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2021-08-12 来源:小奈知识网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镇平县侯集镇袁营小学 乔 丽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人类社会在不断创新中发展,人类本身也在创新中不断得到完善。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创新已成为全球性面向新世纪,迎接新世纪的一个最热门的话题,而且不断升温。因为在新世纪里,一个民族能否称雄于世界,关键在于能否创新。有创新才有实力,有创新才有进步,有创新才能站在历史的潮头,有创新才能站在科学技术的制高点,有创新才能腾飞。总之,对于创新不论怎样估价,也不会过高。

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反复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一系列论述,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我国计划把实施创新作为科研课题,系统研究和实践。下面谈谈我对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的认识和想法。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和任务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和制高点。

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服务,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打下基础,简而言之,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主要有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创新人格,属动力系统,包括强烈的动机,不懈的追求、自主性、主动性、好奇性、挑战性、求知欲、坚韧性等等;二是创新思维,属智能系统,包括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发散性、独创性等;三是创新技能,属操作系统,创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获取和利用新知识信息的能力,操作应用能力和一般创造技法等,以上三方面以创新人格的培养最为重要。

二、小学生创新教育的定位

长期以来,由于“创新”的定位过高,有人对小学生创新持怀疑态度。其实通常说的“创新”有两次含义:一是“前无古人”的层面,就是说首创的事物谓之创新。其参照系数为人类历史,因而这种“创新”只有极少数人可以达到。二是“概率不大”的层面,就是在特定群众中是鲜见的,同样具有“新”意。可见,在前一层面上,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可达到者确实不多。但在后一层面上,尤以具体的学生为群体为参考系时,情形就大不一样。哪怕学生

别出心裁地解决一道题,也是创新。虽然没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却锻炼了学生的心智,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是甚为宝贵。不少实事也证明,小学生是具有创新潜力的。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的事迹就是证明。

我们要把小学生的创新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区别开来。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是高层次目标,小学生的创新是低层次目标,对小学生是创新启蒙教育,是为培养人才打基础的教育,不能定位过高,不能操之过急。

三、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

实事创新教育首先要教育创新,没有教育创新,穿新鞋走老路,创新教育会成为一句空话,教育创新最迫切、最关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观念创新,要摒弃“标准件型”的人才观、教育观,确立“注重创新”的人才观、教育观。

用划一的标准来衡量人、塑造人,这是建立在近代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人才观、教育观。这种“标准件型”教育观念,与传统的“承传型”和“应试型”教育观念相结合,产生了束缚、扼杀学生个体创造性的消极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必须坚决破除这种“标准件型”的人才观、教育观,树立“注重创新”的人才观、教育观。听话的、考试成绩好的学生,未必是创造型的人才;素质全面特别是具有科学批判性精神和探究、发现能力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潜能,是他们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二是课程教材创新,要改造现有的课程教材体系,构建“引导创新”的课程教材体系。 课程是整个教育系统运行的软件。课程结构制约着人才素质结构,教材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我们在教育改革的实践正面临着这样的一些问题;

——课程教材是重在指向过去的世界,以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为本,以单通道方式向学生进行灌输、传授为主,还是面向未来的时代,以人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发现和探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程教材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些基本要求(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等)?

——如何改变分科过细,过分强调学科学知识体系,内容偏多、偏全、偏深、偏难,以致学生负担过重的状况;实现课程的重组和综合,即体现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保证核心和基本要求,以体现课程的多元化和可选择性。

总之,构建一个科学、开放、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和时代特征,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课

程教材体系,已经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我们特别要开发教材中的创新因素。

三是评估体系创新,要改革“导向应试”评估体系,建立“激励创新”的评估体系。 把统一的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学生,迫使每个学生按照唯一的标准答案来应试,这是旧评估体系的一大弊端。

改革这种“导向应试”的评估体系,建立“激励创新”的评估体系势在必行。应当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实行评估内容的开放化、评估体系的多元化和评估体系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发展和创新,增强考试内容的选择性和试题答案的发散性;发挥学生整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估,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估。构建这样的评估体系,才能发挥积极的导向和鼓励作用,才有利于形成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所必须的宽松环境和自由空间。

四是教学方法创新。改变单向灌输式教学,实行启发式、讨论式、评论式的教学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带着问题,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上鼓励教师以问题为纽带,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知识、程序和方法。

五是教师队伍创新,要转变“搬运工式”的教师较色,建设“善于创新”的新型师资队伍。

按照“应试”的目标,把课本、教参以至练习册原封不动地搬来,灌给学生,年复一年循环往复,这是经常可以见过的现象。这样的教师角色,体现不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本质,也贬低了教师应有的生命价值。我们不可能指望缺乏创造性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实现教师的转型,着力建设一支立志创新、善于创新的高素质队伍。今天,21世纪的教师应当具备自觉的创新精神、开阔的知识视野以及富有开创性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他们不应该仅仅是传统文化继承者,而应该同时是新文化的创建者;不应该是现成知识的搬运工,而应该是与学生平等相待、教学相长的知心朋友;不应该是固步自封的教学匠,而应该是不断超越和更新自我的教育家。

六是教育环境创新。创建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环境。首先是创建有利于创新的课堂环境,这包括①建立活跃、宽松、民主高效的课堂氛围;②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以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③作出有利于促使学生创新的评价。其实是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学校环境。学校的各种布置有利于让学生感到自由和安全;有特定的学生活动室以利于学生创新;有必备的设备供学生创新;同时学校的陈设还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等。

四、运用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搞好教育创新

伟大的人们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先驱,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典范,特别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对我们实施创新教育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 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会想。从小就要培养儿童创新的良好习惯。那就是每碰到一件不顺手的东西,就动脑筋想一想,如何进行这些东西,使之更加完善,这样就会产生新的见解,创造出新的东西。

2、 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会做。有句话说的好:“实验式发明的摇篮。”光有号的想法不动手去做事不会有创新成果的。要创新就要把好的设想付之于行动,动手去实验,去创作。只要肯动手,就会有创新。

3、 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多看。要把视线从课堂、从书本解放出来。眼睛不要老盯在分数上,要多看一些课外读物,开阔眼界,要多留心身边的事物,学会观察,从中“发现未发明的新理”。

4、 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会说、会问。陶行知先生曾有诗曰:“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鼓励儿童敢说、敢问。巴尔扎克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提问时一个人丛已知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只有不断提出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在教育、教学中开展“问号行动”是非常有意义的。

5、 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大社会。要把儿童丛鸟笼式的学校里解放出来,“对宇宙空间,与万物为友。”只有这样知识面才宽,创造思维才广。

6、 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学会做时间的主人。搞发明创造要有时间,要给儿童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合理地利用时间,科学地支配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做自己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情,开展创造性活动,只有这样,创新才不至于成为空话。 我们坚信:六大解放实现之日,就是创新教育成功之时。努力吧,创新教育的成功在向我们招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