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当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

2021-07-03 来源:小奈知识网


当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

“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马克思当年曾经这样向人们描绘共产主义的蓝图。年轻时对如此一幅蓝图既向往,又感到遥不可及。劳动本来就是付出艰辛的过程,谁没事把它当作生活的第一需要呢?是吃饱了撑的,还是闲得无聊?

刚退休那阵子,别提多兴奋:职场的压力终于释放,肩上的担子终于卸下,再也不用“为了吃,为了穿,昼夜都要忙”。或出游访旧,或看书上网;或园林赏景,或庭院信步;或子夜未寝,或日高方起。率性而为,无所顾忌,真的飘飘然如神仙般自由自在。

日子久了,兴奋点慢慢失去感觉。大街遛达,年轻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我只能望着他们的背影,追忆曾经的岁月。居室静处,一日三餐周而复始,除了偶尔写点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字外,终日无所事事。渐渐地,空虚无聊、枯燥寂寞之感暗暗爬上心头:贸然间,我觉得自己真的老了,成了多余的人。

为了排解挥之不去的失落,我下乡勤了。

乡下的老屋,家前屋后还有一些父辈留下的“自留地”。于是我就赶着农时,种上一些庄稼和菜蔬。头顶草帽,身着宽服,脚趿敝履,在田间或施肥治虫,或间苗去枝,或锄草培土,宛然一老农。晨露夕阳,春雨秋风。从嫩芽破土,到瓜熟蒂落;从满园葱绿,到何草不黄,让我在季节的轮回里,感悟生命的轮回,领悟人生的意义在于享受过程的快乐。

尽管产出与付出的劳动相比微不足道,但是,当啃着自产的玉米棒子,吃着亲手栽种的瓜果,箩框里摘下青青的豆角,篮子里装满嫩绿的菜蔬,心里的收获感还是沉甸甸的。

同样的土地,由于阳光、水分、肥料和虫害的差异,庄稼的生长状态千差万别。即使同样的耕种管理方法,在不同的年份和季节里,其结果往往也不尽相同。尽管收获有差,但庄稼们都热热闹闹地奔腾了一季。深奥莫测的大自然是如此,人类的命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沧海横流健在身,轮回返朴自归真。小伫东篱瓜豆绿,老夫元是此中人。”行吟田头,思绪万千,我从来处来,还向来处去,人生的轨迹浑似一个圆。

“堪笑我,东篱挥镰,西隅执锄。每窃问陶翁,瓜豆比今多少?翁不应,但遥看天际,烽烟夕照。”拄锄沉思,我与古人默默交流,魂魄相通。陶渊明躬耕彭泽,虽说是因“不为五斗米折腰”,但从“悠然现南山”的情怀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劳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也是其修心养性的需要。

这样想来,虽然田间劳作常常汗流浃背,饱受蚊虫叮咬,每每被枝叶划伤肌肤,但精神层面的收获却是颇为丰富的。

一个偶然的契机,多年前的老朋友邀我到一家公司打打杂。因为听说好几个老同事都在那里,大家可以借机畅叙情怀,所以我答应了。公司是个新兴产业的公司,员工也是年轻知识型的员工,上班后的第一感觉是我又年轻了。和年轻人在一起,就像在朝阳下、春风里、晨露间漫步,心头的暮气不知不觉冲淡许多。

虽说得适应上班的节奏,但肩膀已不须承担退休前的责任。现代企业的信息化办公方式对年长者是个挑战,但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活到老,学到老”,生活才富内涵,生命才有动力。

年轻人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勇往直前,无所顾忌,他们是世界的主角,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年长者阅历丰富,思维缜密,谋事周全,老马识途,他们可以将其经验教训,人生感悟传授给年轻人,让生命之火,在向晚的黄昏,给人间多留一丝余温。老少相携,智力接棒,人类在一代又一代的新老交替中不断进步。在这里,劳动和享受有着同一性,已经成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不单是谋生的手段,而且也是反思人生,实现传承,体现生命张力的一种方式。

当然,老年人无论做什么,都得量力而行。或登山临水,凭迹吊古;或琴棋书画,咏怀歌舞;或饴儿弄孙,聚友访故;或岸边垂钓,林间漫步……一切以身心愉悦为要务。当暮年之躯能够通过某些活动实现心灵的慰藉或精神层面的升华,那么,有限的劳作不失为满足无限的精神生活需要的一个选项。

201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