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OFGUANGDONGRADIO&TVUNIVERSITY2005年第1期
No.1.2005
从探索者到迷惘派
———几篇成长小说之比较金新利(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成长小说”是新时期一股独有的创作潮流,它伴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文学的发展而行。本文采用文
学史时间分期方法,将“成长小说”分为80和90两个年代,从话语背景和叙事风格两个方面来对几部典型作品做个案分析,试图把握年轻人在时代风云中的心灵律动。【关键词】成长小说;探索者;迷惘派【中图分类号】I20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764(2005)01-0074-05
受惠于歌德和席勒“成长小说”传统的中国成长小说,经历了十年浩劫后,和其他各式各类的文学样式一道,在新时期初开始复苏,继而深入发展,演绎了一段崭新的文学旅程。此期的成长小说,承继了“十七年”成长文学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成长的关注,历时地揭示成长过程中的困顿和选择,与此同时,新成长文学将更多的关注目光投向了个体特殊的经历和丰富激荡的内心世界,倾注的感情更细腻,运用的语言更独到,在短短20年里,划过了一条曲曲弯弯时隐时显的轨迹。本文采用文学史常用的时间分期方法,将整个新时期成长文学的发展道路划分为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阶段,从每个时代各抽出一些典型的作品加以分析,以斑窥豹,感受一下两个时代不同的文学风貌和社会风貌。
一、话语背景比较
(一)80年代———新启蒙话语下的成长探索
在80年代“,十七年”文学中忽视个人本性的
成长思路逐渐被淡化,在人道主义、理想主义和人性复归的新启蒙话语影响下,成长成为一种人的处境,一种隐含着丰富社会意义的生存状态,与前
一时期的作品相比,它较为真实地展现了青少年生命历程中寻找丢失的精神家园的骚动不安。无论是王安忆笔下“雯雯”成长过程中的寻父心理,还是刘索拉《无主题变奏》中音乐学院学生对艺术的探寻,甚至是张承志《北方的河》中青年对理想价值的追求,都揭示出人生自我的成长是一种寻找的过程,一种对于理想价值执着的追寻,即使当现实展现其严峻的时刻时,也只有这种对人生命价值和理想意义的寻找才意味着对成长的超越。不仅个人的成长如此,整个群体的发展也是如此。王宏图在《青春物语———七十年代作家散论》中也指出“‘新启蒙主义’是一种有着特定价值取向的话语。作为一种现代性方案,对进步的信念,对现代化的承诺,民族主义的历史使命,以及自由、平等的大同远景是它的主要内涵。……在启蒙话语主导下的成长叙事实际上是用自由、民主、进步取代了革命意识形态话语中的乌托邦理想,但它又
[1]
使自己的民主、自由成了一种新的乌托邦。”而这种新式的乌托邦指向的就是启蒙主义者所津津乐道的科学和民主,青年人自我生长的过程和启蒙挂上了钩,作家在反映时代的作品中也就设置这样一个虚无的乌托邦,也许在他们看来,这个理
【收稿日期】2004-09-16 【作者简介】金新利(1978-),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2005年第1期金新利:从探索者到迷惘派
75
想并非不可能实现,只是需要时间和耐心。派,当然少不了印象派的音乐”,众口虽难调,董客在王安忆的早期之作“雯雯”系列中,读者可做到了,他的作品被全部送去参加评选。从整体以很清晰地勾勒出一位单纯少女的发展历程,并阅读的角度来看,这种解读方式有失公允,但我且作品中充满了浪漫和理想的空气。这个系列强想,作家设置每个人物必然有他的用意,董客的意有力地证明80年代的成长文学充满了理想主义义也许在于昭示或讽刺。的温情。这个地方选取的案例是刘索拉的《你别从众多的作品中,不难发现本时期的成长文无选择》。学已经尝试脱离社会政治视角,而着重发现个人80年代中期兴起了“现代派”的文学潮流,刘生活中可能具有的人性品格,以作为更新自我和索拉、徐星被指认为这派作家,他们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精神力量。他们的理念底蕴,与“十七年”派”文学有相似的主题,表现对于世界的荒谬感,时期已是大相径庭“十七年”,的文本理念建立在写人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困惑、热情和叛个体成长象征着国家成长的基础之上,个体是民逆。刘索拉的小说讲述的,是一群就读于音乐学族国家意识形态的缩影和代言人,而到了80年院学生的生活和情绪。他们成长于上一代人不同代,这样的文本理念其实被置换了,个体的成长已的文化环境,也意识到了这种不同,想以自己的准无需和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相一致,只是要充分则去追求艺术和人生,却与环境发生冲突。评论地张扬个性,追求自我,那个悬挂在头顶的乌托邦家们认为“,与其说他们传达反抗现代社会的‘非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他的内容置换成了启理性’精神,不如说是刚刚走出‘文革’阴影的一代蒙主义的个性和自由———当代文学在经历了一个人,在民主化进程中,对于人性的充分张扬,对于曲折的轮回后,又回到了“五四”的起点。
[2]
(二)90年代—主体确立的一种‘情绪历史’”。在音乐学院这——个人话语下的成长探索
个舞台上,出场的有“两位教授,一位是金教授,一如果说在80年代成长小说中,我们看到一个位是大谈风纪问题的贾教授”,他是陈旧的保守势人被某种强大的权力话语磨练出健康正确的人
格,满怀着希望和信心走向社会,那么在90年代力的代表,仇视一切新生事物“呼吁全体作曲系,
教员要开展对学生从生活到学习的一切正统教“个人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年轻的生命与外
部社会的初次碰撞:疯狂、痴迷、飞翔、堕落。这种育,不仅作品分析课绝不能沾20世纪作品的边
儿,连文学讲座也取消了卡夫卡”,试图把年轻学主题之所以能够流行起来,大概取决于中国社会子身上的创造意识扼杀在摇篮里;在另一方面,青本身的状态。90年代的中国社会处于理想社会年们首先是对僵化的环境感到疑惑,随后便采取主义在市场经济的日益强大的压力下继续消退的各种方式反抗,森森“的作品一定得有力度,不是时期,在这种转型期的社会状态中,生命的含义和
价值取向都是模糊不清的,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在先生说得那种力度,是我自己的力度,我自己的风
格”,在一次集会上跟贾教授发生正面冲突,孟野年轻的社会成员与社会之间寻求功利型的表达方“的作品里充满了疯狂的想法,一种永远渴望自身式。如毕飞宇的《那个夏天,那个秋天》中两位师的永不满足的追求”,他用现代派的音乐来发泄自长的生存哲学在主人公耿东亮的成长中构成了惶己的不满,富于乐感的李鸣从一进校就琢磨着退惑、遗失的父性符号,还有东西的《耳光响亮》,王学,用逃课睡懒觉的方式来表达对学院的抗议。静怡的《反动》等等,诸如此类的作品当中,青年主可是,在这场新老对抗中,年轻人最后都妥协了,人公们都面临着父亲的缺失。父性的丢失,寓示
着成长的残缺不全,意味着成长路程上的迷惘。孟野的音乐被冠以“法西斯音乐”的帽子,本人被
驱逐出校,艺术生命从此结束;森森仅有一部作品80年代的青年人,也是迷茫的一代,但那是由政参演,李鸣则从被窝中爬出,开始走进正统音乐的治信念的坍塌而造成的,不过,这种迷茫很容易得体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刘索拉在这群失败的到克服,因为它只不过意味着在理智上割断一段反抗者中加入一个成功者,他就是董客,董客的成记忆,在脑海中抹掉一个已被证明是错误时代的功在于他从没想到过背离体制,熟悉游戏的规则,错误记忆而已;90年代的迷茫者则要复杂的多,为了获奖,他“准备给贾教授的是一部古典作品,对他们而言,父性几乎是全方位的丢失了,不仅是而请金教授过目的是序列音乐,评委主席是印象理智上的,还有情感上的。因此,90年代成长文
76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14卷 总53期)
2005年3月20日
学的基本情节是,一个人面临生存的重重困境和
破碎的价值世界,拒绝长大,以伤感、无奈、冷静的情绪向失去的理想献上一束枯萎的花。要颓然倒地,跳得愈高摔得愈惨。
90年代文学中“成长”的趋势并不一定是明朗健康和向上发展的,并不是此前的政治宣言中宣称的那样“一步步走向太阳”,朝着一个理想主义的目标前进,更多的时候,成长小说被从反面运用,或者说被作家冷峻的心灵所操控,客观淡漠地叙说发生在成长路上美好的和不美好的事件。例如作家叶弥的《成长如蜕》和丁天的《饲养在城市的我们》,便是以冷酷的姿态击退了人们对成长长主题的习惯性预期,一个从容不迫的灰色声音拆毁了青春期的热情、梦想、躁动和叛逆,叶弥小说中的主人公“弟弟”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和变故后,悟出“人生是从山巅上向下滑落的过程,他没
(成长如蜕》)。这种关于有粉身碎骨已是万幸”《
成长的认识是向下的,是堕落的,它和80年代的成长认识已是大相径庭,与“十七年”的同类小说比更是背道而驰。由此看来,中国的成长文学已被这些作家提到了一个新起点,是对传统叙事话语的一次颠覆性重写。作家王朔客观地评价过他的后辈丁天“:这个和我一样的家伙,沉醉于残酷的青春轻轻地死去,他似乎用生活经验给自己的书写范围筑起了一道围墙,围墙里长着多少就指给大家看多少,破碎的让它破碎,仅有线头的就在线头断掉那戛然而止。我认为他不会写言情,认
[3]
为他过于冷漠,既不爱自己也不爱别人。”王朔很少称赞一位作家,丁天是他时常挂在嘴边的作家之一,因此他还是比较了解丁天,这番判断也切中肯綮。丁天被成为“70年代”作家的领军人物,他时时站在现在的地方回望逝去的岁月,将冷峻的笔触伸到成长的旅途上,在纸面展现如歌年代的悲欢离合。《饲养在城市的我们》是他的中期作品,讲述几个北京几个“小痞子”的成长岁月。“对我们来说,青春仅仅意味着一段虚度的光阴,是一个在路边莫名其妙等待的岁月,一个在夜晚幻想加手淫的年代,而这个城市则仿佛是个专门收容我们的设置,它让我们在虚度中成长、欢笑,让我们培养友情,滋生爱情,也让我们痛苦忧愁,让我们失去依托,失去生命,让我们失去从前的美好回忆。”所有的欢愉和感伤都是盲从的,这些初中生般年纪的小痞子们,清晰地寻访人生而脚下却走
着迷途的路,而站在青春的某一处猝然回眸,眼神中满满的竟是一派虚空。“回顾我们渐渐瓦解的成长过程,我想我们后来的生活中肯定缺少某种东西,像是缺少勾兑的酒,致使我们的生活极不完美。”无论怎样,丁天还是早早设想好了听者的神情和模样,甚至他都愿意躲在暗处,他宁肯让听者去听一个好故事的来龙去脉,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声带有一丝颤动。他把朋友们所有的恩怨情愁都摆放得井井有条,而唯独对自己的情感打了一个冷冷的死结。如前所述,在90年代的成长文学中,原来由革命和启蒙话语所设定的价值意义被抽空,还青年的成长历程以本来的面目,并且以本能的冲动和躁动不安的迷茫,大胆、坦诚而富有激情的叙述了我们这一代的青春岁月,从而为我们的成长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记录。
二、叙事风格比较
(一)80年代———热烈的情绪和朴实的语言
叙事风格是比较两个时代“成长文学”的另一
个角度,总体说来,80年代的作家用期待的眼光和激动的心情来书写成长史,它的特点归纳为两条,一是语言文字朴实无华,二是叙事描写从大处着眼,从外部入手,心理刻画少且较粗略。在这里选取王安忆的“雯雯”系列作品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来作分析。前者讲了一个少女的成长经历,后者则是跟踪了一个农村青年的闯荡艰辛,可以划归成长文学的范畴。
刚刚闯入文坛的王安忆是带着一股极大的热情开始创作的。《雨,沙沙沙》以特定的视角描写女知识青年雯雯缠绵而又激荡的内心世界。雯雯的迷蒙和纯真,对真挚爱情与和谐心灵的深情呼唤,拨动了同龄人的心弦。嗣后,王安忆带着一代人的思考和渴望理解的心情书写一代青年的心路历程。在《从疾驰的车窗前掠过》《、当长笛solo的时候》等一组短篇中,较集中反映了雯雯这一代青年对过去的反思,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小说与甜美中掺和着人生的忧思惆怅,伤感而又不失追求和希望,初步形成了作者的纯真情致和明朗格调。正是这种单纯、温馨而略带惆怅的自语情绪,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例如《广阔天地的一角》这个小短篇,讲述了雯雯在参加表彰大会中所见到的一些稀奇古怪的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困惑。小
2005年第1期金新利:从探索者到迷惘派
77
说的情节是很简单的,只是记录了一次会议活动和几次同志间的对话,叙述语言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如雯雯对于先进代表的讲用,“我不相信他做的真象他讲的那么好,这么一来,我都糊涂了,不知道究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很直白坦率地说出自我的困惑,就像拉家常一样,没有涉及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堆砌那些诘屈聱牙。为了解答雯雯的疑惑,作家设置了一个对立的人物———荆国庆,一位谙熟世事的“长者”,让他来引导雯雯走向成熟。“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不明白,他们说的话都像个谜。他们都懂,就我一个人猜不透。”“今天下午小组讲用会,自然又是吹牛。大家想着点子吹,吹得越新鲜,越离奇水平就越高。”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作家的描述也仅仅是点到为止,没有更深入地刻画。“人家也骗我,反正都这么骗来骗去,生活就是这样。”包括争取招生指标这个小说中最应该激烈的情节,也只是三言两语放在食堂这个环境给解决掉了。“你要生活,要长大,要自个儿生活,挣饭吃。正视,就是不要回避,不要躲,不要逃。面对面地看着它,不要怕它,也不要轻视它。要想办法克服它。”很明显,这是段主观的抒情,散发着一股说教的味道。《雨,沙沙沙》中对于爱情成长的描写,也是用很简省的笔墨,读书时在初恋中受到的伤害“心,中的那画和歌,只剩下一片荒漠”,至于热心大娘为雯雯介绍对象的故事,也只是在几句交谈中以雯雯的拒绝告终。至于雨夜中的奇遇,该是本文的重点,笔墨虽然较此前为多,写到的是她从一个站牌走到另一个站牌,怀抱着“一点期待……照耀她的始终是那橙黄和天蓝的灯光”,语言清新,流畅,散发出诗意的温情。
无独有偶,路遥《平凡的世界》同样体现这种叙事风格。这部长篇小说叙述了一个乡村青年孙少平的成长故事。作品写于1986到1989年,小说在广阔的背景下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全景。孙少平是是在改革大潮下从农村走出来的青年,接受了教育和文明的熏陶,由一个穷学生到建筑工地的小工和挖煤工,经受了种种苦难,最终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人生坐标。他带着土地赋予的优秀品格,离开了土地,从此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而临着新的生活和新的挑战。他多用乡间土语,口语入文,朴实无华,在饱含泥土味的语言中展现一个农村少年的成长。
(二)90年代———细腻的刻画和冷漠的文风在90年代的意识结构中,渗透着某种怀疑论的价值逻辑。尤其是这期间的成长主题小说中描述的个体经验,无法找到任何丈量它们的统一标准。正如休谟所认为的那样,经验在这里只能是对自己感觉的经验,无法经验到对象本身,也不能经验到对象之间的联系。与此相对应,90年代作品中则弥漫着冷漠客观的气息残酷气息。这个阶段成长文学叙事风格有两个新特点,一是语言或华丽,或晦涩,或冷艳,私人话语占据表达的主流地位;二是描写人物,刻画心理渐渐细腻,以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个人的关注“向内转”。新锐作家魏微是本阶段的优秀代表。
(出于行文方便魏微的新长篇《拐弯的夏天》
)的考虑,以下简称《夏天》“写的是这样一对男女,
他们相遇的那一年,男孩十六岁,女人三十二岁……那又怎样呢?你猜着,或许他们相爱了,爱了两年,其中的一个跑掉了,另一个去寻找;又或者是,这是一段无可逃避的爱情,注定要发生的,怎么也躲不掉”,交待一个男孩成长的故事。小说以冷静的笔调和细腻的笔法,对成长、情爱和人性进行了丰富而个性化的揭示。作品叙述严谨,同时有富有节奏感和亲和力,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丰厚的韵味。
面对着卫慧、棉棉们汹涌澎湃的欲望叙事和身体叙事,年轻的魏微保持了她那个年龄少有的冷静,用冷静清洁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又不是所谓的倒入主流怀抱的妥协,她行走在城市和乡村的边缘,也行走在崇高和颓废的边缘,她的情绪是暧昧的,她的文字也是暧昧的。《夏天》它绘制了一个油画般的夏天“,曲里拐弯的”,简洁又复杂。魏微《夏天》中为了强化少年的心理变化,大量采用独语的手法,反映在字里行间就是“絮絮叨叨”,类似一个人枯坐家中的呢喃,自说自话,自言自语。但这种“絮叨”多么必要。请看文中的几处“絮叨”“,经历是浮光掠影的,于我,它一段段的,呈片段性地展现。这一段和那一段之间又是无关联的。我并不以为,我的经历会在我身上留下烙印。绝不会。我也不允许。”“可是那个男孩不是我,他死了。投胎换骨成另一人。”
文学语言贵在简洁通达,作家在此不避讳罗
78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14卷 总53期)
2005年3月20日
嗦,其实有她良苦用心,她把自己的影子隐入其
中,将她的单纯和她的伤痕都融化到唠唠叨叨的文字和细节之中,让读者跟着魏微体验到生活中那些“必须”和“偶然”,体验到成长中的伤与痛。
成长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不同的时代都产生新的版本,这不仅有文学传统的影响,也同20世纪中国青年的民族性格不无关系。在中国复杂的历史语境下,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生活中都漂移着五光十色的价值碎片,无法形成某种关于“成长”或“抵抗成长”的稳定视野,所以成长只能在个人的精神境遇中艰难探索,它必须要穿越一系列的价值疑难: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这是中国社会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普遍困境,成长小说因此而成为一个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超越文化和人种的文学命题,也是这一重要文学现象存在的社会底蕴。
【注释】
[1]王宏图.青春物语———七十年代作家散论[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0):2[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36,337.[3]王朔评论专辑[DB/OL].“新生代”文学网站www.21tk.com
FromSeekerstoPerplexedGroup
JINXin-li
(SchoolofLiterature,Wuhan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2,China)
Abstract“:Initiationstory”isanuniqueChineseliteratureproductinthechangingworldalongwiththedevel2opmentofliterature.Chronologically,itcanbedividedinto80timesand90times.Thearticlemakesacaseanalysisbasedonwordsbackgroundandnarrativestyleinanattempttofullyunderstandthechangingspritsofyoungpeopleinthissocialturbulence.
Keywords:initiationstory;seeker;perplexedgroup
(上接第73页)
TheCulturalConnotationofAh-Q’sNature
inHumanity
YOUQing-lin
(ZhuhaiRadioandTVUniversity,Zhuhai,Guangdong,519000,China)
Abstract:BycomparisonwithcharactersofFuGui,XuShanguanandWeiXiaobao,theauthoristoexplorethecontemporarymeaningsandculturalconnotationofthenatureofAh-Qinhumanity,aimingtoprovetherationalityandpotentialexpandedspaceofthestudy.Italsorevealsitsmultipleculturemeanings,connotationandabundanthumanityfeaturesofAh-Q.TheprimaryobjectiveofthisstudyistodiscoverAh-Q’shumanitysocialfunc2tion———“mirrortoreflecttheworld”.
Keywords:Ah-Q;humanity;nature;culturalconnot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