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常识: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 )(朝代)著名诗人。 二、默写填空: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林”美景的句子: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是: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的开头写道:“蠃氏(指秦朝)乱天纪,贤者避其世。”在《桃花源记》中,与之相吻合的句子是: 4、文中突出桃花源人生活平静美好的句子是: 三、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芳草鲜美( ) 2)落英缤纷 ( ) 3)渔人甚异之( ) 4)欲穷其林( ) 5)仿佛若有光( ) 6)才通人( )
7)豁然开朗( ) 8)屋舍俨然 ( ) 9)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10)阡陌交通( )
11)鸡犬相闻( ) 12)悉如外人 ( ) 13)咸来问讯 ( ) 14)怡然自乐( ) 15)乃大惊( ) 16)乃不知有汉( ) 17)具答之( ) 18)便要还家 ( ) 19)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2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 21)无论魏晋 ( ) 2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23)皆叹惋 ( ) 24)停数日,辞去 ( ) 25)便扶向路 ( ) ( ) 26)诣太守 ( ) 27)寻向所志 ( ) 28)欣然规往( ) 29)寻病终( ) 30)后遂无问津者( ) 补充重点成语的意思: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世界。现指环境优美生活安逸的地方。 豁然开朗:形容有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起来,也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满足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古今异义 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3、说如此 4、阡陌交通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遂与外人间隔 8、各人复延至其家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重点词语)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 2)林尽水源。译文: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7)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
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1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1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1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
五、内容要点:
1、以武陵人进入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发现桃林——进入桃林——离开桃林——再寻桃林为顺序。
2、世外桃源:原指一个与世隔绝安乐美好不遭战祸的地方。现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的地方。
3、成语:豁然开朗、世外桃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
4、中心:本文虚构了一个平和宁静淡远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给自足自食其力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它的社会理想,在客观上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
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向往,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变成现实?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作者的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7、“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8、“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9、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为桃花源外现实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而叹惋。
10、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1、中心思想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六、中考真题:
【2013河南中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
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异 渔人甚异之 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B.舍 便舍船 屋舍俨然
C.去 停数日,辞去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5—8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交通: ②便要还家 要: ③子之哭也 子: ④苛政猛于虎也 苛: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7、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8、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附中考题答案】: 1、C(2分)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翻译出大意,1分;“无论”译对,1分。共2分)
3、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2分)
4、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 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多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意思对即可。每对一处1分,共4分) 5、(4分)①交错相通 ② 通“邀” ③你 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一分)
6、(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7、(3分)记叙(描写) 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各1分)
8、(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对即可)。 附译文:
水更浅,行船不通畅,人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便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 过了两夜,我就沿着小溪,从山的东侧出来。淌过溪水,这里四面被大山环绕。远望,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流到山谷中的,大概就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优美。想要问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亭子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孔子用手扶著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轼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
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