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拉图雷特修道院公建分析

2020-02-22 来源:小奈知识网
真实的建筑 -----拉图雷特修道院公建分析 前言 拉图雷特修道院位于法国里昂郊外的埃伏,基地占地80公顷,周围有农庄、小城和森林,环境优美。当时柯布西耶在考察基地时,由于基地太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平,所以他并没有做出在哪里建造的决定,后来凭着感性的认识,决定将建筑建在地势最高的地方,事后他自己也说:“恐怕只有上帝知道我决定的正确与否吧。” 混凝土围城,封闭冷漠。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形态,跟柯布西耶早年对一些修道院的访问有关。经常提到的是意大利北部帕维亚附近的伽尔拖萨和托斯卡那地区的埃玛修道院。这些传统修道院的形式大都相同:拱券形的回廊连接着修道院各个不同功能的房间,修道士居住在围绕回廊的小屋中,屋内封闭狭窄,布置着简单的生活设施。修士们这种简朴的生活触发了柯布西耶对平凡事物形而上的思考,也引起了他对修士生活方式的极大兴趣。 整个建筑位于一块坡地上,如柯布西耶草图所画,灰色混凝土浇注而成,且因浇模方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细部质感。 建筑高五层,四、五层为修士的住所,主入口在三层(与东侧地面齐平),此外三层还有教室、图书室、神学士进修的房间和一间祈祷室。一、二层西侧为餐厅、厨房等空间,其余是为连通各楼梯和修道院附属教堂的回廊。 教堂为一东西向的长方体,平面比例约为1:4,高度近六层楼高。内部光线昏暗,仅有一缕阳光从西侧墙壁的缝隙处渗入,沉静而神秘。教堂的南北两侧还有两个附加空间,南侧是圣具室,内部以一红墙与教堂隔开,外部有七个斜向的烟囱壮天窗;北侧是神器室,外部呈钢琴状,顶部有三个巨大的漏斗形天窗,且天窗内部墙壁上分别涂上了白、红、蓝三种颜色。阳光洒进时,更显神秘之感。 柯布西耶本人并不信教,但其两个宗教建筑(朗香教堂和拉托雷特修道院)却令无数宗教信徒所折服,粗犷的形体、不加粉饰的墙面直指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宗教情感。正如柯布西耶所说的:“建筑就是宗教,以修道院为基础,建造超越那个境界的建筑物。”拉托雷特修道院通过基本几何形体的组合和穿插,成功地塑造了一种神圣和隐居的建筑空间。 柯布西耶运用现代的材料、简单的形体,构成了拉图雷特修道院这个成功的公共建筑,下面我们将从基地,动线,功能,造型四个方面对该建筑进行分析。 基地 1.基地基本位置 基地位于法国里昂附近的艾布舒尔阿布雷伦(伊芙-sur-Arbresle Rhone)地区。修道院的位于一斜坡上,其西面是一森林地带,基地外有一道路穿越过森林地带沿着基地的轴线平行而进,西南方则为景观的方向。以前的修道士是住在邻近的一些乡下大屋中,而目前的修道院基地则可俯瞰Arbresle河畔伊芙的城镇 。 拉图雷特修道院所在的地区正式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最为浪漫的普罗旺斯地区。普罗旺斯位于法国南部,从诞生之日起,就谨慎地保守着她的秘密,直到英国人彼得·梅尔的到来,普罗旺斯许久以来独特生活风格的面纱才渐渐揭开。在梅尔的笔下“普罗旺斯”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域名称,更代表了一种简单无忧、轻松慵懒的生活方式,一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闲适意境。如果旅行是为了摆脱生活的桎梏,普罗旺斯会让你忘掉一切。 整个普罗旺斯地区因极富变化而拥有不同寻常的魅力——天气阴晴不定,暖风和煦,海风狂野,地势跌宕起伏,平原广阔,峰岭险峻,寂寞的峡谷,苍凉的古堡,蜿蜒的山脉和活泼的都会,全都在这片法国的大地上演绎万种风情。7~8月间的熏衣草迎风绽放,浓艳的色彩装饰翠绿的山谷,微微辛辣的香味混合着被晒焦的青草芬芳,交织成法国南部最令人难忘的气息。 而柯布在设计步入一个瓶颈阶段后也听从了库丢神父的意见,来到普罗旺斯,感受了这个浪漫之地的生活气息,获得了设计的灵感。 (拉图雷特修道院与法国东部城市里昂的位置关系,A处为里昂,左上方为拉图雷特修道院的基地位置) 2.基地地貌分析 这座修道院的基地是在一西面有森林围绕的斜坡上,一条可以接近的道路穿越过森林带,且平行于基地的轴线,以基地的现有高度,可有一个西北方向的远景。 (西面是树林,建筑在坡地上,基地东面有良好的视野) 基地位于斜坡之上,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基地西北部分为一个山谷地形,西南部分是由植物覆盖的山包。建筑物选在了半山腰的位置,让人能够从下往上欣赏到建筑的完整形态,而建筑物后的长满绿树的山坡也成为了最好的底景,让建筑和环境相互完美融合。 对坡地的处理手法:假若这修道院是位于一平地上,则在处理上将会有一通过中心的横轴产生,但是这种斜坡的情况,这轴线因此被拉近于重心线上。 柯布西耶察觉到了基地的庄严性,他以漫步的方式去研究而发现了以有力的水平性,于是他将主要的设计策略放在如何建立水平的屋顶,使修道士的小房间在景观之上“漂浮着”,以此形式去对比那些垂直的教堂体量。 乡下大屋 在以前,修道士业主在邻近的一些乡下的大屋中,而现在的修道院的地势可以俯瞰伊芙地区的原有建筑,而且基地也包含了倾斜的山坡和森林地带。 基地地处城市郊区,只有两条平行的道路通达基地。通往建筑东面正入口的道路是可以通行车辆小路,但最多只能同时并排两辆车通行,继续前行几百米的森林处是路的尽头。另一条路则是供人步行上去的坡路,可直接通往教堂。 在通往教堂的小径上,由于建筑师的精心设计,在道路上将会出现是视觉的丰富变化,在5个位置形成不公的视觉焦点,给人提供一个戏剧性的感受。由此是教堂得到充分的强调。 3. 3.基地自然条件 所处时区: gmt +1 平均温度: 1月:3 ℃( 37 华氏度 ) 7月:21 ℃ ( 70 华氏度) 年降雨量: 826 毫米( 33 英寸) 4.基地人文概况 邻近的大城市——里昂——法国东南部大城市。在索恩河同罗讷河汇合处。人口47.23万人,包括郊区约125.71万(2007)。位于从地中海通欧洲北部的战略走廊带上,罗马帝国之前已繁荣。长期为法国政治中心。十九世纪时多次工人起义在此爆发。商业中心。水陆交通枢纽。多中世纪建筑。每年在此举行国际博览会。游览业甚盛 。昂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修道院有很好的衬托作用,而修道院的厚重造型也与之相辉映,就好像这一片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在都市的西北方闪耀 里昂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修道院有很好的衬托作用,而修道院的厚重造型也与之相辉映,就好像这一片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在都市的西北方闪耀。 动线与功能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柯布当时所得到的设计要求 。 委托方: 1952年,Dominicans里昂地区基督教参事的代表Reverend Father Couturier库丢神父。 委托要求: 设计一座教堂与宿舍的计划案,设计需求包括了一座修道院、回廊、一座参事会堂、教室、图书馆、餐厅、厨房及上百个修士小房间。“为一百具躯体和一百颗心灵创造一个宁静的居所。”——Couturier库丢神父。 建筑服务对象: 修道会真正形成正式的体制是从意大利的修道士本笃(Benedict)建立起禁欲式教规开始的。随着修道院的势力变得越发强大,其管理却越来越松散,不少修道院已经陷入了奢糜。于是一些修道士为了寻找灵魂的真诚,在11世纪初,踊跃开展宗教改革运动,最终形成了以禁欲生活为基调的熙笃会(Citaux)。彻底遵守本笃教旨的熙笃会的修道士们为了从物质、肉体和精神上获得自由,将体力劳动、勤奋读书、祈祷和赞颂作为每日的活动。为这样的修道士们修建修道院,其过程就如同在其中进行的冥想和观摩等灵性活动,也就是最能表现他们所追求的神的形象的事情。所以修道院建筑就是彻底体现修道士信念的小城市。 在通读任务书之后我们可以为柯布列出这样一张表格来进一步反映业主对于修道院的相关要求。结合地形以及其他因素建筑的设计来时有了眉目。 神性 教堂 公共外向 寻求安静 祭坛以及圣器室祈祷用房 服务 餐厅 教学 图书馆 教室,公共用房 宿舍 内向 安静 私密但向内外人群均安静 提供服务 公共外向 动区 动区 内部人员使用 内外部人员均使用 安静 建筑的动线组织从建筑的入口谈起,建筑的入口又可以分为教堂入口与进入修道院的入口,进入修道院的入口有在底层的次入口和与道路地平齐平的三层的主入口两个。先由教堂的入口讲起,在基地部分已经叙述了在接近教堂的过程中5个视觉焦点所带来的戏剧性效果,在这里就不赘述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与郎香教堂的动线组织的对比 在郎香的计划中,其人群移动的方式是使朝圣者直接面对教堂而移动,而在这个修道院的计划上提供了一较戏剧化的相对方式,去喜迎朝圣者面对与进入这幢建筑。这条接近的路径是一连续的坡路经过修道院而又由一岔路转入建筑,入口的上方是一瞭望台,借此间接去引导宾客由道路转入小径而到达修道院主体。 在经过教堂入口到达建筑主入口后,到达建筑的主入口,在该层建筑中还有教室、图书室、神学士进修的房间和一间祈祷室等外向型功能区,在该层形成一个环形的动线,在建筑的每一侧均有垂直交通连接使不同性质的功能区能够轻松互相交流。通过将入口设置在三层,设计师巧妙地使得建筑的内外动静分区明确,且在功能使用中互补干扰。 整个建筑的功能以风车式的动线进行组织,其原型可以向柯布西耶在设计之初所参照的意大利费兰茨的嘉卢颂修道院中寻找,即将建筑的不同功能通过回廊和中庭进行连接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小城似的建筑组合。而随着设计的深化(地形等因素)以及以及勒柯布西耶对普罗旺斯地区生活的更进一步了解。建筑的功能组织开始形成其独有的形式,但是其基本原型还是可以归结为风车式。 而风车式的组织的关键在于建筑底层的庭院部分,中的两条长短不一的走廊。 1。沿矩形平面的长短轴展开 2。有有主次之分(长长的主廊是通向附属教堂的唯一入口,而稍短的次廊则连接着食堂和院长室,交点是一有倾斜屋顶的中庭。回廊把整个庭院分成大小不等的四个小庭院,增加了空间的渗透性和层次性)。 建筑的走廊与传统的修道院想对比,可以看出一种来自柯布手法的延续。 1。狭窄的长廊 2。走道两侧虚实的对比 3。功能的通达性。 而在建筑的四五层,即修士们以及访客们的住宿区域的动线也是经过了柯布精心的布置,这些修道士的住宿空间是依其资历而分区的,新教徒被安排在东快区域,而年长的教徒式安排在西面区域的,柯布西耶在前庭下方安排了一类似脊骨的动线管道,平行于这两个分区的修道士的住宿区域,且提供由前庭到教堂间的游唱圣歌的主要通道,有这条脊骨状的通道,新教徒也可拥有一条到教堂的独立路径,圆柱体内的螺旋楼梯是供给年老的教友一垂直沟通其他空间的路径。 而居住区的房间又以封测式的动线进行组织,这些小室以风车式的配置环绕于前庭旁。 在建筑的顶层维持着一个水平性的形式,有一些漂浮的小房间共同组织而成。 造型立意 我们从建筑的平面,立面,形体,构成,宗教氛围,以及光影对建筑的造型来进行分。 修道院的平面为简单的矩形,首先矩形本身是属于动静合一的形体,设计者可以通过一些调整来强化其中的某一属性,柯布就通过立面的材质和开窗形式强化了修道院静谧神秘的氛围,以利于修士们的潜心冥思;其次矩形有两个轴向之分,即长轴与短轴,当然这是一种形式上的暗示,设计者可以遵循,也可以不遵循,但效果却不同,倘若延长短轴向作进一步的划分,则被分割后的矩形有稳定和谐之感:若是沿其他方向的划分,则分割后的矩形很可能就会有冲突感或速度感。这也许就是柯布提到的“平面的规则”。而且柯布在修道院的设计中,也遵循了这样的规则,他在建筑中间放入了一个十字交叉形的回廊,以利于修士们方便地到达其他功能空间。这个十字形回廊正好沿矩形平面的长短轴展开,且也有主次之分,长长的主廊是通向附属教堂的唯一入口,而稍短的次廊则连接着食堂和院长室,交点是一有倾斜屋顶的中庭。回廊把整个庭院分成大小不等的四个小庭院,增加了空间的渗透性和层次性,不仅满足了功能上的要求,而且满足了宗 教建筑形式上的需要。 在平面构图与布局上,柯布有意识地构思了几处宗教十字形的平面,一处是建筑中间的十字形回廊,另一处是附属教堂和其两侧的圣具室和神器室所构成的十字平面,虽然有些变形,但仍可看出柯布的用心所在。 柯布倡导自由的立面,虽然自由,但也在规则之内。修道院的立面因功能的不同而不同,直接反映其内部空间的属性。建筑一到三层多为公共开放空间,所以立面自然也就通透开放一些,但也有不同。一种是“蒙特里安风格”的立面,即以抽象艺术画家蒙特里安的抽象绘画为原型,把画面中横平竖直的直线和三原色转化为建筑里面当中的窗棂条和棂条间的窗洞,虽已转换成三维的语言,但仍具有二维稳定平衡的属性;另一种是柯布请其助手Yannis Xenakis(建筑师兼音乐家)根据其“模度”原则设计的称作“音乐般的透亮节奏”的立面,之所以跟音乐有关,是因为这种混凝土窗棂条系列具有了音乐节奏般的属性,疏密有致,清澈透亮,有如一首乐章娓娓而来,虽为感性之物,却内含理性之髓。两种风格都以柯布的“模度”和“基准线”为基础,正如柯布所说的:“它们从建筑诞生之时起就存在,是反任意性的保证,也使理智满意。”建筑四、五层的立面则与底部大为不同,因上部为修士生活修行的场所,需封闭安静,故没有下部公共空间那般开敞通透,所以从功能角度出发,立面则处理成两条通长的隙缝,并将柱头外露,嵌于缝内,形成韵律之感,也符合力学逻辑。建筑表面形成了强烈的横竖对比,“蒙特里安风格”立面元素的引进,又在横竖之间加了一个过渡,既对比又不失平衡。 长方体、锥体、圆柱体以及一些基本形体的变形都被辨认的一清二楚,在把它们有序化地组织,实现几何秩序后,美就产生了。面对这样一个坡地,柯布没有采用顺着地形的台阶状形体,而是通过教堂垂直形体和回廊水平层次的对比,形成了清晰可辨的形体关系,这种关系在地形的跌落中得到了戏剧性的表现。建筑从外部看,立方体的造型扎实而可靠,内部则“冲突重重”,圆柱体,锥体以及一些基本形体的变形都以其显著的位置,寻求着光线对自身的表达。柯布似乎有意识地在制造这种冲突的局面,在冲突中得到和谐。 拉托雷特修道院的室内外空间丰富而又神秘,丰富是因功能的不同,必然带来不同类型的空间,大的小的,高的低的,明的暗的;神秘是因建筑的宗教属性所决定的,对一个精神境界要求极高的建筑来说,空间必然成为精神的载体,对上帝的崇拜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为空间的神秘色彩奠定了基础,然而我想要说的不是这样的空间,而是更贴近修士们生活修行的空间,即修士的小屋。柯布根据黄金分割比得出一套关于人体尺度的模数,他把它运用于建筑当中,设计了开间1.83m,进深5 92m,层高2.26m的修士小屋。完全是~组达到极限尺度的空间,数字的由来是:开间1.83m正好放张写字台,人又可以从其旁边通过的尺寸:进深5.92m正好放一个洗脸盆,~张床,一张写字台,且人可在这之间活动的尺寸,层高2.26m正好是一身高1.83m的人伸起胳膊的高度,而1.83m正好是一个符合黄金比例的人的身高,这一切都在柯布的规则之内。 通过以上分析,柯布的构成形式可以总结为蒙德里安,人体尺度,音乐韵律,几何形体。 宗教氛围的塑造,柯布本人并不信教,但其两个宗教建筑(朗香教堂和拉托雷特修道院)却令无数宗教信徒所折服,粗犷的形体、不加粉饰的墙面直指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宗教情感。拉托雷特修道院通过基本几 何形体的组合和穿插,成功地塑造了一种神圣和隐居的建筑空间。 “建筑是一些搭配起来的体块在光线下辉煌、正确和智慧的表演。我们的眼睛是造来观看光线下的各种形式的;光和影衬托出形象。立方体、锥体、球体和金字塔是光线最善于显示的伟大的基本形式:它们的形象对我们来说是纯粹的、清楚的、而且是可以把握的。因此。它们是美的形式,最美的形式。” ——科布西耶 教堂内部光线昏暗,仅有一 缕阳光从西侧墙壁的缝隙处渗入,沉静而神秘骨灰堂的三个天窗阳光洒进时,更显神秘之感。 而建筑在局部的造型中也有很多精彩之处。 中庭 中庭的起源:一般传统修道院的中庭形式是一正方形,且有着相等的轴线,最初是延基地内部的轴线变形,正方形的形式转变为矩形。第二次变形是由教堂从主体分开而形成了两个量体的形式。 柯布西耶保持了传统的中庭形式去组织修道院的配置。教堂是沿着北面而由本身的轴线发展,也借着这种与主体分离的形式是他与主体间存在了一股空间的张力。 钟塔 钟塔量体在右角处暗示了这主体的形式为矩形。柯布西耶暴露了瞭望台的右角,有道路上可明显地看到这教堂的形体。这顶上的钟塔清楚地强调着角隅,且一高矗的形式作为路标的象征,且加强了南北轴的支配性。 神殿 神殿从外部观察以一个长出的形式去呼应斜的地势。在这遥远的景色中有着一个戏剧性的前景。像在一形体背景的雕塑形式,而与教堂北面墙互视着。 基地分析 动线分析 功能分析 造型立意 总结 柯布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他的拉图雷特修道院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神栖居的地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