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及影响
1、在选择城市建设用地上,因地制宜 2、有一些功能分区 3、最早使用棋盘式道路
4、建筑群落与城市景观相呼应的手法,规划中采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
5、古代埃及早期的城市是作为防御工事,要塞堡垒而出现的
6、古代埃及最早的城市,多半是作为行政中心,作为国家的首都而兴起的,如孟菲斯 7、古代埃及早期城市是作为神庙所在地,作为祭祀中心而出现的 2、两河流域的建设特征
3、希腊在古代历史上分为四个时期:荷马时期(公元前12世纪——前8世纪)、古风时期(前7世纪——前6世纪)、古典时期(前5世纪——前4世纪)、希腊化时期(前3世纪——前2世纪)。其中,古典时期是古希腊文化与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古典时期的文化是古希腊的代表。
爱琴文化的代表------克里特岛与迈西尼岛 4、古希腊城市特点
城邦特色:1、诸邦分立,小国寡民
2、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3、各邦普遍实行共和政体,城邦之间往往以结盟方式保持密切联系 4、城市中有积极的公共生活和丰富的公共空间 5、文化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圣地建筑群:利用地形灵活构图,以神庙为构图中心,考虑活动时的内外观赏视线变化,以防御为目的
卫城:政治军事与宗教中心、位于高处的神圣之所、建筑不考虑环境、专政时期的产物、以防御为目的
两种不同的城市反映了不同阶级(贵族与平民)的对立 5、雅典及雅典卫城的布局特征
雅典背山面海,城市布局不规则,无轴线关系。城市的中心是卫城,最早的居民点形成于卫城山脚下,城市发展到卫城西北角形成城市广场,最后形成整个城市。广场无定型,建筑群排列无定制,广场和庙宇、雕像、喷泉或者作坊或临时性的商贩摊棚自发地,因地制宜地,不规则地布置广场侧旁或其中。广场是群众聚集中心,有司法、行政、商业、工业、宗教、文娱、交往等社会功能。
为了强调给公民平等的居住条件,以方格网划分街坊。居住街坊面积小,贫富住户混居同一街区,使用地大小与住宅质量有所区别,临街巷的住宅在外观上区别不大。
雅典卫城在城内一个陡峭的高于平地70~80米山顶上,用乱石在四周砌挡土墙形成大平台。平台东西长约280米,南北最宽处为130米。山势险要。只有一个上下孔道。
布局自由活泼,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同时照顾山上山下的观赏。布局和祭祀活动的路线密切相关,王城内各建筑体量大小、形制各不相同,但主次分明、条理井然,烘托了帕提农神庙的辉煌,构图原则体现为对立统一。 6、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及其演变,典型城市
希波丹姆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的。希波丹姆模式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河为骨架的规则结构模式,并在希波战争之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之中。
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
2)两条垂直的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一个或
一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分为3种住宅区:工匠住宅区、农民住宅区、城邦卫士和公职人员住宅区。
希波丹姆的规则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希波战争后城市重建和大规模殖民城市规划建设中迅速简化的要求。同时也确立了一种新的城市秩序的理想,既符合古希腊数字和美学的原理也满足了城市中富裕阶层对雅典生活的追求,然后,希波丹姆模式也使得古希腊的城市规划从传统上灵活有序走向形式上的典雅或呆板,甚至为了构图的形式而全然不顾自然地形的存在,这种模式也给城市生活的活力及城市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桎梏。(此中有演变。。。)
典型城市:米利都、普南城(希腊化时期城市)、庇拉伊斯 二. 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及其演变,典型城市
模式:城市典型模式为两条垂直大道交于城市中心,在道路一侧布置广场,一般占一个或一个以上街区。全城为棋盘式格局,城市一般分为三个区: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住宅私地。 演变:米利都城――单纯棋盘式
塞里纳斯城――有显著城市轴线 普南城――建筑与道路有机结合
7、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规划特点
1、遵循严格的几何和数的规律与秩序,规整统一 2、城市中心由庙宇卫城转变为城市中心广场 3、广场周边设敞廊,讲求透视效果和气势 4、在平地建设突出建筑本身 5、城市街道、规模变大
6、城市绿化环境卫生情况得到改善 典型城市:普南城、亚历山大城 三. 希腊化时期城市特点
1.城市大多按希波丹姆模式建设,布局规整、模式统一。尤其在殖民地量大。 2.广场规整、统一。分区、道路、住区、广场布局均几何设计。
3.卫城和庙宇不再是城市中心,广场成为中心,而且往往在道路交叉口处,在海滨城市靠近船埠,便于交易。
4.城市广场多设敞廊,形象完整。
8、古印度城市典型:莫亨约-达罗城(重点为其图)
9、古罗马不同时期城市特点(伊达尼亚时期——罗马共和时期——罗马帝国时期)
伊达尼亚时期:1)选择高地建城,先修城墙
2)力求体现对天体和世界的认识,体现宗教思想 3)城市规划分区明确,遵循城市奠基仪式的条例 4)街坊内,围绕内院造房子
罗马共和时期:营寨城
罗马帝国时期:1)罗马帝国时期是古罗马历史的鼎盛时期,主要兴建:娱乐设施、纪 念馆、宫殿和赢利性公寓
2)帝国时期的古罗马城:台伯河的运输设施、古罗马输水道、公元前 5世纪的上下水道、大型公共浴场、逐步完善起来的帝国广场
3)帝国广场建筑实体从属于空间,为皇帝宣传的场地 4)以自然景观为背景的大型建筑群落——阿德良离宫
5)凯旋门——与列柱街道、广场、交叉路口相结合
伊达尼亚时期:均建于山岩与高地上,以宗教思想为指导,地区划分很明显(马尔扎波多) 罗马共和时期:城市较多的是营寨城,而且一般以广场为城市中心(庞贝城)
罗马帝国时期:特色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群与建筑群,但城市总体布局比较混乱,是由许多点凑合而成,并未形成完整体系。(罗马城)
10、营寨城特点及其演变,典型城市
方整的城墙,平面为正方形,中间为十字交叉路网直通各边,交叉口处建神庙。演变是由圆形改变到方形。
典型城市:提姆加德城
11、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异同
1)在罗马共和时期,共和广场是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帝国时期,帝国广场成为皇帝们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
2)广场形式逐渐由开敞转为封闭,由自由转为严整
3)共和广场上的建筑物强调自我突出,与广场整体不甚协调。而帝国广场的建筑实体从属于广场空间
4)广场群的设计手法是每个帝皇所建筑的广场建筑群与另一个帝皇的广场建筑群在用地布置上彼此垂直相交,以多个彼此相交的垂直轴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1)~3)为不同点 4)为相同点 12、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
1公元1世纪的论文集,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总结 2涉及方面:城市选址、建筑物选址、街道布置与广场涉及
3继承希波克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提出理想城市模式:平面为八角形,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距离,使防守者易于从各个方面狙击攻城者。城市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市中心广场有神庙居中。为避强风,放射形道路可不直接对向城门(重点为图)
#意义: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模式对其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极重要的影响 13、中古城市社会特点、城市建设特征、典型城市的格局
社会特点:1/中世纪初期城市处于衰落状态:战争和生产方式导致城市萧条,农业和手 工业结合使生活中心转入农村
2/西欧城市兴起于9~10世纪,始于意大利。手工业和农业出现分化,使得城市有所发展
3/12~13世纪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城市变成社会活动中心,许多新的 建筑类型如市政厅、关税局、基尔特厅(手工业行会会所)、教会附设的学校、医 院等开始出现。
城市建设特征:一、城市主要在三种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要塞型 2、城堡型 3、 商业交通型
二、城市选址与发展:保守的选址、突破城墙发展、逐步专业化的商业街市
三、道路:环状与放射状为主(后期也有方格网) 四、教堂建筑与城市中心广场
1、教堂广场是城市的主要中心,是市民集会、狂欢和从事各种文娱活 动的中心场所
2、广场均采取封闭构图,广场平面不规则
3、建筑群组合、纪念物布置与广场、道路铺面等构图各具特色 五、丰富的城市景观
1、教区分化 2、利用城市特色,创造出宜人的空间 3、建筑体量、色彩、建材的巨大反差
4、自发形成的弯曲街道 5、城市主体色调
典型城市格局:城市格局:城市自发形成,以环状与放射环状为主,后期也有一些方格网。城市以教堂为中心,控制城市整体格局,
环境:城市景观环境较好,具有很好的人的尺度,街道弯曲,建筑群有连续感,通过建筑形成对比和相似性。 典型城市:佛罗伦萨,以广场为中心的自由布局的放射路网威尼斯,锡耶纳,巴黎,纽伦堡。
14、圣密启尔山城:典型的城堡型城市(图:圣密启尔鸟瞰)
15、人文主义:主张以世俗的“人”为中心,肯定人是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16、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典型城市及其格局,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特点
15世纪,以佛罗伦萨为代表的早期文艺复兴,教堂构成城市标志,修建有通往中心的道路,两排严格对称,建筑沿袭中世纪特点,着重里面,不重视体积表现。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以罗马为代表的盛期文艺复兴,轴线被广泛运用,重要建筑物属于教皇和权臣,放在城市广场,形成地区中心,建筑物体积构图开始强调,道路笔直通往中心。如圣彼得大教堂。
16世纪中期和末期,以威尼斯和伦巴底为代表的晚期文艺复兴,开拓街道广场,和重要视点相连,修建教堂和府邸,商业、集会敞廊,市政府、钟塔、图书馆、博物馆等。
城市特点:建筑上教堂退居其次,大型世俗性建筑构成城市主要景观,拓宽道路,直接连接重要景点,改善公共设施和卫生条件,调整城市防御,强调运动感和景深。
17、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广场特征及典型广场格局
文艺复兴时期,城市改建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市中心与广场的建设。
早期广场继承中世纪传统,广场周围建筑布置比较自由,空间多封闭,雕像多在广场的一侧,如佛罗伦萨的西格诺利亚广场。
盛期与后期的广场比较严整,并常采用柱廊形式,空间较开敞,雕像往往放在广场中央。 罗马市政广场:米开朗琪罗的重要作品之一,这个设计成就突出在其改建工作上。采用轴线对称、锐角梯形透视以平衡非对称的建筑体量、雕像设置巧妙、建筑立面分段式处理。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世界上最精致的广场之一。拿破仑誉之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广场平面呈曲尺形,在空间组合方面,它是由3个梯形广场组合成的一个封闭形的复合式广场。重点为图(圣马可广场平面图)
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巴洛克时期最重要的广场是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广场。由教廷总建筑师伯尼尼设计。广场气势宏伟,以方尖碑为中心,以长圆形广场和梯形广场相接(图) 早期机场中世纪传统,纲常周围建筑布置较自由,空间多封闭,雕象多在广场一侧。 安农齐阿广场,严谨古典构图,广场三面均开阔的敞廊,尺度宜人,风格平易,广场中央有喷泉和雕象,凸出轴线。
罗马市政广场,梯形平面,轴线对称,产生纵深感和期待感。 盛期和晚期广场较规整,并采用柱廊,空间开阔,雕象往往在中心。
圣马可广场,曲尺型平面,广场长宽比约2:1,由钟塔过度,由封闭转向开敞,四周建筑底层采用外廊式,以发劵为母体。
圣彼得广场:梯形和椭圆的组合,以方尖碑为中心,广场围以柱廊
拿伏那广场:封闭的椭圆广场,呈长圆形。
18、阿尔伯蒂、弗拉锐特、斯卡莫齐的城市建设主张
阿尔伯蒂:(1450《论建筑》)主张首先应从城市的环境因素,来合理地考虑城市的选址和选型,而且结合军事防卫的需要来考虑街道的布局。他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主张从实际需要出发实现城市的合理布局,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理性原则的思想特征。
a合理选址,兼顾城市和要塞
b便利美观的原则——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c理性思考——文艺复兴运动的特征
理想城市典型模式: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星形平面。中心点通常设置教堂、宫殿或城堡。整个城市由各种几何形体进行组合。
弗拉锐特:著有《理想的城市》一书,他认为应该有理想的国家、理想的人、理想的城市。(重点为图)中心六角形广场,辐射道路用三组环路相连,中心是防御性城堡,平面圆形.
斯卡莫齐:(重点为图)城市中心建有宫殿的市民广场,两侧为两个正方形商业广场,南北分别是交易所和市场广场,主要广场南侧有运河.
19、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园林建设:强调自然环境与人工造型的结合,岩穴坡地、亭 留池沼、雕塑喷泉、重台叠馆。 20、绝对君权时期法国广场和园林建设特征和典型案例
法国广场建设:系统规划建设,是此期的代表。 这时期法国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广场。作为封建统治中心的巴黎,出现了分布在一条轴线上的广场系统的规划。纪念性的公共广场有很大发展,并且开始把绿化布置、喷泉雕像、建筑小品和周围建筑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以及处理好广场大小和周围建筑高度的比例,广场周围的环境以及广场与广场之间的联系。
本时期在法国建设的最有代表性的广场是巴黎的旺道姆广场、巴黎的协和广场和洛林首府南锡的中心广场群。
协和广场:开敞设计、历经多年修建、衔接丢勒里花园和香榭丽舍大街、细致的景观设计
广场:把绿化布置、喷泉雕象、建筑小品和周围建筑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以及处理好广场大小和周围建筑高度的比例,广场周围的环境以及广场之间的练习,取消封闭感,形成开阔的空间,中间布置雕象。
代表:旺道姆广场,协和广场
园林建设特征:园林:布置简单,对称严谨,轴线两侧布置景物,风格豪放简洁,不设围墙,使景色与外部渗透,取得无限感。
维康宫布置简单、对称而严谨,在轴线两侧布置了一些惊异的、富于变化的景物,园内面积宽广,可供划船、狩猎。
凡尔赛宫的设计冲破了意大利的约束形式,开展成法兰西独特的简洁豪放的风格。园周不设围墙,使园内绿化冲出界限,与田野连成一片,是巴洛克造园取得无限感的手法。凡尔赛整个宫园布置,无处不体现王权至上和唯理主义的思想。 21、凡尔赛的布局方式(服务王权最重要的纪念碑)
它的主体建筑是一个传统的三合院,在它前面是一个御院,御院前面又用辅助房间围成一个前院。经过路易十四的重建,实际上是一座宫城。它的东面是凡尔赛城。宫前有三条放射的大道,其中两侧的大道通向两处离宫,中间的大道通向巴黎市区的爱丽舍田园大道。人们观赏时景物能很好的包含在一个单一的视野内。同样凡尔赛花园的风景也是连系成一个整体的宏伟的视觉网络。
22、法国旧城改建:巴黎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罗马营寨城——古典主义——雅各宾时期——拿破仑帝国时期——欧斯曼改建)
罗马营寨城:方整的城墙,平面为正方形,中间为十字交叉路网直通各边,交叉口处建神庙。演变是由圆形改变到方形。
古典主义:巴黎城市改建,改进了城市面貌,拆除了很多旧房改成新的连排建筑。路易十四时期扩建卢浮宫,建设一批古典主义建筑物,将它们与主要干道相连,成为标志,并修建了很多广场(旺道姆广场,胜利广场,)。延长巴黎主轴线,路易十五时期建造协和广场,更加延伸了轴线,形成了壮观的香谢里舍大街,许多贵族搬来建造城市府邸,城市面貌发生大变化。
雅各宾时期:新增城市道路连接香谢里舍,增加服务设施,修建绿化广场,加大绿化率,建筑追求简洁体块,很少装饰。
拿破仑时期:以表彰拿破仑功勋为本质,巴黎西区改成贵族区,中心区建立纪念性建筑等,控制中心区风貌。奠定了巴黎中心轴线,开辟明星广场,处处体现恢宏大气之势。
欧斯曼改建:城市形成大十字和双环结构,市中心再次改造,将城市主轴线改造成一体化。建筑立面形式统一,重视绿化,考虑了城市分区。城市市政设施建设很好,但也没有解决城市工业化所带来的问题,也没有解决贫民窟问题,交通障碍也是。
1965年巴黎总规:规划采用“保护旧城区,重建副中心,发展新城镇,爱护自然村”的方针。在更大地区安排工业和人口,即发展成城市群效果疏解人口压力,改变原来的聚焦式向心性发展,沿塞纳河成带状发展,除保护区和中心区向西北延伸,开发两天平行轴线的城市廊,发展多中心城市群,布置9个副中心,在城镇周围建设5个自然生态区,组织完善道路和公交系统,形成快速便捷交通系统。
23、近代资本主义城市的产生、工业革命的利与弊
利:1)城市结构发生改变 2)工业化带给人口城市化 3)改变生产力布局
4)城市规模迅速扩大5)资本与科技高度集中6)不断产生新的工业区和新城市 弊:1)人口暴增,居住环境恶化 2)城市结构巨变,造成混乱
3)刺激商贸,空前繁荣 4)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5)交通恶化 6)污染环境 7)极速发展导致环境艺术品质低下
24、英国旧城改建:大火带来的机遇——克里斯多夫•仑的伦敦改建计划
1)适应近代城市功能的客观要求 2)古典主义+法国园林设计手法
3)城市主轴线、广场序列、放射路 4)宗教建筑弱化、城市经济职能强化
5)失败——忽视现状、地形和土地所有制 6)划时代的意义——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
疗养城市——巴斯。(以温泉著称)
25、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早期: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即乌有之乡、理想之国)、安德雷亚的基督教之城、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后期:欧文的新协和村、傅立叶的法郎吉
意义: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在当时未产生实际影响。但他们的设想中把城市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的实体,把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联系起来,以及其规划思想的出发点是为着解决广大劳动者的生活、工作问题,在城市规划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他们的一些设想
及理论也成为其后“田园城市”、“卫星城镇”等城市规划理论的渊源。
观点:欧文认为要获得全人类的幸福,必须建立崭新的社会组织,把农业、手工业和工厂制度结合起来,合理地利用科学发明和技术改良,以创造新的财富。而个体家庭、私有财产及特权利益,将随着社会制度而消灭。 26、田园城市
a1898年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改革的和平道路》提出,1902年改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
b产生背景: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帝国主义垄断阶段过渡的时代
2)霍华德出身贫寒
3)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幻想通过宣传、感化资产阶级和示范试验来实现社会公正
c目标:建设田园城市其意图在于提高所有各阶层忠实劳动者的健康和舒适水平
d核心内容:通过城乡结合控制合理的城市规模,形成一种有机平衡的发展模式——建立城乡融合、具有适合规模的田园城市,形成田园城市簇群,最终构建社会城市结构体系,确立城市增长的正确原则。
e提出“城乡磁体”,认为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体那样相互吸引、共同结合 f.1903建立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华斯,1920第二座——韦林 g主要特征:1)以区段作为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
2)土地使用为同心圆带状分布 3)辐射状的林荫主干路 4)具有145英亩的被水晶宫所包围的中央花园
5)将农业区、工业区、居住区相结合,将城市与乡村结合,形成城乡一 体化的城市
h意义:1) 以社会改革目标作为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
2)城市规划工作要摆脱城乡对立的旧观念
3)城市规划师的工作既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又要有认真的求实精神 4)完整的规划思想体系、城乡结合、深远影响(卫星城镇、有机疏散)
27、工业城市
1901法国建筑师戛涅提出
什么是工业城市?35000人规模;功能分区: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先进的交通模式;灵活的发展余地;使用最先进的建材——钢筋混凝土 28、带形城市
1882年索里亚•伊•马塔提出
什么事带形城市?:城市应有一道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沿道路脊椎可布置一条或多条电气铁路运输线,可铺设供水、供电等各种地下工程管线。
29、主要城市规划著作时期、作者、内容
建筑十书:维特鲁威 古罗马时期 内容:
1.城市选址必须建在高地,不占沼泽,瘟疫滋生地,避免浓雾强风,有良好水源供应及丰富农产资源,交通要便捷,
2.建筑物选址:建筑物性质,与城市关系,地段四周建筑/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污染等
3.街道:街道与常风向关系,与公共建筑关系
4.广场:提出建设性意见
5.理想城市方案:平面八角形,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弓箭射程,易于防守,路网为放射性,为避免强风,可不直接正对城门,市中心广场有神庙.
论建筑:阿尔伯蒂 文艺复兴时期
内容:从城镇环境/地形地貌/水源/气候和土壤着手,对合理选择城址和城市及其街道在军事上的最佳形式做了探讨.典型城市模式是道路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形成多边形的星形平面,中心点通常设置教堂,宫殿或城堡.
理想的城市:费拉锐特 ,文艺复兴时期
内容:为防御而设城市,中心为六角形广场,辐射道路用三组环路连接,城市中心设置梭堡状防御性构筑物.
明日的田园城市:霍华德 1898年 进化中的城市:格迪斯 1915年 明日的城市:柯布西耶 1922年
内容:300万人口,中央为商务区,中心的24座60层高容纳40万,旁边环以居住60万的板式住宅,最外围是200万的花园住宅,平面是现代化几何形,道路网是方格网加放射,规划思想就是疏解人口,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
阳光城:柯布西耶,1933年
内容:城市中心区是居住区而不是行政中心,是容纳2700人的居住联合体,绿化空间和快捷交通.
雅典宪章:1933年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寂静的春天: 蕾切尔•卡逊,1962年
内容: 阐述了杀虫剂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城市意向:凯文林奇 1960年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简雅各布斯 1961年 城市不是一棵树:亚力山大 1965
30、盖迪斯的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学科《进化中的城市》
1)重视人们对城市的多样化要求,强调公众参与和必须把城市变成一个活的有机体 2)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构架,强调“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它,按事物的应有面貌去创造它”
3)城市和乡村结合一起的“区域规划” 31、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1)不能听其自然地凝成一大块,而要把城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上去
2)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
3)把个人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即“日常的活动”可做集中的布置,不经常的“偶然的活动”则做分散的布置
4)日常生活应以步行为主,并应充分发挥现代交通手段的作用
32、 勒.柯布西埃、霍华德、赖特城市理论比较
柯布西耶:集中主义,主张将城市高度集中,在中心建造高密度建筑,留出大片空间和绿地给予民众,利用高效交通分层联系.代表作明日的城市
霍华德:分散主义,提倡城市乡村结合,限制城市规模,在中心城市周围建造小城,疏解人口到周围小城,或者新建,形成平衡的有机系统.代表作由帕克,恩温设计的莱切沃斯.
赖特:分散主义,消除城市,半农半城,提倡利用交通联系各个地方,在交通沿线建造公建设施.赖特的广亩城市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现在美国的郊区现象却非常相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