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名词解释:1、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二、问答题:
1、试述流行病学的学科特点。
答:流行病学作为医学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如下的特点:首先,流行病学着眼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群的健康状况,它所关心的常常是人群中的大多数,而不仅仅关注个体的发病情况,也即是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具有群体性。第二,流行病学是以疾病的分布为起点来认识疾病的,即通过收集、整理并考察有关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以揭示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表现为以分布为起点的特点。第三,在流行病学研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对比的思想,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只有通过对比调查、对比分析,才能从中发现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线索。即流行病学具有对比的特点。第四,在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和评价过程中利用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分布、抽样、推断、参数、指标、模型等原理和方法,目的在于科学、高效地揭示疾病和健康的本质,评价各项研究的效果。即流行病学具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点。第五,人群健康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的发生不仅仅同人体的内环境有关,还必然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研究疾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时,我们应该全面考察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流行病学表现为社会医学的特点。第六,作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流行病学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并以此作为学科的研究内容之一。与临床医学不同的是,它面向整个人群,着眼于疾病的预防,特别是一级预防,保护人群健康。流行病学体现以预防为主的特点。
2、简述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答: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性研究、实验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三大类。
观察性研究主要有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主要有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理论性研究主要有理论流行病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
病因与病因推断一、名词解释:1、病因
流行病学中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含义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2、充分病因
是指必然会导致疾病发生的最低限度的条件和事件;最低限度是指任一条件或事件都是必不可少的。
3、病因网模型
根据生态学模型或疾病因素模型提供的框架可以寻找多方面的病因,这些病因相互存在联系,按时间先后联接起来就构成一条病因链,多个似有节点“鱼线”的病因链存在相互联系,交错联接起来就形成一张似“鱼网”的病因网。4、求同法
设研究的事件特征为A,B,C,D,E等,研究的因素(暴露)为a,b,c,d,e;研究事件具有共同的特征A(特定疾病),而这些相同疾病A的病例均有的研究因素(暴露)a,因些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5、求异法
设研究的事件特征为A,B,C,D,E等,研究的因素(暴露)为a,b,c,d,e;研究事件均无特征A(特定疾病),而这些对象也没有研究因素(暴露)a,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
1
因素。
6、同异并用法
是指求同法和求异法并用,相当于同一研究中设有比较组,可以控制干扰因素。7、共变法
当有关(暴露)因素不是定性的,而是等级或定量的,并与事件(疾病)效应成量变关系时,设A1,A2,A3等是事件(疾病)效应不同数量的状态,a1,a2,a3是研究因素(暴露)不同数量的状态,两者之间有共同变动的关系,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8、剩余法
对某复合结局事件(A,B,C),已知它的有关(暴露)因素在特定的范围内(a,b,c),通过先前的归纳又知道b说明B,c说明C,那么剩余的a必定说明A。二、问答题:
1、比较传统因果观与现代因果观的差异。
答:传统因果观主要指决定论因果观,认为一定的原因必定导致一定的结果,所以有充分原因的观念。现代因果观主要指概率论因果观,认为一定的原因只是可能导致一定的结果,原因就是使结果发生概率升高的事件或特征,从而抛弃了充分原因的观念。现代流行病学的病因定义是符合概率论因果观的。
2、试述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的局限性。
答:充分病因几乎是不存在的,牵强的例子导致病因和疾病成了一回事,失去了因果关系的意义。多个病因的组合也不能成为充分病因。概率论因果观抛弃的正是充分病因。所谓的必要病因一定同相应疾病的分类依据有关,即按某病因进行分类的疾病,该病因就是它的必要病因,而正因为有该病因存在才被分类为该疾病。因此,必要病因并不是一个实证问题。3、假设演绎法中推出的经验证据不成立,为什么不一定能否定假设?试举例说明。
答:假设演绎法中推出的经验证据不成立,还不能简单否定假设。因为经验证据不成立,有三种可能的结论:①假设不成立;②先行条件不成立③假设和先行条件均不成立。在第二种可能的结论成立时,假设并未被否定。4、如何认识Mill准则的应用?
答:如果病因假设清单没有包括真实的病因,Mill准则就无法确证病因,而且Mill准则本身并不能对列出包括真实病因在内的清单提供指导。另外,Mill准则原本是用于实验研究类型,并且假定原因为充分或必要条件,因此对于流行病学的观察性研究,须注意控制干扰的条件较差,以及需要做统计学处理。5、论述病因判定的标准。
答:(1)关联的时间顺序:指怀疑病因与疾病的前因后果时间关系。前瞻性设计(队列或实验研究)在确定前因后果时间顺序上最佳,回顾性设计(病例对照研究)次之,横断面设计较差。(2)关联的强度:指怀疑病因与疾病的统计学关联越大,是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就越大,是偏倚所致的可能性就越小。一般指分类资料的相关。
(3)剂量—反应关系:可以看成是针对等级或连续性变量资料的关联强度。
(4)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可以看成是针对集团资料的关联强度(生态学相关)。
(5)关联的可重复性:研究的关联能在其他研究中得到重复,则为因果关联的可能性增加。(6)关联的合理性:客观上同现有的理论知识不矛盾,主观上能为评价者的信念所接受。(7)终止效应:怀疑病因自然或人为去除(下降),引起疾病发生率下降。终止效应对因果论证的强度较高。
(8)关联的“特异性”:从多因多果的观点看,特异性是错误的;从病因必要性含义看,特异性优势是多余的。因此,特异性不符合现代流行病学的观点,应当放弃。一个病因研究本身必须要达到或部分达到第1,2(或3、4)条标准(前因后果、广义关联强度),如果符合第7条标准(终止效应)则更好;第5,6条标准(重复性、合理性)是对该研究的外部评价,如果不吻合则因果关联的可信度降低。疾病的分布
一、名词解释:1、发病率
2
是表示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2、罹患率
指某一观察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3、患病率
亦称现患率、流行率,指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曾患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4、感染率
指在某个时间内所检查的人群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人数,所占比例。性质与患病率相同。
5、续发率(secondaryattackrate,SAR)
也称家庭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原发病例”:为家庭中第一例病例,不计算在续发病率内。续发病例:为自原发病例出现后,在该病最短潜伏期至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生的病例。
6、死亡率
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死亡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分子为死亡人数,分母为该人群平均人口数,计算方法同发病率。常以年为单位。
7、病死率
表示一定时期内,患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8、累积死亡率(cumulativemortality)是将各年龄组的死亡专率相加,用百分率表示,用以说明在某一年龄组以前死于某种慢性病的累积概率的大小。
Ii为各年龄组的组距,一般为5。Pi为各年龄组的死亡专率,以小数表示。二者相乘然后各组乘积相加即得出累积死亡率。9、存活率(survivalrate)
存活率又称生存率,是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的某病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合的病例数所占的比例。
10、散发
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无明显联系。
11、流行(epidemic)
是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12、大流行(pandemic)
是指某些疾病有时在短期内迅速超过省界波及全国甚至跨越国界、洲界而形成世界性流行。13、爆发
指在一个局部的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14、统计地方性
在某些地区由于生活习惯、卫生条件和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而不是自然因素导致的一些疾病的发病率长期、显著地高于其它地区的特性。如一些地区由于文化、卫生设施差或具有特殊的风俗习惯引起的细菌性痢疾、伤寒、霍乱的流行。15、自然地方性
3
由于某些地区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只在该地区存在的特性。有适合某病病原体的存在或其传播媒介生存的环境,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等。与自然环境中的微量元素的缺乏或增多有关,如地甲病、氟中毒等16、自然疫源性
一些疾病的病原体不依赖人而能独立地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绵延繁殖,可在一定的条件下传染给人的特性。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森林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等17、输入性疾病
现有的疾病是本国不存在的、或曾经有但已经消灭的、而是从国外传入的特性称为输入性。具有输入性的疾病称为输入性疾病。如爱滋病等。18、短期波动(rapidfluctuation):由于某次疾病的爆发,在它的流行病学监测曲线上短时间内表现有突然的上升和下降的波动现象。
19、长期趋势(seculartrend)或长期变异(secularchange)
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通常是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和病原体型别等同时发生显著性变化。
20、横断面分析(crosssectionalanalysis)
在某一时刻,对不同出生时间的研究人群的某病发病率、患病率或死亡率的分析,适于分析潜伏期短或病程短的急性病或急性病。
21、出生队列分析(birthcohortanalysis)
是以同一年代的人群组为一个出生队列(birthcohort),对不同的出生队列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某病的发病率、患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分析,适于分析慢性病。22、移民流行病(migrantepidemiology)是通过观察某种疾病在移民人群、移入地区居民及原居住地区居民中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以探讨该病因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它是通过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人群的疾病分布来探索病因的一种研究方法。二、问答题:
1、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有哪些?
答:升高的因素:①病程长;②寿命延长;③新病例增加;④病例迁入;⑤健康者迁出;⑥诊断水平提高;⑦报告率提高。
降低的因素:①病死率高;②新病例减少;③健康者迁入;④病例迁出。2、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有几种?有何区别?
答:①横断面分析:是分析同一时期或不同年代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多用于传染病。不能表示同年代出生的各年龄的死亡趋势,对慢性病和非传染病来说,正确显示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②出生队列分析:是对同时期出生的一组人随访若干年,观察其死亡情况。该方法可明确呈现致病因素与年龄的关系,在评价疾病年龄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及提供病因线索方面有很大意义。3、发病率与患病率有何不同?
答:①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其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分母是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常用于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说,评价防制措施效果。②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曾患有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患病率取决于发病率和病程两个因素。常用于表示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情况,可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需要量、医疗质量评价、医疗费的投入等提供科学依据。
4、疾病分布出现性别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暴露或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②两性解剖、生理特点及内分泌等生物性因素的差异。③从事危险性大的职业的机会大小不同。④两性生活方式、嗜好不同。5、疾病不同民族分布的差异原因是什么?
答:①遗传因素不同。②社会经济状况不同。③风俗习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不同。④所处定居点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不同。⑤医疗卫生质量及水平不同。6、疾病分布呈现周期性的原因是什么?周期间隔时间长短取决于哪些因素?
4
答:1)原因:①多见于人口复杂交通拥挤的大中城市、有相当数量的易感者。②传播机制易实现的疾病人群受感染的机会多。③可形成稳固的病后免疫,故流行后发病率可迅速下降。④取决于易感者积累的速度及病原体变异的速度。
2)间隔长短取决于:①易感者与免疫者的比例大小。②新易感者补充积累的速度。③人群免疫持续时间长短。
7、疾病分布出现长期变异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病因或致病因素发生变化。②抗原型别的变异、病原体毒力、致病力的变异和抗体免疫状况的改变。③诊治条件和能力的改变。④登记报告制度是否完善、诊断状况及分类的变化。⑤人口学资料的变化。
8、疾病出现城乡分布差异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
答:1)城市:①人口多、密度大、居住狭窄、交通拥挤。青壮年较多、出生率保持在一定水平、人口流动性大,故传染病常年发生并形成爆发或流行。②城市工业集中、环境严重受污染、慢性病患病率高,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发病率高。③空气污染或噪音的职业因素所致病城市多见。④城市饮水卫生水平较高故肠道传染病及经饮用水传播的传染病少见。⑤城市生活水平及医疗条件均高于农村。罕见自然疫源性疾病及虫媒传染病。
2)农村:①人口密度低、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不频繁。故呼吸道传染病不易流行,但若有传染源传人会引起爆发。②农村卫生条件差,肠道传染病可流行,虫媒传染病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多见。③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可传人、传出传染源,乡镇企业也出现职业伤害的发生。描述性研究
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
是指以群体为基本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研究暴露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即用代表群体特征的量度来描述暴露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2、描述性研究
是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不同时间、地点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为研究疾病或健康状况提供最基本的数据资料。3、现况调查
是按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搜集特定时间内疾病的描述性资料,以描述疾病的分布及观察某些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亦称横断面调查或患病率调查。4、普查
是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内的人群中每一成员所作的调查或检查。5、爆发
是指对某特定人群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多例临床症状和体征相似的同种疾病所进行的调查。6、筛检
是用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从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去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病人或有缺陷的人,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病人。二、问答题:
1、现况研究与生态学研究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二者都是描述性研究,是对某一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的人群的某疾病或健康状况的横断面研究。
不同点:现况研究是以个体为单位收集资料并进行描述,生态学研究则是以群体作为观察,分析的单位,进行描述。
2、普查常在什么情况下应用?目的是什么?比较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答:普查必备的条件:①有足够人力、物质、设备,用于发现病例和及时治疗。②所普查的疾病患病率较高。③疾病的检验方法,操作技术不很复杂,试验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较高。普查的目的:①为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疾病。②了解疾病的疫情和分布。③了解健康水平。④建立某些生理指标正常值。⑤了解某病的患病率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优点:①确定调查对象简单,是某人群的全部成员。②所获数据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三间分布
5
特征及对疾病流行因素有一定启示。
缺点:①调查对象多,期限短,漏查难免。②调查人员多,技术方法熟练程度不一,质量难以控制。③对患病率低,诊断技术复杂的疾病不宜普查。抽样调查的优点、缺点与普查相反(参照普查)。
3、现况研究的目的与特点是什么?
答:目的:①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发现高危人群,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②描述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逐步建立病因假设。③为评价防治措施及其效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④为疾病监测或其他类型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
特点:①是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的,故称横断面调查;②只能求出患病率,不能区分新、旧病例;③调查研究不能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只能对病因提出初步线索;④无需对照组。4、现况研究常见的偏倚有哪些?如何防止?
答:常见偏倚:①选择偏倚,包括:选择性偏倚、无应答偏倚、幸存者偏倚。②信息偏倚,包括:调查对象引起的偏倚、调查员偏倚、测量偏倚。
防止措施:①抽取调查对象时,必须严格随机化原则;②提高抽中对象的受检率,最好一个不漏地接受调查;③选用不宜产生偏差的仪器、设备;④培训调查员,并进行监督复查工作。5、叙述筛检的原则和条件。
答:1、所筛检的疾病必须是该地区当前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筛检最初应用于早期发现那些处于临床前期或临床初期的病人,以提高治愈率。在这方面应用最广、效果较好的疾病是糖尿病、乳腺癌和宫颈癌等。2.所筛检疾病的自然史应当已经明确。
3.筛检的地区须有一定的卫生资源,筛检所耗的卫生资源应比筛检所减少的不利结局而创造的资源的总和低得多。
4.在筛检疾病的患者身上应有可识别的症状、体征或生理、生化、免疫等变化。5.筛检的疾病应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6.筛检的方法须简单、灵敏度和特异度高、无疼痛、无创伤、价廉。
6、有一筛检试验,每周可处理1000人,若早期检出此病的患病率为2%,该试验的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90%时,求:一周内可查出多少阳性例数?其中有多少为真阳性?多少为假阳性?
答:已知:患病率=2%,被查人总数=1000人,病人总数=1000×2%=20=a+c灵敏度=95%,a=20×95%=19,c=20-19=1
特异度=90%,b+d=1000-20=980,d=980×90%=882,b=980-882=98一周内可查出的阳性例数:a+b=19+98=117其中,真阳性数a=19假阳性数b=98
分析性研究
一、名词解释:1、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cohortstudy)是流行病学分析性研究方法的基本方法之一。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是,按照研究开始时人群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将人群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然后随访两组一定的时间,观察并收集两组所研究疾病的发生情况,计算和比较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如果暴露组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地高于非暴露组该病的发病率,则认为该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有关系。队列研究有时也称为随访研究(follow-upstudy)或发病率研究(incidencestudy)。2、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是以现在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病人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中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在评估了各种偏倚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之后,再借助病因推断技术,推断出某个或某些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而达到
6
探索和检验疾病病因假说的目的。这是一种回顾性从果查因的研究方法,是在疾病发生之后去追溯假定的病因因素。3、匹配
匹配可分为频数匹配和个体匹配。个体匹配指给每一个病例选择一个或几个对照,使病例与对照配马对或配对伍,使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方面与其相配的病例相同或基本相同。4、匹配过头
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的目的是保证对照组与病例组在某些重要方面的可比性。首先,所匹配的因素一定是混杂因素,否则不应匹配。其次,即使是混杂因素也不一定都要匹配,因为一旦某因素做了匹配,不但该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不能分析,而且该因素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也不能充分分析。把不必要的因素列入匹配,不但丢失了信息,增加了工作难度,反而还降低了研究效率。这种情况称为匹配过度。5、累计发病率
当观察人口比较稳定时,以开始观察时的人口数为分母,整个观察期内发病人数为分子,不考虑观察时间的长短,得到观察期内的累计发病率。6、发病密度
研究对象在随访期间人—时的发病或死亡频率。分子为随访期间被研究疾病的发病或死亡数;分母则不是普通的人口数,而是人—时(人—月或人—年数)。7、标准化死亡比(SMR)
当发病率或死亡率比较低时,不宜直接计算率,可以全人口的死亡率为标准,计算该观察人群的理论死亡人数,即预期死亡人数,实际死亡数与预期死亡数之比即为标化死亡比。8、相对危险度(RR)
是指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中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表示暴露者易患某病的程度。9、特异危险度
也称为归因危险度(AR),是指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中发病率或死亡率之差,表示暴露者中完全由某暴露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10、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表示暴露者中由暴露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I1—I0)占暴露者发病率或死亡率(I1)的百分比。
11、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表示人群中由于暴露于某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占人群发病率或死亡率的百分比。它提示在完全控制暴露因素后,人群中某病发病(或死亡)率可能下降的程度。二、问答题:
1、病例对照研究具有什么特点?
答:病例对照研究在探讨、检验暴露与效应之间的关系时,应用社会学、统计学、逻辑学和医学等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推导和分析,使病例对照研究相对于描述性和实验性研究来说具有独特的方法学色彩,因此,在流行病学方法学上分属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在分析暴露与效应的关系时,通过设立专门的比较组,使暴露与效应之间的关系获得“反面”的证据。病例对照研究通过调查“现在”的病例“过去”的暴露史,即研究方向由果及因,因而具有回顾性的研究性质。正是由于“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则难以避免各种偏倚对研究的影响,因此,它在病因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被限定在“探索并检验病因假设”,而不是“验证病因假设”上。此外,病例对照研究还具有适合于对罕见病的研究和省时省力的优势。
2、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最好选择什么样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答: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的选择可以是新发病例,现患病例和死亡病例,但最好是新发病例。因为他们对调查给出的应答信息的可靠程度各不相同。比较而言,新发病例由于发病时间较短,对疾病危险因素的回忆比较认真而且清楚,提供的信息较为可靠;现患病例则不然,可能掺入疾病迁延及存活的因素在内;死亡病例的信息主要由家属及医护人员提供,可靠性较差。
3、在队列研究中,对照的设计可以采取哪些形式?
答:在队列研究中,对照的设计可以是内对照(先选择一个研究人群,将其中未暴露或暴露水平较低者选出作为非暴露组,其余作为暴露组,即在选定的一组对象内部形成对照组,而
7
不是在另外的人群中去选择的一种对照形式。这样的好处是,选对照组比较省事,它可以准确无误地反映该研究对象的发病率情况)。可以是外对照(有时也称特设对照,研究职业人群及特殊暴露人群时,常需在这些人群之外去寻找对照组,故名为外对照。它的优点是观察随访时可免受暴露组的影响,即暴露组“污染”,缺点是须另外组织一项人群工作)。可以是总人口对照(这也可认为是外对照的一种,但也可看作不设对照。因为它实际上并未与暴露组平行地设立一个对照组,而是利用整个地区的现成资料,如利用全国或某省(区)、市、县的统计资料做比较。它的优点是对比资料容易得到。缺点是资料常常比较粗糙,缺乏比较的项目等)。还可以是多重对照(或叫多重比较,即用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同时作对照以减少单用一种对照所带来的偏倚)。
4、什么是相对危险度?它的流行病学意义是什么?
答:也叫危险比或率比,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它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指标,当它有统计学意义时。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无关联
RR>1,说明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正相关)RR<1,说明暴露因素是疾病的保护因素(负相关)5、试述队列研究中常见的偏倚。
答:1)选择偏倚:在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时,由于最初选定的研究对象有人不愿或不能参加,进行历史性队列研究时有些人的档案丢失或记录不全,都会导致选择偏倚。
2)失访偏倚:研究过程中某些选定的研究对象因各种原因脱离了研究,研究者无法继续随访他们,由此导致了失访偏倚。
3)信息偏倚:由于使用的仪器不准确,技术检验不熟练,诊断标准定义不准确或掌握不当,以及询问技术欠佳造成结果不真实等。
4)混杂偏倚:由于混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偏倚。
6、在一项比较糖尿病患者死亡和整个人群预期死亡的研究中,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死亡数为1107,而人群预期死亡数为531。计算SMR并予以描述。
答:SMR=1107/531=208%。对糖尿病来说,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是整个人群的208%,或大约是整个人群的2倍(年龄标化后)。
7、请考虑一个病例对照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饮用咖啡是否引起膀恍癌。
1)对照应就下述哪些变量与病例进行配比:年龄、性别、饮用咖啡浓度、咖啡加糖和吸烟,请说出你的理由。
2)如果进行调查,要询问近期咖啡应用情况吗?3)你会对温习每个病例的病理报告感到厌倦吗?
4)如果应用医院病例做对照,应当避免具有何种特殊疾病的病人?答:1)应当予以配比的变量是年龄和性别,因为这些变量既与膀胱癌危险有关,又与饮用咖啡量有关。另一个可以配比的变量是吸烟,由于饮用咖啡和吸烟经常相互关联,而后者在膀胱癌中可能发挥作用。就咖啡浓度和加糖或糖精进行配比是不适宜和无用的。因为这些变量只有在是否饮用咖啡这一主要调研的因变量确定之后才有可能加以确定,它发生在对照选取后资料收集期间。将这些变量作为附加的有关因素予以研究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要这样做,在询问咖啡饮用情况时应把它们包括在内。
2)由于人们认为癌症要在暴露于致癌因子若干年后才出现,所以应询问受试对象整个一生或发病前10-20年间通常咖啡饮用情况。另外,鉴于他们已染疾患,所以病例中新近咖啡饮用可能已经有所减少。
3)检查病理学报告是一项十分值得做的工作,因为这有助于确立该病是否存在。另外应记录其组织类型,原因在于每种类型〈如移行性细胞,鳞状细胞〉可能有不同的病因从而分别予以研究。
4)有些病人可能需要予以摒除。例如那些因消化性溃疡而住院治疗的病人。溃疡病患者经常被劝告避免引用咖啡,如果包括这类病人,会使对照组咖啡饮用情况人为地降低。8、两项关于冠心病的队列研究,一个是在美国麻省的Framingham,另一个是在PuertoRico进行的。两地采用方法相同,诊断标准相同,研究期间人口变动很小且几乎相等,而冠心病没有能完全治愈的方法。研究部分结果如下:
8
表1960-1970年两地60-64岁男性冠心病患病率和发病率
患病率(/105)(1970年)
FraminghamPuertoRico
37.415.5
平均发病率(/105)(1960-1970年)
27.05.2
根据该资料,对于该年龄男性冠心病死亡率可以做出如下那种推论?A.Framingham比PuertoRico高B.Framingham比PuertoRico低
C.Framingham与PuertoRico同样高
答:1970年Framingham比PuertoRico患病率高,大约是2倍。1970年之前10年间平均发病率Framingham是PuertoRico的5倍。因此如果两个地区死亡率是相同的,可以预料Framingham的患病率是PuertoRico的5倍,而表中的数据仅为2.4倍,所以Framingham的死亡率一定高于PuertoRico死亡率。因此A推论是正确的。问题中给的条件已经说明,移民和治疗对这一差异无影响。
9、失访偏倚是队列研究难以避免的一种偏倚,特别是较大型及较长时间的研究。为了将失访偏倚的影响减到最低,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答:对于队列研究中的失访偏倚可以考虑以下措施:(1)设计时选择较为稳定的人群,便于随访;(2)计算样本量时,在估计的样本量基础上增加10%,以减少失访造成的影响;(3)实施过程中努力随访所有的研究对象;(4)比较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失访率有无差别;(5)将失访人群的基线资料与完成随访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如无显著性差别则可认为失访是随机的,对结果的影响不是很大;(6)如有可能,尽量了解失访者的结局,与完成随访者的结局进行比较,以推测失访的影响。
10、为了探讨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塞之间的关系,李医生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调查。他选择了病例153人,对照178人,调查的部分结果如下:
表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塞之间的关系的部分结果
口服避孕药
有无合计
请计算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塞之间的关系的比值比(OR),并解释该比值比(OR)含义。答:OR=ad/bc=39×154/24×114=2.20
含义:假如有统计学意义,口服避孕药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性是未口服避孕药的2.20倍。流行病学实验研究一、名词解释:1、流行病学实验
流行病学实验通常以人类(病人或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所研究的干预措施给予实验组人群后,随防观察一段时间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如发病率、死亡率、治愈率等,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效应上的差别,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2、临床实验
临床实验的研究对象是病人,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实验分组的实验方法,病人包括住院和未住院的病人。常用于对某种药物或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9
心肌梗塞病人
39
非心肌梗塞病人合计
154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现场环境下对自然人群进行的试验,给予的干预措施包括生物医学治疗或预防措施,健康教育和行为改变措施,以及生物或社会环境改变措施等。4、社区实验
是以人群作为整体进行实验观察,常用于对某种预防措施或方法进行考核或评价。5、类实验
如果一项实验研究缺少一个或几个流行病学实验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特征,这种实验就叫类实验。
6、双盲试验(doubleblind)
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部试验;7、三盲试验(tripleblind)
不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不了解分组情况,而且负责资料收集和分析的人员也不了解分组情况,从而较好地避免了偏倚。8、情景效应
是指实验特有的情景因素所产生的效应,将要外推的目标人群可能没有这样的情景因素,也就可能没有这部分效应。情景效应包括实验执行人员特征,受试者知道自己是实验的一部分的程度即霍桑效应,实验的新奇性,以及实验倍受大众媒体的关注等。9、向均数回归
实验前具有异常高或异常低的极端测量值的受试者,其测量值有自发向均数靠近的倾向。原因主要有:极端值反映自发波动的极端,以后就可能朝反方向改变,表现为向均数回归;极端值可能存在较大的测量误差,再次测量有可能减少测量误差,引起极端倾向减弱,也表现为向均数靠拢。10、保护比(PE)
也称为保护功效,是指安慰剂组如果接受干预措施如疫苗,则为减少发病或死亡的比例。二、问答题:
1、流行病学实验基本特点有哪些?
答:基本特点:①它是前瞻性研究,即必须直接跟踪研究对象,这些对象虽不一定从同一天开始,但必须从一个确定的起点开始跟踪;②流行病学实验必须施加一种或多种干预处理,作为处理因素可以是预防或治疗某种疾病的疫苗、药物或方法措施等;③研究对象必须是来自一个总体的抽样人群,并在分组时采取严格的随机分配原则;④必须有平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要求在开始实验时,两组在有关各方面必须相当近似或可比,这样实验结果的组间差别才能归之于干预处理的效应。
2、流行病学实验和队列研究有何异同点?
答:流行病学实验和队列研究相同点:①都是前瞻性研究;②都可以用来检验假设,但前者检验效力要高于后者;③研究过程中都要设立对照。不同点:①前者是实验性研究,后者是观察性研究;②前者研究中有干预措施,后者无;③前者研究对象的分组采取严格的随机分配原则,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随机抽样的,不能随机分组。3、流行病学实验的主要类型及各类实验的起始点有何不同?
答:流行病学实验的主要类型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三类:通常临床实验的研究对象是病人,其干预措施不是一级预防,它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但能防止疾病的后遗症,故起始点多为疾病的临床期;现场试验以尚未患病的人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处理或某种预防措施的基本单位是个人;社区试验是现场试验的一种扩展,以人群作为整体进行实验观察,两者常用于对某种预防措施或方法进行考核或评价,故研究多起始于疾病尚未发生时。4、列出流行病学实验设计的要点。
答:流行病学实验设计的要点如下:①明确实验目的;②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研究人群,即研究对象;③选择实验现场;④估计样本含量;⑤对实验对象进行随机化分组;⑥设立可比对照;⑦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盲法干预。流行病学研究中常见偏倚及其控制一、名词解释:
10
1、随机误差
指随机抽样所得均值与总体参数的差异,也称抽样误差。抽样误差在随机抽样中普遍存在,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可以通过合理的设计、正确的抽样等使之减小。2、系统误差
当对群体的某一特征做一次测量或对某一个体的某一特征做多次测量时,所得均值与总体间的真实性也会产生误差。如果误差向量的方向一致或基本一致时,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也称偏倚。3、偏倚(bias)
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样本人群所测得的某变量值系统地偏离了目标人群中该变量的真实值,使得研究结果或推论的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出现偏差,这是由于系统误差造成的。4、入院率偏倚
也叫伯克森偏倚,是指在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临床防治试验、预后判断等研究时,利用医院就诊或住院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时,由于人院率或就诊机会不同而导致的偏倚称为人院率偏倚。
5、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
也叫奈曼(Neyman)偏倚,在病例对照或现况研究中,用于研究的病例一般为现患典型病例,不包括某些不典型病例;另外,某些病人患病以后可能会改变其原来某些因素的暴露情况。而在队列研究和实验流行病学研究所用的多是新病例,由此而产生的偏倚称为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
6、无应答偏倚(non-respondentbias)
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那些因各种原因不回答或不能回答所提出问题的人称为无应答者,任何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研究都可能有一定比例的无应答者,无应答者可能在某些重要的特征或暴露方面与应答者有区别。如果无应答者超过一定的比例,将会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性,由此产生的偏倚称为无应答偏倚。
7、检出征候偏倚(detectionsignalbias)
亦称为揭露伪装偏倚(unmaskingbias)。指某因素与某疾病在病因学上虽无关联,但由于该因素的存在而引起该疾病症状或体征的出现,从而使患者及早就医,接受多种检查,导致该人群较高的检出率,以致得出该因素与该病相关联的错误结论,这种现象称为检出征候偏倚。8、易感性偏倚
观察对象可能因各种主客观原因不同,暴露于危险因素的概率不同,使得各比较组对所研究疾病的易感性有差异,从而可能夸大或缩小了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强度,导致某因素与某疾病间的虚假联系,由此而产生的偏倚称为易感性偏倚。9、信息偏倚
又称观察偏倚(observationalbias)或测量偏倚(measurementbias),指在收集资料阶段对各比较组所采用的观察或测量方法不一致,使各组所获得的信息存在系统误差。10、回忆偏倚(recallbias)
回忆偏倚指在回忆过去的暴露史或既往史时,因研究对象的记忆失真或回忆不完整,使其准确性或完整性与真实情况间存在的系统误差。回忆偏倚产生的原因:①由于调查的因素或事件发生的频率低,未给研究对象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被遗忘;②因调查的事件是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研究对象记忆不清或已经遗忘;③因研究对象对所调查的事件或因素关心程度不同,回答问题的多少及准确性有所不同。
11、诊断怀疑偏倚(diagnosticsuspicionbias)研究人员事先已知道研究对象的暴露史,怀疑他们已患有某种疾病,于是对暴露者和未暴露者在诊断疾病过程中采取了不可比的作法,对暴露者使用多种诊断方法进行详细的检查,并设法提高方法的灵敏度,使暴露组的诊断率和检出率提高;而对非暴露组则因不怀疑他们患有某种疾病而对诊断和检查不够认真,由此导致研究结果上的偏倚,称为诊断怀疑偏倚。12、暴露怀疑偏倚(exposuresuspicionbias)
如果研究者事先了解研究对象的患病情况或某种结局,主观上认为某病与某种因素有关联时,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或使用不同深度和广度的调查方法探索可疑的致病因素,如多次认真详细地询问和调查病例组某种因素的暴露史,而漫不经心地调查和询问对
11
照组的暴露情况,从而导致错误的研究结论,由此引起的偏倚称为暴露怀疑偏倚。13、报告偏倚(reportingbias)
与回忆偏倚不同,报告偏倚是指研究对象因某种原因故意夸大或缩小某些信息而导致的偏倚,因此也称说谎偏倚。
14、检出偏倚(detectionbias)
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的仪器和试剂质量不好及操作人员的操作误差造成的偏倚称为检出偏倚。如测量仪器不准确,未经校正,或试剂不准确,批号不统一,实验方法的标准或程序不一致,操作人员的技术不规范等,均可使测量值偏离真实值,产生检出偏倚。15、诱导偏倚(inducementbias)
在调查过程中,调查者询问技术不当,或者为取得阳性结论,诱导调查对象做某一倾向性的回答,从而使调查到的结果偏离真实情况,由此产生的偏倚称诱导偏倚。诱导偏倚往往表现为对病例组做诱导而对对照组不诱导或进行负诱导,其结果只能产生虚假的结论。16、混杂偏倚
混杂偏倚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confoundingfactor)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间的联系。混杂偏倚是在研究的设计阶段未能对混杂因素加以控制和在资料分析时未能进行正确校正所造成的偏倚。二、问答题:
1、简述混杂因素的特征
答:混杂因素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混杂因素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如果不找出或不避开,所得的研究结果可能不是研究因素造成的;
混杂因素必须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存在统计学联系;
混杂因素不应是暴露因素与疾病因果链中的一个环节或中间变量。2、试述流行病学研究中混杂偏倚的控制要点
答:限制:针对某一或某些可能的混杂因素,在研究设计时限制研究对象的人选条件,得到同质研究对象,可防止某些混杂偏倚。匹配:在为指示研究对象选择对照时,使其针对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与指示研究对象相同或接近,从而消除混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在实验和非实验研究中均可应用。随机化:常用于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使研究对象以同等的概率分配到各处理组中,从而使潜在的混杂因素也在各组中均匀分配。
统计处理:在资料处理阶段,可通过一定的统计学技术,如分层、多因素分析等对混杂因素予以控制。
3、流行病学研究中如何控制信息偏倚?
答:①对偏倚要有丰富的知识,对研究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选择性偏倚要充分了解。②严格掌握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③尽量取得研究对象的合作,提高应答率,降低失访率。④尽量采用多种对照。
4、试举例说明无应答偏倚及其处理方法?答:无应答偏倚是指研究对象未按要求回答调查内容,而无应答者的患病咸因素的暴露情况与应答者又不同,从而造成的偏倚。例如,有学者在瑞士弃展的一项预防冠心病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那些不愿意参加该项研究的人中,各种慢性病的现患率、嗜酒以及其他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暴露率均比参加者高。5、如何对混杂偏倚进行测量?答:可将含有该因素时的研究因素与疾病的效应估计值(cRR、cOR)与排除该因素时的研究因素与疾病的效应估计值[aRR(f)、aOR(f)]进行比较。混杂偏倚=[cRR—aRR(f)]/aRR(f),若该值=0,则无混杂;若该值为正值,则为正混杂;若该值为负值,则为负混杂。混杂偏倚值的大小表示混杂的程度。
传染病流行病学一、名词解释:1、传染过程
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12
2、感染谱
是指当机体感染了不同病原体后,经过传染过程,其感染者轻重程度会表现出很大差异。有些表现以典型症状为主,而有些则以隐性感染为主。3、“冰山”现象
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过程这类传染病往往隐性感染者所占比例较大,临床上表现出典型症状及体征者仅占极少部分,而严重病例和死亡病例更为少见。此种感染状况流行病学称之为“冰山”现象(icebergphenomenon)。此种感染状态之所以被比喻为“冰山”,是因为人们感染后,能够被观察到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病人如同冰山外露于海面上的尖顶部分十分少见,而感染的绝大部分在临床上无法观察到,好比隐藏于海平面以下的庞大山体,无法窥见。4、流行过程
指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传播途径,又侵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人群中发生的,是一种社会现象。5、传染源
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6、病原携带者
是指感染病原体无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根据携带病原体种类的不同又可称为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7、传播途径
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宿主之前,在外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8、医源性传播
指在医疗和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其传播有两种类型:①实施治疗、检查或预防措施时由于器械或仪器等被污染或消毒不严;②使用药物或生物制品和血液受到污染等。9、垂直传播
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又称母婴传播。其传播方式有:①经胎盘传播;②上行性传播;③分娩时引起传播。10、经飞沫核传播
飞沫核是指病人排出的小飞沫当与周围空气接触时,水分蒸发,表层干燥变得致密,内部仍有水分,形成飞沫核。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如白喉杆菌)在飞沫核内仍能存活,此时若被易感者吸入,即可造成飞沫核传播。11、人群易感性
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的程度。人群易感性高低取决于构成该人群的易感者在人群中所占比重大小,易感者的比重增大,人群易感性升高。12、疫源地
指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所能波及的地区,即可能发生新的感染或新病例的范围。每个传染源都可单独构成一个疫源地。但是在一个疫源地内可同时存在一个以上的传染源。13、潜伏期
指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出现临床症状这段时间。不同的传染病其潜伏期的长短各不相同,主要与病原体在机体内繁殖的时间有关;同时也受病原体的数量、定位部位及其达到定位器官的途径等因素的影响。14、健康病原携带者
指未曾患过传染病,但却能排出病原体的人这种携带者通常只能靠实验室方法检出。如乙肝、脊髓灰质炎、乙脑、白喉的健康病原携带者等。二、问答题:
1、试述“三环节”和“两因素”在流行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
答:“三环节”是构成流行过程的生物学基础,只有三个环节同时存在并相互连接、相互作用传染病才会在人群中发生和蔓延,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则流行过程即可中断。三个环节能否相互连接,受“两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社会因素更重要。社会因素不仅促使流行过程的发生,而且可以制止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以至消灭。
13
2、简述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答:根据潜伏期:①可推测病人暴露(感染)日期,以追踪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②确定接触者留验和医学观察期限;③可确定接触者应急接种时间;④可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潜伏期的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
3、试述人群易感性与群体免疫的关系及其在防疫工作中的意义?
答:人群易感性和群体免疫状态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群体免疫水平高,人群易感性低。人群易感性高低与传染病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当人群中免疫人口达到一定比例,可终止传染病流行。
4、疫源地消灭的条件是什么?
答:疫源地的消灭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1)传染源被移走(隔离,死亡)或已消除了排出病原体状态;
(2)传染源散播在外环境的病原体被彻底消除(消毒、杀虫),传播途径已不存在;(3)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最长潜伏期末出现新病例或未受感染。5、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答: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1)经空气传播;2)经水传播;3)经食物传播;4)经接触传播;5)经节肢动物传播;6)经土壤传播;7)医源性传播;8)垂直传播。
疾病预防策略与疾病监测一、名词解释:1、初级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受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它能为广大群众普遍接受,并通过社区、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社区和国家依靠自力更生精神能够负担的。它是国家卫生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卫生系统的中心职能和主要环节,是个人、家庭和社区同国家卫生系统保持接触,使卫生保健深入人民生产和生活的第一步,也是整个卫生保健工作的第一要素。2、预防接种
又称为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3、冷链
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发出,经冷藏保存并逐渐运输到基层卫生机构,直到进行接种,全部过程都按疫苗保冷并要求妥善冷藏,以保持疫苗的合理效价不受损害。4、疾病监测
又称为流行病学监测,是预防和控制疾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5、主动监测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或者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称为主动监测。
6、被动监测
下级单位常规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受,称为被动监测。二、问答题:
1、简述慢性病的三级预防措施。
答:一级预防(病因预防)目的是切断各种健康危害因素和病因对人体作用的途径,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第二级预防也称临床前期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治疾病的复发或转为慢性。第三级预防就是临床期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废者,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并能参加社会活动及延长寿命;对终末期患者执行临终关怀。2、简述社区卫生保健的内容
14
答:(1)健康促进通过一系列系统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以及促使环境改变的政策、法规、组织的结合,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2)疾病预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3)合理治疗及早发现疾病,及时提供医疗服务和有效药物.以避免疾病的发展与恶化,促使早日好转痊愈,防止带菌(虫)和向慢性发展。
(4)社区康复对丧失了正常功能或功能上有缺陷的残疾者,通过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和社会的综合措施,尽量恢复其功能,使他们重新获得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3、简述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答:(1)经常性预防措施:卫生宣传教育;改善卫生条件;加强国境卫生检疫;(2)预防接种: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被动自动免疫。医院感染一、问答题:1、医院内感染
指病人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在时限上规定了感染必须在医院内发生,它不包括在医院外感染处于潜伏期,入院后发病的患者,但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返诊发现或转院后发现的病人。2、外源性感染
即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的感染。主要包括交叉感染,如病人传给病人;病人传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传给病人的接触引起感染;或由人接触物后再通过物传给他人的间接感染,也包括外环境感染。3、内源性感染
即病原来自病人本身,亦称自身感染。引起自身感染的病原大多数为在人体寄居的正常菌群,但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或正常防御机能缺损等情况下发生。4、交叉感染
是指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务人员及病人与陪护人和探视人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途径而引起的感染。二、问答题:
1、简述医院感染的种类与传播过程的基本环节答:(1)根据病原体的来源可分为两类: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发生院内感染的病原体可以是细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等。以细菌为主,其次为真菌类、病毒类及寄生虫。
(2)院内感染的传播过程:传染来源:病人、病原携带者、探视者等;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共同媒介物传播、生物介传播;病人易感性:易感因素包括不合理使用抗菌素、接受各种侵入性诊断或操作、放射疗法、免疫抑制疗法等。
临床流行病学一、名词解释:1、临床依从性
是指患者执行医疗措施的程度,也指患者执行医嘱的程度。2、敏感度
金标准诊断全部有病病例中,诊断性试验结果为阳性的病例所占全部有病病例的比例即为敏感度,也称真阳性率。3、特异度
金标准诊断全部无病的受试者中,诊断性试验的结果为阴性的受试者占全部无病受试者的比例即为特异度,也称真阴性率。4、准确度
指的是该项诊断性试验的全部真阳性者和真阴性者占受试对象总和的比例。准确度又称为符合率,反映了诊断试验结果与金标准试验结果符合或一致的程度。5、假阴性率
也称为(漏诊率、第二类错误)即实际有病,但根据该诊断标准被定为非病者的百分率。假阴性率(%)=c/(a+c)×100%=1-灵敏度
15
6、假阳性率
也称为(误诊率、第一类错误,α)即实际无病,但根据该诊断标准被定为有病的百分率。假阳性率(%)=b/(b+d)×100%=1—特异度7、阳性预测值
是在诊断试验阳性的受试者中,标准诊断有病的病例(真阳性)所占的比例。8、阴性预测值
是诊断试验结果为阴性的受试者中,标准诊断证实无病的受试者(真阴性)所占的比例。9、似然比
表示一个诊断试验结果出现在有病受试者和出现在无病受试者的比值大小,代表了一个诊断性试验区分有病和无病的能力大小。10、符合率
一个诊断试验判定的结果与规范的标准诊断的结果相比时,二者相同的百分率叫符合率。符合率还可用于比较两个医生诊断同一组病人或同一医生两次诊断同一组病人的结果。11、正确诊断指数
系指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减去100%,正确诊断指数可用于两个诊断方法的比较,理想的正确诊断指数为100%。
r=1一(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灵敏度+特异度)—11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ROC曲线是以不同诊断标准的诊断试验的灵敏度为纵坐标,假阳性率为横坐标所得出的曲线。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考虑了不同诊断标准下以上指标的变化情况,因此可更全面地反映诊断试验的准确性。二、问答题:
230例心梗患者和130例非心梗患者进行血清肌酸激酶(CK)测定(≥80IU为+,<80IU为-)结果如下,请计算CK试验诊断的真实性指标(灵敏度、特异度)。(8分)
CK试验
有
阳性阴性合计
答:灵敏度=a/a+c=89.58%特异度=b/b+d=81.43%
215(a)25(c)240
心肌梗塞
无26(b)114(d)140
合计241139380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