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复习题
一,填空
1,宋初三体(白体)(昆体)(晚唐体)
2, 林逋的(咏梅诗)十分著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3,西昆体,是以(杨亿)编撰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 4,晏殊词集名为(《珠玉词》) 5,词至柳永,体制始备。 6,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提出(“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 7,梅尧臣论诗称:(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8,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9,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10,(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为诗派之
“宗”,这就是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11,黄庭坚论诗强调(“以俗为雅”),论词也是雅俗并重。 12,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
13,李清照从本体论的角度提出了词(“别是一家”)
14,在两宋词史上,能比较完整地表现出自我一生行藏出处、心态情感变化
的,除(朱敦儒)之外,就只有后来的(辛弃疾)。 15,陆游诗集名为(《剑南诗稿》),文集名为(《渭南文集》)。 16,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17,辛弃疾的(《美芹十论》)和(《九议》)透彻地分析了南宋王朝的社会弊
端。
18,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19,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又号(觉翁) 20,陆游的(《老学庵笔记》) 21,.真德秀所编的(《文章正宗》)和(《续文章正宗》) 22,(江湖诗人)大多未能自成一家,只有(刘克庄)与(戴复古)较能自
出机杼,成就也较为突出。
23, 元好问为了保存金源一代的文献,编成(《中州集》)十卷,附(《中
州乐府》)一卷。
二,名词解释
1,上官体
唐代诗人上官仪所创作的诗歌,在内容上大多数为应制奉和,在艺术手法上极重视艺术技巧,善于细腻的体物“图貌”,注重声韵技巧。提出六对八对之说,形成绮错婉媚的艺术风格,称之上官体。
2,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出自于杜甫《进雕赋表》用于形容扬雄等的文章,后人用于
形容杜甫诗风,沉郁是说杜诗思想深沉真挚,感情炽热浓厚,取材典
型,蕴含深厚,寓意深曲,表达含蓄。顿挫主要说章法句法纵横开阖,遣词用语照应变化,音律声韵的高低抑扬,奇正相间,主要概括了杜诗在思想内容方面忧愤深广而在表达上波澜曲折的特点。
3,大历诗风
唐代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作
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通过描述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荒寂以表现对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代表诗人有刘长卿,大历十才子等人。
4,韩孟诗派
唐代以韩愈、孟郊、李贺为代表的诗派,人们常以“奇崛险怪”来
评价韩愈及其周围诗人的诗风。其实,这些诗人风格并不完全一致。之所以可以这样笼统地评价,是因为他们都在艺术上创新求异,采用了过去不常用的内容、方式、意象入诗的缘故。
5,讽喻诗派
唐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诗人,以乐府尤其是新题乐府的形式,反应
社会问题,针砭政治时弊,以期达到社会效果。在艺术表现上,以平易浅近的语言,自然流畅的意脉来增加诗歌的可读性。代表作为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为元和四年前后所做。
6,古文运动
唐代,韩柳领导的,提倡先秦两汉的散句,没有规定形式的文体,
是一个新的革新。
7,唐传奇
唐代文言短篇小说,传述奇事奇遇之义,是中国成熟的小说样式。 8,白体
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
徐铉等人。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9,晚唐体
代表作家九僧,林逋,作诗崇尚贾岛,姚合,尚苦吟,喜为五律,
善用白描,讲究锻炼推敲字句,但少用典故,多写清新的自然景物、清苦的生活、清高的情怀。
10,王荆公体
王荆公体”是指王安石诗的独特风格而言的,它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其主要载体是他晚期的绝句。“王荆公体”既体现了宋诗风貌的部分特征,又体现了向唐诗复归的倾向。
11,以诗为词
从本质上说,苏轼“以诗为词”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
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轼写词,主要是供人阅读,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虽也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
12,江西诗派
第一,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
派取名为“江西诗派”。
第二,诗派成员大多受到黄庭坚直接或间接的指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或深或浅地受到黄诗的影响,所以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相近
第三,这个流派一直沿续到南宋
第四,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13,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14,永嘉四灵
永嘉四灵”是指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赵师秀和翁卷。这四人都出于叶适之门,各人的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所以叶适把他们合称为 “四灵”。他们的生活面狭小,诗歌内容也比较单薄,只有少数诗写到民生疾苦或时事,多数作品的内容是题咏景物,唱酬赠答。
15,《花间集》
后蜀赵崇祚,于广政三年(940)编成《花间集》十卷,选录温庭筠、韦庄等18位“诗客曲子词”,凡500首。《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词作中心是男女情爱,在艺术上则是文采繁华,轻柔艳丽。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
16,《田园四时杂兴》
范成大退隐石湖的十年中,写了许多田园诗,其中以《四时田园杂兴》最为著名。这组诗共60首七言绝句,每12首为一组,分咏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生活。范成大成功地将士大夫自抒隐逸情趣的抒情诗与《农家词》《田家词》一类乐府诗两种传统合为一体,使田园诗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映农村生活之诗.
三,简答
1,王维诗的艺术特点?
诗中有画,讲究山水诗的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
(1)表现景物空间层次,写出错落有致的纵深感和立体感。 (2)敷彩,清新鲜润,偏冷色调。
(3)动态中扑捉光与色变幻不定的组合。 2,高适岑参做比较
共同点,同样写边塞诗,有着共同的经历。 不同点:(1)手法上,高适为胸臆语,为现实主义手法。岑参则借景,
为浪漫主义手法。
(2)内容上,高适写的较为有深度,比较深刻。岑参则是在
广度上,题材较为广泛。
(3)风格上,高适浑雄悲壮,岑参则为奇逸。
3,李白乐府诗歌特点?
第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爆发式抒情方式。 第二,炯落天外的想象 第三,新鲜生动的比喻拟人
第四,大胆而真实的夸张(聚焦)
第五,清新自然的语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第六,意象色彩明丽 第七,跌宕开阖的结构 第八,各有千秋的体裁
A:乐府歌行雄奇奔放(乐府——楚辞古诗打破限制
歌行——今别歌行)
B绝句清新俊逸,瞬间情感的体悟生发 C律诗一气呵成,颇具古风
4,杜甫律诗艺术成就?
第一,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沉郁顿挫出自于杜甫《进雕赋表》用于形容扬雄等的文章,后人用于形容杜甫诗风。沉郁是说杜甫思想深沉真挚,感情炽热浓厚。取材典型,蕴涵深厚,寓意深曲,表达含蓄。顿挫主要说章法句法纵横开阖,遣词用语照应变化,音律声韵的高低抑扬,奇正相见。主要概括了杜诗在思想内容方面忧愤深广而在表达上波澜曲折的特点。
第二,众体俱佳,集成创新
A,五言古体写成的自叙性诗篇大都篇幅较长,往往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表达复杂的内容。 B,古乐府民歌流变,“即事名篇”更反映现实,更富于生活气息,直接导引中唐“新乐府”
C,七律,既工丽严整,又开合动荡,具有独特地艺术表现力。 D,绝句另辟蹊径:以绝句论诗 第三,千锤百炼的准确语言。 A. 精炼准确
B. 用不寻常的语言和修辞方法,造成新鲜的、激活的心理感受形象。 C. 口语化、通俗化。
5,韩愈诗的艺术特色?
以气势见长:汉赋的铺陈,博喻的排比句式,游仙诗超现实想象,烘托出一种浓烈的气氛强大的力度。
(1) 语言和意象力求奇特、新颖,甚至不避生涩拗口,突兀怪诞。过
去人们认为可怖的,丑陋的,惨淡的都成为其诗中主要素材。
(2) 以文为诗,把散文、骈赋的句法引进诗歌,使诗句可长可短,跌
宕跳跃。
(3) 劲拔险拗的语言韵律。有意压险韵,重韵。 (4) 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 6,李贺诗是艺术特色?
(1) 奇异乃至荒诞的想象。构思奇特,组接自由式,具有浓烈的情感
色彩和极大的主观随意性。
(2) 语言,意象的新颖
不寻常的意象组合,给人心理刺激。浓暗与艳丽,衰残与惊耸,
幽冷与华美同在。
大量运用通感,象征,借代,借喻等手法。
重视色彩意象的表现,常常用色彩意象来借代或比喻事物。
(3) 构思跳跃性极大。 7,白居易讽喻诗
(1) 主题专一,典型化
(2)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3) 对比手法
(4) 叙事和议论相结合 (5) 语言通俗口语化 8,李商隐诗歌艺术特征
(1) 深于寄托,巧于比兴,旨意遥深,构思缜密,意境朦胧。 (2) 语言典雅精美,情韵深长,用典隶事,精工灵活。
(3) 意象大都色彩浓丽或神秘诡谲,又大都蕴含了一定的哀愁彷徨,
伤感等情感色彩。
(4) 结构迂回曲折,并具有可塑性和跳跃性。
(5) 以七绝成就最高,七律是杜甫之后少有的杰作。 9,柳宗元山水游记特点
(1) 开创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2) 汲取骈文长处,多用短句,节奏明快,富于变换。 (3) 谋篇布局忽叙忽议,虚实相生。 (4) 风格幽深峭洁。 10,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1) 情节曲折,篇幅加大,使之具有完整性和丰富性。
(2) 文采藻绘,显示出俊丽工雅的特色,并且有个人风格。 (3) 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
(4) 重视描写,用白描,形容或铺陈的手法进行肖像,场面,景物,
人物情态言语动作的描写,生动逼真。
(5) 注意表现情致,或者创造情绪化的形象,乃至于创造意境,或者
着意表现某种意趣。
11,简述《西昆酬唱集》的题材 一是怀古咏诗 二是咏物
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内容。 12,柳永的“三创”之功
(1)创体。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2)创意
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发展。 注意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
(3)创法
铺叙与白描
词的体式和内容的变化,要求表现方法也要作相应的变革。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
同时,他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
13,柳永词在市民情调上的表现
(1)首先是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
(2)其次是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 (3)再次是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
(4)另外,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
的市井风情。
14,赏欧阳修文道并重思想的两重意义 (1)一是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
(2)二是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这无疑大大地提
高了文学的地位。柳开等人以韩愈相号召,主要着眼于其道统,而欧阳修却重于继承韩愈的文学传统。
(3)欧阳修在理论上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
的某些缺点,从而为北宋的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15,苏轼词的创新及其意义。
(1)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2)苏轼进一步使词作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体由分离走向同一。 意义: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
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味,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16,黄庭坚的诗论
(1)主张循序渐进
主张循序渐进:第一步要多读前人的作品,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力求熟练地掌握炼字、造句、谋篇等写作技巧。第二步再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黄庭坚的诗论内蕴丰富,既包括诗歌艺术的入门指南,也包括通向艺术极境的深刻启示。
(2)尊杜
黄庭坚把晚期杜诗视为宋诗美学理想的参照典范,实即倡导超越雕润绮丽而进入精光内敛的老成境界。
(3)“点铁成金”
唐诗的成就登峰造极,唐诗的题材和意境也几乎无所不包,修辞手段的运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这对于想要另辟新境的
宋代诗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积极的借鉴。
在创作中比较成功地运用了“点铁成金”的方法,从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17,略述北宋咏物词的变迁
(1)柳永等宋初词人的咏物词,主要是描摹物态,图形写貌。
(2)苏轼的咏物词,开始将状物态与抒人情合而为一,但所作咏物词不
多。
(3)周邦彦所作咏物词既多,如咏新月、春雨、梅花、梨花、杨柳等,
又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为南宋咏物词重寄托开启了门径
18,简述形成诚斋体的要素
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身在客观事物上 要素之二是杨万里作诗想象奇特,但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或夭矫奇崛
的结构,却用浅近明白语言和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
19,略述唐宋词意象群的流变
唐五代词——闺房绣户和青楼酒馆
柳永、张先、王安石、苏轼——与文士日常生活、官场生活相关的意
象和自然山水意象
南渡词——与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意象 稼轩词——战争和军事活动的意象
20,吴文英词的语言特色
(1)是语言的搭配、字句的组合,往往打破正常的语序和逻辑惯例,与
其章法结构一样,完全凭主观的心理感受随意组合。
(2)是语言富有强烈的色彩感、装饰性和象征性。他描摹物态、体貌、
动作,很少单独使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而总是使用一些情绪化、修饰性、感极强的偏正词组。
21,温韦之不同
(1)韦庄受白居易影响较深,与温庭筠远绍齐梁、近师李贺不同。 (2)但韦词又常常以其清疏的笔法和显直明朗的抒情,异于温庭筠等人。 22,李煜词的本色和真情性
(1)真正用血泪写出了他那种亡国破家的不幸,非常感人;
(2)本色而不雕琢,多用口语和白描,词篇虽美,却是丽质天成,不靠
容饰和词藻;
(3)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
四,赏析
1,陈子昂的《感遇》
2,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一尘不染,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
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顿时流淌于拾级而上的石板上,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作,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
3,孟浩然的《临洞庭》 4,《登高》
前四句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写眼前具体景物。作者选择了“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六种有代表性的景物,每种景物后边加了一个形容词,十分准确地写出夔州清秋独有的特点和凄凉的韵味
颔联则由近及远,虚实结合,渗入作者的想象,从大处着笔,写出夔州无边无际的秋色。“无边”,见其辽远;“萧萧下”,不仅写秋声,亦可见秋色之深。“不尽”,写长江源远流长;“滚滚”,写长江风急浪大,波涛汹涌。这两句写景,雄浑壮观,境界阔大
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上句“万里悲秋常作客”,写长年飘泊之苦;下句“百年多病独登台”写老病孤愁。这一联写到了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秋之情。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这就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了
尾联写诗人饱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白发增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本来兴意盎然地登高望远,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诗人的百感交集的矛盾心情尽展无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
5,《安定城楼》
6,默写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分析评价,并以此来谈晏几道词的特点。
(1).晏几道按照乃父宴殊所承传的“花间”传统,固守着小令的阵地,写那些令人回肠荡气的男女悲欢离合。
(2).缤纷多姿的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是小山词的显著特点。 (3).语淡情深,则是小山词的风格特色
7,默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分析评价,并以此来谈李清照词的语
言特色。
(1)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
亮,风韵天然。 (2)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
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
五,论述(结合作家作品)
1如何理解沈德潜评价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
孟浩然的诗经常写到漫游于南国水乡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情趣,以山水自适的情怀,融入池月清光、荷风暗香和竹露清响的兴象中,顿觉清旷爽朗。净化了的情思,用提纯的景物表现,有种单纯明净的美。 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孟浩然诗的特色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孟浩然诗的写法上具有素朴的形式美;他的诗使外在的音乐美和内在的抒情美达到了高度的融合。诗人以细腻入微,清新绝妙的景物描写,创造了清幽散淡的意境。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
他的名篇《过故人庄》通篇侃侃叙来,似说家常,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联,画龙点睛地勾勒出一个环抱在青山绿树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环境。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连描写的层次也完全顺乎其自然,就在这无雕无饰的“天然”之中,诗人大巧若拙地把艺术美巧妙地融入整个诗篇的血肉之中,用平淡而蕴含着深厚韵味的口头语,勾勒了一个浑然天成的诗的境界,读后令人心旷神怡,回味绵长。沈德潜在赞孟的诗说:“语淡而味终不薄。” (《唐诗别裁》)。 “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闻一多),这才是孟诗的本质。“淡到看不见诗”,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体会内在的韵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