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区域经济学(第一讲)

2021-08-15 来源:小奈知识网
区域经济学

第一讲

1、为何要研究区域经济

研究区域为何发展,以及不发展—来自现实的压力。区域差距 为什么有的国家穷,有的国家富?国富国穷的秘密。

为什么有的地区穷,有的地区富?以江苏为例,苏南苏北差距的秘密何在?

2. 什么是区域?

由上而下的(如行政区划:维扬区)。

由下而上的:透过文化,历史,经济与社会动员方式界定区域。 --两者有时一致,有时会出现冲突 例,徽州,昆山/苏州/南京/上海, 苏锡常 欧盟

--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范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面向。

3. 怎样去衡量区域发展?可以用那些指标? 常用的指标 GNP/GDP

personal income, industrial structure,

new construction, Employment/unemployment Migration

--这些指标有没有可能互相冲突? 如:GDP高,人均收入不高?

就业数量增加,但个人所得减少?

关掉煤矿,开电子工厂,对地方的影响? GNP 增长=生活改善? Jobless growth Voiceless growth Rootless growth Futureless growth

增长和基本需求: From “growth” to “basic needs” 发展对不同群体有不同的影响 urban/rural; male/femal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营养 预期寿命

生活条件:Access to water, gas, electricity, telephone, heat, etc. 公共卫生/医疗AIDS, SARS 教育

Decision making Digital divid

4、什么是发展? 发展=工业化?

进口替代论:一个区域自给自足的能力越强,依赖进口的货物或服务越低,表示该区域发展程度越好。

--然而,在区域间贸易,投资频繁的条件下,将自足率当作发展指标是否适当? 出口导向论:认为出口才是带动区域内各部门增长的动力 --但是否对出口市场依赖太深?(从咖啡到IC)

我们绝不应迷失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那就是以人为本,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扩大他们的选择余地。

——斯特里登(1994)

5. 为什么区域之间发展有差异? 天然条件说:很难解释为何天然条件不佳的地区可以比天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发展的更好(日本vs. 印尼, 好莱坞 vs. 印度)

比较优势说:认为每个区域都有一些相对优势,如劳力便宜或资本报酬率高,每个区域依此发展就形成了区域间的差距。

--问题是这些生产要素经常是被建构出来的,不是天生如此。有计划的对生产要素进行投资(如教育),可能让处在不利竞争条件下的区域得以改变发展模式。

政府投资说:问题是,政府为何选择特定区域而放弃其他区域?另外,政府的介入也常常是失败的,并不保证成功(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 三线产业)。重要的是讨论成功的条件何在?

制度与组织说:认为经济行为是附着在社会关系上的。因此,一个区域的发展成功与否,不在于有多少资源或政府投资,而在于相配合的社会条件和文化等因素,特别是行之多年而不自知的习俗(custom)与制度性力量的整合。

6. 两个主题

解释区位选择:即产业的空间布局、分工,和城市体系的关系

解释集聚:企业之间的关系;外部经济:专业化供应厂商的形成,劳动力市场共享,信息外溢;制度和文化„

II. 区域经济学的由来、演变和 范式转移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by Thomas S. Kuhn, 1962 paradigm shift

科学/科学家社群(community) Kuhn argues that scientific advancement is not evolutionary, but rather is a \"series of peaceful interludes punctuated by intellectually violent revolutionshose revolutions \"one conceptual world view is replaced by another\". 在革命阶段,新旧各种理论各有拥护者,彼此竞争

. 区域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 20世纪初德国的区位理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0年代大萧条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区域发展

50-60年代区域发展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科学主义的尝试(regional science) Walter Isard

1958, Department of Region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70年代产业结构重组和区域发展的新挑战:来自日本和新兴工业国的竞争,去工业化,高科技新工业区域的崛起…

80, 90年代关注技术创新和区域竞争--管理学的介入:如发展“战略”、地方营销 新经济地理学的崛起:以新的语言和古典区位理论对话:如Paul Krugman

2.地理给经济活动提供什么?

原料、市场和运输 劳动力

外部规模经济 社区基础设施 资本 土地

环境的舒适 政府的角色

--不同的理论会强调不同的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3. 理论的范式转移

(1)区域科学(regional science)的尝试

分析基础:生产要素,商品/劳务等的

不完全流动性是产生区域差距的前提。 a. 60年代以前强调要素差异,

距离(运费极小化)和集聚因素。

--不可转移的生产要素:天气,土壤,治安„

--可转移的生产要素:cap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 etc. b. 70年代后开始重视需求差异 --不易转移的产品/服务: 社区服务,零 售,学校

--可转移的产品/服务:取决于地方是否有便捷渠道 c. 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的相对集中所产生的成本节约或效益提高。

马歇尔: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 外部经济:整个行业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给个别厂商带来的利益。规模扩大、产量增加,引起与企业有关的外部条件的改变--专业化供应厂商的形成、劳动力市场共享、信息外溢

地理格局由集中和分散两种力量相互抵消、平衡而成。

--集中力量:需求与成本,劳动力市场共享,外部经济 --分散力量:地租,外部不经济

与主流经济学分享假设和方法

 摆脱描述性的方法,尝试引进分析性的模式和语言。

 主要只讨论经济因素(运输,劳力成本),不考虑历史、社会因素。

新古典区位理论使用非常抽象的推论方式取得一个一般性的模型,以此认定厂商应该如何选址。

理性人的假定:假定有一个普遍的理性来规范人的行为,因此有一个普遍性的经济法则

(2)批判的政治经济学取向

 70年代开始提出,厂商的行为要放在整个资本主义体系里来考察。

 1) 基本上,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由于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经常导致危机,而必须透过

在地理空间上的扩张来减缓危机的破坏(必须开发新的市场„)

 2) labor: 劳资之间的对立使得资本在进行区位选址时,劳动力因素最为关键。(如英

国的产业再结构,台湾的资本外移)

 3)认为不应该先假设有一个抽象的模型,再用这个模型来衡量现实。在现实中,政治

和社会力量本来就会与经济因素互动,造成区位选择的动力:比较台塑六轻建厂案,宜兰—云林麦寮(200亿美元)—福建海沧/宁波(130亿)

 4) 有别于传统区位理论只将地理空间当成承载社会事件的容器,批判性取向强调地理

的空间关系对于事件发展会造成差异,也因此开启了关于地方性(locality)的研究。

(3)主流经济学重新发现区域:新经济地理学

 基本问题:集聚的机制是什么?

 考虑外部经济,不完全竞争,路径依赖,空间集聚, 报酬递增, 多重均衡,etc.  建立数学模型: Paul Krugman的著作

 没有超越新古典的范式,不考虑社会、制度、文化, etc.

(4)地理学家也在发展 “新经济地理学”

 百家争鸣

 --人文主义现象学

 --女性主义(feminist geography),  --结构主义

 --后现代主义:反对必然主义/本质主义(essentialism),

 All knowledge is partial, context-based, socially constructed, situated

knowledge.

 New regionalism: 制度,文化,交易成本

4. 全球化与区域发展

 在运输与通讯技术不断改良的条件下,以及全球经济的快速整合下,区域的意义何在?  现实的例子:

 城市带/城市群/都会区域被认为是当前全球经济的主要动力: 美国的硅谷,日本的东

京-横滨,关西(大阪-神户-京都),意大利中北部(第三意大利),中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台湾的台北-新竹走廊等。

 区域整合的趋势:欧盟(国际贸易变成区际贸易?)  夜间世界卫星影像—是经济集聚区域,不是国家

The rise of the region state

区域国家的崛起

 Kenichi Ohmae (大前研一),

 Chairman of the offices of McKinsey & Company in Japan

 The nation state is dysfunctional  Nation/state

幻灯片16

What makes a region state?

 -- small enough for its citizens to share certain economic and consumer interests but of

adequate size to justify the infrastructure—communication, transportation links, and quality professional services—necessary to participate economically on a global scale.  --Provide an attractive market

 --Strategies of the new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E.g. Nestle(雀巢), P&G (保洁) 在日

本关西地区(22 million residents)的发展  --对政府的挑战

是否意味主权国家的结束?

全球化与区域/地方化之间的互动为何?

Reading:

 1. 创新的空间,第一章,第一节:全球·国家·区域。  2.Kenichi Ohmae, 1993,”The Rise of the Region State,” Foreign Affairs, Vol.72,

No.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