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 强化管理 全面提高县供电企业管理水平
近年来,在国网公司农电工作部的指导下,安徽农电积极践行“三新”农电发展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国网公司全面加强县级供电企业管理的意见,结合安徽特点,创新管理机制,加强监管力度,县公司取得明显进步,并对省公司的生产经营、行风建设和企业形象等作出了应有贡献,省电力公司连续三年荣获省文明行业评比第1名。 一、取得的主要成效
1.树立了“一盘棋”的整体观念,推进和延伸了“国家电网”品牌建设。县公司改制为全资或控股公司后,全面融入省公司进步发展中,省公司按照资产纽带关系,履行管理职能,省、市、县、乡管理层次清晰,管理思想一致、管理行为统一,保证了国家及省的要求及时得到贯彻落实。全省实现了县乡一体化管理,完成了“户户通电”工程,实现了城乡各类用电同价。国家电网公司“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和“真诚服务、共谋发展”的服务理念,通过县公司进一步在全社会唱响和光大,落实维护“国家电网”品牌责任,丰富了“国家电网”品牌内涵,把“国家电网”品牌延伸到广大农村,树立了电网企业的整体观念和公众认可的社会形象。在地方行风评比中有60县名列前三名,其中第一名29个县,第二名18个县。
2.农电生产、经营业绩显著,对省电力公司的贡献逐步增大。原趸售县局专业管理薄弱,直供县局发展活力不足等现象得到显
著改善,县公司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经济运行能力不断增强。农电系统电量增长连续6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且增幅均在15%以上(最高达20.51%);2007年综合线损比2003年下降4.14个百分点。县公司经营成效给省公司整体经营运作和指标完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内部运作规范,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72个县公司按公司制运作模式建立了一系列管理规章,按照省公司的部署和要求,县公司内部机构统一按“六部二室”设置,建立健全生产、安全和营销管理制度;实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完善奖惩激励机制。从根本上理顺了企业进步和发展的路子。企业法律意识明显增强,经营运作规范。提高了企业素质和员工素质,提高了县公司领导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培养了一批懂管理、业务精的干部队伍,职工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建立了常态管理机制,增强了县公司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主要做法
(一)统一认识,牢牢把握农电工作的基础性地位
1.公司党组高度重视农电工作。农业和农民是国家始终关心的大事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农电工作事关农村、农业和农民。省公司党组始终认为:农电工作具有政治和经济份量并重的特征,不把农电工作做好,会影响“三农”政策的落实,也会影响到公司利益。做好农电工作,对公司系统履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责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农电工作纳入省公司大局统筹部署。我省充分认识到加快县公司发展,对巩固和提升公司系统基础性地位具有巨大作用,多年来公司党组始终把农电工作作为省公司重要工作,纳入省公司大局统一规划,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县公司电网建设、财务预算、指标考核等全面纳入省公司预算管理。总经理办公会多次专题研究推进“三新”农电发展战略,2007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公司总经理主持召开了总经理工作例会,制定了推进农电工作措施,大幅度调增了农网资本性支出预算。县公司良好的发展态势,有效地推动了省公司进步与发展。
3.强化农电综合管理部门的作用。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强县供电企业管理的意见》要求,我省建立健全省、地两级农电管理机构,17个市供电公司均成立了农电工作部,受省公司委托,全面行使所辖县公司的农电管理职能。按照“归口管理”原则,确立了农电部门牵头,充分依靠有关部室行使管理职能的管理体系。省公司农电工作部为省公司层面农电综合管理部门,县公司班子建设、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由相应的专业部室负责。省公司层面有关农电的文件均由农电工作部会签,避免省公司层面的多头管理,解决管理不到位形成的管理空档;形成了农电部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各部门齐心协力地做好农电工作的常态机制。
(二)实施“三个坚持”,推进县级供电企业全面进步 1.坚持“三步走”战略。为改变县供电公司整体管理水平较低
的局面,省公司党组联系农电实际,提出了提升农电管理水平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县公司基础管理考核达标;第二步,创建省一流县公司;第三步,创建国一流县公司。一步一个台阶、稳步推进县公司管理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轨道迈进。几年来,我省始终坚持这条基准线,将推进企业基础管理合格、省一流、国一流,作为推动企业进步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常抓不懈。在基础工作抓好后,再来推动各方面的进步。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评分细则和评比办法,将基础管理工作向务实的方向引导,把安全、降损、服务作为基础管理的重点来抓,以重点带动全面,进而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2.坚持“三分管理”原则。为避免省、市公司对县公司形成多头、交叉管理,以及县公司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我省摸索总结出了“分级管理、分层考核、分类指导”的农电管理原则,基本实现管理层次清晰,管理渠道畅通、内部运作规范的目的。 分级管理的实质就是确定省、市、县公司的三级管理层次,省公司授权委托市公司,行使对县公司的管理职能,省公司的管理要求通过市公司去组织实施,充分调动了市公司农电管理的积极性。同时省公司对市公司的管理成效进行评价考核,市公司的农电工作纳入省公司对市公司年度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范畴中。形成了省公司考核市公司,市公司对县公司进行管理考核的“分层考核”的机制。
分类指导就是鉴于县公司管理基础和客观条件差距较大的实际,
实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策略。
农电“三分管理”原则,既强化了市公司的管理责任,又使市、县公司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既鼓励管理创新,又保证了基础管理要求的一致性,提高了企业执行力,确保国网公司和省公司的要求能够有效落实到基层。
3.坚持“目标管理”考核。自04年起,我省全面推进农电目标管理。建立目标管理卡,明确管理标准和重点工作,细化量化考核评价标准和评价细则。07年农电又确定安全管理、生产与科技进步、企业管理和农电行风建设四个课题,并对17个市公司进行考核。市公司根据目标管理的要求,制定对县公司的管理考核办法,县公司则建立乡镇供电所的管理目标和评价机制。年初明确任务、年中点评、年底考评排序。
(三)打基础、抓规范,稳步提升农电专业管理水平。 1.严格最基础管理考核。省公司每年确定最基础管理条目,制定评价细则。最基础工作是维系安全不出事故的底线,是生产规范化的基础,是实现经营指标的必备工作,是预防行风恶性事件的基本条件,要求所有的单位必须做到。
2.建立薄弱环节档案和提高性工作清单。为解决个性问题,我省农电持续开展了薄弱环节分析与改善工作,建立了72个县公司基础管理薄弱环节档案,要求每个公司每年着重解决1-3个薄弱环节,督促解决自身存在的个性“短板”。
另一方面,省公司每年也列出提高性工作清单。提高性工作是县
公司自主选择的工作,有能力的就做,以促进县公司自我加压,自我发展,鼓励条件好的县公司勇于争先。
3.建立统一的生产、营销管理规范和标准。我省坚持以“规范化”管理为抓手,持续提升专业管理水平。在坚持开展变电站、调度所、供电所规范化管理达标考核的基础上,07年我省创新开展了设备修试、线路、计量规范化管理考核工作,制定了管理规范以及配套的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全省形成了以调度、变电、线路、修试为核心的农网生产规范化管理及考评体系。为加强电网监控、经济运行、操作监护、事故处理等专业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4.建立规范化管理动态考核机制。加大对已命名的调度所、变电站检查力度,不论是日常工作,还是统一组织的检查中,凡是发现管理滑坡、达不到管理标准的予以摘牌或警告。07年共取消了3座变电站“规范化管理变电站”称号,对8座变电站提出黄牌警告,督促建立常态机制。
5.积极推进农电标准化建设。制定了“操作票、工作票填写及管理规定”,编制了供电所现场作业安全措施卡样卡,全面实行“一票一卡”,全面实行安全生产周报制和分级督查制度,着力加强现场安全监控,确保作业危险点分析和预控到位。 面对供电所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我省大力推进供电所标准化作业,拍摄了“供电所标准化作业辅导光盘”、“供电所外勤人员技能操作培训专题片”,印发配套教材,指导帮助供电所人员
领会、掌握标准化作业工作要求和操作技能,提高作业能力。 (四)以电气化建设为契机,构建促进农网持续发展的内外环境。 1.建立政府主导的工作机制。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确定的“政府主导”的工作原则,我省成立了由省经委,省农委、省物价局、省电力公司组成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17个市、72个县也均成立了由政府主导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领导小组。召开全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会议,建立定期例会制度。 为提升电气化建设效果,扩大社会影响,我省电气化县验收定位,是对县一级电气化工作的全面考评,而不是对县供电公司的验收。验收工作的领导、组织均由政府部门牵头,验收对象也是基于对该县电气化建设的全面评价验收。验收工作中,坚持标准,严格程序,保证质量,不作秀,不走过场。07年原本计划建设3个电气化县,通过验收的只有2个电气化县。通过验收,肯定成绩,指出问题,督促县政府协调解决。此举得到省经委、省农委的肯定和好评,为电气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完善企业内部工作机制。一是宣传机制,定期编制《新农村电气化简报》,报道工作动态,宣传政策,交流经验。二是通报制度。定期通报工程建设进度和电气化完成情况,表彰先进,督促后进。三是考核制度。省公司将电气化县、乡、村建设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严格考核,奖惩兑现。
3.建立农网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一是积极筹措农网建设资金。制定了《安徽省电力公司筹措农网改造资金的若干意见》,拓展
农网建设资金渠道,对建设资金暂时不足的县公司,经省公司批准后贷款改造;对建设资金不足且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县公司,由省公司直接投资建设农网。同时省公司规定县公司电网投入不得少于所提折旧费的60%(有条件的不少于80%)。二是建立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投资激励机制。07年省公司安排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资金1.68亿元,县公司配套资金4.03亿元,资金均以农网工程项目配套资金的形式下达,提高了基层单位的积极性。 4.纳入预算管理,强化资金、进度和质量监控。我省农网建改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投入均纳入省公司预算管理。
5.滚动修订规划,促进电网科学有序发展。一是滚动修订农网“十一五”规划。二是审核、汇总农网“十一五”发展规划;三是分类、分县建立工程项目库。
(五)结合实际,注重实效,努力提升农网科技水平。 1.创新并推广应用农网变电站建设模式。我省高度重视农网科技工作,积极研究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网发展模式,共有3种35KV变电站模式和2种农网110kV变电站模式入选国家电网公司典型设计库。
2003年,我省在总结小型化变电站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基于输变电设备设计、制造工艺及质量的发展提高,设计了7种35千伏箱式变电站建设方案。2006年,我省又探索研发了农网JYB-3500系列组合变电站模式设计,组合式变电站采用工厂预装式生产的设计思路,项目设计新颖、技术先进适用,轻钢结构
厂房,外形美观,缩短了建设周期;设备采用统一标准配套供应,便于成套,降低了采购成本。“十一五”期间,全省农网新建35KV变电站,全部按照组合式变电站模式建设。
配网方面,我省设计出版了《安徽省农网10千伏配电台区设计图集》,制定了《县城电网改造工程10千伏配电台区设计图集》、《安徽省农网10KVJP柜设计图集》,规范和指导建设单位的设计、建设行为。2007年我省还启动了农网35千伏紧凑型线路设计工作。
2.推进县乡信息一体化建设。为规范管理和服务行为,清晰工作流程,我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持续改进”的原则和实施“省、市、县、乡统一管理”的思路,将市、县、乡三级农电MIS一体化开发,初步完成了“安徽农电MIS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把农电规范化管理的思路、标准融入信息化建设之中,规范化管理工作通过管理系统实现,促进管理工作常态化。农电营销MIS系统已全面部署应用,农电生产MIS系统已完成输变电设备管理、运行、通信、自动化、检修、两票等模块开发和试运行工作,安全工器具、无功电压、技术监督等模块正在积极开发中。 我省还开发了全省农电管理信息平台并投入试运行,农电信息管理系统以县公司MIS系统为依托,实现对农电业务整体规范管理、数据处理、统计分析、辅助决策等功能。通过平台建设,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全省县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实现分层、分级的动态管理,做到管理工作程序化、业务数据标准化,提高工
作效率和质量。
3.安排农电专项科技计划,积极应用“四新”技术。在电网建设与改造中,我省积极采用农网适用技术,兼顾先进性、经济性和实用性,推广应用智能化、免维护、可靠性高、节能环保的电力设备。对新建工程严格审查,保证选用设备先进可靠。 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坚持“点面结合,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使用S11变压器、非晶合金变压器、集束导线、WSN(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选用新型彩色绝缘子、彩色电杆等新产品,使农网设施与新农村环境友好协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