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译文:
天下的善事,以孝顺为最善.一个人有没有做到孝顺,要看他内心是不是想孝顺,而不是看他怎么做的。否则的话,如果非要让父母吃好穿好,才算孝子,那穷的揭不开锅的人家就没有孝子了。 天下的恶事,以淫乱为最恶.一个人是不是恶,要看他做的事情,而不是看他内心怎么想。如果心里产生过邪念的人就算坏人,而不管他做没做坏事,那这世上就没有好人了。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
中讲到——中国古人有两句话综合起来的一副对联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笔者觉得这段话很有意思,也有道理。“原心不原迹”就是看一个人是否始终挂在心上,是否尽了心,而不是只以这个人的表面行为作为评判标准,看问题要看实质,不能只看行为表面。与此相反的是“论迹不论心”,就是看他平时的一贯表现,而不是去探究他平时心里胡思乱想些什么。人是会思想的动物,但又是会自我控制和接受道德准则约束的,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应以他是否能约束自我,是否行为不违反并且符合社会准则为标准。
“原心不原迹”与“论迹不论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判断一个人的角度标准,也是辩证看问题的方法。人所处的社会复杂性,必然的要求有不同的行为标准,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准则要求。说到孝子,孝子中有穷的,也有富的,也有收入一般般的,就不能以谁给父母钱多来衡量谁更孝敬父母,而是看谁在孝敬父母上尽了自己的心。穷的孝子可能无法给父母更多的钱,但他心里是时刻想着父母的,他是会尽自己的微薄收入孝敬的。而富的子女,虽然给父母的钱相对其他穷
的子女更多些,但他心里有没有父母却是另一回事,他对父母的情感是真的,我们就不能说他不孝。这就是“原心不原迹”的道理。性与欲乃动物的本能,但人是万物之灵,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遵守各种准则规范,虽然心里都有各种各样的性与欲想法,但要表现出来的时候则不能是放任的。君子爱财,必取之有道。君子好色,必婚嫁娶之。一夫一妻,文明社会之要求。各人性与欲具体不同,关键看他行为是否有不检点,是否有败坏社会风气,是否有损害到他人,是否做了有益他人和社会的事,这些都是思想的最终结果,就是“论迹不论心”。
“原心不原迹”与“论迹不论心”,前者离不开“心”,后者离不开“迹”,自己是否孝子,应当扪心自问,自己是否真的事事想着父母呢,是否真的没有忘本呢。自己是否善类,应当自检行为,看看自己一贯的行为是否真的没有损害他人和损害社会或者对他人和社会有益呢,这也是为什么一直强调和树立榜样的原因。长者的一言一行,对晚辈影响总是第一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