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1、春秋战国时期,无视“礼法”的各诸侯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有学者认为当时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筑城运动”。这一时期城邑数量之多,现于《春秋》《左传》《国语》者即达1016个,其中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 B.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 C.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
2、“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其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B.中央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削弱地方、强化中央集权 C.挑选精兵强将,充实禁军 D.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3、归纳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宋朝具备的历史特征有() ①机构重叠,权力分散,繁复而低效的政府 ②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 ③以文治国,文官制度完善,书院教育发达
④科技文明居历代之首,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 B.加强专制制度,巩固统治基础 C.扩大入仕途径,加强统治基础 D.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
5、明初制度,京官三品以上乘轿。其它官员骑马;到了明代中期,士大夫“始骑马”,不久“皆乘轿”;而到明代后期,一般的读书人都可以乘轿出行。这反映了明朝() A.科举制推动知识分子地位的提升 B.士大夫率先奢靡的行为影响深远 C.经济繁荣促进了交通工具的改善 D.礼法观念松驰带动社会习俗变化
6、“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商议军国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 据此判断“他们”是()
A.内朝成员B.三省长官C.内阁大学士D.军机大臣
7、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后,规定:“元老会议检查每一个人的谋生之道,惩罚没有行业的人”,“全家迁来雅典从事某种行业的人可以归化为雅典公民”。 这些规定()
A.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B.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 C.有利于平民政治地位的提高
D.有利于推动雅典经济的发展 8、梭伦废除了以城邦公民人身作抵押的所有债务,以财产多寡为标准重新划分城邦公民的等级,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行政机关。这些措施() A.调整了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 B.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走向顶峰 C.体现了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原则 D.实现了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设想
9、伯里克利对“梭伦改革以来历经一百多年的规定做了重大的、实质性的修改”。 这一修改主要体现在()
A.“解负令”B.参与公民大会的资格
C.选官的范围D.陪审法庭陪审员的资格 10、雅典把损害公民利益的人流放国外但不得动其财产。其中渗透出的基本原则与古罗马法律原则相符的是()
A.不告不理的原则B.民主集中的原则 C.人人平等的原则D.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
11、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其中的十个法表主要是由贵族编订的并为其利益服务,在引起平民强烈不满后,才增编两表,虽然《十二铜表法》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撰却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 这是因为()
A.是在平民主导下诞生的 B.奠定了“万民法”的基础 C.体现了罗马公民的意志
D.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12、恩格斯说,以罗马法为蓝本的《拿破仑法典》.不愧为”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他还说,“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 恩格斯的这一论述表明()
A.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的统治支柱 B.各国法律的制定都参考罗马法 C.近代欧洲立法深受罗马法影响 D.罗马法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律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藉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提要》中说道:“吾人既欲实行民族主义,当以美为模范,以汉人之文明,另造一五族混合之新民族。如满蒙等怀疑及于并吞,则并以平等待遇加之。平等待遇之先,须先之以调和,则须弃汉族之名称,另造一民族名称,曰‘中华民族’。”孙中山的民族观后来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制定边疆政策的主要依据。国民党在历次大会的宣言、提案及重要讲话中,对边疆的范围均有涉及。1929年,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蒙藏与新疆之决
议案》提道:“随此数地人民之方言习俗,与他省不同,在国家行政上,稍呈特殊之形式,然在历、地理上,及国民经济上则固同为中华民族之一部,而皆处于受帝国主义压迫之地位者也。”该提案将新疆与蒙藏列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突出了蒙、藏、新地区在国家行政中的特殊地位。 ——摘编自王德《中国传统民族边疆观念的演变与近代民族边疆观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南京国民政府边疆治理理念有哪些发展,并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巴达作为希腊的城邦,其面积也不过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一半,而雅典面积相当于北京市的七分之一,其他小邦则仅相当于现今中国的一个乡镇的大小。
材料二公民大会时间长短不定,处理例行公事仅一个上午,较大议案可能要拖一天,如战争与和平问题,常需开多次会议才能确定。
材料三克利斯提尼时期:制定“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6000,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要被流放国外10年。伯里克利时期:五百人会议通过抽签从10个部落中各选50人组成,共500人。陪审法庭由十个部落从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选举产生,每部落各选600人,共6000人。 材料四如果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则债权人有权拘禁债务人,甚至可以给债务人戴上脚镣。在拘禁债务人60天后,双方未达成和解则债权人可以连续3次把债务人牵至广场集市出卖。如果第三次没有出卖掉债务人的,或者没有人为债务人代为清偿和提供保证的,那么债权人就可以把债务人卖到外国甚至是杀死债务人。如果债权人是多数的,就由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希腊城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民主政治顶峰时期的公民大会的职能。 3.材料三中抽签选举的方式有什么优势和缺陷? 4.读材料四,判断它可能出自哪部法律? 答案 1.C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无视‘礼法’的各诸侯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这一时期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联系所学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诸侯国国力增强,分封制遭到破坏,主要原因是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正确。 2.B3.D4.C5.D6.A 7.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梭伦改革在手工业方面的措施,有利于雅典手工业的发展,从而推动雅典经济的发展,因而选择D选项。材料未涉及债务奴隶,排除A选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方面的改革内容,B、C项与题意不符。 8.A 9.C
解析:伯里克利时代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故选C。“解负令”是梭伦颁布的措施,故排除A。只要是公民,就能参与公民大会,梭伦时期也是如此,故排除B。公民都可以成为陪审法庭陪审员,梭伦时期也是如此,故排除D。 10.D 11.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罗马法由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因此是平民的胜利,D正确《;十二铜
表法》是在平民和贵族矛盾激化斗争的情况下产生的,并不是平民主导的,A错误;奠定了“万民法”基础是公民法,B错误;《十二铜表法》实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C错误。 12.C
13.1.措施:设立不同的机构以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实施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逐渐弱化华夷之别;制定笼络和安抚少数上层的各项政策。
特点: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
2.发展:认同边疆民族与汉族的地位平等;强调边疆民族在国家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将治理边疆与反帝斗争相结合;强调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原因: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观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14.1.小国寡民。2.是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对战争与和平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3.优势:相对公正、公平;劣势:可能会使素质不高的人参与政权,导致国家权力滥用。 4.《十二铜表法》
【篇二】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 这是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A.消除了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 B.推动了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C.建立了永久性国际经济组织
D.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研究中心的调査显示,超过60%的亚洲人和70%的非洲人认为IMF对他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正面的影响。材料说明IMF() A.促进了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实现 B.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C.成功地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D.旨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3、1943年7月,美国建议设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定投票权。英国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根据二战前三年的进出口贸易值来决定各国的份额。这反映了英美()
A.形成了两分天下的经济格局 B.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势均力敌 C.争夺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权 D.致力于国际贸易的协调和合作
4、2017年4月25日,世贸组织发布墨西哥诉美国金枪鱼产品进口和销售案仲裁裁决,5月22日授权墨西哥对美实施报复措施。这说明() A.世贸组织有利于规范世界贸易活动 B.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已经确立 C.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D.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5、某国际组织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它内部成员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距很大,是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是双贏的选择和结果。它有大国的
主导,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地位,为它的成立付出了巨大的热情和动力,这是它的显著特点。”该组织是()
A.上海合作组织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D.欧洲联盟
6、有人对某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特点作了如下总结:范围最广,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没有组织首脑;没有常设机构;软约束力;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承认多样化;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等。该组织是()
7、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的发展休戚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欧元的问世反映了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C.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D.美元“等同黄金”标志其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8、下面是全世界区域性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地区分布统计表(1996年),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欧洲南、北美洲亚洲非洲大洋洲跨地区 39个40个6个8个1个7个 A.区域集团化是大势所趋 B.欧盟的经济实力
C.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不平衡 D.发达国家是受益者
9、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全球。国际金融市场随之剧烈动荡,并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这一现象说明经济全球化() A.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B.导致了贫富分化更加严重 C.使世界经济发展日趋失衡 D.带来了经济风险的全球化
10、对比下列两幅图片,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 ①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加深 ②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 ③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④国际性交流范围扩大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1、钱颖一教授曾指出:“过去几年中,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新兴市场经济虽然也减速,但是新兴经济体超越发达经济的速度加快……可以预见20年内,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的GDP总额会超过发达国家。”由此可见当今() A.世界经济重心已转向发展中国家 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正日益加强 C.美国失去对全球事务的主导作用 D.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对立加深
12、有经济学家认为,随着全球化和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信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这一观点强调了经济全球化()
A.是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新一轮扩张 B.导致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C.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D.同科技革命联系日益紧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经济兜了一圈之后又回到原地,过去就是、如今依然是世界主要金融强国的美国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伴随着经济合作的失败、全球经济的瓦解和民族主义的复兴,并由此加剧了萧条。但是那场大萧条也促成了经济思想的革命。“再也没有下一次”,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与会代表的目标。 ——[英]马丁·沃尔夫
1.美国政府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在金融方面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 2.简述《布雷顿森林协定》签订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有何变化?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重建导致了巨大的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近50%)。欧洲经济从未有如此大的跃进……国际贸易反映了这种新局势。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自1948年起便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欧洲在其中具有特殊地位。 ——(法)德尼兹·加亚尔、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材料二欧洲人口袋里装着“欧元”,无论到哪个“欧元区”去买东西,都用“欧元”来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从肯尼迪政府开始,标准的提法就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华盛顿官方一直表示希望看到欧洲成为一个单一的实体,有足够的力量同美国一起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和负担。这是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套惯用的辞令……美国也没有把美欧之间在伊朗和伊拉克问题上存在的分歧看作平等伙伴之间的问题,而是看作欧洲不服从美国的领导。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材料四事实上,美国、日本、英国等国负债都很重……但是债务危机却发生在了欧元区的希腊等国。这不禁让人怀疑是美国借助金融危机,搞垮欧元从而维持美国霸主地位的阴谋。 ——王燕、赵杨《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促进欧洲经济恢复发展的“美国因素”。“美国因素”此时进入欧洲还有什么目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元”对欧洲及国际政治、经济产生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四,概括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真实态度,并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特征。 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A项中“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错误;据材料中“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可知其推动了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故B项正确;C项中“永久性”说法绝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超过60%的亚洲人和70%的非洲人”“对他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可知,IMF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促进了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实现”在材料中不能体现,A项错误。国际经济新秩序正在建立中,C项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对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提供短期贷款,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
二战中,国际金融中心已开始由英国转向美国,故A项错误;二战中,美国是受益者,英国等欧洲国家遭受重创,故B项错误;美国和英国,都提出对各自有利的提议,其目的是争夺国际金融体系的话语权,故C项正确:材料论述了美英关于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话语权的纷争,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世贸组织从维护公平权益的立场出发维护了墨西哥的利益,这体现了世贸组织对规范世界贸易的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始终没有确立,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D项说法绝对,排除。 5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的“内部成员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距很大,是南北经济合作的典型代表之一”,同时结合该组织成立的时间为20世纪90年代,可以推知该组织就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故选C,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6答案:D
解析:A项为欧洲联盟,由“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可排除;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政治军事集团,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世界贸易组织对所有成员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各成员必须进行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调整以适应世界贸易组织管理全球贸易的要求,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没有组织首没有常设机构,承认多样化,强调灵活性,符合题干要求,故D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而其他三个选项的描述均是正确的描述,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8答案:C 解析:由表中的地区分布及数目可知,区域集团化地区分布有着较大的差异,C项正确,“大势所趋”得不出,A项错误;“经济实力"得不出,B项错误;经济区域集团成员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分析材料信息“国际金融市场随之剧烈动荡”和“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说明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10答案:D
解析:材料中仅肯德基的设立体现了经济体制的变革,兵马俑巡展不能体现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影响加深,故①错误;两则材料都没有体现出中西文化的融合,故②错误;由外国开始在中国设立肯德基到中国的兵马俑到外国巡展体现了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故③正确;这个变化的过程体现了国际交流范围扩大,故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A项错在“已转向”;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并非对立关系,D项表达有误。材料“新兴经济体超越发达经济的速度加快”“新兴经济体……会超过发达国家”等反映的是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故选B项。 12答案:B
解析: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新一轮扩张,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M型”社会中两端很高,中间很低,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故C项错误;材料“M型”社会没有体现出经济全球化与科技革命的关系,故D项错误。
13答案:1.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等;2.历史背景:二战结束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债权国;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影响: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转到了美国 3.变化:美国与日本、西欧国家的贸易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顺差转为20世纪70年代的逆差,而且差距逐渐扩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分析能力。
第1问结合罗斯福新政在金融方面的措施回答;
第2问再认再现《布雷顿森林协定》的有关知识即可; 第3问仔细观察图表美国与日、西欧贸易的变化状况。
14答案:1.美国因素:美国主导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稳定金融;成立关贸总协定促进贸易;实施马歇尔计划进行援助。目的: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
2.对欧洲:促进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和发展;提高欧洲国际地位。对国际:挑战美元霸权;促进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推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
3.压制。在地区利益上压制欧洲;企图利用金融危机搞垮欧元。(回答一点即可) 4.扶植与控制交织;合作与竞争并存。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信息准确获取和练习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重建导致了巨大的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近50%)”可知是由于其制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欧洲经济从未有如此大的跃进”是马歇尔计划;“国际贸易反映了这种新局势。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自1948年起便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增长。”是关贸总协定促进贸易。对于目的主要从当时的美苏冷战着手。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问题可知是问的对欧洲和国际来说,考生可以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来着手回答,政治上的欧洲主要是巩固统一,加强团结等。国际上主要是对抗美苏,促进多极化的世界;经济上的欧洲主要是促进经济的发展;国际上主要是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结合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材料“美国也没有把美欧之间在伊朗和伊拉克问题上存在的分歧看作平等伙伴之间的问题,而是看作欧洲不服从美国的领导”可知是在地区利益上压制欧洲;“不禁让人怀疑是美国借助金融危机,搞垮欧元从而维持美国霸主地位的阴谋”可知是借用金融危机搞垮欧元。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一可知马歇尔计划是在扶持欧洲,同时材料三四可知是在压制欧洲;同时随着欧洲的一体化加快,美国开始与其竞争开始,故也有竞争和合作之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