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1:马××,女性,43岁,于2006年6月发现肝囊肿,B超显示:肝囊肿150×199×113mm,在外院行介入治疗后,囊肿缩小,证状减轻。于2007年1月17日自觉右胁胀痛,上腹部撑胀,脘闷纳呆,倦怠乏力,故来就诊。时查,上腹部饱满,肝大肋下3cm,舌淡红胖大,舌苔薄腻,脉沉弦滑,腹部B超显示:肝右叶囊肿,100×89.1mm。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疏泄失司,脾虚运化升降功能失调,水湿内停,湿阻脉道,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日久湿瘀互结,经络不舒,聚结于肝内而成囊肿。治疗以自拟疏肝活络方合五苓散加减:柴胡、赤芍、当归、茯苓、半夏、贝母、生牡蛎、白术、猪苓、泽泻、桂枝、瓜蒌、葶苈子、大枣、黄芪、枳壳,服药4周,症状明显减轻,继续守方治疗。于5月29日复查B超显示:肝囊肿缩小至53.5×33.8mm,继续前方去葶苈子加黄芩、木香等调治,10月10日复查B超,肝囊肿缩小至20.2×20.2mm。 1、介入前150×199×113mm:
中医药治疗肝囊肿验案二例_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崔丽安医生文章
2020-05-10 仁者医心... 转自 法净 私有
修改
中医药治疗肝囊肿验案二例
发表时间:2010-12-21 发表者:崔丽安 (访问人次:720)
例1:马××,女性,43岁,于2006年6月发现肝囊肿,B超显示:肝囊肿150×199×113mm,在外院行介入治疗后,囊肿缩小,证状减轻。于2007年1月17日自觉右胁胀痛,上腹部撑胀,脘闷纳呆,倦怠乏力,故来就诊。时
查,上腹部饱满,肝大肋下3cm,舌淡红胖大,舌苔薄腻,脉沉弦滑,腹部B超显示:肝右叶囊肿,100×89.1mm。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疏泄失司,脾虚运化升降功能失调,水湿内停,湿阻脉道,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日久湿瘀互结,经络不舒,聚结于肝内而成囊肿。治疗以自拟疏肝活络方合五苓散加减:柴胡、赤芍、当归、茯苓、半夏、贝母、生牡蛎、白术、猪苓、泽泻、桂枝、瓜蒌、葶苈子、大枣、黄芪、枳壳,服药4周,症状明显减轻,继续守方治疗。于5月29日复查B超显示:肝囊肿缩小至53.5×33.8mm,继续前方去葶苈子加黄芩、木香等调治,10月10日复查B超,肝囊肿缩小至20.2×20.2mm。 1、介入前150×199×113mm:
2、治疗前100×89.1mm:
3、治疗后53.5×33.8mm:
4、治疗后20.2×20.2mm:
例2:杜××,女性,56岁,2010年3月1日发现肝囊肿,B超提示:肝囊肿41.3×26.7mm,患者自觉右胁不适,胃脘胀满,呃逆,时有返酸,思想压力较大,故求诊于中医,当时查患者舌质暗红,
苔薄白,脉弦。中医辨证为,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脉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日久聚结肝内形成囊肿。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柴胡、白芍、当归、茯苓、水半夏、炒白术、贝母、生牡蛎、炒枳壳、陈皮、川楝子、元胡、厚朴、黄连、甘草。服药4周,症状明显减轻。于3月27日复查B超,肝囊肿缩小至29.5×17.8mm,调整方剂为:柴胡、生牡蛎、茯苓、半夏、竹茹、陈皮、木香、砂仁、白术、生薏米、生赭石、川楝子、元胡、佛手、生麦芽、泽泻、泽兰、旋覆花、炙甘草加强健脾和胃之功,继续中药调服,巩固疗效。3个月后再次查B超显示肝囊肿消失。 1、治疗前41.3×26.7mm:
2、治疗后29.5×17.8mm:
分析:肝囊肿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有单发和多发之分,其大小不一,从1cm至10cm以上不等,大于10cm称巨大肝囊肿,容易引起压迫症状、囊肿继发感染、继发出血、囊肿扭转等,影响生活和工作。古代中医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没有现代医学的B超、CT等检测仪器,对肝囊肿缺乏认识,也缺乏明确的记载。近代对肝囊肿逐渐认识,根据肝囊肿的症状、体征多归属于“胁痛”、“癥瘕”、“积聚”范畴。一般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是素体肝络不疏,日久肝气失于调达。多因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脾土受损,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痰湿内生,阻滞脉道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水湿、痰浊、瘀血积聚于肝而成囊肿。气滞则胀,血瘀则痛,湿浊内阻则脘腹满闷。治疗自拟疏肝活络方(柴胡、赤芍、当归、川芎、茯苓、半夏、贝母、玄参、生牡蛎、夏枯草、莪术、甘草)加减化裁。方中以柴胡为主药,引药入肝经,直达病所,以赤芍、当归、川芎、莪术和血通络,以茯苓、半夏、贝母、玄参、生牡蛎、夏枯草健脾化痰,软坚散结,甘草调和诸药。例1为巨大肝囊肿,久病体虚,脾阳不振,以疏肝活络方加五苓散、生黄芪,益气健脾,化气行水,以葶苈子,大枣泄肺逐水,以防肺金克肝木,并且效不更方,所以才取得
满意疗效。例2为小囊肿,但是患者思想压力大,肝气郁结,所以针对病因,抓住主证,以疏肝活络方疏肝健脾化痰,加川楝子、元胡、厚朴、陈皮,疏肝行气消胀,囊肿缩小,调整方剂加强健脾和胃之功,最终获得满意疗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