甚至将离任之时,却开始享受奢侈、浮华的生活,最终成为金钱、权力、美色的俘虏,陷入腐败的泥淖。

几千年前老子就提出了“无争,去奢,知足”的思想,这对于战胜生活中四面潜伏的诱惑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人们都做到行走河畔不湿其鞋,那么政治清明,海晏河清的局面便指日可待了。

钱钟书曾对王维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十分推崇,他说:“人生苦也罢,乐也罢。”最重要的是心灵的清泉里不能有污渍。

日辉如何在心灵的清泉里永不飘散?淳香的野花如何在心灵的田里永开不败?让如花的笑靥永恒持久,不妨在心灵的田地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精心浇灌,开出惊世骇俗的奇葩。焕发无穷无尽的熠熠光辉,驱散周身的阴暗,大吃一惊感染世人。

求学同样需要一棵永葆执着精神的种子,学习是一个精力有限、痛苦的过程,要战胜种种诱惑。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心中不宜装的东西太多,多败乱,多败不堪重负,只要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学习上,静心至学,才能有所收获。

历年高考状元在讲述自己的心得时,都提到了用心专一,心有旁鹜的重要性,把求知的信念根植于求学生涯的每一个阶段,通过对知识的渴求,战胜对外界的欲望,守住一份宁静,永不懈怠,奋斗以成。

如何正确取舍,理智取舍,这就需要我们守住心灵的净土,在心的田地里种上庄稼。保持心灵之地常青,用这一底线衡量我们取舍的价值:少年时取其事,壮年时取其实,老年时取其精;少年时舍其不当有,壮年时舍其不能有,老年时舍其不必有。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