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高三一模杨浦作文题解析及范文(感知与塑造)

2020-09-05 来源:小奈知识网


2022高三一模杨浦作文题解析及范文(感知与塑造)

(本文对材料作了详尽的解析,并展示了四篇优秀作文。一篇是64分,二篇是65分,还有一篇是68分,且都有老师的批注。)

原题回放:有人说,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所塑造。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题目类型:观点型

关 键 句: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所塑造

材料侧重:“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所塑造。”作为观点型作文题的观点,我们可赞同也可反对或补充。初读材料我们也许会忽略“现代社会”“更容易”这两词,它们暗含了与传统社会的对比。我们的感知在现代社会中真的比在传统社会中更容易被外界塑造吗?“现代社会”具有怎样的特点?人的“感知”究竟指什么?为什么有人会说“更容易”?“塑造”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

界定感念

感知:感觉和知觉的统称。在感觉过程中,被感觉的信息包括内部的生理状态和心理活动,也包含外部环境;在知觉过程中,人对感觉信息进行有组织的处理,对事物存在形式进行理解认识。因此,感知即意识对内外信息的觉察、感觉、注意、知觉,这一过程不仅接受信息,也受到心理的影响。(感知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塑造:①用石膏等可塑材料制作而成的人物形象。②用一定的艺术手法或语言文字来

1

刻画人物形象。塑造强化了对人或物内外特质的定型,是一种有目的的、合乎期望的行为。

更容易:①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比较,比较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的感知是否更易被外界所塑造;②外部环境与人的内在的比较,关注现代社会的环境下,塑造感知的主动权究竟掌握在自己还是外界手中。

为什么说“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所塑造”?

1.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被各种信息包围着。我们接受到的信息、知识等远远超过传统社会所能接受到的,我们无法及时验证,感知就会被塑造。

2.人是社会性动物,在群体中生活,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事。这些人或事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感知。我们的感知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社会和群体所塑造。

3.现代网络时代,海量信息纷至沓来,我们常基于所谓的数据而作出片面的结论,深陷信息茧房而不自知。媒介加速传播,我们深陷狂热与躁动中,在各色诱惑中感知钝化,娱乐至死而无法自拔。

4.煽动家和假先知们大行其道,误导众人,我们进入了“后真相时代”,只要稍不留意就会沦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

为什么不赞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所塑造”?

1.外界对我们的影响和塑造一直存在的,即使是在传统社会中也不例外。在较为封闭的传统社会中,我们的感知更易被外界的价值观塑造。

2

2.在现代社会中,有人易受外界的影响,有人不易受外界的影响。这是看这个环境有没有达到我们内心的要求,很多时候是我们愿意被这样的环境所塑造。

3.传统社会其实是个比我们想象中更大的信息茧房,封建迷信、教化权力、长老统治、宗教强权等,而身处于现代社会,我们掌握更多的信息,人的感知也就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

我们应该怎样做?

1.现代社会技术、网络、媒介只是辅因,人所秉持的原则与理念才是主因。所以我们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对外界的信息,应多一些批判精神;对自己应有着清醒的认知。

2.感知是由主客观双重因素共同决定的,人不可避免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唯有保持独立思考才能拥有客观而全面的感知。

3.我们要明确被塑造消解着个体的感知力,群体陷入无意识之中,所以我们要抵抗现代社会种种塑造感知的诱惑。

4.将人的感知更易被外界塑造归咎为现代性,这是人无力掌控自身的怯懦,我们要坚守个体的感知,要捍卫自我的尊严。

漂亮标题

①塑造感知,探索未知 ②忠于感知,所有创造 ③后真相时代,感知被塑造

3

④随心而感,随性而知 ⑤独立思考,全面感知 ⑥守自我之心,塑自己感知

⑦自我感知,思想觉醒 ⑧强大自我,不畏风雨 ⑨冲破信息茧房

素材积累

1.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

2.我从不在乎别人如何评价我,因为我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是没有把握的,很容易在乎别人的看法了。——周国平

3.环境改变的程度越高,则人格改变的程度也越高了。——华生

4.环境影响人的成长,但它并不排斥意志的自由表现。——车尔尼雪夫斯基

5.即便身边的一切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我愿意像一头驴一样生活。---马尔克斯。

6.人是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马克斯•韦伯

7.乡土的中国其实是一个封闭的结构,道德秩序之外是四时劳作的经验和神话、传说,与其说当时人被外界塑造了,倒不如说人在无知无觉中接纳了外界给予的生活模式。现代社会则大为不同,人时刻感知着外界变化的冲击,感受着物质世界的变化和内心深处的波动。 外界牵引着感知,得出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塑造的判断也是自然而然的,却忽略了未曾感知的塑造比可感知的塑造更深刻。

4

佳作展示

1. 对抗塑造,保持清醒(64分)

①有人说,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塑造。(引材料。)

②何以谓“人的感知”被塑造?感知是一种先天的能力,显然是不易塑造的。以我之见,此处感知是指人们所感知到的外物,即人之所见所感。(界定感知的概念。)

③那么人之所感知到的又何以为被外界塑造?显然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发展打破了地缘格局的限制,我们正暴露于前所未有的大体量的信息之中。然而,信息茧房却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或是受到利益驱使的媒体,或是仍然残存的地缘格局,亦或是封闭的社交圈,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促成了信息茧房的产生,又因各自的“目的”而强化了信息茧房。即便我们尽可能避免了他人缔造的信息茧房,也终究无法逃脱信息的海洋。当被抛入信息的海洋中,个体又怎么可能做到将全部信息装入脑中?于是,个人所感知到的,只是想获取的一部分,所以,也就免不了落于“片面”的尴尬中,这恰似作茧自缚。由此可见,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塑造。(分析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易被塑造的技术原因:信息时代网络发展。)

④但是,信息潮是唯一的罪人吗?显然不是,其中有人为的力量的推动和操纵。若只有信息潮的存在,尚不足以有塑造人感知的力量,在信息潮背后的“人的力量”才是关键。无论是纳粹党当时的思想清洗,亦或是《浪潮》中如出一辙的复刻,都表明信息潮并不是唯一的原因,甚至在有些事件中,它都不是原因,而真正的幕后推手,乃是人的力量。无论是少部分权力金字塔顶端的人,亦或是芸芸众生都有这样的力量,足以塑造他人的感知,甚至左右他人的命运。祥林嫂的故事中,鲁妈对她的教唆,以及在同阶层人群中受到的嘲

5

讽与欺辱,都变成了祥林嫂对周遭,对自我的感知,影响了她的命运,她最终死于了“险恶人心”中。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险恶人心”千百年来一直存在,并非是现代社会的专利,只是在现代社会中,伦序及礼治的消亡及废弃使得这种歹毒大行其道。再加上网络及信息潮这一“作案工具”,才使得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远比古代更易受外界塑造。(分析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易被塑造的社会原因:人为的力量的推动和操纵。)

⑤当然,人的感知是自己的能力,其被塑造的结局一定与个人能力的减弱有关。在“娱乐至死”的背景下,人的主观判断力正一步一步被侵蚀,“拿来主义”的意识正在淡化。当人们逐渐丧失这类能力时,大脑不可避免地沦为他人观点和思维的跑马场,感知也自然容易任人摆布,被外界塑造。现代社会中,传统价值观的崩塌,流行文化的盛行,多元价值的兴起,这样的变化让人们无所适从,没有了传统的价值引领,又失去了辨析判断的能力,人们或许只能无条件接收着外界的各种麻痹,感知也逐渐被影响着,改变着,塑造着。(分析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易被塑造的个人原因:个人能力的减弱。)

⑥由此可见,现代社会人的感知,的确更容易被外界塑造。这种“更容易”发生的“塑造”正是由技术、社会和个体三者共谋导致的,因而要对抗这种塑造,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努力保持自己的清醒,才能避免个体溺死其中。(总结全文,明确我们的做法。)

2.成为自己的掌舵者(65分)

①我们好似水手,驾驶着船,在生活的大海中航行,但随着现代化的到来,我们生活的大海似乎越来越不宁静,波涛激荡,我们也发现我们越来越难以掌控生命之船所行驶的方向。我们的感知被外界塑造着。(以形象的比喻开篇,明确我们的感知被外界塑造着。)

②这或许是因为现代社会中,人的生活,思路可以更轻易地被“入侵”。以前,技术还

6

未如此发达之时,我们的感知多是通过我们自身经历与听闻所塑造,且因为那时信息传播速度并未同现在这般快,我们有足够时间去细细品味其中真谛,将其消化,以完成外来信息的自我内化。但在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我们面对错杂的信息感到慌乱,无法,并也无时将它们内化。不经咀嚼直接吞咽下的信息不会融入我们自身,而是入侵着我们的思想。它们是海底的塞壬,歌唱着让水手坠入海底的歌谣。(通过对比分析我们的感知被外界塑造着的原因:现代社会中,人的生活、思路可以更轻易地被“入侵”。)

③这或许也是因为现代社会正逐渐从熟人社会转型,变为陌生人的社会。在原本的熟人社会,乡土社会中,我们尚有长老统治与血亲规则去作为保护我们免受外界侵蚀的屏障。它们帮助我们塑造基础的良知观念,道德感,虽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仍是我们为以后感知塑造而打下的良好地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伦理道德感淡化,我们被赤裸裸地暴露在外界环境中。我们的船的木板已经开裂,海水的渗透也就是难免之事。(通过对比分析我们的感知被外界塑造着的原因: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伦理道德感淡化。)

④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水手自己,主动放弃了对于船的掌控,放弃了对于感知的主动塑造。(明确我们的感知被外界塑造着重要原因:我们主动放弃了对于感知的主动塑造。)

⑤无论是海底的塞壬或是开裂的船都不应成为我们不去掌控生命之船的原因。感知,一种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更应被我们牢牢握在手中。我们明知海底与船的危险,却不因此而更加努力,而是任凭大海将我们征服,谬矣。《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在大学度过了精神明亮的四年后,回到上流社会。在外界的侵蚀下,他的感知被重新塑造。他虽有过努力,但是又认为自己的努力毫无用处,遂沉沦于欲望之中。他主动放弃了对于船的掌控,若非玛斯诺娃的到来,他将继续沉沦。(阐明:感知是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更应被我们牢牢握在手中。)

7

⑥从古到今,我们都能看见那些与外界相抵,不愿受侵蚀的例子:竹林七贤放荡不羁以彰其志,屈原不愿同流合污而投河,陶公弃官重返田园……这些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抵御外物的塑造。我们以发展与进步为借口,而逃避自己应做的——掌握自己与自己的感知,这实为怯弱。因此,纵使外界条件恶劣,我们要成为自己人生,自己感知的掌舵者一事是确定无疑的。(明确我们的做法:我们要成为自己感知的掌舵者。)

⑦福柯曾言:“在灵魂激荡的大海上何以为生?我们必须抛下一只名为信仰的坚实的锚。”就让我们以信仰为锚,手紧握舵盘,任凭塞壬的歌声与渗漏的海水,在生活的大海上勇往直行,成为自己生命的掌舵者。(明确做法,点明标题。)

3.强大自我,不畏风雨(65分)

①现代社会信息爆炸、技术泛滥、媒介喧哗、真相淹没,耳聪目明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改变了感知世界的方式。有人说:“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所塑造”,对此,我深表赞同。(由社会现象导入材料,表明态度。)

②现代社会,感知受外界假象或表象所扰可谓是家常便饭:百花齐放、各抒己见的声音被时代洪流所淹没,各社交媒体上舆论导向的声音出奇一致,网购平台上虚假评论对用户的轻易误导更是层出不穷。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现代社会人类感知的易塑性?(罗列现代社会感知被塑造的现象,并提出问题。)

③诚然,我们要明确“感知”的含义。感知,即利用所知所见的客观外物,对内构造自己的所感所想。其关键便是“所知”与“所感”。因而,不少人认为科学手段的先进成了影响人类感知的祸手。在这样的观点中,现代人的认知是因外界信息处理所致,信息滤网与茧房让人类作茧自缚,因而阻碍了人类对事物的全面认知,陷入可塑化的泥沼。也许这样

8

的说法有其道理,但信息的局限性自古有之。如对天体认知缺乏导致“天圆地方”学说,人们对原子结构认知逐步渐进。从对西方“轴心时代”与东方“百家争鸣”的了解,无不源于人们冲破信息的局限,不断诉诸自身去塑造感知,探索未知。这不禁使我们叩问:究竟何种因素,使当今社会我们的认知在塑造下变得浅薄易碎,经不起推究而缺乏质疑探究精神?(界定感知概念,并阐述自我主观因素对塑造感知的重要性)

④在我看来,更多的原因应是诉诸我们现代人自身。韦伯曾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生物。本来,认知应是这网络末端延伸出去的丝线,是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纯粹反应,但浮躁社会风气的冲击侵吞人们的意义之网,失去了个人价值意识的支撑,认知则只能飘无定所,附于所见的事物表面。人们因而缺乏了深层剖析的能力,失去了批判性思维。当意识、价值之网被吹散,无怪乎人的感知囿于一团乱线中,任由外界之手塑造。梵高是一位执拗的画家,在《渴望生活》中,我们看到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当他的感知与他人有所不同,他不屈服,更不盲从,忠于并表达自己,使得绘画风格独树一帜。认识感知外物亦是如此,唯有执着于自己的意义价值之网,而不由风剥落,才可构筑牢固、不易侵扰的感知体系。(阐述其更多原因:浮躁社会使人们失去批判性思维,提出要执着于自己的意义之网,才可构筑感知体系。)

⑤那么,回到前面的问题再次审视: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是否必然囿于浅陋,困于“易塑造”之桎梏?不尽然。纵使信息茧房泛滥,信息滤网满溢,“所知”的局限都不一定可以囚困执著在意义价值之网上的认知。(照应开篇,明确“所知”的局限不一定可囚困执著在意义价值之网上的认知。)

⑥所以,让我们构建起强大的自我,才能不畏“外界表象”席卷而来的风雨,在现代社会中的阳光下凌网而上,打破这“更容易”的魔咒。(明确做法,总结全文,点明标题。)

9

4. 守自我之心,塑自己感知(68分)

①“我们身处在最好的时代,又在最坏的时代”,工业技术狂飙突进,媒体网络甚嚣尘上,我们从未迎接过如此的丰盈,却也受着外界庞大力量的冲击与塑造。因而有人说,在这样的现代社会中,人的感知更容易被外界所塑造。(由名言导入材料)

②我们不得不为此对我们的时代做一个全面的审视以明晰。《娱乐至死》中的警示仍不断回响于时代的天幕,可“媒介即隐喻”的新一轮打击,让人的思维受制于媒体的走向,而感官更被娱乐和欢愉所充盈;社会的潮流汹涌不止,难以站稳脚跟的人们或选择沉没,融于“沉默的大多数”,或大流从众,麻木地被动沉浮;信息茧房、工具理性等一系列现代性的产物,正张扬着使我们成为“套中人”,在无尽的迷惘中走向异化。感知的淡漠,终而是“人”的意义的淡漠,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前所未有地找寻“人”的存在,更急切地探求感知的力量。(分析现代社会,人的感知易被外界所塑造的原因。)

③但当我们做下这样的论断时,势必需为从前做一个观照,来为这样的比较打下质疑。现代社会是“诸神纷争”的多元价值社会,纵然面对许多时代的逆流来扼制人的生长,可我们仍有幸拥抱这个世界的多元和丰富。而溯历史的河流而上,无数“单一取向”的社会价值更侵吞着无数“人”的存在。“八股文”“科举”成了士大夫唯一的价值之路,他们的感知被八股所缚,更囿于功名之路;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渺小是娜拉的牢笼,使她在父权社会中成了百依百顺,空心人格的存在;“礼教吃人”的警示仍回荡在《祝福》中的小镇,封建社会的无数“祥林嫂们”亦被这样的社会所塑。每一个时代都不缺乏对人感知的束缚,从前是宗教、后来是礼制,而时至今日变成了媒体与网络。(阐述每一个时代都不缺乏对人感知的束缚。)

④而若我们收回时间长河中的星点,在为“更”字打下质疑的同时,更应关注的是感

10

知的真正内涵与旨归。感者为视听言动,知者为吸收内化,感知的行为动作遵循着向外博观、向内约取的机理,而在更深之处,是“人”本身精神与灵魂的力度。黑塞笔下的悉达多在感知了世俗之尘后于河流旁感知自然,终而成圣;娜拉在沉默后的爆发中对社会的上层建筑极力反思,终而打破束缚,毅然出走;巴金重审自己于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人格上的尘灰,并毅然撕开精神的伤口以补全灵魂的完满,作《随想录》以换心中澄澈。他们都是从一个个风暴能把人席卷而走的社会和时代中走出来的,他们从来不缺乏外界的塑造和束缚,但却能燃起灵魂的火焰,来撕开外界的囚笼,在壮丽的破灭中重拾人的能动和人之为人的灵魂高度。(界定感知概念,并阐述人可以能动地塑造自我的感知。)

⑤“每一个时代都在孕育自己的神灵,而人应当走在人的道路上”,我们翻开历史的篇章,每个时代的神灵都想让人顶礼膜拜。可我们无论是今日还是未来,都应肯定我们的感观和能动,要不甘于轻易地被塑造,而要有一种抒写人生的壮丽篇章的豪情。(明确我们的做法。)

⑥或许朱光潜先生的“此身,此时,此地”的格言仍于此有所裨益。感此身所感,知此时所知,栖居于这一片土地上,不论过去、现在抑或是将来,让我们守住自我之心,能动地塑造自己的感知。(总结全文,点明标题。)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