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单元复习教案(全册)

2022-05-17 来源:小奈知识网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材第2~12页。

知识梳理

1.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运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四则运算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3.有关0的运算

一个数与0相加,还得这个数。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一个数与0相乘,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得0。

0不能作除数,例如5÷0 是不存在,没有意义的。 4.四则混合运算方法

一看(看数字,运算符号,想想运算顺序是什么)

二画(画线,哪一步先算,就在哪一步的下面画一条横线,没有计算的要照抄下来) 三算(按照运算顺序计算)

四检验(检验运算顺序是否错误,计算是否算错)

复习目标

1.巩固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能利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应用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了解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复习难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复习方法

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回忆等形式再现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创造性整理;然后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交流展现整理成果。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系统的再建构,进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复习过程

一、 导入复习

1.回顾学习过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

2.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3.揭示课题:四则运算。学习完本单元,你都有什么收获和提高? 学生充分说出已有的知识。

【品析:通过介绍引入课题,使学生能很快地回顾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上来。】 二、知识整理

整理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边归纳边进行简单的举例:

(1)算式里没有括号的: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运算;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算式里有小括号的:只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有小括号和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边的。

【品析:用系统的方法进行归纳,学生便于理解记忆。】 三、课堂练习 1.计算。

34+15×4-20 12×3÷9+56 300-55×12÷20 (44+16)÷4×23

2.仓库有水泥150吨,运了3次,每次运24吨,还剩下多少吨?

3.修一条长1600米的路,前4天平均每天修150米,剩下的要在5天内完成,平均每天要修多少米?

【品析:关注学生是否已扎实掌握这一单元中的知识点,在巩固应用中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

【参考答案】

1.74 60 267 345 2.150-24×3=78(吨) 3.(1600-150×4)÷5=200(米)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谁再来说说刚才我们都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品析: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整理学习思路,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

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教材第13~16页。

知识梳理

1.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观察到的结果各不相同。

注意:观察物体时,观察的结果并不是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就完全一样。 2.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复习目标

1.巩固从不同位置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是不一样的。 2.养成数学思考的习惯,发展空间观念。 3.能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 :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复习难点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方法

1.整理归纳法,把学过的知识按模式予以分类、整理,以求系统连贯,便于学生的复习与提高。

2.讨论法。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复习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复习效果。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巩固了学生对观察物体方法的理解和记忆,解决了作业中出现的差错。

复习过程

一、师生谈话,整理复习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整理和复习《观察物体(二)》这一单元。

(板书课题)说说你想到哪些内容。

学生的答案会有很多,让学生自由发言。预设可能的答案: (1)观察物体一般从前面、上面、侧面观察。 (2)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结果不同。

(3)不同形状的物体,从同一个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归纳整理: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这两个部分: (课件出示知识网络图) 观

二、练习拓展

谈话: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做好准备了吗?(课件出示) 1.填一填,找出从前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图形。

2.填一填,找出从前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图形。

3.

在上面的几何体中,从( )面看到的是 ,从( )面看到的是 ,

从( )面看到的是 。

4.如图:从( )面看到的图形是。

5.仔细观察,找一找。

① ② ③ ④

小明通过观察上面的四个几何体看到了A、B两种图形,如下图:

A

(1)从前面看,是图A的有( )。 (2)从前面看,是图B的有( )。 (3)从左面看,是图B的有( )。 (4)从上面看,是图B的有( )。 【参考答案】 1.左面 前面 上面 2.上面 前面 左面 3.上 左 前 4.上

5.(1)① (2)③④ (3)③④ (4)② 三、总结提升

我们今天重新复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B

老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复习了观察物体。回顾这节课的过程,先回顾知识点,再归纳整理网络,还要把不明白的问题弄明白。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要尝试着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对知识的整理复习。

第三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材第17~31页。

知识梳理

一、加法运算定律 1.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a+b=b+a 2.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65+93+35=93+(165+35)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a-b-c=a-(b+c) 二、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a×b)×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25×78×8=78×(125×8)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

再把积相加。

用字母表示:(a+b)×c=a×c+b×c 或 (a-b)×c=a×c-b×c 4.连除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用字母表示:a÷b÷c=a÷(b×c)

复习目标

1.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提高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复习难点: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复习方法

复习本单元的知识时,教学中采用整理归纳法,把学过的知识按模式予以分类、整理,以求系统连贯,便于学生的复习与提高;学生学时采用讨论法,有针对性地解决复习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提高复习效果。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巩固了对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记忆,解决了作业中出现的差错。

复习过程

一、回忆梳理,构建网络 1.课堂提问,引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第三单元,谁能告诉大家第三单元的课题叫什么? 揭示课题:运算定律

2.师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运算定律和性质的内容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3.汇报交流:其他人补充。

4.展示、汇报、交流 ,师生共同评价,并进行总结。 5.知识结构网络: 运

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a-b-c = a-(b+c)

或者等于这个数先减第二个数再减第一个数。 a-b-c = a-c-b

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后两个数的积,或者等于这个数先除以第二个数再除以第一个数。

a÷b÷c=a÷(b×c) a÷b÷c=a÷c÷b

【品析:让学生经历复习的全过程,掌握复习的方法,提高数学学习的应用意识。并使学生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二、典型例题,沟通联系

1.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填在括号里。

35×12+15×12=(35+15)×12 运用了( ) 274+58+26=58+(274+26) 运用了( ) 3×8×11×125=(3×11)

×(8×125)

( )

2.简便计算。

25×44 3000÷8÷125 9850÷(985×5) 591-238-252

【参考答案】1.乘法分配律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1100 3 2 101 三、评价总结,提升能力

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不懂之处吗?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哪些地方?

师生共同总结乘法和加法的运算定律及其运用后,给大家留一个思考的话题:本单元学习的运算定律在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中适用吗?

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材第32~58页。 知识梳理 1.小数的产生

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

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小数来补充整数,小数是十进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2.小数的意义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 0.001……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3.基本性质:

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计数单位变了。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如果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缩小为原数的

;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扩大为原数的10倍、100

倍、1000倍。

4.小数的写法

整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前,小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后,中间用小数点隔开。 5.小数的读法

整数部分仍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若几个零重复,不可只读一个0,应都读出。例如:0.45读作零点四五;56.032

读作五十六点零三二;1.0005读作一点零零零五。

6.小数的比较

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整数基本相同,即从高位起,依次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因此,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大;如果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大……

7.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

把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位,则小数的值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如果把小数点分别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则小数的值分别缩小到原来的

8.名数的改写

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

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质量单位:吨———千克———克

9.求小数的近似数(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与精确到百分位的提法)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 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取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 10.大数的改写

先改写,再求近似数。注意:带上单位。 复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能利用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重难点

利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复习方法

1.整理归纳法,把学过的知识按模式予以分类、整理,以求系统连贯,便于学生的复习与提高。

2.讨论法。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复习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复习效果。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巩固了学生对观察物体方法的理解和记忆,解决了作业中出现的差错。

复习过程

一、回忆梳理,构建网络

激趣引入:羊村心急的小羊们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们想了解一下我们的第四单元都学了哪些知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整理,汇报,展示学生的整理结果,并板书知识结构网络。

小节标题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小数的意义 ·小数的读写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大小比较

·小数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生活中的小数

·生活中的小数 ·单名数、复名数的互化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数

主要内容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品析:复习已学的知识并建构起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是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目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获得梳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形成建构的意识显得更为重要。学生知识系统已经初步形成,针对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以及课堂上整理、交流时出现的疑难问题作进一步的强化分析,帮助学生解答疑点,弥补缺漏,让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亲历整理学习的方法。】

二、典型例题,沟通联系

1.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 )位,计数单位是( );第二位是( )位,计数单位是( );第三位是( )位,计数单位是( )。

2.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 ( ),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 )。这

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3.读出下面的数。

25.33 106 3.699 0.493 150.150 111.11 0.005 0.5060

上面的八个小数中,两位小数是?三位小数是?哪些小数可以化简?如果把25.33改写成三位小数怎么写?106和111.11呢?

4.填空。

(1)光每秒传播299792 km,改写成用“万千米”作单位的数是( )。 (2)2002年,亚洲人口约3769000000人,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是( )。

(3)2003年,我国公路客运量为1464335万人,改写成用“万人”作单位的数是( )。

5.用“四舍五入”法写出表中各小数的近似数。

5.036 10.049 9.968

【参考答案】 1.十分

百分

千分

2.个

10 3.略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4.(1)29.9792万千米 (2)37.69亿人 (3)146.4335万人 5.略

三、评价总结,提升能力

刚才同学们表现得真不错,谁再来说说刚才我们都复习了哪些内容?改写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是最容易错的?

学生归纳总结。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教材第59~70页。 知识梳理 1.三角形的定义: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三角形。

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可表示成三角形ABC。

2.三角形的底和高: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作三角形的底。

三角形只有3条高。 3.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如: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 4.三边的关系: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三角形的分类:

(1)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作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作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作钝角三角形。 (2)按边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三边相等,每个角是60°。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6.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7.四边形和多边形的内角和: 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多边形的内角和:n边形的内角和是180°×(n-2)。

复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进一步巩固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复习难点: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复习方法

1.分类整理、梳理,强化复习的系统性,做到梳理——训练——拓展,有序发展,真正提高复习的效果。

2.有的放矢,挖掘创新,要有目的,有重点,要对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习题要具有开放性、创新性,使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弄清知识结构关系和知识规律,发掘隐含条件,多思多找,得出自己的经验。

复习过程

一、回忆梳理,构建网络

1.引经据典:读过《论语》吗?《论语》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就是说学习时经常复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再次走进“三角形”,去体验复习的快乐。

2.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回忆,并把学生回忆的主要知识点粘贴出来。这时呈现给学生的是比较凌乱的整理结果,教师再提问“从这里你能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吗?”

3.让学生把自己整理的结果在小组里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整理方法,并相互评价,再挑选出整理得比较好的结果进行全班展示,交流评价。

三角形

【品析:老师当场引导学生把回忆起来的比较凌乱的知识点整理成网络图,起到一种方法的示范与指导的作用。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建构知识网络,而且自主整理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典型例题,沟通联系

(一)复习三角形的特性,出示判断题,错的请说明原因 1.任何三角形都有三条高和三条底边。 ( ) 2.由三条直线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 ) 3.三角形不容易变形。 ( )

4.我画一个边长分别是4厘米、3厘米、5厘米的三角形。 ( ) 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腰为2分米,底为3分米。 ( ) (二)复习三角形的分类,出示选择题。

1. 等边三角形按角分类一定是( )三角形。

A.直角 B.锐角 C.钝角 2. 有一个角是45°的直角三角形按边分一定是( )三角形。

A.等边 B.等腰 C.不等边

3.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30°,另一个锐角是( )°。

A.40 B. 50 C. 60

4. 有一个角是91°的三角形按角分是( )三角形。

A.直角 B.锐角 C.钝角 (三)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红领巾的顶角是100°,它的两个底角分别是多少度? 【参考答案】

(一)1.√ 2.× 3.√ 4.√ 5.√ 原因略 (二)1.B 2.B 3.C 4.C

(三)180°-100°=80° 80°÷2=40° 三、评价总结,提升能力

回顾我们今天复习的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归纳总结。

老师总结:整理知识时,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但整理之后,一般要便于人们看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试一试。

第3课时 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63页例5和第64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5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分类是在学生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和三角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分了两个层次: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来体现分类不重复、不遗漏的原则;按边的不同有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种类特征,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区别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法与学法

1.创设情景——为自主探究搭建平台;积极引导——为有效学习指明方向;主动参与——为合作交流营造氛围;激励评价——为主动学习鼓励加油。

2.观察分析——在情景中提出问题;探索思考——在操作中解决问题;分组交流——在探索中理解问题;独立反思——在总结中内化问题。

承前启后链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第71~81页。

知识梳理

1.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

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得数的末尾有0时,一般要把0去掉。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可用不同的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

2.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一样,在有括号的算式里,

先算括号里面的;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3.整数的运算定律应用到小数

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根据数据的特点,运用运算定律可使某些计算简便。

复习目标u

1.熟练运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进一步体会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进一步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进行小数加、减计算的能力。

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复习难点:

1.进一步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复习方法

在复习的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高,在发展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与创新意识。学生所要整理、沟通的知识内容的切人点一定要小,做到小而精,提出的学习要求要明确,以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整理。

复习过程

一、回忆梳理,构建网络

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说说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这一单

元里哪些知识比较重要,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出示问题:

(1)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2)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3)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与整数加减法相比,小数加减法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4)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吗? 小组合作整理。

汇报交流,整理知识网络。 小

【品析:梳理知识,使学生明白算理,并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技巧。】 二、典型例题,沟通联系 1.计算,并验算。

7.55+5.68= 10-9.57= 11.35+64.5= 19.08-4.28= 2.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38.67+68.23+45.8 98.2-37.18-10.82 56.23+31.07-54.1 32.6+58.04+61.96 3.解决问题。

一支修路队要修一段路,第一天修了64.5 m,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6.8 m,第三天比前两天少修10.4 m,第三天修了多少米?

【参考答案】

1.13.23 0.43 75.85 14.8 验算略 2.152.7 50.2 33.2 152.6 3.64.5+6.8-10.4=60.9(m) 三、评价总结,提升能力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增长了哪些知识?学生交流。

老师小结:这些知识就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啊,小数加减法的运用还远远不止这些

呢,你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吗?课后去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第七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教材第82~89页。

知识梳理

1.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2.轴对称图形的画法 A.找出所给图形的关键点。

B.数出或量出图形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C.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出关键点的对称点。

D.按照所给图形,顺次连接各点,就能画出所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平移及性质

(1)平移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2)平移的两个要素:方向和距离。 (3)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的方法和步骤。 A.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点(如顶点或端点)。 B.按要求分别描出各关键点平移后的对应点。 C.按原图将各对应点连接。 (4)运用平移的知识解决面积问题。

复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对称轴,并能画出轴对称图形。 复习难点:能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复习方法

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填一填、做一做、讲一讲等活动,自主观察、自我检测、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互动合作、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让学生充分理解图形变换和基本性质,并能在实践中应用。

复习过程

一、回忆梳理,构建网络

师:我们前几天已经学完了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为了巩固这部分知识,今天我们上一节“图

形的运动”的复习课。 (板书课题:图形的运动(二))

提问:我们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让学生分组参照教材,对第七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小组内交流。 汇报:展示学生所写的,及时补充说明,教师板书。 知识结构网络:

二、典型例题,沟通联系 1.看图填空。

小树向( )平移了( )格。 小鱼儿向( )平移了( )格。

三角形向( )平移了( )格。

2.根据对称轴,分别画出下面两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选择。

(1)下面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 )。

A.等边三角形 B.圆 C.正方形

(2)平移不改变图形的( )和( ),只改变图形的( )。 A.位置 B.大小 C.形状 4.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参考答案】

1.右 5 左 5 下 4 2.略 3.(1)B (2)B C A 4.4 cm2 三、评价总结,提升能力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增长了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首先把第七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提高,并且我们还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生活之中。

第八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第90~102页。

知识梳理

1.平均数

(1)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后分。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2)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是比较几组数据的依据。 (3)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平均

数,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气温、平均产量…… 2.复式条形统计图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与单式条形统计图基本相同,只是在每组数中有两个数据,需要用两种不同的直条来表示,同时要标明图例。

但每类数据比较大时,用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方便。

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标明图例,以区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直条表示的统

计项目。

复习目标

1.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进一步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复习难点:

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及自主归纳来整理数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复习过程

一、回忆梳理,构建网络

师:今天我们复习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

(板书:平均数与复式条形统计图)

请同学们分组活动,自己尝试整理一些本单元的知识。 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及时补充。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二、典型例题,沟通联系

1.下面是甲、乙两个停车场车辆停放情况统计表。

种类 数量/辆

停车场 甲 乙

12 10

6 8

4 3

轿车

面包车

大客车

根据统计表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2.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8千克、34千克、38千克、37千克、32千克、40千克、33千克。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参考答案】

1.略 2.(38+34+38+37+32+40+33)÷7=36(千克) 三、评价总结,提升能力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增长了哪些知识?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把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相应的练习,并且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生活中。

第九单元复习教案

复习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教材第103~107页。

知识梳理

1.假设法

(1)已知总头数和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只。

假设全是鸡: (总脚数-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每只兔的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的只数;总头数-兔的只数=鸡的只数。

假设全是兔: (每只兔的脚数×总头数-总脚数)÷(每只兔的脚数-每只鸡的脚数)=鸡的只数;总头数-鸡的只数=兔的只数。

2.列表法

先从全部是鸡,兔是0只开始,鸡的只数逐渐减少,兔的只数逐渐增加,直到出现答案为止。

鸡的只数 兔的只数 总脚数

用列表法可以解决问题,但当数据较大时,过程就很繁琐。

复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和策略。

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能利用假设法和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复习难点:理解假设法的算理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方法

学生利用假设法、列表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互动合作、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让学生充分理解鸡兔同笼问题及解决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应用。

复习过程

一、回忆梳理,构建网络 1.情景导入

出示小知识:“鸡兔同笼”是一类有名的中国古代算数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许多小学算术

应用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或者用解它的典型解法——“假设法”来求解。因此很有必要学会它的解法和思路。

讨论:你知道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几种方法吗?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汇报交流。

明确: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猜测法、列举法和假设法等。 2.猜一猜

师:(出示一个信封)老师这儿有一个信封,谁能猜出信封里放的是什么吗? 学生猜(钱、邮票、字条等)

提出问题:这个信封里放了5元和2元的钞票,共8张,一共放了34元钱,你们能猜出信封里放了几张5元和几张2元的吗?

小组探讨用假设法解决: (1)学生小组探讨; (2)小组汇报探讨结果;

(3)集体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用假设法解决这类问题的模型。

【品析: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

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提炼出这类问题的结构特征,把学习引向深入。】

二、典型例题,沟通联系

鸡兔同笼,有15个头,44只脚,鸡、兔各有多少只?

1.可以这样想:先假设笼子里全部都是鸡,那么一共有( )只脚,比应有脚的只数少( )只,这是因为把兔当成鸡后,每只少算了( )只脚,由“一共少的脚的只数÷每只兔少算的脚的只数”可以算出( )的数量是( )只。

2.也可以这样想:先假设笼子里全部是兔,那么一共有( )只脚,比应有的脚的只数多( )只,这是因为把鸡当成兔后,每只多算了( )只脚,由“一共多的脚的只数÷每只鸡多算的脚的只数”可以算出( )的数量是( )只。

【参考答案】略 三、评价总结,提升能力

1.这节课我们做了这么多题,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点名让学生说一说感受和收获,教师总结。 2.课外延伸。

同学们课下共同合作学习,完成思考题: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 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

【参考答案】75个小和尚、25个大和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