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学科 历史 授课年级 七年级 学校 教师姓名 章节名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称 学时 内容要点: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 认知提示:说明隋朝灭亡的原因,知道隋朝是一个作为但很短命的王朝 课标分析 解读:隋朝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在隋朝存在的37年中,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均有发展,特别是隋朝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开通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开创了国家再度统一的新局面,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很快,它因暴政而灭亡。 本节课所面对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自学能力不强。而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者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分析 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相应的知识,比如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明君兴政,暴君亡国的道理等等,这为这一节
计划一课时
课学习隋的统一以及隋的暴政导致亡国奠定了基础,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本着以学定教的思想,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 根据以上的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提倡的启发式、互动式、合作式教学,授课中我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情景,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在教学中辅之比较法、图示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记忆。 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开通大运河及其作用、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的灭亡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功过,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目标 力。 过程与方法: 识图《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和相关历史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 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梳理、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②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据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隋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开创。隋的 统一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家分裂局面加以说明,让学生明确隋朝统一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国家统一的重建。 教学重2、大运河的开通,结合视频与地图把开通大运河的主观意图、历史点及解作用与现实价值讲清楚; 决措施 3、科举制度是本课的重点。教材从背景、创立和评价三方面讲述了科举制度。我在讲述本部分知识时,将第二课中的科举制完善的知识整合在本节课中利用表格来学习,从而使学生对科举制的形成与完善有了明确而完整的认识,效果非常好。 1、 隋初经济的繁荣。这一内容教材写得比较概括,学生较难感受 教学难和理解,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史料和数据,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繁点及解荣表现”的基础上对“繁荣原因”进行理性分析。 决措施 2、 分析、评价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初一年级学生要辩证、 全面地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通过问题的设置、
史料的提供、方法的传授、正确的引导、到位的总结等途径突破难点。 首先,设置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强、指向性强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教学设从视频、史料及教科书中多渠道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然计思路 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并与教师精当的讲解相结合。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依据的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的开创等基理论 本史实。 教学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法 地图册、大运河图、隋朝相关多媒体资料 教具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学习水平 点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1、 1.南北重通过对“隋朝的统一”和“社归统会经济的繁一 荣”等内容2、隋的学习,使朝大学生认识运河到:国家的的开统一和社会通及的安定,是评价 经济发展的3、评前提 价隋2、 炀帝 确评价历史 事件与历史 人物 教学过程 教学教学内容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会正史料 相关的视频及而繁荣的历史 的了解隋朝历史 2、隋朝大运河了解隋朝短暂趣,使学生更深层次学课件 件,引导学生学生的学习历史兴1、 多媒体教教师出示课通过多媒体教学激发
环节一 1、 复习旧复习朝代顺序,利用多媒体展示朝代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组织引导 知,2、 导入新课 学生根据学案环节展示的自主学二 隋朝的建立、统一与灭出示问题学习亡 及时指导 题,结合自学新知 主学习 环节隋朝的建立、统一与灭三 亡 展示 新知 短暂 的繁荣与理解 讲解隋朝看史料,加强利用多媒体展示史料 结合史料学生展示、观 指导,进行自 习的具体问学习的具体问题 利用多媒体展示自主统一是历史发展学的朝代—隋深层次的认识到统一的趋势 朝 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学生回顾 的更替,激发学生的导入本节课所学习兴趣,使学生更
出示视观看视频 环节三 学习新知 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频、引导归纳总结相关学生归纳知识、记忆相总结大运关知识 河相关的 知识 出示内环节容、及时四 合作 解大运河探究 的评价 学生根据学案环节1、科举制形成和完善的五 重要人物及贡献 出示问题 展示的自主学习的具体问利用多媒体展示自主价历史事件 评价大运河 指导、讲学会正确的评示学习成果,利用多媒体展示史料 小组合作、展河的视频 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运学习2、科举制的影响 新知 及时指导 题,结合自学学习的具体问题 指导,进行自主学习
环节六 隋朝与秦朝有何相似之出示问合作处? 探究 展示成果 环节七 知识构建 环节展示习八 巩固 重点习题 练习 典型习题 题,讲解不会的讨论 先独立完成, 利用多媒体展示习题 构建知识框架,整体把展示知识握所学知识 框架 学生构建 知识框架 利用多媒体展示知识框架 指导 题、及时示学习成果 问题 小组合作、展利用多媒体展示合作
小结
本节课是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包括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以及隋朝的灭亡四个子目的内容。四部分内容以隋朝的兴衰为主要线索,中间插入隋朝所做的两件大事:科举制度的开创与大运河的开通。两者实际上讲的是隋朝的治理。在学习本节课时我适当的将以上四个子目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分成了两大环节一是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二是隋朝的贡献即开通大运河与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通过上课效果来看,学生更易接受与理解。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优点: 1、 在讲课中要注重结合地图及时总结,如学习隋朝大运河。 2、 注重学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学法;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落实。三点歌谣北捉南鱼落中心记忆效果明显。 3、 充分挖掘教材,拓展知识,加强了热点、边缘学科知识、前后知识的联系与渗透;注重知识的总结归纳和学生的情感教育。 教学反思 4、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直观形象的认识历史知识。 5、学生对历史学科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既掌握了本课的主要知识点,课堂教学基本做到学生自主、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课堂达标率较高。 本课留有遗憾1、没有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时间少2、对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还需进一步指点。3、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将科举制与中考、高考相结合起来进行拓展,再次进行思想情感教育。4、大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的价值没有充分认证。大运河的构建没有让学生了解,也就无法体会至今各国修筑运河的专家研究大运河的原因。 预想解决方案:1、上课减少课堂知识容量,留下足够的时间巩固基础知识。2、加强对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的进一步指点。3、将科举制与中考、高考相结合起来进行拓展,使学生认识到考试的公平性与合理性,从而再次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4、运用视频资料充分了解大运河的经济地位。了解修筑大运河技术的进步性,体会它在历史乃至今日的价值。从而为评价隋炀帝功不可没提供充分的依据。
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面对的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自学能力不强。而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历史比较、分析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相应的知识,比如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明君兴政,暴君亡国的道理等等,这为这一节课学习隋的统一以及隋的暴政导致亡国奠定了基础,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本着以学定教的思想,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技能。
根据以上的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提倡的启发式、互动式、合作式教学,授课中我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情景,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在教学中辅之比较法、图示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记忆。
效果分析
第一课是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包括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以及隋朝的灭亡四个子目的内容。四部分内容以隋朝的
兴衰为主要线索,中间插入隋朝所做的两件大事:科举制度的开创与大运河的开通。两者实际上讲的是隋朝的治理。在学习本节课时我适当的将以上四个子目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分成了两大环节一是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二是隋朝的贡献即开通大运河与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通过上课效果来看,学生更易接受与理解。
本课的突破点
一是隋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是从隋的统一和隋的强盛两大方面进行叙述的。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具体的自学问题,先让学生根据自学问题了解基础知识,之后我联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家分裂局面加以说明,让学生明确隋朝统一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国家统一的重建。
在讲述了隋的灭亡后,又再次设计了合作探究的问题将两个相似的王朝秦朝与隋朝进行了比较,从而加深了对相应知识的理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积极非常高,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二是大运河的开通,利用相应的视频,把开通大运河的主观意图、历史作用与现实价值讲清楚;然后结合地图了解大运河的走向与概貌,让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认识大运河的开通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对维护和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所具有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并利用相应的史料让学生评价大运河的开通,从而使学生学会了正确评价历史事件。
关于这一部分的学习,还对大运河相关的知识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如“三点四段五河”等,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从上课效果
来看,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三是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从背景、创立和评价三方面讲述了科举制度。我在讲述本部分知识时,将第二课中的科举制完善的知识整合在本节课中利用表格来学习,从而使学生对科举制的形成与完善有了明确而完整的认识,效果非常好。
对本节课的知识构建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构建,之后我跟学生一起构建,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课堂气氛也再次推向高潮。
本课留有遗憾1、没有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时间少2、对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还需进一步指点。3、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将科举制与中考、高考相结合起来进行拓展,再次进行思想情感教育。4、大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的价值没有充分认证。大运河的构建没有让学生了解,也就无法体会至今各国修筑运河的专家研究大运河的原因。
预想解决方案:1、上课减少课堂知识容量,留下足够的时间巩固基础知识。2、加强对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的进一步指点。3、将科举制与中考、高考相结合起来进行拓展,使学生认识到考试的公平性与合理性,从而再次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4、运用视频资料充分了解大运河的经济地位。了解修筑大运河技术的进步性,体会它在历史乃至今日的价值。从而为评价隋炀帝功不可没提供充分的依据。
本节课注重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充分利用了课件等教学资源,图文结合,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
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测评练习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突出了重点。课后探究密切联系现实生活,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总体来看,课堂效果较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但是如何根据教材的变化、学生的不同,设计符合历史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让历史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强烈的探知欲望,是我今后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教材分析
1、知识构建
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本课涵盖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以及隋朝的
灭亡四个子目的内容。四部分内容以隋朝的兴衰为主要线索,中间插入隋朝所做的两件大事:科举制度的开创与大运河的开通。两者实际上讲的是隋朝的治理。学习这四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隋朝建立前后中国分裂与统一的历史状况以及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 从东汉末年开始,封建割据势力一直占有巨大优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这期间尽管出现过西晋统一、北魏与北周统一黄河流域,但或者时间短暂,或者只限于局部统一。589年,隋文帝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再次实现国家统一。因此,隋的统一具有划时代意义,成为随后持续300多年统一局面的起点,为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中国古代,地理环境是分裂出现的重要因素。中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大河一般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因此南北之间的交通甚为不便。秦朝时期修筑灵渠,将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联系起来,而大运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连在一起。这样,中国长城以南几大水系全部连接起来,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维系国家统一。
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广泛搜罗人才,汉朝通过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次为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它以门第家世来选官,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通过考试方式把普通地主吸收到政权中来;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
科,科举制形成。这一制度为后世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成为国家兴盛的基石。 3、本课突破点 【隋的统一】
隋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是从隋的统一和隋的强盛两大方面进行叙述的。
在隋的统一这部分内容中,教师应该重点讲授统一的意义。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国家分裂局面加以说明,让学生明确隋朝统一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国家统一的重建。 隋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面广,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含嘉仓示意图,来说明隋朝的繁盛,由此倒叙,略微交代隋朝的统治措施。 【开通大运河】
大运河是隋朝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教材只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建议教师从大运河申遗成功出发,利用各种资料和信息,把开通大运河的主观意图、历史作用与现实价值讲清楚;然后结合地图了解大运河的走向与概貌,让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认识大运河的开通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对维护和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所具有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科举制度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从背景、创立和评价三方面讲述了科举制度。
学生在学校本部分内容时,对科举制确立的过程容易理解,但要
理解科举选官制度出现的原因与意义还有一定障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先交代九品中正制,再借用表格,比较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度,分析其差异,从而理解推行科举制度的原因和进步意义。 选官制度 选官依据 用官方法 按门第高低授官 按才学高低授官 影响 权贵垄断官吏选拔权 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九品中正制 门第高低 科举制度 学识高低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约1300年,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中国而言,以考试成绩决定录用与否,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比较公平的。从当时的历史发展来看,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在加强中央集权、扩大选官范围、吸纳有才学者以及推动教育发展等多个方面都有积极意义。在世界范围内,科举制度对西欧启蒙运动以及英国文官制度都有深远影响。当然,科举制度也有局限性。隋唐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借此广泛吸纳人才,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控制天下士人的思想和行为。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科举制度的进步性,并突出它对维持相关朝代政局稳定的积极作用。 【隋朝的灭亡】
本部分以隋炀帝营建重大工程,三次东征等内容说明了隋炀帝的暴政,这种暴政激起农民起义,最后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在教学中,隋灭亡的原因可以分成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隋炀帝统治时期苛暴的徭役、兵役、隋炀帝毫无节制地压迫劳动人民、抑制贵族地主,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地主反抗,这是隋朝政权灭亡的直接原因。隋朝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之后建立的统一王朝,外表强盛至
极,但在大一统的驱壳下涌动着各种割据势力的暗流。统治阶级内部埋藏着不安定因素,统治基础很不稳固,这种缺陷是隋朝在强盛迅速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相关材料》和《材料研读》栏目,帮助学生理解隋灭亡的原因。
《隋的统一与灭亡》练习
一、选择题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在(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2. 隋统一的历史作用是( ) ①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 ②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③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④承上启下,继往开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陈朝灭亡前,江南人民厌恶腐朽的陈王朝,盼望南北统一,民间传唱着:“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歌谣中的“汝”指( )
A.西晋 B.北周 C.隋朝 D.梁朝
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赞颂中国古代哪项伟大工程?( )
A.长城 B.都江堰 C.大运河 D.赵州桥
5.“它”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它”指的是( )
A.都江堰 B.万里长城 C.隋朝大运河 D.赵州桥 6.“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引用此语的原因是( )
A.唐太宗任贤讷谏 B.唐太宗遍读诸子百家之书 C.隋朝灭亡的教训 D.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 7.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
A.土地兼并严重 B.暴虐无道 C.法律严酷 D.宦官专权
8.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灭掉陈,使南北重归统一 B.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C.隋炀帝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D.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9.隋朝对我国历史的最重要的贡献是( ) A.重新统一全国
B.开创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
C.建立了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开通了南北大运河
10.“中国大运河是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这三部分组成。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这表明( )
A.大运河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的大动脉 B.“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C.历代封建王朝都很重视发挥大运河的作用 D.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二、简答题
11.请你评价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12.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三、材料分析
13. 材料一“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材料二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 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1)观察图,材料一中所指的“一渠”指的是什么?它是那位皇帝在位期间修建的?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认为这个“渠”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3)阅读材料三,你认同皮日休的观点吗?你觉得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计多。”
--唐朝诗人皮日休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此河”是哪条河?请说出它的中心和起止点。 (2)“此河”是隋朝哪一皇帝在位时修建的?
(3)上述两则材料对“此河”的作用评价很高,请你简要分析“此
河”所产生的作用。
一、选择题
1.B 2.C 3.C 4.C 5.C 6.C 7.B 8.B 9.D 10.B 二、简答题
11.加强了南北交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12.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三、材料分析
13.(1)隋朝大运河,隋炀帝.
(2)大运河是南北的交通,有利于粮食的运输和经济的发展. (3)不认同,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 14.(1)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2)隋炀帝.
(3)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包括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以及隋朝的灭亡四个子目的内容。四部分内容以隋朝的兴衰为主要线索,中间插入隋朝所做的两件大事:科举制度的开创与大运河的开通。两者实际上讲的是隋朝的治理。在学习本节课时我适当的将以上四个子目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分成了两大环节一是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二是隋朝的贡献即开通大运河与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通过上课效果来看,学生更易接受与理解。
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优点:
5、 在讲课中要注重结合地图及时总结,如学习隋朝大运河。 6、 注重学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学法;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落实。
三点歌谣北捉南鱼落中心记忆效果明显。
7、 充分挖掘教材,拓展知识,加强了热点、边缘学科知识、
前后知识的联系与渗透;注重知识的总结归纳和学生的情感教育。
8、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直观形象的
认识历史知识。
5、学生对历史学科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既掌握了本课的主要知识点,课堂教学基本做到学生自主、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课堂达标率较高。
本课留有遗憾1、没有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时间少2、对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还需进一步指点。3、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将科举制与中考、高考相结合起来进行拓展,再次进行思想情感教育。4、大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的价值没有充分认证。大运河的构建没有让学生了解,也就无法体会至今各国修筑运河的专家研究大运河的原因。
预想解决方案:1、上课减少课堂知识容量,留下足够的时间巩固基础知识。2、加强对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的进一步指点。3、将科举制与中考、高考相结合起来进行拓展,使学生认识到考试的公平
性与合理性,从而再次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
4、运用视频资料充分了解大运河的经济地位。了解修筑大运河技术的进步性,体会它在历史乃至今日的价值。从而为评价隋炀帝功不可没提供充分的依据。
课标分析
1. 内容标准
内容要点:知道隋朝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
认知提示:说明隋朝灭亡的原因,知道隋朝是一个作为但很短命的王朝
解读:隋朝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在隋朝存在的37年中,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均有发展,特别是隋朝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开通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隋朝的建立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开创了国家再度统一的新局面,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很快,它因暴政而灭亡。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开通大运河及其作用、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的灭亡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引导学生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目的及其作用”等问题的
思考,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功过,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图《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和相关历史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梳理、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隋朝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
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
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据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