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探析

2021-04-27 来源:小奈知识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探析

作者:马敏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年第02期

摘要:村委会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农村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对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本文立足于扎实的田野调查,通过对林渌村村委会的实地调查研究,剖析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它的功能,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真正让新农村建设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 关键词:村委会 新农村建设 功能 林渌村 1 问题的提出

村委会(全称是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性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根据各地农村社会发展的不同水平,村委会应该如何制定符合当地具体情况的发展路线,如何处理村委会与村民、政府之间的关系,如何充分发挥村委会的功能和作用,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因此,通过对村委会的研究,希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村委会的功能和作用,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向现代小康社会的转变,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和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村委会的性质和职责 2.1 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是由各个不同部分组成的统一整体,各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每个组成部分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和作用。不管是社会现象或是组织,都被认为是具有功能的,它们为维持整个社会结构做出了贡献。 2.2 村委会的性质

村民委员会的性质特征有三层基本含义:其一、村民委员会是农村的基层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对基层权力形式的制度性安排,是国家正式制度的延伸。其基层性决定了它是构成我国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承担着协助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带领广大村民群众依法开展自治活动的任务。其二,村民委员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依法管理本村的权力性机构,故而,村民的意见才是村委会权力的真正来源,即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之为农村现代化内生性要求。村民通过村委会表达意见,对国家正式制度进行监督,提出建议。其三,村民委员会是自治组织,这是其最重要的特征。所谓村民自治,就是全体村民组织起来,在本居住地区依照国家的宪法、法律和政策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村民委员会“按照自己的事情自己定大家的事情大家办”的原则,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为全体村民服务。 3 武鸣县林渌村村委会简介 3.1 林禄村概况

林渌村位于太平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有16个自然屯,17个村民小组,733户,2818人。耕面积2508亩,其中水田1030亩,旱地1568亩,林地面积8500亩。农业以种植西红柿、水稻、玉米、木薯、龙眼为主。建有2000多亩的太平镇无公害西红柿生产基地,西红柿产品名扬并远销区内外,单此种植项目每年为全村带来人均纯收入增加600-1000元.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山林地、果园和水库的发包。近年来,该村“三个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先后荣获县级“文明村”、“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先进集体”、“市级综治范村”、自治区先进人民调解会、“村民自治模范村”等荣誉称号。 3.2 林渌村村委会概况

林渌村村委会人员共五名,村长兼书记,为女性。其他四名为男性,分管村内组织宣传等工作。近年来,林渌村在村委会成员的带领下,建设了西红柿经济专业协会,西红柿产量和质量提高,西红柿远销全国,农民的收入增加,成为远近闻名的西红柿示范村。村委会成员对农民认真负责,对村内发生的大事集体讨论商量,坚持民主决策原则,是服务型基层组织。 4 村委会对农村社会稳定发展发挥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村委会起着非常大的组织引导作用。通过村委会的正确引导,让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的科技农业轨道,增加了人们的收入,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同时,能够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开展各项精神文化娱乐,丰富农民生活。在村委会的正确引导下,逐渐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健康卫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调查中了解到,林渌村村委近年来努力为村民作出如下几方面的贡献,并得到村民的认可。 4.1 经济功能

在村委会的带领下,依据本地农业特色,西红柿是本村的招牌产业,争取上级支持,投入11.5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为2500多平方米的林渌西红柿专业合作社交易市场,建了2000多亩的太平镇无公害西红柿生产基地,建有西红柿交易市场,成立西红柿专业合作社,推行支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以支部领合作社,合作社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方式,把一家一户单打小闹分散生产经营的群众组织起来,把群众自产自销的单个产品纳入整个西红柿链条,扩大生产规模,规范经营管理。打造林禄村西红柿品牌。形成具有林渌特色的西红柿产业。每年三月份为西红柿成熟时节,会有来自河南、武汉、怀化、贵阳、西安等地的老板收购,全村西红柿亩产量5000-8000公斤,年销售量5000万斤,成交额3000多万元。得到了政府支持的西红柿叶面肥50多件,2010年初因冰冻灾害补助(西红柿)2.5万元,435户村民得到灾后补助。林渌村西红柿生产开始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平均每户家庭单靠西红柿纯收入有1—2万元。另一方面,在村委会的引导下,农民还种有其他经济作物,例如木薯、玉米等,山林地种有桉树。此外,村委会邀请区、市、县、镇农科专家来本村上农业使用技术培训,培训人数达300多人次,今年年初合作社又通过国家商标总局申请注册“林渌”牌西红柿商标并得到了受理。2008年9月争取县科协的支持,组织群众对西红柿品种进行改良,全村800亩西红柿基本种上了品质优良的“盖世郎”、菲亚特等品种,此外2008年7月份,组织种植“甬优6号”超级稻280亩,通过村民们的精心栽培,亩产平均1005斤,比常规品种增收300斤/亩。在村民的辛勤劳作和村委会的积极正确引导下,林渌村整体上人们收入增加,生活提高,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享受现代化的生活。 4.2 政治功能

林渌村被评为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村党总支共五人,成员通过公推直选”的模式民主产生。党员干部有爱心、有热心,有干劲,积极开展各种创先争优活动,是一支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队伍。以建设市级党建示范点为切入点,积极打造“民意为你疏、民生帮你”服务民生工作站、“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党建模式、“四议两公开”等党建亮点,取得了初步效果。对于村民反应的问题,党组织给予及时处理,协调村民之间的矛盾,遇事与农民一起商量。在西红柿合作社建立初期,发挥党员示范带头户的作用,政治民主开放。 4.3 文化功能

建设了新型农民读书屋,科技书籍、书架价值达5万元。争取南宁市交易场经营户的支持,5名贫困儿童得到扶助资金200元/人,书包及书籍一批。“三.八”节召开妇女大会,邀请县妇幼保建院党委书记,县农局局长、镇政府镇长、镇妇联主席来为本村妇女上卫生知识保健课,农业发展远景知识课,如何做一个新时代的女性,会上还邀请4个小朋友为妈妈献上“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等歌曲。“六.一儿童节、教师节那些钱到学校给小学生和教师节日慰问。同时在村委经济很薄弱的情况下,又拿出500元给学校电脑门窗加固。

2008年春节大年三十、正月初一、初二举行组与组篮球赛、拔河赛,同时表彰去年获市级以上荣誉的在校生65人,考上武高公费生上大学本科生4人。2005—2007年度五好文明家庭5户,热心公益事业6户,重视教育家庭5户,表彰会上,还邀请本村在外工作,曾获全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民歌大赛铜奖广西中医学院副教授、区骨伤医院潘医师和去年代表武鸣到北京参加“星星火炬”艺术人才推选活动获得三等奖的中学生上台演唱,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以先进为榜样。今年中考、高考,村有6名学生考上武高公费生,5名考上一本、二本大学。2008年邀请县电影公司为群众放电影共6次。带领村内无业青年去武鸣县各工厂参观并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最后,村委会成员教导人们破除迷信,相信科学。

4.4 社会功能(包括公共基础设施、福利、卫生医疗、环境):

4.4.1 公共基础设施:完成林渌村下岜屯建设。带领全屯群众投工投劳,上山采石,完成屯路水泥道路建设。建有通屯水泥路1公里,屯内巷道已有规划共1530米,已平整好球场和文化活动室、篮球场地等;解决板幕屯饮水问题,与伏林屯相关农户集资,义务投工投劳,通过清管、维修等方式,解决了人畜饮水难的问题;完成弄排屯搬迁,弄排屯自然条件恶劣,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属市级地质灾害隐患点。取得上级政府的支持,将该屯搬迁至林渌村村委果园,占地面积25.55亩。工程总投入需349.1万元(其中群众自筹8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有一期居民住宅建设、“三通一平”(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目前,弄排新村水、电顺利安装,群众已经入住。争取上级支持资金420万元,使林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争取上级支持11万元,实施广西“百村示范”工程,组织下岜屯群众集资5万元,义务投入3000多个劳动日,动员群众拆除牛栏、猪栏、杂货房等65间,新建了占地面积80m2,建设面积为98m2的综合文化活动室,硬化了10条主巷道800m。争取自治区林业局支持8万元,县林业局1万元,组织3、6、12组群众集资捐资2.8万元,义务投入800多个劳动日,硬化了3、6组主苍道300多米,建设了能容200多人的金鸡屯公共场所,并救治了金鸡屯因虫蛀病害树龄有300多年的大樟树。争取县农业局的支持,新建了48m2的村委饭堂,并添置了价值6000多元的会议圆桌和18张高板凳。建了村委活动场所围墙18米,篮球场台阶4条共45米。

4.4.2 福利:关心群众疾苦,深入村屯了解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五保户村民得到上级民政补助1.2万元,因灾倒房得到了重建。春节市、县民政局领导来我村慰问五保户、困难户15户,由此他们得到200元/户及慰问品。

4.4.3 卫生医疗:深入村屯动员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村2758人,已交2009年统筹款2593人,参合率94%。村建有卫生室。

4.4.4 环境:倡导村民保护山岭,禁止乱砍乱伐,经村委会讨论决定,公开发包山林,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保护了位于背后山头的水源林。 5 林渌村村委工作的推广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林渌村村委对本村居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农民的引路人。林渌村作为市级先进基层组织取得的经验值得我国其他的农村地区借鉴,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首先,村委会对自身有良好的定位,明确自身在农村社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自觉承担起为村委提供管理、教育、服务的职能。是国家政策的良好宣传者,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农业信息的传递者,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是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弘扬淳朴优秀的乡土文明,抵制封建糟粕;是环境保护的倡导者,教导村民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

其次,村委会利用自身的职能为群众办好事,是因为能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听取人们的心声,广泛吸取群众意见,而不是一意孤行,坚持民主原则而非专断。林渌村村委成功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充分了解群众的实际情况,站在广大群众的角度考虑,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配合,才能促进村委和村民的长远发展。现代的社会已不是封建时代的专制,需要我们更多农村基层组织采取民主决策方法,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真正为人民谋福祉。 最后,林渌村成功的经验与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有关。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林渌村当地适宜的自然环境,不适合种植经济作物西红柿,那么村委和村民也无能为力,不可能利用西红柿发家致富,就算是采取另一种致富途径,但优越的地理环境至少可以让村委和村民少走很多弯路。因此,各地农村在吸取经验的同时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盲目照搬,根据本地自然地理环境发展当地特色产业。 6 村委会以后应加强的服务

林渌村委可谓是新农村建设中基层组织的模范典型,为其他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榜样作用。但是,任何一种组织或是机构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于林渌村村民来说,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中功不可没,对村委会近年来的工作给与大力肯定和赞扬。这并不代表村委会就不需要完善,村委会更该以村民的鼓励作为进一步奋斗的动力,继续履行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具体说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6.1 明确自身职能和分工,处理好村委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为群众争取更多的资金。 6.2 完善村委会各项规章制度,包括财务管理,防止贪污腐败现象发生。加强日常工作建设,村务公开,民主议事。

6.3 加强村委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建立一套有效地干部培训机制,定期聘请专家学者对村委会成员进行必要培训,村委会掌握了丰富的农业技巧,更好的引导村民的农业生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6.4 多种措施一并实施,提高实效。包括推广大学生村官制,为农村建设注入新的血液。同时发挥乡村社团组织的作用,增强凝聚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推进村委会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云.新农村建设中村委会的角色定位问题初探.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1月. [2]李航,张红,毕艳红.于个案中看村民委员会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关系.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6月.

[3]汪向东.村民自治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作用.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2月. [4]叶敬忠,杨照.农民如何看待新农村建设中政府、村委会和农民的分工. 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7年第11期.

[5]王伟.论新农村建设中村委会的职能转换与角色定位.法制与社会,2007年7月. [6]杨云霞.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7月. [7]曹国权.村民自治中村委会的角色定位.宁波党校学报,2003,(2).

[8]叶敬忠,汪淳玉.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中国农村经济,2008年12月.

[9]孙烨.非政府组织视域下我国村民委员会的现状及其完善.当代社科视野,2011年第5期. [10]李伟南.村委会服务功能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6月. 作者简介:

马敏(1987-)女,陕西省渭南市,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社会人类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