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精神长留青山绿水间——寻找东江纵队当年的足迹

2022-11-05 来源:小奈知识网
精神长留青山绿水间——寻找东江纵队当年的足迹

作者:本刊专访组

来源:《红广角·党史与文献研究》 2013年第11期

本刊专访组

专访:王国梁 张丽红 罗素敏

撰稿:张丽红

东江纵队成立70周年之际,本刊专访组在本刊主编王国梁的带领下,奔赴东莞、深圳、惠州等地, 在山间、海滩、江边、古村、都市寻访东江纵队的足迹,徜徉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虽然已是金秋时节,南国仍然是青山绿水,各纪念旧址也一派生机勃勃……

烽火大岭山

大岭山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大岭山区位于东莞市西南部,由大岭山、莲花山、水濂山、红山等山脉组成,面积约900多平方公里,地势险要,是东江纵队的发祥地和重要活动地之一。1938年8月,中共广东省委领导下的军事委员会在广州召开外围县党的军事工作会议,研究如何建立和掌握民众抗日武装问题。中共东莞中心县委积极响应省委的号召,1938年10月建立了东莞县壮丁常备队和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后,王作尧等率领的东莞模范壮丁队来到这里活动,打下了群众基础。在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的威胁下,王作尧被迫率领队伍东移海陆丰。1940年9月,中共前线东江特别委员会召开部队干部会议,决定把东江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在惠(阳)东(莞)宝(安)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领导中心设在东莞。10月,林平、梁鸿钧、曾生、邬强率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挺进大岭山地区,恢复东莞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开创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第三大队曾多次重创日伪军,百花洞一战,毙伤日军五六十人,日军大队长被击毙,日军称之为“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

据介绍,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现存9处文物点,2004年东莞市政府拨款对9处文物点进行全面维修,恢复原貌。新中国成立至今,不少东纵老战士及其后代多次重返大岭山,参观根据地旧址,与老区人民一道追忆抗日风云,重温战斗情谊。被东江纵队营救脱险的美军航空队克尔中尉的儿子也曾到此参观。大王岭村是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最集中的村,现存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部、会议室、大家团结报社、交通站、粮食加工厂、操场等6处旧址,均在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王岭村文物本体、传统民居和村落历史风貌保存较好,具有清末民初粤东地区典型的民俗特色,是华南地区现存抗日文物群体规模最大的抗日村落。在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林俊强的引领下,我们驱车来到大王岭村。大王岭村已有100多年历史,整座村落依山坡而建,青石板路纵横交错其间。拾阶而上,我们依次参观了几处古朴依旧的旧址,深化了对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了解。

第三大队大队部旧址是一座泥砖民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机关也设在此。曾生等领导人曾在这里工作、住宿,屋内原有一个开有后门的小阁楼,便于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撤离。第三大队会议室旧址,始建于清代,原是刘氏宗祠,三开间两进四合院式布局。林平、梁鸿钧、曾生、邬强、卢伟良等领导人经常在此开会,研究部队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讨论敌后游击队战争的战略战术等问题。第三大队《大家团结》报社旧址,是村中保存最为完整的粤东地区典型“三间两廊”传统民居。1941年1月,杜襟南负责在此创办《大家团结》报,他们利用电台

收报机和明码本收译新闻电讯,使用印刷机印发报纸、传单。《大家团结》报是抗战时期广东敌后地区第一份革命报纸,是东江纵队机关报《前进报》的前身。第三大队粮食加工场旧址是一座泥砖民房,部队将稻谷、杂粮运到这里,请村民用竹笼磨、脚踏碓等工具进行简单加工,然后送回部队各伙食单位进行分配。第三大队操场旧址是一片露天空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是第三大队开展军事训练的场所。

第三大队交通站旧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使我们切实感受到人民游击队与人民的血肉联系。这是一座泥砖房,当时曾在此开设小商店经营副食、杂货等日用品。1941年10月,国民党顽军进攻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第三大队主力转移外线作战,留下小部队和抗日自卫队在大岭山坚持内线作战。为保持部队之间以及部队与地方中共组织的联系,在缺乏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困难条件下,地下交通员刘观先、阎斌等人在十分危险的情况下利用这个小商店作掩护设立交通站,通过外出采购、送货的机会,在大岭山及周边地区秘密为游击队从事交通联络和情报工作。房子里面复原得非常生动,货架上摆满了坛坛罐罐和锅碗瓢盆,一个店员正在柜台前拨弄算盘,柜台上还摆着账本和两大罐豆豉酱,仿佛告诉我们战争不只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还在看似波澜不惊的秘密战线……

大王岭村抗日根据地旧址不远处就是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于2005年开馆,共设7个展厅,展览面积近2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具有抗战时期岭南客家村落建筑风格,主题陈列内容紧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采用幻影成像、电子沙盘、模拟场景等现代化声光电陈列布展技术,系统地展示了东江纵队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纪念馆楼顶设观景台,可远眺大王岭村抗日根据地旧址、百花洞战场和大岭山镇新貌。纪念馆丰富生动的展览,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去年参观量接近15万人次。纪念馆充分利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的文物资源,策划举办“东纵小战士”红色夏令营活动,让青少年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东纵抗战氛围,成为该馆面向广大青少年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打品牌。

“小延安”白石龙

离开大岭山,一行人来到此行的第二站——白石龙村。白石龙村位于深圳宝安区,是东江纵队的重要活动地——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根据1940年9月中共前线东江特别委员会部队干部会议决定,王作尧率领的第五大队留在宝安敌后,开创阳台山抗日根据地。阳台山区北连大岭山区,由阳台山、鸡公头山、塘朗山和其他一些小山组成,面积约700平方公里。阳台山抗日根据地创建后,在日军数次“扫荡”中巍然屹立,为抢救和护送爱国民主人士及文化界人士离港做出巨大贡献。

深圳经济特区飞速发展,而今的白石龙村已经非常繁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村口就有地铁站,交通便利。绕过几条熙熙攘攘的街道,我们终于在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找到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走进纪念馆,院内几棵古树郁郁葱葱,知了在树上不停地鸣叫,让人觉得已经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树边立着一块纪念碑,题字的是邹家华。这位当年只有七八岁、曾跟随父亲邹韬奋来到这个小村的国家副总理的题词“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苍劲有力。绕过古树,“胜利大营救”的雕塑矗立在眼前,雕塑主体部分为旗帜迎风飘扬的造型,前后两面用高浮雕形式凸出大营救的主要领导者周恩来、廖承志、张文彬及连贯、梁广、林平、曾生、王作尧头像。雕塑后面是一道紫砂浮雕墙,墙上刻着东江纵队从香港抢救出来的主要爱国民主人士及文化界人士头像。浮雕墙左边就是多位文化界人士逃离港九后的第一站——白石龙天主教堂,可惜年久失修,已经倒塌,现在这座房子是后来重建的。浮雕墙右边是展馆,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了东江纵队营救大批文化人的奇迹以及文化人在白石龙村的生活。因为阳台山抗日根据地许多旧址已无处寻觅,纪念馆特意根据当事人口述历史资料用茅草和泥巴仿制了公木坑兵工厂旧址、丫髻山后方医务所旧址、草寮招待所旧址。望着这些简陋的草寮,我们的思绪也被带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场惊心动魄的秘密大营救……

1941年12月,日军进攻香港,因遭到国民党当局迫害而转移到香港的大批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陷于困境。周恩来急电廖承志将滞留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抢救出来,廖承志立即通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做好抢救工作。为做好抢救工作,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紧跟日军之后挺进港九地区活动,建立了东西两条安全的交通线。西线由九龙青山道到荃湾越过大帽山,然后再到元朗十八乡、落马洲,进入阳台山抗日根据地。东线由九龙市区到西贡,然后乘船渡过大鹏湾,在惠宝沿海沙鱼涌、大小梅沙等地登陆。1942年元旦,营救工作拉开序幕。多数人走西线到宝安,少数爱国民主人士容易暴露身份的,或因年老体弱、不适宜爬山涉水的,则安排他们走东线。何香凝、柳亚子则乘船直接护送到汕尾。夏衍、蔡楚生等少数文化界知名人士则由澳门转江门或广州湾经肇庆到大后方。经过前后六个多月的紧张工作,胜利地从港九地区营救了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等800余人安全脱险,并护送他们到大后方,创造了历史的奇迹,得到了中共中央来电表扬,也赢得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赞扬。

白石龙村是当年大营救中,文化名人从香港脱险后,通过西路转移停留的第一站。曾生等在白石龙主持接待离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包括茅盾、邹韬奋、胡风、戈宝权、黎澍、胡绳等在内的300多位文化名人都曾在白石龙村停留隐蔽。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在他们达到白石龙后的第二天,就将其转移到附近山上树林里,先后在白石龙村附近及阳台山麓建立了丫髻山、大把窝、深坑、扬美泥坑、焦窝等草寮招待所。草寮以竹木稻草为材料,顶成三角形,两头开门,中间通道,两边为大通铺。大的草寮宽5米,长15米,可住20多人,小的草寮长5-6米,可住10余人。在此中转的文化人以白石龙深山草寮为家,过着虽然艰苦,却又自由愉快的生活,白石龙一时有华南“小延安”之誉。离开白石龙,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被一站一站地转送到国民党统治的惠州市,然后再护送到老隆,进而护送到韶关,转到大后方。这次专访中,我们也参观了惠州的秘密接待站——东湖旅店。当时虽是国共合作时期,但国民党几次掀起反共高潮,国民党驻惠州最高军事长官187师师长张光琼反共十分积极,残杀了不少游击队员,因此接待站的建立务必秘密、安全。东湖旅店是当时惠州最气派的旅店,位于老城区的繁华地段,人群密集复杂,靠近东江码头,便于隐蔽和逃跑。张光琼包下了该旅店的三楼,惠阳县委组织部长兼武装部长卢伟如以“香港昌业公司”老板的身份包下了该旅店二楼,并很快和张光琼及其他国民党军官搭上了关系。经过精心安排,一批文化人在张光琼的眼皮底下安全通过。最危险的地方,反倒成了最安全的地方。

白石龙村不仅是秘密大营救的重要接待站,也是东江纵队历史上重要的会议——白石龙会议的召开地。1942年1月下旬,南委副书记张文彬来到白石龙村,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干部进行了多次谈话,主持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会议总结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三年来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反对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经验教训,决定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将部队整编为一个主力大队和第三大队、惠阳大队、宝安大队、港九大队四个地方大队,为后来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奠定了基础。

红色大鹏湾

大鹏湾有着优良的海岸线,汽车行驶在沿海公路上,海天一色,景色宜人。大鹏湾是东纵当年活动的主要地点之一。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广东省委的决定,廖承志即派曾生、周伯明到惠阳县坪山(现属深圳市)组建人民抗日武装,坪山即在大鹏湾畔。曾生率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移海陆丰后,此地落入敌手。大岭山根据地被顽军占领后,曾生率领第三大队部分力量转移到惠宝边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护送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离港的秘密大营救中,东线即是从大鹏湾登陆的,廖承志、连贯、乔冠华等人就是在大鹏湾登陆然后转移到大后方的。白石龙会议后,惠阳大队主动积极地向日伪军出击,重建并扩展了惠宝边抗日根据地。我们这一次要参观访问的就是大鹏湾畔的土洋村和沙鱼涌。

土洋村是惠宝边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1942年12月底曾在此成立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1943年1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司令部迁到土洋村。同年12月2日,东江纵队在土洋村正式宣布成立,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林平,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作尧,政治部主任杨康华联名发表了《东江纵队成立宣言》,宣告东江纵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到这时,东纵已发展为3000余人,下辖7个大队。东纵司令部旧址位于土洋村较高的平台上,是一座天主教堂,现在仍然保存得很好,米黄色的外墙,红色的窗户,在绿树的掩映下,别有一番庄严肃穆之感。司令部旧址旁边是东纵电台旧址,陈列着一部电台机器,简要介绍了东纵电台工作的发展。广东人民抗日武装成立后,为及时得到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1939年秋就调一批同志筹建电台。当时条件极其困难,除了游击区环境不安定外,器材也很缺乏,只能用烧火钳钳着铜钱当烙铁,从老百姓家里找来锡壶当焊锡,到山上老松树头刮来松香做焊油,用缴获收集起来的零碎接线当导线,装装拆拆,反复多次,终于把机器装配起来,并开始收听和呼叫延安总部电台。1942年1月下旬一天深夜里,终于同延安总部沟通了联络。从此,东纵能够直接及时地得到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不断发展壮大。1944年8月,广东省临委和军政委员会在土洋村召开联席会议,分析了当时广东地区的斗争形势,部署了全省的工作,决定大力发展新游击区,为广东人民抗日武装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沙鱼涌是紧靠大鹏湾的一个渔村, 离土洋村不远。它藏身在一个深深的大沟壑里, 依山傍海,地势险要,当年曾是东纵海上队根据地。抗战胜利后,经过多次谈判和美国的调停,国民党当局承认广东武装部队的存在,并且签订从大鹏湾北撤山东烟台的协定。1946年6月29

日下午2点多,从大鹏湾深处,缓缓驶来4艘军舰,一艘驱逐舰,3艘登陆艇(585号、589号、1026号),驱逐舰是护航的。由于沙鱼涌不是正规的港口,潮低水浅,美国登陆艇无法靠岸,只能停在离沙滩数丈远的地方。下午3点半左右,部队开始列队召开告别大会。方方和曾生分别发表讲话,高度评价东江纵队战士不畏艰难的团结精神,再次阐述北撤的意义。曾生代表部队向美国代表米勒上校赠送锦旗,上书“和平使者”4个大字。下午6点,战士们涉着齐腰海水向船上慢慢走去,共2583人登船。远道而来的乡亲和将要留下的战友,在岸边一次一次挥手惜别,泪眼婆娑。6月30日早晨,太阳刚刚升起,4艘军舰启航,徐徐驶离沙鱼涌,向大海深处走去。当时,东纵战士是高唱《北撤进行曲》离开的,“……我们离开战斗的家乡,我们就要奔赴新的战场。辞别了亲人,告别了战友,我们要到遥远的北方……”经过5天的艰苦航行,北撤人员顺利抵达山东烟台。东纵北撤使沙鱼涌名留青史。如今,沙鱼涌绵延曲折的海滩一角树立着迟浩田、叶选平分别题词的“东江纵队北撤纪念公园”石碑。再往海边走,经过九曲桥,来到一块巨型礁石上。海蓝云白处,曾生题词的“为了坚持国内和平,从此登船北撤山东”16个鲜红的大字在石碑上非常醒目,像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段红色历史一样……

多彩罗浮山

罗浮山是广东名山,著名的旅游胜地,风光秀丽,文化底蕴深厚,苏东坡曾在这里作下“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葛洪、黄大仙、鲍姑、吕洞宾、何仙姑、铁拐李等神仙都曾留过胜迹。但我们这次欣赏的不是它的美景,而是蕴含在秀丽山川中的红色历史。根据土洋会议决定,北进是东江纵队也是全省的主要战略方向。1944年秋,王作尧和杨康华着手开辟以罗浮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经过几个月的一连串战斗,打开了博罗的局面,东江河两岸的解放区连成一片。1945年起,省临委领导机关和东江纵队司令部、政治部、机关等先后进入罗浮山抗日根据地。从此,一直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这里成了华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指挥中心。

冲虚古观位于罗浮山的朱明洞景区,是全国十大古观之一,东纵司令部当年就设于此。冲虚古观由葛洪始建,现存的冲虚古观是一座宏伟的四合院古观,于清朝同治年间重新修建,有护法殿、三清宝殿、吕祖殿、赤松黄仙祠,还有丹房、斋堂、库房共计100多间,整座道观的建筑面积达4400多平方米。作为道教名观,这里如今依然香火鼎盛。观内千年古井“长生井”

和几棵百年古树见证了东江纵队在罗浮山写下的光辉历程,据说当年东江纵队的很多官兵都喝过“长生井”的井水。这些古井古树也见证了1945年7月在此召开的罗浮山会议,见证了中共广东区委的成立,见证了东纵领导人开辟五岭根据地的决心,见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冲虚古观东侧不远处就是东江纵队纪念馆。该纪念馆位于一片开阔的平地上,2003年东江纵队成立60周年时落成并对外开放。步入纪念馆序幕厅,一幅以东江和红色调为背景的大型彩色喷绘图,以磅礴的气势展示了东江纵队的风貌。馆内陈列着《前进报》印刷机、指南针、茶壶等一件件实物,一张张泛黄的相片,记录着东江纵队骄人的战绩:对日伪军作战1400余次,毙伤日伪军6000余人,俘虏、投诚日伪军35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6500余支,缴获炮25门。离开东江纵队纪念馆,再往山上走几分钟,就到达元帅楼。元帅楼前临溪涧,背靠青山,树木参天,环境优雅,主体是苏式楼房,设有警卫楼、岗楼,20世纪60年代初曾接待过朱德、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徐向前、叶剑英等七大元帅。如今,东江纵队纪念馆和元帅楼成为省内颇受欢迎的红色旅游景点。

据同行的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同志介绍,惠州市委市政府把纪念东纵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亲自倡导这次活动。系列活动自4月份正式启动以来,提炼“东纵精神”、文物征集等工作正在扎实推进,深入挖掘罗浮山红色文化、军事文化是其中重要工作之一,具体规划是筹建东江纵队纪念公园。纪念公园选址在冲虚古观和东纵政治部旧址白鹤观之间的麻姑峰村,是当年东纵战士的练兵场。初步设计占地面积61万平米,分三期建设,核心纪念区面积9万平米。原东江纵队纪念馆也要搬迁于此,扩建成东江纵队历史陈列馆,拟参照国家二级博物馆标准设计,打造为功能完善、富有特色的专题性党史陈列馆,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望着这满目青山,我们不禁想象纪念公园建好后游人如织的情景,红色资源、绿色资源交织在一起,罗浮山分外美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